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公元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 ,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作为西晋开国皇帝,他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壮举,却也埋下了让天下大乱的祸根,可以说,他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那么司马炎身上到底有什么争议呢?
首先就是他的继位时间,按照现在大部分的史料,西晋的建立时间是公元265年,因为司马炎是在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接受禅让登基的,咸熙二年是公元265年,所以司马炎称帝,西晋成立是没有争议的,可问题就在与,司马炎接受禅让是在当年年底。三国志、资治通鉴记载是在当年十二月壬戌日(公元266年2月4日),晋书记载是十二月丙寅日(公元266年2月8日),虽然具体时间也有争议,但毫无一点就是这个时间绝对是在公元266年。当然这个争议和司马炎本人没什么关系,毕竟他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公元纪年。
司马炎的土地政策其实也是副作用不少。西晋之前的曹魏实行的是屯田制,主要来讲就是国家出地,农民和军队来耕种,收成按比例来分,屯田制可以说为曹操统一北方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农民被束缚在土地没自由还得强迫耕种受压迫比较厉害,而且到曹魏末期农民和官府的分账比例是二比八,显然这个时候屯田制已经不合适了,魏元帝和司马炎曾先后下令废止屯田制。司马炎即位后推出了占田制课田制。规定男子最多可以占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中五十亩交税,其他二十亩你随便玩,这样一来农民交税也好劳动压力降低不少,自然积极性大增,经济人口就上去了。但这个制度也有问题,那就是司马炎只规定能有多少田而不是给你多少,怎么有田司马炎和西晋政府不管。占田制还有很关键的一条,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西晋初年人少地多,这个制度的矛盾不明显,但随着发展到一定时间,门阀士族可以利用这个制度占据更多土地,乃至开始掌握经济特权。
司马炎的土地政策虽然问题也不少,但起码也为西晋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真正让司马炎充满争议的是他大封诸侯王的举动。其实司马炎这样做也有他的难处,这和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关。当时的西晋沿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但司马懿掌权后,又设置了州中正,并延续到了西晋。与先前由地方官推选郡中正不同,晋代的郡中正由州中正荐举。表面上看似乎是国家政权进一步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打击地方士族。但也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门阀士族开始强大,这就反过来威胁了皇帝的权威,司马家自己也是门阀出身,司马炎也知道这点。
所以他想到了利用分封司马氏子孙来巩固皇权,司马炎将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一千五百人。在第一次分封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所以制度规定的王国军队仍未建立。只好司马炎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所近县益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于是诸王纷纷开始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
与此同时为了将军权收归中央,司马炎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少数边郡虽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这样一来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太康十年(289年),淮南相刘颂又上书,认为诸王封国方圆千里,但军力不足,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宜令国容少而军容多,增加王国军队数量。另一边司马氏的诸侯王们还各自担任着不同的要职,可以说军队被司马家族牢牢掌控。那些因为九品中正制无法进入朝廷的寒族士人,也开始前往依附这些诸侯王成为其幕僚,这样诸侯王的实力就急速发展,司马炎在世时还能压制他们,可之后就出了问题。
司马炎另一个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在位后期,带头开始荒淫奢纵,底下的人见了也开始有样学样,以致小人当权,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公卿贵游也跟着竞富争豪,比如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 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可以说到了司马炎末期整个西晋处于一种极度的病态之中。司马炎一生最后一个争议决定就是身后事的安排上了,继承人司马衷的能力令人担忧,准备托孤的重臣杨骏和司马亮也是各种不合,这些司马炎生前可以避免的问题却最终都没妥善处理。
祖辈父辈打下的坚实基础让司马炎最终摘取了胜利的果实,但他没有魄力去改变其中的问题,所以西晋也变成了大一统王朝中最特殊的一个,但司马炎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起码他在世时这些问题都没爆发,只不过他去世后,一切都变得不可控制。#魏晋南北朝##历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两晋人物志——司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