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兰亭盛会(下)
午饭后,王羲之宣布,兰亭聚会进入主环节——曲水流觞,由谢安主持。
谢安闻声而动,站上高台,用他高亢嘹亮的声音宣布活动规则。他的声音那么响亮,林中的鸟群被他惊起飞向天空,天上的白云被他吸引俯瞰大地。
当谢安说完,人群炸开了锅。文人们赞叹,点子好,有创意;将军们高兴,有酒喝了;孩子们开心,有得玩啦。
曲水是山坡上一条弯弯曲曲数百米长的溪流。流水从山上下来,流过这片缓坡,一直流入镜湖。溪流坡度不大,流速很慢,加上弯弯曲曲,流水常常在拐弯处旋转。41个人,沿着曲水依次分坐两旁。
曲水流觞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游戏。觞是一种古老的盛酒容器,通常为漆木,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又称“羽觞”。类似于今天的平底木盆,在缓水之上不易倾覆。富贵人家也用金、银打造,做酒杯用。王羲之今天挑了一只深红色的漆木觞,送到了聚会现场。
同时,王羲之安排两个小儿徽之、献之作为聚会童子,让徽之端着盛放磨好墨的砚台和笔墨的托盘,献之一手拿毛笔、一手持簿夹,候在水边,准备记录与会者的诗作。
谢安从王羲之手里接过漆木觞,倒了大半觞女儿红,轻轻安放在高台脚下的水面上。漆木觞浸入水中一半的位置。谢安小心地摸着觞首转了几圈,确认不会倾覆了,才站起身,对着众人喊道:“今天右军大人请各位畅饮女儿红,这可是给皇帝喝的贡酒哦。”
众人齐喊好。
“按照一贯的传统,这觞酒流到谁的身边停下,谁就要当场作诗一首,奖酒一觞;作不出来的,罚酒三觞。”谢安接着喊,“酒管够,老板赞助的。”
众人又喊好,横竖都有得喝,多美的事儿啊。
说话间,漆木觞晃晃悠悠拐了个弯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家都眼睛死死盯着,看它停在谁的面前。
漆木觞又拐了两个弯,终于在一个拐弯处旋转起来,不再走了。再走,就快没人了。
“孙绰、孙绰。”众人一起叫。
谢安伸出大手,一把将孙绰抓了起来:“孙兄刚才吹牛说作诗他第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啊。”
孙绰甩掉谢安的手,挥挥宽大的衣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敢情他早做了功课。嘴上却道:“兄弟们,谢安做手脚欺负人啊。他一定有办法想让酒觞停在哪里,就停在那里。这么临时抱佛脚的,我可做不来啊。”
大家不同意,聚会宣布的规矩怎么能破?你丢得起这张老脸啊?
谢安更是不乐意了,“老孙不肯作诗,把他扔水里洗个澡好不好?”张开手臂就把孙绰抱了个凌空,作势要扔。
孙绰惊得脸色煞白,手舞足蹈:“我做,我做还不行吗?”
立下地,孙绰故作沉思状,一边踱步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走了七八步,突然抬头:“有了。”
王献之急忙上前,仔细倾听。
“春咏登台,亦有临流。”孙绰摇头晃脑地吟了起来。众人喊一般一般,太直白啦。
王献之及时做了记录。孙绰看了一眼,摸着王献之的头巾,欣赏地点点头,“小不点,认识很多字了。书法也很有功底,天才啊。”接着,他不理会大家的反应,继续说道:
“怀彼伐木,肃此良俦。”
伐木比喻友情深厚,和良俦一个意思,结构对仗。听懂的人开始点头,听不懂的张着嘴巴,不敢声张。
一看王献之,竟然一字不差地记了下来。孙绰连连赞叹。
“修竹荫沼,旋濑荣丘。穿池激湍,连滥觴舟。”一口气吟完,孙绰有些得意。
很应景、很押韵呢。听懂的人开始称赞,能在七步之内作首诗,还是挺有才的。
谢安开口了:“你这首诗写景不错,可是写情不够,是不是没写完?”
“仓促仓促,见笑见笑。”孙绰朝着大家,抱拳致意。
谢安把漆木觞端给孙绰,向大家喊:“孙兄诗写得不错,开了个好头。奖酒一觞。”
孙绰也不客气,接过酒一仰脖子,咂咂嘴巴,“好酒、好酒”,意犹未尽。
众人发出羡慕的声音“哇草,爽死了”。
流觞活动继续进行。漆木觞停在了桓伟身边,桓伟即兴作诗一首,赢得满堂喝彩;漆木觞停在镇国大将军掾卞迪身边,将军搔首挠耳,“暮春三月,暮春”,突然喊道“不作诗了,甘愿罚酒三觞”。
众人大笑:“将军想喝酒了吧。”
将军一口气把谢安给他的三觞酒给喝了,足足有一斤半,连呼“过瘾过瘾”,惹得大家酒虫都爬出来了。
这时,王羲之知道大家着急着要喝酒了,让老三王涣之在每个人身边都放了酒。
终于,漆木觞停在了谢安旁边。谢安也不扭捏,站起身高声吟道: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众人无不佩服。冲着谢安的身份,也没人好意思评判,纷纷叫好。从诗的内容看,情景交融,感叹人生,有大格局,堪称好诗。
谢安举起漆木觞,招呼大家“一起干了”。
时间飞逝,诗作了不少,酒也喝了半足。日已西斜,大才子王羲之还没出马呢。有人在交头接耳,期待王羲之的表演。
王羲之坐在最上首,漆木觞总是从他身边悠悠划过,不做一丝停留。最后,谢安实在等不住了,直接把装满酒的漆木觞放在了王羲之身边的水面上。众人一道起哄:“右军右军,作诗作诗。”
王羲之看看大部分人都做过诗或罚过酒,也该自己出场了。主角光环当仁不让。
他高大挺拔的身躯站起来如同一棵白桦树,山风撩动他的衣衫,飘飘欲仙。
“感谢各位兄弟的厚爱。”王羲之说道,现场鸦雀无声,只听得见溪水潺潺。“在下献丑了。”
代谢鳞次,忽然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迺携齐契,散怀一丘。
念完,大家掌声一片。时序更替,周而复始。暮春时节,天气暖和,穿上春装,去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作者用《论语》典故,表明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暮春郊游的风俗却一直沿袭下来。结尾紧扣兰亭集会,写情趣相投的朋友,雅集修禊。
谢安又说话了:“诗虽然很好,但右军是个大才子,想用这么几句糊弄大家,通不通得过?”
“再来一个!”
还好王羲之有所准备。他不慌不忙,开口吟道: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人面对春秋代序、光景常新的万殊群籁,感天地之无涯,叹造化之神工。博大深沉的宇宙、自然,无私地化育万物。万物千差万别,新鲜的事物让人愉快。
众人叫好。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面对朋友们的一片热情,王羲之不好推脱。踏着碎步转了几圈,思考了一阵子,又做了一首五言诗。不知怎的,他忽然才思泉涌,没等大家回过神,四首、五首、六首,联袂推出,令人应接不暇。
六首诗念完,王羲之已经大汗涔涔,身体有点撑不住地摇晃。谢安急忙上前扶住。
过了好一会儿,现场突然爆发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大才子名不虚传啊,让人大开眼界。
王羲之喝了不少,已经有些醉了。谢安把他送到兰亭,让他在床上躺一会。
时辰已到酉时,天空黯淡下来,暮声四起。谢安宣布兰亭聚会现场活动到此结束。大部分人原车马回城,自由安排。
谢安、孙绰、郗昙等人留在兰亭。
吃过晚饭,王羲之和谢安诸人围坐在那张习书用的大条案旁。王羲之已经卸去宽大的衣袍、取下高高的帽子,换上紧身衣服。十岁的王献之把记录册端上来给谢安。
经过统计,这次聚会有26人当场作诗,共录得37首,其中四言14首,五言23首。王羲之四言一首,其余五首五言诗合并计一首,和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等11人,各做四言、五言诗一首。另有15人未能作诗,罚酒处理。其中,王献之因负责记录,未作诗,也罚酒三觞。可见,虽是儿童,王献之酒量却相当了得。实际上,王献之的诗文水平同样不错。
这次聚会,就王、谢的初衷来说并不理想,主角没来,派来的人虽然做了交流,毕竟做不了主,估计效果有限。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次诗会却成果丰硕。
“大哥,你看这本诗集,不仅诗文内容丰富,书法也颇为漂亮,实在是难得的佳作啊。”谢安有些爱不释手。
孙绰说:“大哥,让你孩子们誊抄几十份吧,参加的人人手一份,留作纪念,也让你的书法发扬光大。”
郗昙也附和:“好主意。不过,既然装订成册,是不是要有个前言后记啊,要不然没头没脑的。”
“我赞成。”谢安一拍桌子,“大哥是主事的,诗文书法俱佳,负责作序;孙兄写诗第一,后序你来。”
孙绰连忙摆手拒绝,“安石又来臭我。你写不行吗?”
王羲之一直沉默,这时候突然睁开咪蒙的眼睛,朝着孙绰道:“兴公老弟,你就别客气了。这本诗集理应文化人多担待一些。你让安石这个大将军写合适吗?”
听王羲之这么说,孙绰没有二话,乖乖地准备纸笔去了。
“上笔墨。”王羲之喊了一句,他是准备作序了。
“大哥莫急,我来磨墨先。”谢安拿过写字台上的大砚台,提起砚滴往砚台里倒些许清水,拿起墨块开始磨。读书人磨墨乃是基本功。谢安不疾不徐,绕着砚台一圈一圈地划圆。感觉墨水有点浓了,他停下来,把一张长2尺有余、宽不盈尺的蚕茧纸摊开来,平整地铺在王羲之面前。又把王羲之常用的鼠毫笔润润墨,恭恭敬敬地交给王羲之:“大哥,笔墨纸张都已备好,你慢用。”
“好,好,”王羲之含混不清地嘟囔着,右手小心翼翼地接过毛笔,避免墨汁滴到纸上。他将笔在砚台边润了润,左手拇指、食指在纸上量了量,他要落笔了。
“永和九年,岁在”,写下几个字,谢安等人频频点头,下笔如有神助,俊逸、洒脱。
“岁在,岁在,”王羲之卡住了,嘴里不停地嘟囔,今天喝了不少酒,记不清年份干支了。
谢安看他没动静,招呼大家离开:“让他一个人待着吧。”
实在想不起来,王羲之空了两格,继续往下写。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
说了时间、地点、事由,笔头越来越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觉得这两句气势不错,字迹也清爽,甚是满意。
“此地有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一口气把兰亭的景物、活动内容和盘托出,文笔流畅如大河奔腾。王羲之歇了一下,告一段落,刚好到底。他站起来,看了看文章,忽然发现漏了两个字,便又提笔在峻岭旁边加了“崇山”,“崇山峻岭”,成语,他想,反正是草稿,写完再誊一遍吧。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几句早已在王羲之的心里酝酿多时了,正是信手拈来,感觉好极了。愉快的情绪在他心中蔓延。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然快乐,但是人生苦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各有不同。王羲之开始感叹人生。由景生情,是作文的基本规律。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都是那样,顺利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不知不觉当中,时间已经悄悄流逝;而当对生活感到厌倦的时候,又会唉声叹气,徒发思古之幽情。这难道不是王羲之自己的心路历程吗?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写到这里,王羲之已经泪流满面。快乐总是那么短暂,生命总有终期,让人悲从中来。如果条件允许,谁不希望天天和朋友觥筹交错、吟诗作对、胡天嗨地呢?多么自由的人生啊,但有谁能够拥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人们每当读到古人的诗文,他们的感悟和自己相一致的时候,就会感同身受,难以忘怀。王羲之的思绪汹涌澎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人固有一死,历史总是不断重复,有什么可怕的呢?聚会上的诗作大多抒发伤感之情,岂不是很可悲吗?
写到这里,王羲之怀着满腔悲愤。他难以忘怀的是北方故土不能回归,愤恨的是朝中大臣各顾私利,相互掣肘以致北伐屡屡失败。他好意撮合,最后也没有达成目的,后代的人会怎么看我们呢?
王羲之把笔一丢,摇摇晃晃地起身准备交稿。觉得应该有个收尾,他继续写道: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掷笔之际,王羲之显然是颇为得意的。他已经预想到这篇有关生死悲欢终极主题的文章将流传千古,并令后人深有感触。
王羲之拿起序文,重新看了一遍。因为是草稿,文章涂改了不少地方。比如把“外”改为“因”,“於今”改为“向之”,“它”改为“痛”,“良可”涂掉了,“也”改为“夫”,最后的“斯作”改为“斯文”。让他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改,“斯文”成了文化人的象征,至今未逾。
此外,序文有几个错别字和异体字,比如“稧”应为“禊”,“惠”少了两笔,“悟”应为“晤”,“由”应为“犹”。书法就是这样,以结构气韵为要,至于文字是否准确,倒在其次。
王羲之准备明天酒醒了再重抄一遍,今晚累了。
“安石,你们过来。”王羲之叫道。
谢安他们急忙跑过来,“这么快啊,真是快枪手。”谢安拿起手稿,“随手一写,文章、书法俱佳,了不起。”
孙绰也跑过来,“我的后序也写完了。”看过王羲之的序,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序文捏成一团,“狗屁文章。”
“你骂谁?”谢安厉声问。
孙绰知道谢安误会了,把那团纸给他看,“说我自己哪,你着什么急?”
王羲之把纸团拿过来展开,看了看,“兴公文章不错,很有文采,怎么能糟蹋呢?”
“跟右军兄比,狗屁都不如,有辱斯文啊。”孙绰是第一个把“斯文”用来造句的人。
王羲之、谢安相视大笑,“谦虚、谦虚,难得、难得。”
孙绰突然指着王羲之的序文说:“右军兄,你这里怎么空着?”
王羲之一看,“喝高了,忘记今年是什么年份了。”
“癸丑年啊。”
“是啊是啊,看我这脑子。”王羲之拿起笔,“我给他补上。”
因为位置留小了点,王羲之小心翼翼地把“癸丑”补上,明显比其他字小了些。“反正是草稿,明天让孩子们誊抄几十份,包括兴公的后序,和大家的诗作装订成册。”
“好吧,既然你们看得起我,我恭敬不如从命。”孙绰把序文纸张重新捋平整了,和王羲之的序放在一处,自言自语:“哎,狗尾续貂,差距咋那么大呢?”
王羲之酒醒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快中午了。听到他的动静,谢安进来,“大哥,醒了?”
“怎么睡了这么久?”王羲之起床,穿衣服,谢安上去帮他。
“年纪轻吗,好睡。”谢安调侃道。
“客人们都走了啊?”王羲之问。
“放心吧,那边有人张罗。”
“我昨天是不是喝多了?”
“还好啊。”谢安说,“你是海量,这点酒算什么?你昨晚写的序不是挺好的吗?”
“是吗?”王羲之敲敲脑袋,“断片了,断片了。”
两人走到写字台前。谢安把序文给王羲之,“你看,多漂亮啊!”
“哦,想起来了。”王羲之说,“这么涂涂改改,拿不出手。我抄一遍给孩子们。”
谢安赶紧磨墨。
不一会儿,王羲之就抄完了。谢安拿过来看了看,“大哥,这篇文章干净是干净了,但是整体看去不如昨天流畅、自如哎,有点断断续续,不好玩。”
“是啊,怎么还不如酒后呢?”
王羲之不甘心,又连续写了几遍,始终找不到感觉。这令他疑惑不已,“看来这草稿还得留作纪念,慢慢研究。”
王羲之能够预想到后人会“有感于斯文”,但他没想到的是,醉意之下的《兰亭序》随心所欲、巧夺天工,成了“天下第一行书”,一举奠定王羲之在中国书坛上的霸主地位,其“书圣”之名号就此名扬天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