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4年6月,忽必烈征服大理之后北归,再次驻军六盘山。这时姚枢有病,于是忽必烈又用他为劝农使,协助关西道宣抚使廉希宪治理关中地区。姚枢不顾疾病缠身,亲自跑遍了所有八州十二县,宣布忽必烈重农之旨,凡今关中桑成列者皆所训植。
第三件大事,忽必烈是在汴梁设立屯田经略司,希望能在与南宋相邻的河南地区有所作为。河南是蒙古最新征服的领土之一,又与下一个用兵对象南宋相邻。当时,河南境内久经战争创伤,人民流失现象严重,军队的军粮来源也成为一个大问题。“端平入洛”期间,南宋派军经过河洛地区时,发现沿途“茂草长林,白骨相望,蚊蝇扑面,杳无人迹。”曾经最为繁华富庶的中原地区久遭兵灾之后,已经变成无人区。
宋军当时经过这个地区,粮食供给跟不上,就地征粮也指望不上,只能杀马而食。退兵的时候,连马都吃光了,只能摘树上的桑叶和野枣充饥,可见当地已经残破到何等程度!追击的蒙古军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因为担心没有粮食也不敢向南追击。
河南道经略使杨惟中到任后,立刻在河南与两淮沿线大力屯田,这些屯田遍布于河南境内的唐、邓诸州(今河南唐河、泌阳、邓州等地),由政府授予兵器和耕牛。战争中,粮食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能够得到长期而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在距离交战区域不远的地方利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军队人力资源,还能保证因为雇佣民夫搬运粮食而导致损耗在路上的粮食减少。同时,忽必烈下令将窝阔台在位期间掳掠至洛阳一带的邓、均(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唐、樊(今湖北襄阳樊城区)等州的人民迁回唐、邓,以充实屯田。
屯田制是曹操以来所有统治者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忽必烈通过屯田成功地在中原建立并维持起来一个强大的对宋进攻基地。据统计,四年之间累积谷粟高达70余万石。后来,蒙古围攻襄阳期间,中原地区蝗灾旱灾水灾不断,但即便是在灾害最严重的1270年,蒙廷还能调发清州、沧州盐二十四万斤,转输南京开封米十万石供给襄阳军前。毫不夸张的说,粮食来源的稳定无忧,为蒙古随后对南宋进行的旷日持久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西自襄、邓,东至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亳(今安徽省毫州市)一线布置重兵,并构置工事,与南宋边境上的重镇襄阳成犄角之势,宋兵来的时候就拿起武器作战,宋兵走了以后则继续耕种。
第四件大事,忽必烈则瞄准了当时一个让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的弊政——“羊羔儿息”。早在成吉思汗时期,中亚商人就跟随蒙古军队来中原经商,由于蒙古统治者的赋税沉重,蒙古统治者往往把掠夺来的金银财宝交给西域商人,由其放高利贷或者经商,高利贷的利息额为每年一倍,如果当年不能偿还,则连本带息再加一倍,称为“羊羔儿息”。蒙哥汗即位后次年,又下诏天下民户,每年要纳税银四两。老百姓困苦多年,根本拿不出来这笔钱,州县长官只能日夜催逼。回鹘商人就拿钱代为缴税,十年州县欠债达到上百万,最后州县长官只能把官印丢了自己亡命天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游牧人的大汗,君临天下的天子——忽必烈的传奇一生(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