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传奇(23)— 长安,长安

刘裕的安排是让次子刘义真做名义上的主帅,相关将领辅佐,实际上主要托付给了可居灭秦首功的王镇恶。

刘裕安排儿子刘义真镇守,相当于代表自己,表明自己对长安及关中地区的重视和长久经营,刘裕的想法很好。但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怎么能驾驭那些南征北战的悍将呢?既如此,又怎能冀望于这种组合能守住刚拿到的地盘呢?

在长安的军队,有两大体系。一个是王镇恶为代表的北方人体系,另一个是以沈田子为代表的南方人体系。竟然是两个体系,当然不能走到一路。尤其是对于谁居灭后秦的第一功,沈田子就很有意见。

沈田子对王镇恶不满,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他去找刘裕诉说不满,说王镇恶这个北方人野心很大,很可能谋反。刘裕对沈田子的话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给他讲了三国时魏国卫瓘平定钟会叛乱的故事,暗示他可效仿卫瓘。

刘裕设计的这个“局”令司马光老先生对刘裕相当不满。原因很简单,竟然你刘裕委托了王镇恶,就应相信他,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刘裕偏偏又给沈田子先斩后奏的权力,那不是自己挑动将领内斗嘛?

当然,这种站在后世或者第三方的愤慨和不平可以理解,因为道理确实如此。

不过,如果我们站在刘裕的角度来看,他的“局”其实也挺合情合理的。

作为一个团队的老大,猜疑、防范下属是必备的基本功,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下属就把你卖了,毕竟很多人都想做老大。能够长命的老大肯定对下属有猜忌之心,这样位子才能稳固。这就要求老大必须牢牢掌控下属,以及在下属之间制造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的结果,谁都不能超然拔出,对老大才是安全保障。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长安攻下后,有人向刘裕告状,说王镇恶把姚泓的辇拿去了,意图谋反。刘裕派人去查了下辇果然被王镇恶拿去了,不过辇现在靠在墙边无人管,而上面的金银饰物全部被拆除掉了。刘裕放心了,王镇恶只要保持忠诚,贪点财算不了什么。

“长安局”的设计,出发点或者说首要目标就在于安全,而不是守住长安。

儿子刘义真是自己的代言人,王镇恶负有实际责任,但是王镇恶是北方人,利用他爷爷王猛的影响力,哪一天搞谋反,那岂不是酿成大祸,因此,预先布置沈田子这个棋子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两方可以互相制衡。

当然,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沈田子因为私人情绪过重,反应过度,滥用了刘裕对其的默示授权,进而导致整个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我们很难说刘裕的局设计的不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这个局的人如何具体执行,而具体执行对于千里之外的刘裕来说是无法掌控的。

刘裕走后,长安变得不安了。

一幕连环杀开始上演。

沈田子杀王镇恶,长史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了王修。

是非对错已经没什么意义,此时只有杀戮。

刘裕估计惊呆了,这是什么意思?

惊归惊,刘裕马上想着换人,派曾平定巴蜀的朱龄石去接替刘义真。

内乱后的晋军士气低落,而刘义真撤退时却不忘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和美女。此时,窥视已久的夏国赫连勃勃大王迅猛出击,击败晋军,顺带接受了刘义真搜刮的金银财宝和美女。而刘义真仅以身免,朱龄石等众将则做了殉葬品。

得而复失,可能比没有得到过的感觉更差,尤其是丧失了众多能干的将领和大量精锐士兵,这个损失可不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所能比拟的。

刘裕很不爽,但亦无法。

“长安局”的安排应该是刘裕一生中最差劲的举措之一,也是最容易被人诟病的“污点”之一。

这种类似的“局”在他任命死后的顾命大臣一事上再次上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刘裕传奇(23)— 长安,长安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