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简本和繁本有什么不同,作者施耐庵真的有这个人吗?

《水浒传》自从诞生以来就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备受推崇,只是,《水浒传》的作者是谁,究竟成书于什么时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

有人说,这么著名的作品,连作者都不知道是谁吗?书的开头没有署名吗?事实上,古代写小说的文人地位很低,不敢把自己的真名署上去,所以大量作者都是写的笔名,真名就无人知晓了。

到了20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秉持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验观点,胡适创作了大量的考据文章,自称有历史考据癖,胡适的考据文章运用了当时的最新观点,一时间,破解了大量作者之谜。

比如说《西游记》,最早刊刻的《西游记》上写着作者“华阳洞天主人”,是一个笔名,而且一看就知道是爱好道教的人,这个人是谁?一直以来无人知晓,明朝人据说它是元朝著名全真教道士丘处机,清朝的纪晓岚提出了质疑,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出:

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决为明人依托,惟尚不知作者为何人。

纪晓岚提出了疑问,说,既然作者是元朝的丘处机,那么作品中那么多的锦衣卫、司礼监等明朝才有的名词是哪里来的?作者很明显是明朝人嘛,不可能是丘处机,至于作者是谁,纪晓岚说,尚不清楚。

所以说,纪晓岚这样的文化大家一看就知道丘处机说是错误的,至于作者是谁,他也坦言,不知道。

后来胡适考据出,作者是明朝文人吴承恩,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鲁迅也不遑多让,写了很多考据文章,并且在天一阁看到了《录鬼簿续编》上面记载的罗贯中,考据出《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

胡适对于《红楼梦》的考据影响很大,直接开启了红楼梦的索隐派,不过胡适考据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时间,大量明清文人的笔名,也就是马甲纷纷被扒开,作者之谜纷纷被破解。

可以说,胡适的章回小说考证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而胡适没有考据出的作者,至今也无人能够破解,比如说兰陵笑笑生。在明末,诞生了一些少儿不宜的世情小说,这种小说的作者更见不得人,只能用笔名。

比如说当时有一部《玉蒲团》,作者是谁呢?后来考证出作者居然是大学问家李渔。

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他的白话短篇小说和戏曲都很出名,难以想象,此人压力大的时候,居然写了一本《玉蒲团》。

会有人把这两本书想成一个作者吗?绝不可能,李渔就这样变成了化身博士,一方面大谈戏曲艺术,写着高深的戏曲著作,一方面还偷偷写着《玉蒲团》。

所以当时还有一部更加出名的《金瓶梅》,作者更加不敢署名了,只用了笔名“兰陵笑笑生”,此人是谁,一直是一个著名的谜案,有人说,笔名里不是说了地名了吗?问题是兰陵这个地名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兰陵王的封地山东枣庄,一个是当时南朝侨置的南兰陵,南朝齐梁的故里,江苏常州武进,这个作者究竟是山东枣庄人还是江苏常州人,至今争论不已,而嫌疑人已经有王世贞、徐渭、丁惟宁、王稚登、沈德潜、李开先、贾三近、屠隆、孔天胤、李渔10个人之多了,这些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大文人,谁偷偷写了这本书,谁看了都不像,只能依靠更多的证据了。至今这个作者依然隐藏着,没被人发现。

那么,关于《水浒传》,也有很多未解之谜,小说史毕竟枯燥,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不免有点扯远了,本文不说《玉蒲团》,只说《水浒传》。

胡适的考据成果

胡适曾经为上海亚东图书馆重新标点的《水浒传》写过序言,然后坦然历史考据癖发作,硬是把序言写了4万字之多,对《水浒传》进行了一番考证。

文章很是精彩,为了篇幅,无法引用,最终胡适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从元朝开始,陆续流传着很多宋代话本中的水浒故事,最终形成了《水浒传》。

2、根据文学发展规律,元朝文学家的水平十分稚嫩,无法诞生长篇小说的能力,也没有大量的元朝小说作品存世。

3、《水浒传》第一次被刊刻是在嘉靖年间,刊刻的人是武定侯郭勋,他知道嘉靖皇帝喜爱读小说,亲自刊刻了此书,当时雕版印刷的技术很落后,除非政府出力,个人无法印刷。

4、在此之前,明朝前期和中期还出现过《水浒传》的名字,文笔比较粗野,称为“原百回本”,不论是内容还是格式都和今天的《水浒传》不一样。

那么,《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呢?

在郭勋刊刻《水浒传》的时候,前面就署名了,而且意外的是,不是笔名,至少看上去像一个人名。

后来李卓吾评点水浒的版本上写着,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而此前的版本上写着“施耐庵原著”。由此我们得知,作者名叫施耐庵。

所以,胡适说,最初的版本上就有作者施耐庵,看上去是一个人名,姓施,只是此人的事迹,元明清史都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随后,胡适说,或许“施耐庵”是一个化名,倒过来就是“俺乃是”,应该是某个作者的化名。

但是,胡适并没有否定施耐庵或许真的是一个人名,只是做了大胆的假设,还需要小心的求证。

那么,施耐庵既然在历史上存在过,他应该有朋友,有亲人,应该在文人笔记出现过,总有一些只言片语的记载吧,是否有这样的记载呢?

破解施耐庵之谜

这个神秘的施耐庵到底是谁?真的存在这个人吗?

事实上,明朝的笔记上,还真的有记载。

早在郭勋刊刻《水浒传》之前,民间就有《水浒传》的记载。

明朝有一位大藏书家,叫做郎瑛,是杭州人,他因为身体有残疾,无法劳动,整天在书斋中读书,加上家里有钱,他几乎读完了当时所有的书,保留了大量已经散失的古籍。

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七修类稿》,清朝乾嘉年间兴起考据学派,这本书重新被发现,几乎成为考据学派的《圣经》。

《七修类稿》说: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云:‘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这篇短短的文字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施耐庵这三个字。

要知道,郎瑛出生于明朝成化二十三年,去世于嘉靖四十五年,正好横穿整个明朝中期,郎瑛早在明朝成化和正德年间,就谈到了施耐庵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最早的记载。

这里的《三国》和《水浒》还没有现在的名字,甚至《水浒》还叫做《宋江》,郎瑛也说,这两本或许是杭州人罗贯中编写的(关于罗贯中的考据,我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不再说)。也有人说,《宋江》这本书是钱塘施耐庵写的。

这里郎瑛提到了十分关键的信息:钱塘施耐庵。

所以说,胡适的大胆假设或许太大胆了,施耐庵应该不是化名,真的是一个人名,就姓施,郎瑛说,此人是钱塘人。

《七修类稿》成书于成化、正德年间,早在明朝中期,就有了施耐庵这个名字了,说明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只不过此人的记载几乎没有。

而且,此人或许不是空穴来风,倘若没有这个人,郎瑛没必要编造这个名字出来。

后来明朝笔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抄袭了郎瑛的说法,因为郎瑛假如不知道施耐庵的生平,后人更不知道了。

明朝中后期的笔记中写道:

高儒《百川书志》:“《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王圻《续文献通考》:“《水浒传》,罗贯著。贯字贯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说者谓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胡应麟《少室山房丛书》:“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序,称施某尝入市肆,紬阅故书,于弊楮中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

这三个人都是正德、嘉靖年间的人,比郎瑛要晚了,所以说,他们所说的施耐庵,或许是沿袭的郎瑛的说法。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王圻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因为写了宋江做盗贼的事情,遭到了报应,听说子孙三代都是哑巴。

这也太恶毒了,而且前面都说了,施耐庵写了“本”,罗贯中只是编次,也就是整理了这本书,如果罗贯中因为这个,子孙三代都哑巴了,那施耐庵岂不更严重?

胡应麟则说,《水浒传》特别盛行,是元朝武林人施某所写的,他的门生罗贯中,学着师傅,也写了本《三国演义》,却十分鄙陋可笑。这里的《三国》,或许还是比较原始的版本。

这里胡应麟说,施某是元朝武林人,也就是杭州人,或许是把他和施惠混淆了,元朝杭州施惠是一个著名的戏曲家,但没有证据证明他是水浒传的作者。

所以说,明朝笔记中记载的,其实还是郎瑛的最有用:《水浒传》的作者,是钱塘施耐庵,至于王圻说,罗贯中三代都是哑巴,胡应麟说施耐庵是元朝施惠,都出自这个之后,可能只是个人之言,没有证据。

只是,钱塘施耐庵是谁,就没有任何记载了,不过,郎瑛能够这么写,或许看到了什么原始记录,只不过我们今天没看到这个记录。

至于施耐庵是谁,有着怎样的生平?一无所知。

要破解某部古小说作者之谜,就像侦破一桩案件一样,需要证据,更需要突如其来的灵感。

看起来施耐庵这个人石沉大海了,完全在历史长河中看不到一点泡沫,后来,1936年,周梦庄先生来到了白驹镇(今属于盐城市大丰区),当时这个镇属于兴化县六区管辖(1942年,大丰才成立台北县,当时属于兴化管辖)。

周老先生的发现,在50年代重见天日,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聂绀弩来到江苏考察施耐庵和吴承恩的生平,拜访过周老先生,周老先生说,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那天他因为到白驹镇关帝庙去看酬神戏,在施氏宗祠里认识了一个叫施逸琴的老学究,他录下了这位施逸琴手抄来的一套施耐庵遗曲。施耐庵遗曲题作《秋江送别即遗鲁渊道原,刘亮明甫》。

全文如下:

【新水令】西窗一夜雨蒙蒙,把征人归心打动。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海上孤鸿,飞倦了这黄云陇。【驻马听】落尽丹枫,莽莽长江烟水空。别情一种,江郎作赋赋难工。柳丝不为系萍踪,茶铛要煮生花梦。人懵懂,心窝醋味如潮涌。【沉醉东风】经水驿,三篙波绿;问山程,一骑尘红。恨磨穿玉洗鱼,怕唱彻琼箫风,尽抱残茗碗诗筒。你向西来我向东,好倩个青山相送。【折桂令】记当年邂逅相逢,玉树蒹葭,金菊芙蓉,应也声同。花间啸月,竹里吟风。夜听经,趋来鹿洞;朝学书,换去鹅笼。笑煞雕龙,愧煞雕虫。要论交白石三生,要惜别碧海千重。【沽美酒】到今日,短檠前,倒碧筒。长铗里,掣青锋。更如意敲残王处仲。唾壶痕,击成缝,蜡烛泪,滴来浓。【太平令】便此后,隔钱塘南北高峰,隔不断别意离悰。长房缩地恐无功,精卫填海何有用?你到那山穷水穷,应翘着首儿望侬,莽关河,有月明相共。【离 亭宴带歇拍煞】说什么草亭南面书城拥,桂堂东角琴弦弄。收拾起剑佩相从,撩乱他落日情,撩乱他浮云意,撩乱他顺风颂。这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孔。便倾尽别 筵酒百壶,犹嫌未痛。那堤上柳,赠一枝;井边梧,题一叶,酒中梨,倾一瓮。低回薜荔墙,惆怅蔷薇栊。待他日鹤书传奉,把两字儿平安,抵黄金万倍重。

这套曲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题目中写到的两个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鲁渊(1319—1377年),此人在元史中有传记,他字道源,号本斋,淳安县岐山(今临岐),他和刘伯温一样,先是做元朝高官,后来辞官。明初,朱元璋多次召用,坚辞不,以教书为生。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一下子就坐实了施耐庵不是虚构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罗贯中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一时间和《录鬼簿续编》记载的罗贯中生平是一致的,不冲突。

清道光《泰州志·流寓》中有“刘亮,吴郡人,元末尝仕于张士诚。”据专家考证,鲁渊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辞去博士职,离开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施耐庵的送别鲁渊、刘亮也就在这一年,写下了这组散曲。

这套曲子的书名是施耐庵,证明了施耐庵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人,而且和鲁渊、刘亮,甚至张士诚是同时代的人,即元朝末年。

不久,白驹镇又发现了《施氏家簿谱》中“第一世始祖彦端公”旁边写了“号耐庵”等几个字,因此不少人认为施彦端就是施耐庵。不过也有人存疑。

后来80年代刘世德也代表考察组下来考察了一番,作出了存疑的判断,但我觉得,从散曲和家谱看来,不是空穴来风的,施彦端即施耐庵的结论是站得住脚的,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哪一个版本的水浒是施耐庵的原著?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案子已经破了。

《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

施耐庵真实存在,和鲁渊有交往,是元末明初的人。

所以《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

本文完结了,收工。

且慢。

说的是哪一个版本的《水浒传》?·

原来,现存的《水浒传》版本之多,堪称所有小说之最,而且各个版本差异极大。

这就要讲到枯燥的版本学知识了,任何知识都是用来指导现实的,之所以不在开头讲,也是避免吓跑读者。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就有毛宗岗批改过的版本,还有嘉靖本,但是和三国相比,水浒的版本就多多了。

《水浒传》历史上有过惊人的6个版本:

1、71回本。

2、100回本。

3、110回本。

4、115回本。

5、120回本。

6、124回本。

如此种种,《水浒传》居然有6个不同的版本!而且回数不一样,长短不一样,甚至每一回的字数都不太一样!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几个版本都是人为的。

在这个方面,鲁迅的研究更全面,也让胡适佩服,鲁迅说:原本《水浒传》今不可得。现存之《水浒传》,则所知者有六本,而最要者四。总上五本观之,知现存之《水浒传》实有两种:其一简略,其一繁缛。

也就是说,鲁迅简单把《水浒传》的版本分为了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这个简和繁,不是针对回数的,是针对文章具体描写的,描写粗略的是简本,描写繁琐且全面的是繁本。

不得不佩服鲁迅的归纳能力,如此复杂的版本,鲁迅就给归纳了。

下面来依次来介绍。

71回本是比较通行的版本,是明末著名评判家金圣叹腰斩的,他厌恶宋江的招安,直接把后面的回数截掉了,留下71回,第一回变成了楔子。

我小时候看的就是这个版本,不过现在出版的大多不是这个版本了,怕被人骂,等于花同样的钱,买了半本书。

这个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大白话长篇小说中的水浒传就是七十回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还有一套十大续书,方便卖续书。

繁本最为完备的版本就是李卓吾评点水浒传,虽然有人说这个李卓吾是叶昼化名的。

这个版本描写丰富,而且十分完备。

今天很多出版社用的就是这个,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就是这个版本。这个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容与堂本,是以杭州容与堂刻本作为基础的。

繁本还有一个版本,叫做袁无涯版本,是明末书商袁无涯刊刻的,在平田虎王庆上最为完备,这个是120回本的,目前这个版本比较少见,但还是有的。

这个也有出版物出版,一般为了区分常见的水浒,叫做《水浒全传》,顾名思义,多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其余的和100回本,也就是容与堂本大同小异。

比如华夏出版社的《水浒全传》用的就是袁无涯刻本的120回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今天71回、100回、120回都有出版,大家尽可以都搜全了,比较下。

其中100回与120回就是鲁迅所说的繁本,71回是金圣叹腰斩本。

那么,还有110回、115回与124回呢,是什么呢?

自然就是简本了。

为什么简本有3个版本呢?

对此,鲁迅先生说:

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明崇祯末与《三国演义》合刻为《英雄谱》,单行本未见。文词蹇拙,体制纷纭,中间诗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创初就,未加润色者。虽非原本,盖近之矣。又有一百十回之《忠义水浒传》,亦《英雄谱》本。别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浒传》,文词脱略,往往难读,亦此类。

也就是说,简本的《水浒传》就和嘉靖本的《三国演义》一样,文辞粗俗,还比较原始,描写上远远不如现在的繁本,比如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描写,繁本比简本多出一倍的文字。

115回本还是书商余象斗评点的版本,一般叫做《水浒志传评林》,目前只有沈阳出版社出版过,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至于郭勋在嘉靖年间最早刊刻的郭本,目前已经散失了,但是据说和简本最为相似,115回余象斗评点的这个版本也可以看。

之所以介绍这么无聊的版本知识,是因为我们大致知道了《水浒传 》的版本,知道《水浒传》有6个版本,除了金圣叹腰斩本外,还有一个简本,一个繁本。

那么,问题来了,施耐庵的原著是哪个版本呢?

要知道,简本和繁本不仅仅是回数不同,甚至很多描写都不一样。

日本学者大内田三郎长期研究《水浒传》简繁对比,这里截取了他的研究成果。

可以看出,文字也有优劣,繁本生动,简本却也精炼,颇有《三国演义》的行文风格。

那么,哪一个是施耐庵的原稿呢?

这点鲁迅和胡适产生了不同看法。

鲁迅认为,施耐庵的原稿是简本,因为元末文字水平尚不高,后来嘉靖年间一位大文豪将其扩写润色变成了繁本。

胡适则认为,施耐庵的原稿是繁本,嘉靖年间书商将其删减,变成了简本。

这两个人的看法,至今互有拥趸。

我个人倾向于胡适的看法,施耐庵的原稿应该是繁本,而简本是后人删改的,因为写过文章的都知道,删改比扩充更简单,应该没有人能够扩充三国水浒的文字。

可以举金庸小说修改的例子,金庸小说新修版,除了改变一些设置外,主要的修改都是删减!

这方面倪匡深恶痛绝,他在《三看金庸小说》中写道:  

我一向不赞成金庸对他的作品作大幅度的修改,《笑傲江湖》改得极多,新版有许多地方,不及旧版,教名的更改,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笑傲江湖》中新不如旧的地方相当多,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出在天王老子向问天的身上。全书精采的情节,异彩纷呈,举不胜举,但其中最精采、最激荡人心的一段,是天王老子受正邪各派围攻,被困在一个亭子之中,令狐冲置生死于度外,只是为了敬仰向问天的那股气概,起了惺惺相惜之意,就大踏步地进了石亭,要和向问天同生共死,向问天带了令狐冲突围之际,新、旧作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写法:旧:……当真疾逾奔马,一瞬之间便已在数十丈外。后面数十人飞步赶来,只听得数十个喉咙大声呼叫:“天王老子逃了!天王老子逃了!”向问天大怒……(中略)低头见到令狐冲兀自喷血,不禁哼了一声,转身又奔。众人又随后追来,但谁都不敢发力狂追,和他相距越来越远。原来向问天外号叫作“天王老子”,为人最是倨傲,一生和人动手相斗,打败仗是有过的,却从来没逃过一次,当真是宁死不屈的性格。凭他的轻功造诣,若要避开正教魔教双方的追杀,原是易事,只是他不愿避难逃遁,为敌所笑,方被困于凉亭之中。此刻为了令狐冲,这才作生平破天荒第一次的转身而逃,心头的烦恼已是达于极点。他一面疾奔,一面盘算:“倘若只我一人,自当跟这些兔崽子拚个死活,好歹也要杀他几十个人,出一出心中恶气。老子自己是死是活,都管他妈的!只是这少年和我素不相识……(下略)”新:……当真是疾逾奔马,瞬息之间便已在数十丈外。后面数十人飞步赶来,只听得数十人大声呼叫:“向问天逃了!向问天逃了!”向问天大怒……(下略)向问天脚下疾奔,心头盘算:“这少年和我素不相识……(下略)读者诸君且莫怪我抄书,抄的不多,而且非抄不可。略去部分,是新旧作相同之处。而这里抄出来的两段,所写的事是一样的:向问天带了令狐冲突围,其他人随后追来。

金庸的新修版相比较三联版,大幅度删减了,旧的版本354个字,新的删减成了97个字!

不过,似乎更简洁了,所以说,并不是说繁本就意味着好。

因此,大家普遍认为,容与堂版本的100回本《水浒传》应该最接近于施耐庵的原本。

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于什么时代

这篇文章大概是自己写得最累的文章了,毕竟《水浒》学也是博大精深的,为了讲清楚众多概念,强行灌输了大量术语,得出以下结论:

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2、施耐庵根据家谱等记载是元末明初人。

3、今天的繁本《水浒传》100回本(也叫容与堂本)最接近于施耐庵的原著,简本是书商删减原著得来的。

就在大家以为尘埃落定之时,且慢,又有了问题。

尽管元末明初说在建国后成为绝对权威的观点,但仍然有一些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声音出现,比如去年年末刚刚去世的石昌渝先生是著名的古典小说专家,长期从事古典小说研究。

他一直主张:

今天的100回本《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嘉靖时代。

不仅如此,在作者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小说源流论》中,他也坚持主张,《水浒传》成书于嘉靖时期。甚至坚决不修改,写进这部著作中。

一石掀起千层浪,也引发了无数学者和他的争辩。

其实最早提出嘉靖说的应该是学者张国光先生 。1982 年他发表《水浒祖本探考》一文,首次从五个方面详尽的论证了嘉靖说 : 一是书中不少地名都是明代的建制 ; 二是郭本没有反映宋元时代的民族矛盾 ; 三是明初以前从无人提到过《水浒》,而所有可考的早期述及《水浒》的文献,均出现于嘉靖以后 ; 四是从文学进化的观点来看《水浒传》不会早于明中叶 ; 五是从小说受 《三国演义》影响来看,其成书应该在嘉靖壬午刊 《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 。因此张国光认为“郭刻本就是《水浒》最早的刻本,它其实就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

今天,很多都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了,比如说郎瑛至少在正德年间就提到过施耐庵,郭本并不是今天的100回本,而是散失了。不过张国光开启了嘉靖说的先河。

1998年,石昌渝提出了嘉靖说,经过数年整理,2001年论文《《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引发史坛地震。

因为石昌渝已经接收到了所有最新的信息,所以不存在信息的落后,他说,嘉靖之前,不论是郎瑛还是文征明,说的都是《宋江》,并没有提到《水浒》,说明那个时候《水浒》并没有成书,而是《大宋宣和遗事》那样的平话。

80年代的学者已经试图通过小说中名物的历史时间来考证小说的成书,石昌渝找出了几个关键的证据,注意这一章之所以最后说,就是因为这里举例的《水浒传》,是同行的100回本容与堂本,而不是其他版本,特此说明。

首先是腰刀,石昌渝根据天启元年的《武备志》 和戚继光的《练兵实纪》等众多文献的记载,认为腰刀是明朝的产物,在嘉靖年间才成熟和普及, 《水浒传》中频频出现而与朴刀并举,说明小说成书时间不在元代,甚至不在明初,而在靠近戚继光的嘉靖时代。

然后是土兵(不是士兵),石昌渝认为《水浒传》中出现的“土兵”主要职能是巡察地方、缉捕罪犯,“有些还要担都头的勤务,其角色又类似皂隶仆役”,由于宋朝土兵职能是“战斗部队”,《水浒传》描写的那些 “形同皂隶”和被“私役”的情况只能出现在明朝中期以后,因此《水浒传》的写成,不会早于弘治时期 。

此外,石昌渝还从火器发展史的角度认为, 《水浒传》中凌振的子母炮就是正德末年出现的佛郎机,它开始制造和装备军队在嘉靖初,因此《水浒传》写作的时间上限不可能早于正德末年。

除了小说中的腰刀土兵等名物外,石昌渝还注意到小说中商品买卖和日常生活都大量出现使用白银的细节 。作者从货币史的角度考察历代白银的使用情况,认为宋代的白银不能够作为货币流 通,元代和明初的统治者严厉禁止金银作为货币, 生活中大多使用铜钱和纸币,明朝弘治正德间纸钞逐渐废除,白银才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才促成了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流通以及日后的“一条鞭法”。《水浒传》中广 泛使用白银作为流通货币这种情形的出现最早也早不过弘治正德年间,因此《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很可能在正德以后,即嘉靖时代。

这里的4个证据,腰刀、土兵、佛郎机和白银,确实腰刀和白银贯穿了全书,如果只有明朝中后期才有,那么元末的施耐庵如何写出?

如果这本书成书于嘉靖年间,那么作者就不会是那个张士诚的幕僚施耐庵了,那么,《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施耐庵是谁?罗贯中又是谁?《三国演义》的作者又是谁?整个元明小说史、中国小说史都要改写!

这篇文章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此外,石昌渝先生后来又找到了两个关键的信息。

明朝宣德年间喜欢宋江故事的王爷朱有燉,写了很多水浒故事,比如《黑旋风仗义疏财杂剧》和《豹子和尚自还俗杂剧》,弘治年间的陆容也写了不少宋江有关的散曲,但是他们都没有引用到《水浒传》的内容,假如当时就有施耐庵的《水浒传》存世了,为何他们都不知道?为何要到正德嘉靖年间才重现天日,中间150年间无人问津?

一时间,不少学者对其进行反驳,但是针对这几个证据,尚不能立即驳倒。

不少学者觉得那些例子是后人增补上去的,如唐伯虎诗句“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出现在《水浒传》中,而唐伯虎是正德年间的人,应该是后人增补的时候加上的。至于朱有燉水浒杂剧是元末明初说的重要障碍,反对者认为朱氏杂剧以《宣和遗事》为蓝本并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水浒传》,因为戏曲创作未必一定以小说为蓝本。

此外,针对嘉靖说,历史学家也找到了一些反驳的理论,主要有三点:1、明初雕版印刷技术落后,中后期福建山区才建成印刷中心,没有印刷品存世不代表明初就没有《水浒传》成书。2、作者描写的梁山泊源于两宋时期的黄河泛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梁山泊尚存在,到了明朝中期,梁山泊早就干涸了。3、《水浒传》76回中写到,童贯带领八路兵马围剿梁山,其中八路兵马是睢州兵马都监段鹏举、郑州兵马都监陈翥、陈州兵马都监吴秉彝、唐州兵马都监韩天麟、许州兵马都监李明、邓州兵马都监王义、洳州兵马都监马万里、嵩州兵马都监周信。这里面的地名大多是元末的地名,比如这里的睢州,正好明朝洪武年间废除了这个州,降为睢县,并入开封府。再比如说嵩州,明朝洪武二年将其降为了嵩县,这里出现了大量元朝的地名,应该是成书于元末的铁证。

总之,争议今天还在持续着。但是真理总会越辩越明的。

参考文献

1、张国光.再论水浒成书于明嘉靖初年 [J] .武汉师院学报,1983, (4).

2、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 (9).

3、张培锋.《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说再质疑 [J] .贵州大学学报,2005, (7).

4、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续考-答张培锋先生 [J] .文学遗产,2005, (10).

5、萧相恺、苗怀明.水浒成书于嘉靖说辨证-与石昌渝先生商榷 [J]文学遗产,2007, (5).

6、崔茂新.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说之不成立-就教于石昌渝先生 [J]文学遗产,2005, (11).

7、石昌渝.明初朱有燉二种“偷儿传奇”与水浒传成书 [J].文学遗产,2009, (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水浒传》简本和繁本有什么不同,作者施耐庵真的有这个人吗?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