长篇历史解密: 《红楼梦》里隐藏的三个故事,把读者都看晕了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第一回就说明了此书历经多人修改,最后由曹雪芹写成《金陵十二钗》,梦觉主人题为《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也是一本很复杂的书。前两天,刚刚回复了一个问答,昨天就看到了相关资料,看来是时候整理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这本书奇就奇在一个假的故事里居然讲了三个故事。而且作者也不止一个,创作时间将近百年,真的是让人很赞叹,当然由于故事太复杂,所以不同的人看出来之后就不停地争论。其实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大家看到的故事都对,就这样才看的有意思,是吧?由于实在复杂,所以这个故事分成三篇来讲,各位看官耐心看一下。

《红楼梦》里故事之一是反清复明

《红楼梦》

下面是钱亮星在2003年写的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当时看起来平平无奇,到了2008年的时候,《红楼梦》后28回真本《吴氏石头记》出现,前后呼应,可谓石破天惊。

明末大学者顾炎武,屡起兵抗清。未果,乃潜心著述,不登仕路。他原名绛,字忠清。不料清兵入关,竟使这位民族志士忠清二字歪打正着,给自己开了个不小的玩笑。顾炎武一气之下改名炎武,字宁人,炎武二字,深有其义。盖清为女真族,曾称后金,金白色,炎为大明,为火,为赤,处处与金作对,希图用大明的炎火,把金销铄一炉。

爱情自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者,典故轶闻,不绝于耳。至于为爱而改名的志之之事,则是文人墨客的一大创举。张大千先生与上海女画家李秋君相恋多年,后大千使君有妇,秋君则守岁寒窗,徒作柏拉图式精神苦恋。大千感秋君深情,乃作私印“千秋万岁宝”,常印于得意之作上,意谓唯千与秋,此情不朽。i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来自现实,不可加入作者的艺术想象,因而作品中往往存些令人击案称绝的奇特寄寓。电影《女大学生宿舍》里几位人物名字的暗寓就颇有特色:在箩筐中长大的匡筐;在甜水中泡大的辛甘;抛弃旧家攀高枝的辛母裘莉等,无不是人名与故事互寓的妙合之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的典范,亦是姓名学的范本。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座座寓含颇深的迷宫,研究起来,其乐无穷。

先来看看贾府中丫头奴仆的取名。四位小姐的大丫头,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暗寓琴棋书画;宝玉的四个书僮分别为茗烟、锄药、双瑞、双寿,两两相对,象征吉祥如意;恰红院八个大丫头的名字亦可分为袭人、媚人、晴雯、倚霞、麝日、檀云、春燕、秋纹四对,所有这些艳婢姣童的人名,从一个侧面为读者展示了主人们的锦衣纨裤,风流艳世之生活和身份。

贾府帮闲清客的取名,亦是寓意深远。清客詹光谐音沾光,单聘仁谐音善骗人,卜固修谐音不顾羞。库房总领吴新登谐音无星戥,仓上头目戴良谐音大量,买办钱华谐音钱花,这些的谐音暗寓作者爱憎褒贬的取名方法,显然借鉴于《金瓶梅》一书。《金》书里的清客应伯爵、常峙节、卜志道,谐音应白嚼、常时借、不知道,曹雪芹信手巧借,妙笔生花,天衣无缝地嫁接在各种人物身上,给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出幽默的艺术魅力。

暗示人物命运遭遇的命名,曹书中府拾皆是,甚至可以夸口说,没有一个人名不寓含一定的意味。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暗示“原应叹息”,英莲暗示应怜,甄士隐夫人的丫头娇杏,谐音“侥幸”,暗示她“偶为一着错,便为人上人”,最后贵为贾雨村夫人的机遇。秦钟、秦业暗示情种、情孽,冯渊即是逢冤,李守中即是理守中。另有冷子兴隐寓“冷中出热”,甄士隐、贾雨村意喻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红楼梦》人名的暗寓,意味深长。细考深究,竟可写一部长篇巨著。单就金陵十二钗关于人名兆示命运的春秋笔法,就可书上的滔滔万言,本文去繁就简,单表几位主要人物在小说及社会中各自寄寓的深意。,

《红楼梦》书中主角宝玉、黛玉、宝钗、妙玉的命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产物。四玉在书中是多角关系,宝玉爱黛玉,最后却与宝钗婚配,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极多相似,四人的命运,无一不是逆愿而行的。作者将“宝”和“玉”二字分属四位,暗示他们互为影射,互为矛盾转化的对立面。魏子安有小说《花月痕》对这套关系剖析颇深,引以为证。

未秋道:“妙玉称个槛外人,宝玉称个槛内人。妙玉住的是栊翠庵,宝玉住的是怡红院。书中先说妙玉怎样清洁,宝玉常常自认浊物,不见将来清者转浊,浊者转清?”痴珠随说道:“就书中‘贾语村言’例之:薛者,设也;黛者,代也。设此人代宝玉以写生。故‘宝玉’二字,宝字上属于钗,就是宝钗;玉字下等于黛,就是黛玉。黛钗真个‘子虚乌有’,算不得什么。倒是妙玉,真做了宝玉的反面镜子,故名之为‘妙”。(二十五回)

关于红学的研究,上世纪初已分为胡适、鲁迅的写实派和蔡元培、潘重规的寓言派两系。寓言派以为,此书为明末遗民的一部寓言,其中蕴藏着一段民族深痛,隐现互关,如泣如诉。单就人名的安排上,潘重规公作了一番颇有功力的研究,兹借鉴于下。

书中人物,宝玉乃传国玉玺之喻。玉的得失,即政权的得失。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朝。林薛争宝玉,即明清争政权。林亡薛存,即明灭清兴。

宝玉出世,口中含着镌有“莫失莫亡,仙寿恒昌”字样的美玉,与三国志载汉代传国玉玺“受命于天,其寿永昌”相类,且式样亦相近,证明宝玉是象征传国玉玺的。另宝玉爱吃胭脂,类于玉玺离不开朱泥。宝玉最亲昵的待婢袭人,拆开就是龙衣人;宝玉最嬖爱的戏子,名叫蒋玉函,袭人嫁玉函,玉玺就配上玉函了。

黛玉别名萧湘妃子,即显其帝王身份。其身是绛珠仙草,绛红乃明朝国姓朱之影射。黛玉代表明朱天子,故所食药丸是天王补心丸。她的婢女叫紫娟,紫是朱的配色,鹃乃望帝之魂。黛玉姓林,因为明朝姓朱。《说文》云:“朱,赤心木,松柏属”。朱是林木类,故姓林。

宝钗别名蘅芜君,亦显帝王身份。“钗”字拆开是“又金”,清曾称后金,正合金之意。宝钗其兄名蟠,蟠者,番也,从虫,犹狄从犬,羌从羊,正是指斥薛蟠是异族番人。又因清朝篡位,非正统天子,所以薛蟠绰号呆霸王。

宝玉既是传国玉玺,林薛二女又分别代表明清,因而林薛之争,亦明清之争也。最后林亡薛婚,正寓明亡清存。作者无力改变历史,只有通过刀枪笔阵,寓寄满腔民族仇恨,抒发亡国之痛惜。读罢此文,深谙作者用心之深,真匪夷所思。

姓名之用作暗寓,何独《红楼梦》一书哉!大凡文学名著,只要你用心考查,无不能循其暗寓的蛛丝蚂迹。读者此后在翻阅书卷时,尽可放心去推据来敲去,保准有所收获。不然,唯作者是问 ”

关于《红楼梦》厌清眷明主旨的一点补充(2007-05-02 10:08:52)

《红楼梦》是明亡遗民写出来的作品,而非曹雪芹所写。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疑问。看了一篇博客上的文章《〈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寓言小说吗——姓名与影射暗寓》(见下面的附录)很有共鸣,也激发了一些补充的欲望。

其实书中暗示隐喻的地方随处可见。比如书中有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其中“木石”合在一起就是“朱”,就是一块石头和一根木头靠在一起(“朱,赤心木”)。翻词典可以知道,朱和朱是同一个字,实际上明史里姓朱的人物,他们的姓都是写成朱的。金自然是满清的代指了,满清统治者的姓“爱新觉罗”意思就是金。

还有预言人物命运结局的红楼梦歌词,都可以看出有描写改朝换代战争变乱的痕迹。

关于元春的[恨无常]中说“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元春居住在皇宫,她的父母和她一样都在京城,那这个“望家乡,路远山高”,究竟从何谈起?这只能解释为战争动乱后逃亡到边远地区的情形。所以元春的命运很可能是暗喻南明永历的命运。

比如惜春的判词中说“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描绘的分明是战争屠杀之后萧索荒凉的景象。在一首明遗民描绘满清进行的广州大屠杀七十万人后的凄惨景象的叙事诗中有一句就是“白杨衰草”

再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蹊跷。比如说李纨的结局“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在其他地方,一再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什么惟独李纨得到一个好结局,这不是有些矛盾么?而且作者似乎对李纨的这个好结局没有任何赞叹的意思,相反有讽刺冷嘲的味道,甚至是把它当成坏结局来描写。紧接着威赫赫爵禄高登,就来了这么一句“昏惨惨黄泉路近”,令人不寒而栗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李纨因为她儿子的关系没有受老来贫,但代价却很可能是不留“阴骘积儿孙”,也就是干了不积阴德的事情,做了违背良知的事情,才有“威赫赫爵禄高登”

那究竟是什么事情呢?在甄士隐给好了歌做的解中有这么一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这个训有方指的是谁?,日后作强梁的又是谁?有些人曾经把这解释成是柳湘莲,但实际上柳湘莲的结局在前八十回中已经就交代了,而且他和训有方之间也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合理的解释是这个训有方,指的正是李纨的儿子贾兰!贾兰暗指的应该是明朝灭亡的过程中,那些变节投靠满清,屠杀抢掠无所不为的汉奸,后来因为对异族主子的效忠而得以威赫赫爵禄高登的人

此外还有许多诗句都是隐喻明代一些重要人物的归宿,比如香菱的结局“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元春的结局“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都似乎暗示永历碰到吴三桂后被用弓勒死的结局

还有描写黛玉的诗句“玉带林中挂”,以及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都似乎是暗示崇祯皇帝的结局最后是上吊自缢而死。而“一从二令三人木”按照某人的考证合起来正是一个繁体的“检”字,而崇祯皇帝的名字正是朱由检

还有探春的判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这明显是暗指那些在明亡以后,那些逃亡海外的反清志士

还有比如妙玉的判词“.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这似乎是暗指那些在明朝时期,不屑为官,不愿与国家朝廷合作的清高之人,结果明亡之后面临的却是“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青灯古殿指的是清朝,,红粉朱楼指的正是明朝了。而最后在满清统治的淫威之下,“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

再看秦可卿的判词“.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似乎是在追溯明朝灭亡责任,把明朝走向衰败责任推到了嘉靖这一代,嘉靖痴迷道教,而红楼梦中的贾敬也痴迷道教,书中的描写是“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而贾敬的谐音正是嘉靖。

而家事消亡首罪宁,从何说起呢,明武宗时期有宁王作乱,而正德皇帝正是以宁王作乱的借口南下游玩,结果不慎落水得病,回京后不久就死了,这才由后来的嘉靖当上了皇帝,所以作者说家事消亡首罪宁的意思是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宁王造反,也就没有这样的连锁反应。至于“.宿孽总因情”,这个情字谐音清,指满清,其意不言自明。

书中还有些地方是更露骨的透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的。比如第六十三回给芳官取名耶律匈奴这一段“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 , 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 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头缘远来降. 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作者在明亡之后,对满清统治自然恨之入骨,但书中直斥满清显然不可能,于是借贾宝玉这段议论痛斥匈奴犬戎,说“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以抒自己胸中之愤懑,从这一段话来看,作者写红楼梦的时期也应该是在满清建立之后的不久,那时侯文字狱虽有,但还没有到乾隆时期那样恐怖高压到极端的情形,所以才有这么一段话。

还有一处地方也是能够透露作者心态的,书中第二回,贾雨村的一番议论中说“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

红楼梦小说开头虽然反复声明,“无朝代可考”,,“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但注意一下,这里凡是提到的明朝以前的人物,明确说是“前代”,而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等明代的人物,则说“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作者在这里完全是以一个明朝人的心态来说话的。实际上真要论时间的,唐伯虎等人也是明正德时期的人了,离开明灭亡有很长的时间,作者之所以还要说是近日,显然是有感情因素在内的。

红楼梦中透露关节的地方还有许多,比如宝琴托言外国美人而念的那首诗

“宝琴因念道: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 焉得不关心.”

这首诗描写的可能是明亡后台湾抗清志士面临的情形,昨夜朱楼梦,,明朝皇帝姓朱,这朱楼梦指的是什么,意思是很清楚的

还有《红楼梦》书中一处姐妹们行酒令时,史湘云说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日月当然就是指“明”以上不过是随意想到一些,如果真要细细研究的话,那红楼梦此类暗示的地方是相当多的。

我以为,那些红学砖家叫兽可以在红楼梦中读出除了反清复明以外的一切东西。。。否则,他们的饭碗要被合邪了

以下是关于2008年出现的《吴氏石头记》文章,前后对应,不由得对《红楼梦》这本书暗暗称奇:

“”《红楼梦》确是一部千古奇书,倾倒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广大红学研究者不断地探佚考证,千万红楼爱好者一遍又一遍地孜孜苦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知道红楼故事的最终结局,想弄清文本背面到底隐藏了一部怎样的“家亡血史”。随着《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横空出世,真相终大白于天下,几百年来的诸多红楼谜团亦随之迎刃而解!遗憾的是,胡适、周汝昌等红学大师们辛辛苦苦构筑起的红学大厦,顷刻间轰然坍塌了!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共有一百零八回,现在网上已公开发布了从第八十一回起的后二十八回。笔者读之再三,感觉除却部分段落语言粗俗外,绝大部分还是作者的原笔原意,文气一以贯之,情节与前回毫无脱节之感,更重要的是人物判词和“畸笏”等人的批语大都得以验证,当属真本无疑。吴祖本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红楼梦》的传统认识——原来《红楼梦》隐写的就是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那一段血泪历史!在清初严酷的“文字狱”高压下,作者不得不借“以家寓国”的方式隐写了那段残酷历史(清人编写的历史全是美化自己的),实在算得上是古今天下第一奇书!中国“红学”经过一百年的轮回,最终证明当年蔡元培的“索引派”是正确的,实在是让人感慨!

一、《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毁清悼明,伤时骂世”。细读文本,回顾历史,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是有原型的:

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宝玉是传国玉玺,喜欢红色喜欢吃胭脂,也就是离不开那红色的印泥。“通灵宝玉”上镂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传国玉玺”上篆刻的“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也极为相似。

黛玉就是崇祯帝的象征,爱哭,小性儿,多疑,率真。“玉带林中挂”就是一朱明王朝的“朱”字——“木”字上加一带子。其仙逝亦同崇祯,崇祯自缢煤山古槐,黛玉亦自缢于柳叶渚边的槐树上,且时间都是阴历三月十九。

王夫人影射明熹宗朱由校,也是意外落水成疾。朱由校1627年服用“灵露饮”而死,把皇权交给了兄弟朱由检,即崇祯帝。而王夫人的死何其相似于朱由校,她最后把她的“命根子”宝玉(玉玺)托付给了黛玉(明思宗崇祯帝)。

宝钗象征满清,因为她的名字里带“金”,这是满清的象征符号。她那金锁是人造的,不像“通灵宝玉”是神造的,金锁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铸造上去的,暗喻大清的“不正统”。带金的多代表满清,像鸳鸯(姓金)、玉钏、金荣等,后来都成了反面(清派)人物。鸳鸯是压垮贾府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带水的、带北的,后来都倒向满清,例如北静王水溶、贾雨村等。

夏金桂影射吴三桂,狡诈尚气,出尔反尔,对宝玉怀觊觎之心,且付诸于行动,最后不得善终。

贾敬影射嘉靖皇帝。“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嘉靖帝在位45年,居然20年不理朝政。贾敬之死用的是“老爷宾天了”,“宾天”是指皇帝“驾崩”了。

贾环就是“家患”,喻指闯王李自成。

贾蓉、贾蔷谐音“戎羌”,乃胡虏蛮夷之徒,象征满清。

另外,湘云隐喻历史,香菱影射南明永历帝,王熙凤影射宦官魏忠贤,邢夫人象征大明刑法,贾政喻指大明朝政,元春、林红玉影射袁崇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大都能找到历史原型。

二、《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只是在原创基础上加以增删润色的修改者,并且只是一个化名。试想在清初“文字狱”高压之下,谁敢在一部“伤时骂世”之书上署自己的真实姓名,不是找死吗?这“曹雪芹”极有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团队,与吴梅村志同道合。这些人皆文学功底深厚,兴趣爱好广泛,且深知作品创作底里。现有人考证指出,对原作“增删五次,批阅十载”之“曹雪芹”,是吴梅村的学生严绳孙,笔者在此不发表意见,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探究思考。

吴梅村画像

吴祖本第一回里有一条非常惊人的批语: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名曰《风月宝鉴》,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全书的最后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余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单凭这两条批语,就足以证明《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吴梅村,即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吴梅村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

崇祯四年(1631年),参加会试,遭乌程党人诬陷,被控徇私舞弊,幸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在吴伟业之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方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崇祯十年(1637年),迁东宫讲读官,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期间仕途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皆因与崇祯帝之殊遇知遇密切相关,内心十分感激崇祯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梅村号哭痛欲自缢,幸为家人所觉。出于对明王朝之依恋,尤其对崇祯帝之感恩,吴梅村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在明亡后长达十年,吴梅村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顺治十年(1653年),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乡里。对此经历,内心深感耻辱。

康熙十年(1671年)夏,吴伟业旧疾大作,留下遗言:死后敛以僧装,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后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吴伟业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不愿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通一“诗人”。

三、《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大大提前。

既然确定了吴梅村为《红楼梦》的原创作者,那《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就不是主流红学专家确定的乾隆年间,而是康熙年间。初稿完成不会晚于吴梅村去世的1672年,修改润色稿则不晚于康熙癸酉年,即公元1693年。

那为啥又有后来的争论呢?这是因为在原书的基础上又有了修改

前一篇讲了《红楼梦》的隐藏的故事之一是反清复明,好多人接受不了。这是因为《吴氏石头记》是属于《红楼梦》的最早版本,原来叫《风月宝鉴》。吴梅村搭了一个故事架构出来,文笔还是比较简陋。那样的书只要从头到尾都看完,是个傻子也能看出来这本书是讲反清复明的故事,所以就不好拿出来推广。这时候,曹雪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删改,加评语,又加入了自己的故事,那就是曹家和雍正,乾隆的恩恩怨怨。这时候这个书就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如果你把他隐藏的故事挖掘出来,会发现真的和电视剧《甄嬛传》很像。

这个故事是被有名的红学家霍国玲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掘出来的。她当时就判断《红楼梦》曾经完成过,只是因为传书的必要,后面的30回被删掉了。现在《吴氏石头记》的出现又印证了她的论断,可见她的研究还是很有功力的。下面是舒新宇对于霍国玲的报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这句经典名言,浸透了作者写书时的悲愤心情,饱含了曹雪芹对读者的莫大期盼。可两百年来,人们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创作的艰辛层面上,未作更深入的思考,这也许是曹雪芹最大的失望,也是曹雪芹最大的悲哀。

《甄嬛传》的故事和这个故事很像

是曹雪芹利用小说进行反雍正和乾隆皇帝,从而创作了千古奇书《红楼梦》。

什么原因使曹雪芹“绳床瓦灶”、“滴泪为水,研血成墨”而“哭成此书”,以至“书未竞,芹因泪尽而逝”?

为什么在脂批中象“谁为智者,又谁能通?”“谁人识得”及“假语……真事”这样求遇知音的话比比皆是?

曹雪芹为什么提醍读者要反照《风月宝鉴》?尽管曹雪芹己写明宝镜的背面是森冷赫然的白骨,批书人还要不厌其烦地提醍读者:“不要看这书的正面”,“只照它的背面,方是会看。”

脂砚斋更是出言凿凿:把《红楼梦》当作小说诗词一类,“则大罪过”。

这一切,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红楼梦》背后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曹雪芹个人的巨大悲剧。

正是霍国玲的《红楼解梦》,揭开了曹雪芹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隐藏的百年之谜,她告诉我们,《红楼梦》除了表面讲述的故事外,还隐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记载了曹雪芹和他爱恋的女子竺香玉之间的悲欢离合,记载了雍正皇帝暴亡的谜底和始末。

《红楼解梦》揭开了《红楼梦》隐藏的百年之谜,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雪芹和林黛玉。信焉?非焉?你只有看完全书,才能得出自已的结论。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也并非没人毫无察觉。曹雪芹去世才刚刚五年,浙江德清进士戚寥生便从满纸荒唐言中看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特地在戚本《石头记》序言中写道:“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竟得之《石头记》一书……。”也许是惧怕朝廷森严的文网,担心毁了《红楼梦》,他不敢道出自已看出的真相,只能提醒读者字里行间还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霍国玲在《红楼解梦》中指出:“一声两歌,是说一个人能同时发出两种歌音;一手二牍,是说一只手同时写出两种字体。戚寥生用这句话比喻《红楼梦》的奇特写法,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一声两歌的含意应该是说一部书含有两个内容:小说和历史。小说是《红楼梦》的躯壳,隐入其中的历史才是它的灵魂,二者又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而用如此独特的方式进行创作的,曹雪芹可说是千古第一人。”

乾隆人舒坤批《随园诗话》,言《红楼梦》“内有皇后,外有王妃”。更有紫琅山人在《妙复轩评石头记序》中预言,其书中隐寓“或数世,或十百世,终会有识者出也。”

霍国玲是哪方神仙,何来如此神通,深得曹氏真传?

2001年5月2日、4日、5日,我三次走进了北京石景山霍国玲大姐的家中。第一眼看到霍大姐,就想到电视剧《渴望》里的那位忠厚善良的刘大妈。家里除了那排考究的书柜,颇显寒酸。为了研究红楼梦,她提前退休,举家借债,已亏欠20多万元。

霍国玲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教授,她只是北京第一机械厂的一个普通女工,后来通过自学在厂里搞包装设计,一干就是十七年。

1980年,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她走上了红楼解梦的不归路。

那年她丈夫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俞平伯先生的《脂砚斋石头记辑评》,她看后颇为震动,产生一种强烈的直感:曹雪芹定有一个巨大的难言之隐,深藏在《红楼梦》的故事里头。一个迫不急待、欲罢不能的想法冲击着她,一定要解开红楼之谜,告慰曹雪芹。书是借来的,必须退还,于是她把540页的书全部抄录在《红楼梦》的相应部位,化了整整三个多月。

为了更好地感受当年曹雪芹在香山脚下黄叶村创作红楼梦的情景,霍国玲的大姐化了一万元,买下了香山脚下的杰王府18号四合院(见图),这里离曹雪芹故居很近,霍国玲从北京市中心东四十条搬到这座破旧的院子里,与世隔绝,埋头钻研,一住就是整整9个年头。

霍国玲制作的曹雪芹雕塑

霍国玲还凭借灵感,亲手塑了一尊曹雪芹的头像,摆在案头,每天与曹公对话。看过头像的人都说这与他们心目中的曹雪芹十分相象,深得曹公的神韵。有红学家认为,这是迄今为至最为传神、最接近曹雪芹精气神的头像(见图)。

霍国玲得益于整个家庭,大姐霍国君、弟弟霍纪平都全力参入红楼解梦。更使她庆幸的是,她有个深以为荣的丈夫。丈夫张晖,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供职中国外文局,是著名的波斯文翻译家,出版过7本波斯古典诗歌散文著作,参入过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的波斯文翻译,获得伊朗总统哈塔米颁发的翻译波斯语古代诗歌散文奖,奖证上有哈塔米总统的彩色头像和亲笔签名。对妻子这种纯粹赔本的事业追求,丈夫不仅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成了她得力的助手。当她受到围剿和打压时,丈夫也挥毫上阵,撰文为妻子辩护。

2005年,著名作家刘心武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揭密红楼梦,掀起一股国民红楼梦热潮,殊不知早在上世纪80年代,霍国玲就在京城掀起过更大的红楼梦热潮。截至1997年,霍国玲己自费出版《红楼解梦》8集,总计近300万字。应邀到北大、清华、人大等20多所高校演讲,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一手拿《红楼》,一手拿《解梦》”,成了当时京城高校学生的高雅时尚。读者来信更是多如雪片,装满了3个大麻袋。

四川一位老人,8岁开始读红楼梦,88岁时看了《红楼解梦》,因过于兴奋而离开人世。

北京一位96岁的许先如老人,看了《红楼解梦》,欣然题词:“高瞻远卓洞察隐微”,装裱好,托人送给霍国玲。

更有许许多读者无偿向她提供线索、证物、碑文、族谱和书刊。曹雪芹为竺香玉撰写的碑文手迹就是读者无偿送给她的。

新疆一位喜爱《红楼梦》的农民,看了《红楼解梦》,便成了她的粉丝,用当地最好的棉花做了两床棉被,千里迢迢送到霍国玲家中,同她谈了三天三夜红楼之谜。

当年轰动京城的红楼解梦狂潮,远非当下学术明星于丹、易中天所能比。

霍国玲万万没有想到,她的研究成果却遭到官办的中国红学会猛烈地打压。中国红学会的会刊《红楼梦学刊》,非但拒绝发表她登门送去的论文,还先后发表18篇批判文章,对她进行围剿。弱弱的普通女工霍国玲只有弱弱地叹气,“躲进小楼成一统,那管春夏与秋冬”,继续自已的研究。

幸好广大读者群起声援,信件源源不断,每天有几十个电话打到家中,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和慰藉。更有读者上书中国红学会的主管单位文化部领导,愤怒声讨手握大权的个别“红学”权威不能容纳百家之言,对“小人物”冒然闯关,进行党同伐异的轰击和围剿,呼吁整顿“红学”界。

中国红学界也并非铁板一块,亦有慧眼识珠之人,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就对霍国玲的探索赞誉有加,成了她最有力的支持者。

霍国玲大姐对我说:“中国怎么能成为先进国家?只靠几个先进人物是不行的,靠的是中国文化的内在力量,中国人的内在力量。从什么人身上能够看出来呢?我认为,从曹雪芹身上能够看出来。面对两个皇帝,我要杀你就杀你,要把你写进书来就写进来。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国人的内在的力量。曹雪芹就是以这种精神写出了《红楼梦》。”

那么霍国玲到底破解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看完之后,不禁让人想起《甄嬛传》里的故事。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6月4日,正午刚过,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南京城内的曹府一派喜气,人丁不旺的曹氏家庭诞生了一个健壮的男婴,他便是千古奇书《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母李氏、母亲马氏为了祈求上天对孩子的保佑,便给他取名为曹天佑。

曹天佑的始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曾祖曹玺(音喜)、祖父曹寅、父亲曹颙(音拥)历代为宦,且自曹玺之后与清宫的关系非同一般。曹玺之妻孙氏是康熙皇帝的奶母;曹玺之子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康熙即位后,自然对曹家多方关照。自曹寅开始,祖孙三代历任江宁织造,负责采办皇室所需衣物和布匹。曹家虽然历代为宦,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又是世代书香门第。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突然病故,三年之后,独生儿子曹颙猝然身亡,留下已有7个月身孕的遗孀马氏。仅仅三年时间,这个赫赫扬扬的百年旺族突然面临了绝后和崩溃的危险。为了保全这个家不至使之流散,康熙皇帝特命曹寅之弟曹頫(音抚)过继给曹寅之妻李氏夫人为子,并继曹颙之后再一次袭任江宁织造,以便养赡孤寡,保全身家。

恰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曹颙的这个遗腹子曹雪芹出世了。虽然是个笋芽稚子,却给这个家带来了复苏的希望。曹家一一这个既是钟鸣鼎盛的历代名宦,又是家藏万卷诗书的百年旺族,终于盼来了唯一一棵正根独苗,未来的振兴便寄托在小小的天佑身上。

曹雪芹的出世,给母亲马氏和祖母李氏带来了多少欢欣与慰藉。因为长子的夭折,祖母和母亲将天佑视为珍宝,尤其是祖母,不知如何珍惜为好。祖母唯恐儿媳年轻不会照料孩子,再象第一个孙子那样使之夭亡,便雇了奶母,并让奶母带着随自己住,天佑的一切饮食起居都要亲自过问。正象小说中的宝玉那样,自幼就在祖母身边长大。由于天佑曾经有个哥哥很小就夭亡了,天佑是其父的二子,所以作者将自己化身为宝玉,同样写为“二爷”,这便是“宝二爷”的由来。

在祖母、母亲和奶母的小心照料下,天佑很快就咿呀学语了。祖母终日不离左右,教他说话,逗他玩笑,无论有何伤心发愁之事,只要一眼看见这个小孙子,皆会烟消云散。天佑稍大些,便开始教他识字。这样,聪慧的天佑三岁时便认得了三千字,五岁时的正式拜师就读,到七八岁时,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巧处,却是“百个不及他一个”

天佑七岁时(康熙六十年),叔叔曹頫(亦为养父)自苏州买来个小戏班子,平时可为家中女眷解闷,待皇帝南巡时,还可用以接驾。这些小戏子都是六七岁的小女孩,其中有个六岁的小姑娘名叫竺红玉,聪明绝顶,美艳异常,眉宇间生着米粒大一颗朱砂痣。这女孩便是小说中林黛玉的原型。

小戏班子在曹府的一个院落中安顿下来。自此后,琴师、教习认真教戏,十二个女孩子刻苦学习。冬去春来,转瞬间两年过去,这些机灵的小戏子竟然可以登台演唱了。红玉学唱旦角,艺名龄官。(读者定然记得,龄官装扮起来倒象林妹妹,这是作者有意作出的暗示——小戏子龄官便是林黛玉的生活原型)

红玉不仅歌喉清脆婉转,吐字清晰,而且表演真切传神,随机应变,经常受到天佑祖母和母亲的赞扬奖赏。年幼的天佑对这个会唱戏的女孩十分喜爱。

雍正六年,天佑祖母李氏夫人的娘家李熙被抄家,李熙的女儿李香玉便作了李氏夫人的孙女儿,来到了曹家,改名曹香玉,这一年,雍正皇帝的生母——即康熙皇帝的德妃薨逝,雍正晓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见此状,凡贵族之家豢养的优伶男女者,便自行蠲(音圈)免遣发了。

曹家的优伶自然也不例外,一部分回家与家人团聚,另一部分无家可归者,则留在曹府作了丫环。竺红玉自幼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便留在曹府作了丫环。由于竺红玉机灵勤奋,深得曹母爱怜,曹母便将她留在自己身边。天佑十分崇拜红玉之才,半年后便求了祖母,将红玉要来作了自己的伴读丫头。此事在小说中是通过甄宝玉要伴读丫头体现的。小说中的甄宝玉说道:“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才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

与同时作了天佑伴读丫头的另一个姑娘叫柳。柳蕙兰原是曹母房里的小丫头。曹母见她生得美丽端庄,性格温柔和顺,办事认真周到,遂令她与红玉同时作了天佑伴读。红玉和蕙兰除每天伴天佑读书外,还要照顾天佑的生活。此时蕙兰十岁、天佑九岁、红玉八岁。自此之后,天佑与蕙兰、红玉同坐、同卧、同行、同止,朝夕相伴,形影不离。每天除上学、复习功课外,三个人便在自家的西园内读书写字、弹琴下棋、吟诗作画、拆字猜谜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无所不至。

天佑聪敏过人,能一目十行,两个女孩更是出类拔萃,亦能过目不忘。他们读书争强好胜,你追我赶,生活上互相关照,体贴入微。见他们能够这样,曹母喜在眉梢,乐在心头。红玉、蕙兰经过两三年的伴读生活,在文学领域中便与天佑并驾齐驱了。而红玉的吟咏之才,更是博得了天佑的崇敬。为了记述蕙兰的博学多识和红玉的擅长吟咏,作者在小说中特意刻画了宝钗和黛玉这样两个人物形象。由于作者不愿将他所爱之人写成丫环,在小说中便提高了她们二人的身份地位。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它永远代替不了史事。作者为了向读者披露史事,在《红楼梦》中又刻画了晴雯和袭人两个人物,并将晴雯的年龄、容貌、性格写成黛玉之副,将袭人的年龄、性格写成宝钗之副。也就是说,将红玉和蕙兰在曹府的真实身份写在晴雯和袭人身上。而曹香玉便成了史湘云的原型。

曹府藏书甚丰,计有十余万卷,而且其中不少是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这些书籍大部分是天佑的祖父曹寅生前购求集聚起来的,曹寅生前为奉康熙之命主持刊刻过《全唐诗》,更有诗集《楝亭诗抄》八卷流传于世。曹母见四个学童读书如此用心,学业日见长进,心中十分欢喜。在天佑的请求下,祖父的书斋为他们打开了。从此,四个孩子经常钻进书斋,畅游在那书林诗海之中(这恐怕便是林黛玉之父林如海一名的来历)。尤其是天佑和红玉两个诗迷诗呆,更是如鱼得水,饱学不倦,这种生活大约持续了四年。

雍正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由于天佑的养父曹頫在任江宁织造期间拖欠了官银,雍正下令查封曹頫家产。金陵曹家第一次被抄家,财产更姓,奴仆易主,家势骤然衰败。无疑,这是曹天佑一生中的巨大转折点。

第一次被抄,未能使曹家一败涂地,正如《红楼梦》书中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南京的曹家被抄后,曹頫便带领一家老小及少量奴仆进京领罪。在进京所带的奴仆中,便有天佑的两个伴读丫头红玉和蕙兰。天佑进京时是十四岁,香玉十三岁。(香玉进京时的年龄,曹雪芹将其写在黛玉进京时的年龄上)

曹頫进京后,被“枷号催追”拖欠款项。雍正将曹家财产全部赏给宠臣隋赫德,只令隋赫德酌量拨给曹家少些薄田破屋。红玉、蕙兰亦做些针线女工,帮助主人度日。

雍正七年,皇帝赦免了因经济不清拖欠官银而遭治罪的勋旧后裔。

曹家亦属赦免宽释之列,因曹家祖上实为“从龙之佐”,堪称“冲锋陷阵”、“讨伐叛逆”、“抒诚皇力”之臣。曹氏家庭中的曹玺、曹寅、曹宣、曹颀……均做过皇上的近身侍卫。曹頫自然会被赦免,而且生活上亦因皇上“另行加恩,恤以存养”而获得生机。

这一年借助姑姑的帮助,天佑进入皇家的府学读书。天佑的姑姑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六代孙纳尔苏郡王的结发“福晋”,即纳尔苏王妃。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由于天佑与红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邪书略传,冷眼看去,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阁女秀,皆未有稍及红玉者。所以天佑早存了一段心事,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就是了。红玉也在心中暗许了天佑。这事早被祖母察觉,但祖母觉得他们年纪尚小,过两年稍大些再说也不迟。曹母的意思是:外头寻的不如自己身边看着长大的好,模样好还是其次,性情相合这一点最难得。因此,他们之间的婚事虽未明讲,但在曹家主仆中,皆认定将来这是一对好姻缘。

雍正八年,雍正已经穷治了他的政敌,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坐享帝王的清福了,于是在这一年开始选嫔妃、才女、秀女。嫔妃是皇上的小老婆,才女是公主的伴读,秀女是宫中的侍女。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女儿,凡虚龄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者,必须入册待选。曹家是正白旗,恰属上三旗。

成为雍正皇后的竺红玉画像,共12幅,现存故宫博物院。

曹頫之妻王氏(即《红楼梦》中贾政之妻王夫人)为了夺回她那已经失去的天堂,便怂恿曹頫将曹香玉入册选部。曹頫夫妇妄图以此邀宠于雍正,以便得到东山再起之机。可曹香玉死活不肯进“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曹家便打上了丫环竺红玉的主意,让竺红玉冒名顶替,以曹香玉的名义进宫参选。

曹頫夫妇为了获得君恩,竟不惜将这对“万年何幸遇仙缘”的有情人拆散。曹天佑对此异常气愤,但也无可奈何。

红玉入册上报待选时,年仅十四岁。她天真地想,曹家当时无权无势又无钱,即使进了宫,也只是做侍女。当时宫中规定,秀女(侍女)三年一选,三年一放,那么三年以后就可以回来与天佑团聚了。这三年之内不仅家中少个吃饭的,而且每月所得月银,还可贴补家中生活,因此便遵照曹頫夫妇的意图进宫应选去了。

由于红玉年纪幼小,身体尚未长成,虽然生得秀美纤巧,却仍因象个孩子而未能引人注意。但最主要的还在于曹家当时大势已去,即便当时曹家送个天仙进宫,也不得靠近皇上半步。因为那样的机会,那样的地位,已被当时的权臣把持了。

红玉进宫后未作侍女却做了御用少尼。老尼见其聪明灵秀,仙骨亭亭,料定她将来决非空门弟子,便令其带发修行。御用道尼平时也只是抄抄经卷,诵诵经文,只有遇到宫中举行庆典礼仪时才使用。实际上她们过得倒也十分清闲自在。但十四周岁一过,红玉身上便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身体长高了,两腿修长,腰肢纤细,胸脯丰满了,肌肤莹润,容光焕发,眼睛明亮了,清澈传神,周身透发出一股天然风韵,令人视而忘俗。

天佑得知红玉做了御用少尼,甚感宽慰。他想方设法买通经常出入道庵的婆子,暗中与红玉传书递信,两人经常通过传递诗词互相倾许思慕之情。

在雍正十年的一次宫中活动中,雍正偶然发现了红玉这个美艳绝伦的少尼,立刻被她的风流婉转惊呆(正如薜蟠见到林黛玉便酥倒在地)。红玉虽然身着布衣,不搽脂粉,周身亦无一件饰物,然而却显得那样鲜艳娇娜,光彩照人。雍正心中惊叹:宫中那些脂粉妖精,并无一个略及此女尼者。

这年的春末,雍正令香玉还俗,强行纳为妃子。红玉虽然又哭又闹,却仍然被人死拖活拽抬进宫去,作了雍正皇的妃子。

成为雍正皇后的竺红玉画像,共12幅,现存故宫博物院

红玉的进宫,换来了曹家的一度中兴。曹家搬进了紧靠北海的恭亲王府。

红玉被封为皇妃,曹頫夫妇欣喜若狂。然而,年仅十八岁的天佑却经受不住这种撕肝裂胆的痛苦,他几乎疯狂了!急怒之下,天佑辍学弃家做了和尚,他发誓与雍正誓不两立。做和尚后不久他又还俗了,以后他曾似《红楼梦》中柳二爷那样萍踪浪迹,四处游荡,也曾杂以优伶,粉墨登场,唱出自己的哀怨与悲愤: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仇)与旧愁(仇),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为了复仇,天佑忍辱屈从进宫谋得一职,管理御用和尚道士,并设法与红玉取得联系。

曹雪芹亲笔为竺红玉皇后撰写的碑文

这个有着倾国倾城之貌、无与伦比之才的红玉,使雍正帝为之倾倒。雍正帝能指挥千军万马,能恶治政敌,压服逆党,但在这个妩媚多姿的少女面前,却甘愿低三下四,曲意逢迎,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只要香玉欢喜,任其挥霍。皇上的恩宠却丝毫没能打动红玉的心,她对他只是充满了厌恶与痛恨。试想,这个色至艳、才至慧、情至幽、德至贞的女子岂肯甘心侍奉一个年老心狠的皇上?!她将雍正的不断临幸视为“风刀霜剑严相逼”。红玉虽然身居皇室,但她的心中意中始终只有一人,此人便是曹天佑——曹雪芹,她一刻不曾忘怀他,并始终牢记他们的誓盟。

号称“桥东居士”的 曹雪芹亲笔为竺红玉撰写的碑文

雍正十年,十七岁的红玉被雍正纳为皇贵妃。

雍正十一年六月,十八岁的红玉生下皇子弘瞻,便被册立为皇后。

红玉做了皇后,对曹天佑是致命的一击。绝望中的曹天佑在祖母和母亲的劝说下,万般无奈,被迫与曹香玉结为夫妻,并娶柳蕙兰为妾。可他心中万般思念的还是贵为皇后的竺红玉。

红玉做了皇后,曾回家省亲一次。

雍正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住在圆明园,他信奉道教,迷恋烧丹炼汞,常年服食丹砂,以求长生不老,加上淫逸过度,性功能过早就衰竭了。

年方二十的红玉皇后,实际上已守活寡,她与天佑原本情深,又颇具叛逆精神,她向往纯真的爱情,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她不愿自己一辈子守住这个毫无感情基础的老皇帝,过着伴君如伴虎的牢笼生活,加上皇宫里处处暗藏杀机,时时刀光剑影,她决意要回到天佑身边,去过那虽然清淡,但却属于人的生活。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红玉以自己皇后的身份,在圆明园劝其雍正服下天佑“秘法新制的丹砂”,三四个小时后,雍正便突然暴亡了。随后皇城谣传雍正是被一位女大侠谋杀的。雍正暴亡,成为清宫四大谜案之一。

第二天,得知雍正死亡的消息,曹天佑报了家仇又报了夺爱之仇,大快人心,兴奋欲狂,时值秋日,螃蟹正肥,天佑喜不自禁,饮酒食蟹,即兴作《螃蟹咏》一首,以讥讽雍正之死:

“持螯(音奥)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音掏铁)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愿为世人美口报,坡仙曾笑一生忙。”

香玉也写了一首《螃蟹咏》: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为了使诗句流传于世,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假托宝玉和黛玉之手写出。

雍正死后,本应由红玉皇后之子弘瞻继承皇位,却被一位妃子之子乾隆篡位,心虚的乾隆害怕红玉皇后的干涉,将红玉软禁在圆明园,派两个太监严加看管,对她封锁宫中一切消息。

面对这种处境,红玉深感自己凶多吉少,随时有被杀害的可能。于是红玉以悼念先皇为名,再次出家为尼,前往圆明园附近的珍武庙带发修行。珍武庙是皇宗寺庙,是天佑的祖父曹寅负责修建的。

从此,红玉和天佑得以随时相见。天佑时常以哥哥的身份去庙中看望红玉,两人品茶、论诗,互诉衷肠,度过了九年美好时光。在此期间,天佑将自己与红玉的恋情写成了《风月宝鉴》。

随后,红玉迁居到北京香山脚下的广慧庵带发修行,天佑也迁居到香山一带。自此,二人终于了却情缘,情意缱绻,天地遂心。

乾隆九年,天佑三十岁时中了举,并得官职为州同。几年后,红玉身怀有喜,天佑又喜又愁,说服家人,将红玉接回北京城内的曹家恭亲王府,住在天香庭院里。庭院里栽种了许多竹子,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这些竹子都是天佑栽种的,以表达对身居皇宫的竺红玉的思念。

红玉贵为皇后,本来就激起曹香玉的醋意,当年本是她去进宫参选的,她死活不肯,只好由竺红玉以她的名义参选,她原想竺红玉会在终见不得人的去处孤独寂寞地了却一生,没想到红玉先贵妃后皇后,步步青云,万千恩爱宠于一身,如今又为丈夫天佑怀上孩子。于是曹香玉象王熙凤对待身怀有孕的尤二姐一样,对竺红玉想尽法子,明里暗里百般折磨。

孩子生下了,天佑与红玉之事暴露,红玉便在曹家的天香庭院悬梁自缢,“耻情归地府”。天佑再次逃禅当和尚,“惧祸走他乡”。一段姻缘到此结束。

红玉事发,朝廷大为震惊。从曹家仆人口中得知,香玉皇后不是曹家小姐,而是曹府戏子丫环,败坏了清室名声,犯了欺君之罪,乾隆下令对曹家进行了查抄。这次查抄,抄出了金银铜器、书画古玩等原属宫中之物三四十件。乾隆为了顾忌清朝脸面,便将此案定作了贼案。其实这些东西均是当年雍正为了取悦红玉而送给她的,红玉后来转手给了天佑。由此看来,将天佑一案定成贼案实属冤案,但为了保全红玉,天佑还是自己全部承担下来。

天佑一案虽然被冤枉成了贼案,并因此被罢官、抄家,但其与红玉合谋害死雍正以及天佑红玉私通一事都遮掩过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乾隆外号曾叫“高庙”,天佑在《红楼梦》中骂乾隆是“糊涂庙”,并讥讽乾隆是“糊涂僧乱判糊涂案”。

为了维护清皇室的体面,乾隆不许将红玉埋葬在清室墓地,将其葬在北京城南平民墓地陶然亭,并下令将香玉皇后从一切文字记载中彻底删除,致使雍正最后四年后宫无主。

曹家的第二次被抄,使这个赫赫扬扬的百年旺族自此一败涂地,扫地出门,“家亡人散各奔腾”,“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抄家后,天佑逃禅,妻子曹香玉被休回金陵,妾柳蕙兰投河自尽后被人救起,再无音讯。叔父曹頫寄居庙中。祖母和母亲均在第二次抄家之前分别去世。

风险过后,天佑还俗,辗转回到香山脚下黄叶村,化名曹雪芹安顿下来。这之后,找到了被人救走的儿子,又与妾柳蕙兰邂逅相遇并将其扶正,这使天佑喜出望外。自此,三人便在香山脚下相依为命了。此时的曹雪芹尽管生活清贫,但也自在逍遥。生活稍事安定之后,痛定思痛,他想到自己倾心爱慕的竺红玉不愧为世上罕见的杰出女子,她从社会最低层的戏子、丫环跃居社会最高层的皇后,却为了正义和爱情,毅然决然亲手打破这种万人仰慕的豪华生活,最后为爱而殉情,令世人崇敬。而他自己“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音欲)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知我负罪固多,红玉等人,行止见识皆出于自己之上,万不可因自己之不屑,一并使其泯灭也!”

为了悼念红玉,曹雪芹将自己的书房抗风轩改名为悼红轩。

此后,曹雪芹蜇居在悼红轩中,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滴泪为水,研血成墨,开始了《红楼梦》的艰辛创作。十年寒窗,风雨相伴,曹雪芹流着泪,上千遍地呼唤着红玉,立志为红玉写传,让红玉为爱情敢作敢为的精神流芳百世、传颂千古!并发誓要把雍正皇帝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无奈自清朝入关以后,自顺治开始,到乾隆朝,他们害怕汉人的谋反,实行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最严厉的文字狱,精神禁锢,文网森严,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一字关碍,即兴大狱,惨戮严刑,重者株连九族,满门抄斩,自古未有。为了不使人亡书毁,曹雪芹绞尽脑汁,采取前人从未有过的分身法、秘写法、隐写法,将一部完整的红玉传和清宫秘史巧妙地隐藏在小说的背后,即将真事隐去(甄士隐),用假语村言(贾雨村)蒙骗朝廷。并号称“满纸荒唐言”、“毫不干涉时世”,以躲过朝廷的耳目。

舒新宇在北京香山脚下曹雪芹故居悼红轩门前留影

写完一百一十回后,书稿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亲朋好友中传阅。曹雪芹敏锐地发现,亲朋好友看完之后,无牵无挂,只说好看,没有人去深究其中奥妙,更没有人去挖掘书中隐藏着什么,苦心孤脂营造的刀光剑影的历史被一部小说淹没了。一番深思熟虑,曹雪芹采取了断然措施,宁可牺牲小说的完整性,砍去了最后三十回,将后三十回的内容增删到前面八十回中。于是,曹雪芹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五次增删……

乾隆二十四年,忠心耿耿协助著书的知音和贤妻柳蕙兰先他而去,曹雪芹忍悲含泪,为了写作,娶江南才女许芳卿为妻。

乾隆二十八年,一场可怕的天花肆虐北京,全城三分之二的儿童被夺去了生命。远在香山脚下的曹家也不能幸免,中秋之夜,正是月圆团聚之时,红玉所生、年已十八九岁的独子不幸病亡,曹雪芹痛不欲生,感伤成疾。大年三十,在人们祝福的炮竹声中,穷困潦倒的曹雪芹撒下如橡巨笔,凝视着一大摞未成的书稿,抱恨啼血,泪尽而逝。

《红楼梦》里的故事之三是人类觉醒篇

前面两篇文章讲了《红楼梦》的两大故事内涵,能看到的人已经是很少了。今天讲的这个《红楼梦》里面的故事,明白的人就更少了,这次是从直接佛道两家来看这本书。在前面的汉字解密里面我们说过,中国文化里很多内容都是为了今天人们的觉醒做的铺垫。就像有篇文章说的,人见目前,天见久远。《红楼梦》这本书的横空出世,为的就是人类最后的觉醒,这点很像小说《悟空传》讲的,人们要从中悟出人生真谛。

红楼指什么呢?如果大家去看房子的砖头,发现现在的楼都是用红色的砖头盖的,所谓红楼讲的正是现在。那么梦是什么呢?据心理学家调查,有很多人死了,结果又救活了过来,问他们濒临死亡的感受,他们反馈一点就是,死亡的时候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人活着就和做梦一样。这个感受是不是很奇怪啊?还记得庄周梦蝶的典故吧?所以,通行版《红楼梦》隐含讲的就是现代人的生活。不是有很多人问,人是怎么来的,人是来干什么的,人要往哪里去。《红楼梦》这个书里都有了解答。

但是《吴氏石头记》的最后28回,让人看完之后,只会去想反清复明那些事,而且不利于传播,所以上天就让人删掉重评。这样就有了红楼梦的第二个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这样虽然留下了一文说两事的文化,但是人们往往会通过评语过于探究《红楼梦》的结局故事和背后的历史,往往会忘记掉《红楼梦》本身故事对于人的警示启发作用,所以这样的书也被修改,那些评语都删掉,重新续上40回,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通行本120回的《红楼梦》。

那么现在通行版的后面40回是谁写的呢?这也是个迷,据高鹗自己说,他也是多方搜集才搜集全的。据语言统计软件分析,这个后40回本身就是曹雪芹写的。而且据资深红迷通过对照《吴氏石头记》,认为这个写后40回的人也是参照了原有的28回写的。所以,这里就很有意思了。文章最后我有个总结,大家先看下面一个高人谈他对这个通行本的《红楼梦》的认识,他看到的《红楼梦》的真意,我称之为《悟空传》。

“世人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还分成很多学派,很多人都感觉《红楼梦》里面好像藏有秘密,要挖掘出来。但是站在无神论的角度、常人智慧层面是根本不能了解根本的含义的。通过修行,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

一,《红楼梦》写给谁看?

第一回中开宗明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读《红楼梦》,有的人根本都读不下去。为何?因为后者根本不是《红楼梦》的写作对像。什么样的人会喜欢读,换句话说这书是写给谁看的?“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这句话已经给出了答案。是写给那些“情种”看的。所以曹雪芹说“大旨谈情”。

何为“情种”,或可理解为重情,这样的人普遍性格特征是,对名与利能够看淡,但是对于世间的感情,特别是“男女之情”看的比较重,他们大都在寻找像林黛玉那样的精神伴侣,大概不会承认自己同样重“色欲”(这问题在警幻仙姑对宝玉说的话中,已经很好的分析这点,就不赘述了)。如果不是这类人,对《红楼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兴趣。

二,为何写《红楼梦》?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大。简单的说是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在人间的生活经历、修炼体悟来点醒梦中人,早早醒来登上最后的法船。

《红楼梦》也叫《石头记》,这石头的来历说的很明白,但很少会有人想女娲补天为何剩下了一块石头?其实暗示了女娲解决不了这层空间坏灭的问题,想让这石头经过人间的魔炼,同化佛法,才能达到真正补天的目的。所以才有了赤瑕宫神瑛侍者最终要“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回归的故事。

提到“石头”、“悟空”,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西游记》。美猴王也是从石头中生出来的,而且法名是“悟空”,《西游记》讲述的也是修炼过程,修炼过程中比较大的难也是“情”与“色”,唐僧在女儿国就差一点儿没有守住心性。《西游记》与《红楼梦》通行版的结局都是修炼圆满。

《红楼梦》开篇已经写清楚石头已经在人间走了一遭,回到了仙界,才让空空道人把记录在他上面的故事抄录下来。也就是说它已经达到某种成度的“悟空”了。实际上已经写明曹雪芹(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写此书时已经在某个层次悟道了,他一再强调录写下的都是真实故事,但“假作真时真亦假”,他不能给人完全破迷,所以很多地方采取了反义词和隐晦的说法。

还有有一种可能,曹雪芹记录下的都是宝玉在人世间轮回转世时发生过的故事,他也悟到经历这些只不过是让他从“孽海情天”中修炼出来。

他写这些故事,是为了警示世人,在人生无常中、从情海中超脱出来,最后可以真正得法修炼回去。

三,怎么来写?人物原型是谁?

也许是因为什么特殊的因缘关系,贾宝玉可能在人间很多次都是转生为“情种”式的人物。也就说这石头下世后可不只是经历了一次轮回。他真的是尝尽了人间男女的悲欢离合,否则他对于感情中的细微变化不会有那样深刻的感受。

与他一起在人间演这出戏的妻子(们),可能反复出现在他每一世的生活中。但是因为他们都是历史名人,写出来的东西不能破迷,所以他采取了特殊的手法,把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切分开,依附在红楼梦中的不同女子身上。

比如说,在秦可卿的身上发生的故事——她从小是个孤儿,她的公公贪恋她的美色发生关系;在史湘云身上的故事——她也是没有了爹娘,多次被用到杨贵妃醉酒的典故;在薛宝钗身上——贵妃扑蝶的典故。其实是把杨贵妃的原型同时投射到了这些人物身上,杨贵妃是孤儿,有着像秦可卿那样的美色,也有像薛宝钗那样的端庄,也有像史湘云那样豪爽的一面。但是最终因为唐玄宗沉溺与杨贵妃的感情,导致了国家的衰败,杨贵妃自尽(一说她逃到了日本)以悲剧收场。

而且秦可卿身上不止隐含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悲剧,在秦可卿的卧室的装饰品中有赵飞燕立过的金盘,暗示了赵飞燕、赵合德与汉成帝的悲剧。秦可卿死后,由王熙凤主持丧事,而且秦可卿还托梦让她帮助扶持家族,实际上说的是汉成帝迷恋美色,把国家交给了舅舅王凤来管理,造成了外戚专权。这些悲剧都在警醒人们,如果太过陷入个人的感情,甚至产生强烈的色欲之心,会导致一个人失去大志,也能使一个国家走向坏灭。

杨贵妃

如果可以理解作者把历史人物原型投射到不同人物身上。那么还会发现一个细节。书中暗示史湘云未来丈夫是“卫若兰”,而秦可卿死后被封为了“龙禁卫”之妻,“卫若兰”第一次出场就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其实是曹雪芹暗示了一个人物——“清代第一词人”、康熙的带刀侍卫“纳兰容若”。秦可卿的丈夫叫贾蓉,小叔子叫贾兰,也是为了暗指这一点。贾宝玉在梦中的原配夫人就是“可卿”。纳兰容若的第一个妻子非常贤淑、体贴他,但结婚三年就死了,纳兰因此非常痛苦,写出了很多词悼念妻子。纳兰容若是宰相明珠之子,他们家死了人当然葬礼也是非常隆重,但绝对没有隆重到秦可卿的葬礼那种成度。

秦可卿的奢华葬礼还暗指了另一个人——乾隆帝的孝贤皇后。秦可卿死时,请宫中观测天象变化的官员来给看日期,还有大太监亲自来悼念,而且还有很多万孙公子路祭,都暗示了这个人物原型与皇宫有关。孝贤皇后的葬礼排场不说空前绝后,在后妃中也可以说是清朝第一了。一个因为乾隆朝当时的经济实力,二是因为乾隆对孝贤的感情非常深。皇后孝贤是原配,同样是非常的贤淑、体贴,皇后死后再没有人能够代替她在乾隆心中地位,并写了很多诗悼念妻子。这一点和纳兰容若的经历非常像。历史为何惊人的相似?也许这样的历史安排都是为了让他“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作的铺垫而已。也是告诉世人及早“好了”,人间无常,一切都是命运安排,人应该对情看的淡一些,才不会活的那样痛苦。

对于世人来说,“男女之情”也不宜太重。现代人们把“用情很深”,当作了一个褒义词。实际上,上古时期的人们情比较淡,过着恬淡如意的生活,自然没有什么烦恼,一切都是随缘随天意,所以寿命要长得多。大家知道《红楼梦》男女主人公,上演的是因为了结仙界的恩缘——绛珠仙草要报答神瑛侍者的怜惜和浇灌之恩,所以要随他到世间“还泪”给他。

说到“还泪”,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个历史典故——“娥皇女英”,她们是尧帝的女儿,嫁给了舜。在舜死后痛哭不止,泪水滴到竹子上形成了斑竹即潇湘竹,最后两人投湘江而死(提到湘水,其实又与史湘云有关)。而林黛玉叫“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中,并不是偶然的。“娥皇女英”为何最后伤心欲绝为丈夫殉情?有果必有因。常人也有一句话叫“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真正能做的人恐怕不多。“还泪”的典故,其实在告诉人们,“用情太深”其实是一种互相折磨。如果不能从梦中醒悟,这样因缘相报,何时能了?

四,秦可卿这个关键人物暗含了什么?

在“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把自己的妹妹“可卿”许配给了宝玉。宝玉和可卿结婚后正恩爱游玩,却发现再往前走都是魔鬼,魔鬼要把宝玉拉入万丈深渊,宝玉大喊救命后惊醒。警幻仙姑主掌人世间的命运与婚姻,其实就是三界的神——情,而她的妹妹“可卿”某种含义上来说就是“情色”的化身。秦可卿判词就是“情海情天情幻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情”是修炼中的巨大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魔”,但她的存在是让顽石悟空,没有她的存在石头还无法磨炼成真正能补天的石头。“色”对修炼者和世人来讲更是死关,过不去死关,修炼和世人都可能走向地狱,甚至万劫不复,是十分危险的。

妙玉实际也是宝玉自身的投射人物,在他过去世修炼中,色欲心并没有从根本上去除。

有人说《红楼梦》是不带淫字的淫书,其实小说里那面“风月宝鉴”的镜子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红楼梦》的另一个名字就是《风月宝鉴》,你要反过来看才行,看到色欲的危害性;你看正面,享受里面的感情描写,甚至对色欲想入非非,那样你就危险了。

何为“红楼”?其实就是指的三界,开天目的人会看到三界都有情,情看起来是一种粉红色的物质。人的生命其实都是从上界下凡而来,为的是在最后大劫之前可以真正得到正法修炼返回天界。然而如果你入戏太深,就没有希望了。设想一下,你只不过是一个演员而已,导演已经设定了人物的命运,你只不过是按部就班在演出而已,哪个角色是真正的自己?而这出戏的目地是让你最后能悟到是在演戏,这个梦的目地是让你最后可以梦醒。

人世间历史这台大戏中,人们不断转生,目地不是为了体会这里的酸甜苦辣的感受,而是为了能与圣人结缘,同时配合最后的正法创造出各种文化、造就人的思维方式等,这才是大戏的主题。但人们都被分支剧情所迷惑了,就象如果读《红楼梦》,很多人不去注意开篇的几回。但那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生命来世的真正缘由——得法回天。

迷在情色中的人们快快醒悟吧。执着与情色会造成很多的业力,最终都要自己用痛苦去偿还,如果业力太大就要炼狱了,如果因此造成道德底线的崩溃,生命就彻底毁灭了,不可怕吗?此时及时梦醒抽身悟道得法,才是最聪明的选择啊。”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看官有何感想?如果让我说《红楼梦》里的石头是什么呢?就是指我们脚下的地球。里面的宝玉黛玉等众生指我们现在生活的芸芸众生。为什么后40回众生的命运和前面判词的命运大相径庭?因为作者希望众生如果梦醒抽身悟道得法,就会改变自身的命运。说到判词,这个判词很像《诸世纪》《推背图》之类的预言,但是到最后这些预言都不准了,因为很多人都觉醒了,所以最后的结局就不是预言中的那样。

如果看过《吴氏石头记》后28回,你会发现那个结局太惨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但是看现在通行版《红楼梦》后40回,你看到贾家中兴,宝玉中举,是不是更好的结局呢?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就是曹雪芹写的,他在删改原著的时候,悟到一个理,一个家族衰败,未必就一定会一败涂地,如果及时反省改过,还是有复兴的道理。所以他在前面的书隐藏了一个原定的悲惨的结局,又重新续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不光给人以教训,更给人以希望和光明。从反清复明角度来说,这也是合理的,作者并不希望汉人的江山一败涂地,能够中兴是最好的,当然最后民国建立起来了,也算是反清复明的一种成功吧。

还有个高人曾经和我说过,他通过功能看也是发现这个书的后四十回就是曹雪芹写的,就像家里着火一样,有的人一看家里着火就跑了,结果家都被烧光了,而有的人却去拼命的救火,这样家还会存在,还能修复起来再过上好日子。曹雪芹更喜欢后面一种情况,给人以希望。

从这点来看,曹雪芹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也是他和吴梅村的不同。所以《红楼梦》本身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历来续书不断,怎样能让剧中人物有个更好的结局,就看众生对人世间的领悟。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隐隐约约都感觉到1999年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改变了人类灭亡的命运。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都很高兴。甚至到现在还在探讨199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没有那个事情,可以说现在真的就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了。人类打破了判词规定的旧时代的灭亡宿命,走向了复兴,人类社会走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实在可喜可叹。

我想最后版本的《红楼梦》真正想告诉人类的就是这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长篇历史解密: 《红楼梦》里隐藏的三个故事,把读者都看晕了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