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出生于公元1007年,卒于公元1072年,享年66岁。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十岁被贬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时又号六一居士。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扬了韩、柳古文的优良传统,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诗词,驱除了当时文坛上浮华新怪的不良文风,不但在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风,而且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
欧阳修出生在一个世宦的大家族里。其父欧阳观虽就任官职,但职低位卑,无非是推官、判官之类的职务。因此,欧阳修也总是说自己家境贫困,出身寒微。父亲一生为人敦厚,清正廉洁,因为不会阿谀上司,多年来一直也未能升迁上去。在欧阳修四岁那一年,欧阳观撒手离开了人世,撇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母亲郑氏只得带着他们兄妹三人投奔到在随州任推官的叔叔欧阳晔家中。郑氏夫人也是出身在江南名门,她知书达礼,贤淑善良。丈夫死后,虽然家居贫穷,她却守节自誓,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当时,在离长江不远的一条小河旁,她经常用河边的荻草来教欧阳修在沙土上写字画画,这就是传颂至今仍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荻画学书”的故事。
欧阳修自幼聪慧敏悟,母亲教给他的一些诗歌他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由于家里穷,欧阳修买不起书,他就经常去随州城南一家藏书丰富的李家观园去玩,和李家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嬉戏,有的时候就向他们借阅一些书籍带回家中去阅读。他读书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常常是一边读一边往下抄写,有时不待书抄完,欧阳修就已经能够背诵了。有一次,他到李家去玩,发现在书房内一个装旧书的破筐里,有六卷《韩昌黎先生文集》,尽管已经是破落不堪,他还是借回到家里诵读。他一口气读到深夜,马上就被韩愈那深厚而雄博的文笔所吸引。尽管他还年少,并不能完全读懂韩愈的古文,理解领会其深刻的寓意,但韩愈文章那种“浩然无涯”的气势已经使欧阳修深深地喜欢上了,并且爱不释手。而这也正为他日后能够摒弃西昆体诗,排斥四六时文,倡导古文运动,革新科举文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成为领导者而播下了一粒种子。
公元1030年,欧阳修在胥偃的大力荐引下一举考中了进士而到洛阳去任推官。在洛阳,他陆续结识了一些写古文的朋友,如尹洙、梅尧臣等,加上他在京城考试时就认识的苏舜元、苏舜钦、穆修等倡导古文的朋友,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终于打碎了四六时文这块带他登上仕途的“敲门砖”,并在公元1057年知贡举时,办革科举考场积弊,提拔一大批古文作家,扭转了当时文坛的风气,一跃成为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的理论同韩愈的提法是一样的,他把作品的思想内容称之为“道”,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称之为“文”。他提出了“文与道俱”、“道胜文至”的主张,认为既要重视道,也要重视文,“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也。”这里“事信”自然是指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则是指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二者相互结合得巧妙,才能使文章“表见于后也”。
欧阳修还非常重视作家的首先修养,认为这是写好作品的基础与前提。他强调要学作文,必须先学做人。只有使自己成为仁义的君子,有博大的胸怀,有成熟的道德修养,才能写出精深高尚的文章来,才能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传于后世。
他说:“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这里,“道纯”、“中充实”自然就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但是,欧阳修也看到了,有充分道德修养的人,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来,欧阳修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道”与“文”的关系,可见,他比韩愈是前进了一大步的。
欧阳修反对那种“舍近求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反对那种“弃百事而不关于心”的溺于“文”的态度。他认为很多人写不好文章,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关心时事,沉溺于文辞,喜欢说空话。
他主张要把文章的内容与人世间的“百事”联系起来,用文学反映民间的疾苦,揭露时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许多文章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旧的“道统”观念的束缚。但是,欧阳修对西昆体诗并不是一味地、全部予以否定,绝对地一概排斥,而是客观地对其加以分析,然后取其所长,补己所短。
他在创作中也使用骈文的句法、章法等手段,保留一些骈偶句型,在讲究文章立意深刻,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他还强调形式要隽美,要有情韵。因而,在欧阳修的带动下,宋代的散文与唐代散文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风韵。
欧阳修作为宋代的文学大家,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他的政论性散文真陈时事,针砭时弊,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在艺术风格上长于说理,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等等;他的写景状物,叙事怀友的散文更是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墨在叙事写景中寄寓着深刻的内涵或哲理,从而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语言自然流畅,情真意切,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如《醉翁亭记》、《祭石曼卿文》等等。欧阳修在诗、词方面的成就虽比不上散文,但在表现个人生活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方面也是力克“西昆体”脱离现实的缺点,在标榜韩愈的风格的同时,他又追随李白、杜甫的文风,形成自己独特的诗、词艺术特色。欧阳修不但是个文学家,而且是个史学家。他曾编撰了《新五代史》,与人合编《新唐书》;就是在经学方面他也有所研究,曾涉足过《周易》、《春秋》、《周礼》等儒家经典;他还写有《集古录》,开创了“金石录”的先河;他写的《六一诗话》也是“诗话”专著的开端。由此可见,欧阳修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文备众体”的大作家。
欧阳修的一生惜才爱才,尤其是在晚年他知贡举的时候,运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奖掖提拔了一大批古文作家,培养了更多的文坛新秀。驰骋文坛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他自己以外,其余五人皆出自他的门下,这恐怕也是亘古绝今的了!
欧阳修在四十多年的宦官生涯中,屡遭贬谪,几经沉浮,正是凭着他刚直不阿的品德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一位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他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为北宋文坛繁荣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他的突出的文学成就,史学、经学、金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开创的“诗话”体裁使文坛内容更加丰富;他带出的门生,大都成为北宋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终其一生,欧阳修实在是无愧于“一代宗师”的美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中国古代一代文宗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