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会|读了《万历十五年》,两次去了海瑞墓

读《万历十五年》和拜谒海瑞墓有什么联系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家里有两本《万历十五年》,是两个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内容都一样。一本书买了两个出版社的,之于我也是平生第一次。中华书局出的那一本一直放在卧室的床头橱里。

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大约是十五六年前,那时候我还在企业工作,一名要好的团干部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深深记得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就像好多人形容的那样:历史怎么还能这么写!历史居然还能这么写!

这部书描写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从万历皇帝本人到他的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本朝最著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最为后世称道的官员海瑞和一位有点近乎癫疯的诗人加哲学家李贽。全书读起来就像传记小说,而不像一部严肃的历史学作品。

以下是本书开头的一段:“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这种对历史的叙述方式,与我接触过的专业性历史书籍大有不同,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我的传统史观。国人的历史学习,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给我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学子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习惯了习以为常,习惯了人云亦云,习惯了墨守常规,黄仁宇先生却用近乎于历史小说的笔调描绘了万历年间的历史图卷,以这种以小见大的形式,表达了他独特的历史观。这部书是严谨的,又是有趣的,风格介于学术著作与历史评论之间,漫谈、调侃、幽默的语言盈于其中,我可以负责任的臆测,后来出现的一些如《明朝那些事儿》、《原来这才是春秋》、《如果这是宋史》、《明亡清兴六十年》都一定受了《万历十五年》的启发和影响。

除了不像其它的历史书那样板着脸孔、语言枯燥,而是读来颇让人轻松之外,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光辉形象的颠覆性描写,如说海瑞是个好人但是皇帝和官僚阶层并不喜欢他,他只是作为一个标本存在;说戚继光向权臣张居正行贿并大拍其马屁;首辅申时行因为一时的妥协放过了剿灭皇太极的机会导致后来的明朝被皇太极所灭;万历皇帝和当时的朝臣是对立的两派等。这些例子不是作者凭空杜撰或臆造的,作者无论在叙述或是举例时均引经据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文献资料,这就保证了它的可靠性和学术性。作者对历史的厚积薄发和驾轻就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谙熟洞然与透辟分析,都显示出其“史实”与“史识”的完美结合。

对于我来说,这部书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我开始怀疑历史,尤其是以前学到的历史,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审慎和思考历史,对于许多人和事我开始打问号,而不再是书上写什么我就信什么。读了《万历十五年》,我对海瑞这个人物更是充满了无比的兴趣,两次去海口,我都到海瑞的墓地去拜谒。海瑞去世后,朝廷按其遗愿将其运回海南老家安葬。灵柩运至海口滨涯村今墓址时绳子突然断开,棺木一角没入土中,史书中的写法是:人们认为这是海瑞自选的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安葬。照以前,我也许会认同这种美好的说法,现在我想这大概是抬棺的人实在太累了,不愿再往前走了,便顺水推舟这么编排的,应该是偷懒的结果。这就是《万历十五年》带给我的思考。

“视角独特、一反常规、以小见大、不失严谨”是《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方式,正是这种写作方式,震撼了大陆史学界。同样的历史内容,黄仁宇以独特的方式挖掘出了不同的结论,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他能够创新?为什么我们感叹“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是什么消磨了我们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内的灵感?这应该是《万历十五年》带给我们的历史之问,也应该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阅会|读了《万历十五年》,两次去了海瑞墓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