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是一位大英雄,为何他的儿子强娶民女,都是一句古话在作怪

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功臣,便设立了凌烟阁,将二十四位功臣供奉其中,因此他们得以流芳百世,受到万人的敬仰。然而,在这些功臣中,他们的后人却不怎么样,比如大英雄尉迟恭的儿子后来竟然强抢民女,并且也反映出一句古话的正确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古代小说《隋唐演义》中,尉迟恭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历史原型就是隋末唐初的武将尉迟敬德。史料记载,尉迟恭出生贫寒,少年时以打铁为生,同时也习得了一身好功夫。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尉迟恭也参加了起义军开始四处征战,因其在战场上英勇无敌,所以也逐渐成了一大名人,很多起义军都想将其收入麾下,然而最后尉迟恭选择了秦王起义军,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毫无疑问,尉迟恭的选择是对的,并且其麾下还有像秦琼这样的大将。唐朝建立之后,尉迟恭作为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后来又入凌烟阁名垂千古。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社会中尉迟恭也备受尊崇,他和秦琼被画成了门神,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将他们贴在门上,以驱邪避恶保平安,而且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尉迟恭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他的儿子就不一样的。史料记载,尉迟恭有三子,长子尉迟宝琳,次子尉迟宝琪,三子尉迟宝环。在这三子中,次子尉迟宝琪最不幸,二十岁追随薛仁贵出征时,在锁阳城不幸战死;三子尉迟宝环任邛州刺史,但史料对其鲜有记载,所以生平也不得而知。

因此,只有长子尉迟宝琳算是最有出息的,在唐高宗时期担任卫尉少卿,以及迁右卫将军,父亲尉迟恭死后继承爵位鄂国公。在后世史料中,对尉迟宝琳的记载也甚多,但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英武无敌,这一点像其父,但是对其人品的描述只有只言片语。因此,这也给很多读者留下了疑问,不过有件事情可以反映出尉迟宝琳的人品如何。

在《新唐书》中记载,唐高宗时期有个御史叫刘藏器,有一天他给唐高宗李治上了一封奏折,内容是对尉迟宝琳的弹劾,其中的原委刘藏器也写得很清楚:当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唐长安城内举办了很多猜灯谜的活动,一时间男女老少们都出来凑热闹,而尉迟宝琳也同样和几个手下人在城里转悠。这时,尉迟宝琳看到有几个民女在河边放花灯,于是尉迟宝琳就伸头过去看,结果发现其中一个民女长得十分俊美,因此便起了色心。

紧接着,尉迟宝琳让手下人将那民女带过来,经过一番询问得知她姓张名玉,芳龄十七,尚未婚配,家住城外约三里地。于是,尉迟宝琳表示想纳她为妾,但却遭到了张玉的拒绝,即便尉迟宝琳再三劝说她也不同意。最后,尉迟宝琳也失去了耐心,他下令让手下人将张玉绑了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她带回了府上。

因为人们都知道尉迟宝琳是朝廷大官,所以也都不敢上前阻拦。几天后,此事就在城里传得沸沸扬扬,因此也就传到了御史刘藏器的耳朵里,而刘藏器本身就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刘藏器经过调查,在确认确有此事之后,便连夜写了一封奏折弹劾尉迟宝琳。

唐高宗李治得知此事也颇为震怒,当即下令将尉迟宝琳召进宫问责,并让他将民女张玉送回去。尉迟宝琳不敢违背皇上的旨令,便亲自将民女张玉送回了张家。这件事不仅让尉迟宝琳颜面尽失,还让其父尉迟恭也蒙羞。

尉迟恭是大英雄,儿子却如此不正经,正如一句古话:“大树底下不长好草”。在小编看来,原因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因为尉迟父子都是武将出身,对纲常伦德的儒家教育都有所欠缺,所以尉迟恭没有教育好儿子,也要承担一定责任,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尉迟宝琳身上,这个锅除了他自己,别人是不会背的。

参考资料:

《尉迟恭传奇》作者:王玉喜,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尉迟恭是一位大英雄,为何他的儿子强娶民女,都是一句古话在作怪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