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1839年林则徐上奏道光皇帝奏折
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了大清君臣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持什么态度。总体上来说,大清不了解英国,也不理解世界。
不过在缺乏启蒙的时代中,其实是有人感受到外部世界变化的。遗憾的是,这种“感知”并没有成为“觉醒”。
至少虎门销烟的主人公林则徐,是曾经做过尝试和努力的。
根据相关文献,我们依然能清晰看到林则徐当年的工作:他给自己配备了翻译四人,整天帮他翻译“夷文”(也就是英文);他也亲力亲为,将部下翻译的内容整理成册,以此作为重要资料。
林则徐也因此获得了“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评价。
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曾经提到,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其实体现的是他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英国的殖民历史,一个身处古代的人,逐渐开始意识到时代变迁。虽然并没有更深的研究与行动,但在上千年封建史的当时中国,实属不易!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既然林则徐对英国有所了解,那么为什么没有意识到战争即将到来。
即使我们知道,1840的战争注定了是一场部队称的战争,但如果林则徐当时有所准备,似乎战争的走势能有所改善。
历史已经无法重来,后世可以做的是走近当时时代的人物,并尝试理解他们。
于是,就有了今天文章的主题:林则徐的新知与旧识。
所谓新知,其实就是对近代世界格局的认识;所谓旧识,就是在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下,一个士大夫的偏见。
(一)林则徐的预测
1839年3月27日,义律宣布要求英籍鸦片商人上缴所有鸦片,由他转交中国政府。
义律的这个声明,让鸦片商人喜出望外,他们觉得英国政府将保护他们的利益,因为义律的商务监督身份其实是代表英国政府。鸦片商人们认为,在义律和中国官员谈判之后,他们的鸦片买卖就可以堂而皇之合法化了。
林则徐此时也接到了义律的禀帖,表示愿意交出鸦片。义律这种貌似谦恭的做法无疑也使林则徐放松了警惕。折腾了大半个月之后,林大人觉得鸦片的问题终于要解决了。
不过让林则徐没有意识到的是,义律此次的交涉无形中也改变了中英之间互动的形式。以前,中国官员对于鸦片商人的一切做法,都是建立在缉拿的基础上,鸦片商人就是“寇”;而此次林与义律的交涉,则使得鸦片问题成了一个官方问题,外交问题。
依然是在同一天,林则徐还收到商馆里各国商人集体签名的禀帖,声称关于禁烟的问题他们没有准备,要求林则徐和商人们的代表,也就是各国的领事来进行交涉。林则徐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变化,实际上从这一天开始,他将面对的不再是清朝一直理解的“倭寇”式的奸商,而是商人背后的国家和政府。
这也是人们认为林则徐出现的第一次判断失误。
(二)第二次失误
其实义律将商人们的鸦片集中上缴,并不意味着老实听命于清廷,实际上是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对商人的鸦片进行保全——从此之后,清朝政府如果再收缴鸦片性质就变了,成了对于英国政府财产的侵占。
同时,在义律还在广州的时候,他便已经开始计划诉诸武力。1839年4月3日义律在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密信中,已经比较具体提出了武装干涉计划。
此时,英国的鸦片商人集团和棉纺织业主集团,也纷纷向政府进言,鼓噪战争。
10月1日,英国内阁决定先派出舰队,做好战争准备。10月18日,英国外相巴麦尊秘密告知义律,中英战争有可能爆发,让他在广州做好准备和情报工作。到了11月4日,他再次致函义律,更加明确了英军将在次年4月左右到达;
就在同一天,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制定好了作战计划。
1840年4月10日,在经过3天的辩论之后。英国最终决定,对清朝进行战争报复。
从以上时间可以看出,虽然英国对于是否发动战争进行了较长讨论,但是战争准备一刻都没有停下来。
当时,从中国广东到英伦三岛的书信需时约超过120天,英国政府是根据1839年6月中旬以前的形势而作出的。也就是说,当清朝上下正在为虎门上空鸦片销焚的气息而振奋时,其实战争的阴影已经不远了。
遗憾的是,林则徐并没有感觉到战争的来临。他没有花更多时间去调研义律在广州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而是虎门销烟之后的形势盲目乐观,这是林则徐的第二次失误。
在1839年虎门销烟的时候,林则徐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骜,内实惟怯。向来恐开边衅,遂致养痈之患日积日深。岂知彼从六万里外远涉经商,主客之形,众寡之势,固不待智者而决。即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粤省重重门户,天险可凭,且其贸易多年,实为利市三倍。即除却鸦片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断不肯舍此马头。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矛盾的林则徐:他了解应该远在六万里之外的英国,这比在战争结束之后尚不知英国位置的道光皇帝要强。
他也知道对手“船坚炮利”,但相信这不足以战胜大清。
但是对于虎门销烟的总结:说到底还是认为英军并不可怕,大清一定能打胜。
沉浸在天朝上国观念中的清朝官吏,即使是如林则徐这样积极之人,尚且不可能超越“天朝美梦”的桎梏,那就更不用说鸵鸟态度的其他人了。
林则徐的悲剧确实是时代的悲剧,是无法通过他个人努力可以克服的。
在“旧识”覆盖有限“新知”的情况下,接下来对于战争的反应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纵然在之后其实林则徐还有准备的机会,但是他和他的同僚们注定无法抓住……
我们来看看之后的进展。
1840年2月,林则徐听到澳门葡萄牙人在传闻,英国调遣侵华的军舰总共12艘。对此,他在给澳门总督的谕令中称:“此等谎言,原不过义律等张大其词,无足深论。”
1840年3月24,英舰Druid号抵近珠江口附近。林则徐的判断依然是:“所云尚带二三十船之语,则皆虚张而已。”
1840年4月,美国领事面见林则徐,已经明确告诉他6月份英国将封锁广州港,美国商人和公民已经得到了相应信息,并请林则徐能及时让船舶接走美国商人。林则徐并没有相信美国领事的话
1840年6月中旬,英国军舰基本业已完成部署,当时四艘军舰开在珠江口外,战争一触即发。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认为英国的军舰只是为了护送鸦片走私,他甚至不认为这是英国政府的行为,通过奏折专门让道光皇帝放心。
遗憾的是就在这封奏折到达北京的时候,英军已经攻占了浙江舟山。
在战前的判断失误,也构成了林则徐一生最大的过失和遗憾。
历史不容假设,在今天回顾林则徐鸦片战争之前的史料时,却依然有着强烈的遗憾……
这种遗憾是对于林则徐本人的,没有人怀疑他对于禁烟的恪尽职守。但是作为在当时皇帝授予最高代表权力的钦差,对战争的严重准备不足,却是难辞其咎的。
而当我们去看那些尘封已久的史料的细节时,或许真的能够感觉到个人的有限。
更多阅读,请关注专栏:1840的惆怅——鸦片战争的细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1840的惆怅(六)林则徐的“新知与旧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