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与清朝对抗,为何却被奉为清学开山始祖?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山西曲沃,一位老人到此访友,结果在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于是一病不起,离开人世。

就在这位老人悄然离世后的数百年里,无数文人学者对其怀念追思,称其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清朝文人敬重的老人,却一生都在反清复明,践行着他经世致用的学风。

他,就是顾炎武。

出生在万历中兴年间(1613年),成长于名门望族,顾炎武若是安分守己,一生定是繁华无忧。可奈何他是个思想张扬的人,不读四书五经,反而对天文地理感兴趣,因此也注定了顾炎武科举之路的艰难。

因为科举屡屡碰壁,导致顾炎武直到27岁时还没高中,于是他毅然放弃科举,专注经世致用的学问。无论是经济耕作还是商业学问,都在顾炎武的研究之中。

他投身其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同时兼顾武艺,与传统文人背道而驰,结果很显然,他被当时的明朝士人们嘲笑得很惨。那时的明朝,士风堕落,读书人空谈阔论,却鄙视着最实际的学问。

在这样的环境下,顾炎武隐忍不发,默默沉淀,期待着自己经世致用的学问能够在有一天大放异彩,挽救衰微的朝廷。可让顾炎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31岁那年,国家危难!

崇祯皇帝上吊殉国,清军铁骑踏碎北方,接着兵不血刃横跨长江,江南已是砧板上的肉。朝廷军队连连败退,繁华的江南之地,已是满目疮痍。

高谈阔论的士人们仓皇而逃,所谓的忠君报国,已然沦为笑话!国难当前,经世致用的顾炎武看着破碎山河,心中只有一个念想,抗清到底,绝不妥协,正如他诗中所言:“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加入南明朝廷,扔下书本,拿起手中长剑,走上了对抗清朝的血战之路。他的弟弟在昆山保卫战中牺牲,他的嗣母得知常熟沦陷后,绝食殉国……当这种家族的忠勇传递到顾炎武身上时,他深知,“深受国恩,以身殉国,义也!”

于是是接下来的二十年里,顾炎武多次参加抗清战斗,面对气势汹汹的八旗军队,他凛然不惧,冲锋在前,倒在他剑下的清兵,多达数人。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以身许国的信念,并咬牙坚持。

可明朝已大势已去,随着郑成功退守台湾岛,明朝彻底地完了!此时的顾炎武,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用写书的方式,继续自己的坚持。

于是我们看见,顾炎武开始了他的苦行之旅。背井离乡的他,用几十年走遍大江南北,甚至深入到辽东大地。这一路上的珍贵体会,都化作他笔下的文字,呈现给世人。尽管曾多次被清朝威逼利诱,甚至锒铛下狱,可顾炎武断然拒绝清朝的橄榄枝,绝不妥协!

值得庆幸的是,顾炎武得到了不少读书人的帮助,度过了很多生死时刻。然后他接着进行实地考察,写文,访友,直到去世。

多年经世致用的学问,多年实地考察的积累,最终汇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等书。在国破家亡的悲愤下,更透露出顾炎武最冷静的思考。无论是商品经济的思想,还是对专制皇权的抨击,放在那个时代,就是最震撼的声音。

思想飞扬的顾炎武,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读书人应有的脊梁和骨气,“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千百年来,每逢朝代更迭,我们总在思索,为什么我们的民族遇到了这样严重的灾难,还能坚强重生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顾炎武,他能够忍受一切负面的影响,并满怀着饱满的决心和热情,默默坚持着,直到复兴的那一天。

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这样的坚持从未断绝,顾炎武或许只是一个缩影,但通过他,我们却得以窥见一个生命力顽强的华夏民族,历万难仍能重生。

或许正因为顾炎武所拥有的这种特质,他不仅成为了明朝的思想巨匠,更成为了清朝的思想巨匠。他用自己经世致用的学问,引领着清朝朴学风气,真正传递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实践真理!

本文由挥墨历史创作,喜欢请关注。

本号已签约“维权骑士”,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您尊重原创,遵守道德底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与清朝对抗,为何却被奉为清学开山始祖?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