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184年-公元589年

东汉王朝分崩离析的开端: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黄巾起义并没能给东汉敲响警钟,皇甫嵩破黄巾后威震天下,而朝纲日乱,海内虚困。

汉末群雄,是东汉末年割据地方的各诸侯总称。东汉末年,阎氏、梁氏、何氏等太后皆无邓太后的政治才能与贤淑品德,她们或私欲过重,或优柔寡断,使得外戚势力与宦官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汉灵帝即位后,沉迷于酒色,重用宦官,终于在中平元年爆发了震惊朝野的黄巾之乱。在讨伐黄巾军过程中,地方豪强崛起,趁机割据一方,于是形成汉末诸侯割据之势。

群雄割据人物主要有:公孙度刘虞公孙瓒袁绍曹操孙策袁术刘表刘焉张鲁陶谦刘备吕布董卓李傕马腾张绣士燮等众多诸侯。

重置州牧-刺史制度

公元188年(东汉中平五年),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对州郡的控制和防范农民军,将一些重要地区的州刺史改为州牧,结果“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地方割据状态开始显露出来。

讨伐董卓之战,是东汉末年,关东各地诸侯群雄组织地方联军对抗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但实际上只有曹操孙坚等人与董卓实际交战,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在孙坚的不断打击下,董卓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之后关东诸侯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由于朝廷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已经被董卓控制,各地诸侯间公开的杀戮也已经无人能管束,甚至再也不需要假借任何名义,三国割据战乱弱肉强食从此全面展开。

袁绍(154年-202年6月28日),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汉末群雄之一。最盛时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将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盛的势力诸侯,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后实力大损且元气大伤,在不久后的建安六年(201年)的仓亭之战再次大败于曹操受到重挫与打击,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袁绍优柔寡断、外宽内忌且无远见,个性及判断上诸多缺点禁不起真正的挑战,终致大业败亡。

官五代”袁术——从配角到主演的进化史

提起袁术,最为人所熟知的可能是“青梅煮酒论英雄”和“怀橘遗亲”,遗憾的是这两件事中袁术一个是客串,一个只能算是男二号。

建安四年(199年),袁术行至江亭,这位落魄皇帝只剩下三十斛麦屑(非麸糠,麦子磨成的细粒),想喝口蜂蜜水也没有,慨叹一声“我袁术怎么会落到如此田地!”后吐血而死。

一代枭雄落魄至此,令人不胜唏嘘。袁术死后,风光一时的袁术集团就此瓦解,群雄逐鹿进入新的时期。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旧姓夏侯,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三国时代魏国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武。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

三国名马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英雄配宝马,于是各种宝马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其中有许多广为人知的名马,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说的就是宝马赤兔,还有载着刘备越过数丈檀溪的宝马的卢等等,也有张飞的万里烟云兽,和先属曹操后被赠与张辽的爪黄飞电,等三国时期的名马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此后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前,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汉、季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 ,葬惠陵

建安文学指中国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及其前后撰写的各种文学作品,风格独特,在文学史上获得崇高评价。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是曹操和袁绍间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建安四年(199年)夏,袁绍率精兵十万、精骑万人,由河北南下,欲攻克许都(今河南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仅有士卒二、三万人,兵力粮食远不如袁绍。曹操率主力驻屯许都的门户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以待袁军。次年(200年)二月,袁军进攻黎阳 (今河南浚县东南),又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为解除白马之围,曹操声东击西,进攻延津,吸引袁绍部分主力。旋又袭击白马,打败袁军。同年八月,袁绍主力由黄河北岸推进到南岸,继而进屯官渡,阵地东西数十里,与曹军隔河而峙。曹操派徐晃偷袭袁绍粮车于故市,烧其军粮数千车。袁绍自恃兵力强于曹操,刚愎自用,不听谋士沮授派重兵守护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军粮和许攸关于绕道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料定袁绍必败,遂投降曹操。曹操接受其建议,亲率五千精兵进袭乌巢,烧毁粮食,大破袁军。袁绍及其长子袁谭只带八百名骑兵奔逃河北,余众投降,为曹操坑杀。

官渡之战,曹操消灭袁军七万多人,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三国时期吴的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东吴建立者。

东汉末年,孙权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孙策遭刺杀身亡,后继掌事,成为一方诸侯。黄武元年(222年),他自称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即东吴

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三国鼎立(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乌林一线之决战。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黄盖诈降火攻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后10年占领了荆州(两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汉

长坂坡之战发生于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军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追击刘备军。刘备被曹操击溃,携民众逃走。此战,刘备辎重军队损失惨重,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刘备因张飞据水断桥赢得逃亡时间,而甘夫人和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下幸免于难。战后刘备放弃转往江陵的计划,转为前往江夏和刘表长子刘琦会合。

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益州之战东汉末年刘备与益州牧刘璋争夺益州的战争。

赤壁之战后,刘备领有荆州,为实现《隆中对》跨有荆、益的计划,已有意图进攻益州。此时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对蜀地构成威胁,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刘璋于是请刘备入蜀。刘备入蜀初期与刘璋关系良好,刘璋更给刘备兵士,让他督白水军及进攻张鲁,刘备到了葭萌后就不再前进。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

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

汉中之战东汉末年群雄刘备曹操争夺汉中战争

由于汉中是益州北方的一个郡,接近三辅地区(指国都长安),而且易守难攻,因此刘备在214年平定益州后,于217年北攻占领了曹操的汉中,战事维持了两年。最终,刘备占据汉中,同年秋自立为汉中王,控制中国的西南地区,正式建立基业。

张仲景(150年-219年),名(《历代神仙通鉴》作),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与董奉华佗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华佗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曹丕篡汉

曹丕篡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完成并得以传续的“篡代禅让”,在此之前,除了儒家理想中的传说故事——禅让以外,唯有战国时期的“子之篡燕”与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是可以确证发生过的“篡代禅让”。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蜀汉(英文:Shu Han Dynasty),又称季汉、刘蜀,是三国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政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开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后主投降为终,共历二帝,共经43年。

刘备以延续汉室政权称国号为“汉”,又因统治地区古称为“蜀”,历史上为区别东汉西汉,故称为“蜀汉”、“季汉” ,但因曹魏和西晋并不承认其国号为“汉”,亦不认同其承继汉代刘氏皇室,而称之为“蜀”,“蜀”遂成为其俗称。

蜀汉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三国时期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的界线是长江与淮河之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的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

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裴秀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此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裴秀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五等制恢复后,获封济川侯。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他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他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之一。

石亭之战发生在228年(吴黄武七年、魏太和二年)。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桐城境)。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

(229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策奠定基础,再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而封为“吴王”,国号以此得名。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三国之中,东吴水军最强,占领扬州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

孙吴全盛疆域包括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刘禅(207年-271年),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他是蜀汉第二位同时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史学家称蜀汉后主

刘禅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一件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改由幼子孙亮为太子。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后人多称潘安。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司空掾、太尉掾、河阳县令、怀县令、太傅府主薄等职。潘岳与宋玉、兰陵王、卫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男。

潘安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称为奇童。司马炎后被司空荀凯召授司空掾。因作《藉田赋》遭到嫉妒,滞留十年不得升迁。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县令,颇有政绩,令全县遍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四年后潘岳迁怀县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选拔突出的吏佐,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潘岳被除名。不久潘岳被选为长安县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因为母亲生病而离官免职,回到洛阳。不久潘岳又就任著作郎,转任散骑侍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首要人物。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遂抓捕潘安,并灭了他的三族。

司马氏专权是指司马懿家族领袖司马懿(第一代)、司马师司马昭(第二代)及司马炎(第三代)在不同时期控制魏国实权的局面,司马炎以祖上二代基础,最终篡魏为晋。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冲(一说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琴家、文学家。

左思出身寒门,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元康年间,他依附权贵贾谧,成为文人集团“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左思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五岁。

左思的《三都赋》颇为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其作品《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左思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在音乐方面,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招隐》《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以及《西麓堂琴统》等琴谱中的《谷口引》《幽兰》诸曲都传为他的作品。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此后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陆机历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鲁公二十四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陆机为相国参军,封他为关中侯,在司马伦篡位时担任职务。司马伦被诛后,陆机险遭处死,多亏成都王司马颖赦免了他,陆机此后便委身依靠司马颖,担任了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陆机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他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魏灭蜀之战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263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大将军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魏军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名为《九章重差图》,附于《刘徽九章算术注》之后作为第十章。唐代将《重差》从《九章》分离出来,单独成书,按第一题“今有望海岛”,取名为《海岛算经》,是《算经十书》之一。

刘徽《海岛算经》“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中国在数学测量学的成就,超越西方约一千年”(美国数学家弗兰克·斯委特兹语)。

西晋(Western Jin Dynasty),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与东晋合称晋朝,约存在于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之间。西晋是魏晋南北朝中唯一处于统一的时期。

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后世称“西晋”。西晋先定都洛阳,后以长安为陪都,实行两京制。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晋灭吴之战晋朝为统一全国发动的战争,也是三国时期最后的一场战争。在晋咸宁五年(279年,吴天纪三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大举伐吴,次年三月十五(280年5月1日),吴主孙皓正式投降。不久,吴国各地守军陆续向晋国归降,西晋成功统一全国,该战结束。战后,晋武帝将年号改为太康,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太康之役”。

此战结束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同时,晋灭吴之战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渡江作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同样有着重要地位,此役创造的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战略,对此后历代在长江流域发生的诸多战争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成一书。

葛洪(284年-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他是晋朝时代的阴阳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是著名的道教人士。他生于284年,于364年去世。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八王之乱,西晋末年一场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从元康元年(291年)持续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内战,祸及全社会,造成了大量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反晋并建立割据政权,最终于建兴四年(316年)灭亡西晋,入驻中原。之后晋室遗族于南方建立王朝,史称东晋。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

中国古代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因为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南北朝时期,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中原地区才由隋朝再度统一。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战争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的起义战争。西晋王朝建立之初,便爆发了各种动乱,之后又有“八王之乱”加之王朝对民众的压迫,导致民怨沸腾。人祸之外还有天灾,大旱使得农民生活更加艰辛,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便开始转移生活场所,成为了流民,而且流民的队伍一直在壮大,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晋起义。比较著名的有巴蜀流民李特起义、荆州蛮民起义、雍州流民起义、蜀人杜弢起义、石勒王弥起义等。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流民起义中,各地流民起义虽然没有走上联合的道路,但各支起义队伍顽强奋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过程。

仇池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入的定居地,位于今甘肃西和县西南西汉水北岸。他的后人在晋朝南北朝时期在那里先后建立了前仇池国后仇池国两个政权。

外丹术或炼丹术是中国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也是化学的雏形。同时它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外丹术包括了黄白术,也就是炼金术。最早是通过炼制等药物来制作长生不老的丹药。开始称作金丹,后来为了与内丹相区别,而称为外丹。相信外丹术的人认为,丹砂可以反复变化,黄金可以永久,因此用他们制成的丹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炼制外丹,是通过各种秘法,烧炼成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

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近代陈撄宁先生云:“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在虚空中寻求。”“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气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李道纯云:“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乃内药也。” 《天仙正理》认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气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着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气而已。”

外丹也可指道家法术如符箓雷法等。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书法师承卫夫人锺繇。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他的作品已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而代表作《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一个口头传承的传说故事,故事叙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2003年将梁祝传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魏晋玄学,为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成汉(英文:Cheng Han (Five Barbarians and Sixteen Kingdoms)),又称“成”、“后蜀”,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政权存续于303年-347年。其领土疆域为益州全部。公元314年,成汉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重庆,北到汉中、仇池(陕、甘南部),西到汉嘉(今天全)、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成汉政权也进入了最强盛时期。

301年,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蜀郡领导西北难民反抗西晋统治。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二年后称帝,建国号“成”,建都蜀郡治所成都。公元314年,汉中的扬虎和梁州的张成陆续归附了成汉,于是,汉中郡、涪陵郡和汉嘉郡都划入了大成国的版图。334年,李雄病死,遗命其兄之子李班继位,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347年,东晋桓温攻破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范贲等在2年后被东晋彻底消灭。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鲜卑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胡夏为十六),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在五胡十六国诸国混战期间,前秦天王苻坚一度统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边夷狄皆来朝拜,开创十六国唯一治世,自此前秦成为十六国最富强的国家,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珪、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汉赵(304年-329年),又称前赵,是匈奴刘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这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304年,刘渊起兵,称汉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刘聪即位,311年—316年灭西晋。318年刘曜即位,杀死靳准,次年改国号为“赵”。329年被后赵所灭,立国凡26年。其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刘渊以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又以其姓刘,史称“刘汉”;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因易于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刘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赵”,或合称之为“汉赵”。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战争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的起义战争。西晋王朝建立之初,便爆发了各种动乱,之后又有“八王之乱”加之王朝对民众的压迫,导致民怨沸腾。人祸之外还有天灾,大旱使得农民生活更加艰辛,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便开始转移生活场所,成为了流民,而且流民的队伍一直在壮大,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晋起义。比较著名的有巴蜀流民李特起义、荆州蛮民起义、雍州流民起义、蜀人杜弢起义、石勒王弥起义等。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流民起义中,各地流民起义虽然没有走上联合的道路,但各支起义队伍顽强奋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过程。

释道安(312年-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魏晋南北朝时代著名高僧,净土宗初祖慧远之师,是中观般若学在中国的先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鸠摩罗什推崇他是“东方圣人”。他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名僧、翻译家,他是卫氏望族出身,汉族人。

其7岁上学,学习《》《》《》《礼记》《春秋》等儒家书籍。他12岁出家为僧,学习印度佛理。他53岁南下襄阳,在襄阳研究佛学15年,颇有建树,成为前秦时期的佛教学者,佛教领袖。释道安最突出的贡献,是用中国传统文化解释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衣冠南渡:南北士族大融合

东晋(Eastern Jin Dynasty),存在于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的中国朝代,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统治范围大部分在江东地区。

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陈,合称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晋元帝以后则内乱频生,如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卢之乱等。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刘宋,东晋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后赵(319年-351年)又称石赵,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从319年延续至351年,共历七帝,享国33年。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地理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部下,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举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尽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351年后赵灭亡。

前凉(318年~376年),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权之一,都城姑臧,割据西北的地方政权。公元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前凉对之后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治军事宗教建筑艺术都有深远影响。同时前凉也是“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

前凉前期,张氏仍据守西北,表面向东晋和前赵称臣实际已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公元324年,汉赵封张茂为凉王。公元345年,张骏称凉王。公元349年,张重华称凉王。公元353年,张祚称帝,即位后给前任诸王追加庙号、谥号。公元359年,张玄靓去王号。

在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期间前凉达到极盛,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内蒙西部、宁夏西部、青海以及新疆大部。但自公元353年张重华病死后前凉就内乱不止,国势大衰,最终被吕光攻灭,后建有凉十陵,同时前凉也是西北汉文化的中心。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永嘉之乱后,率领亲党避乱于江淮,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号镇西将军。后因个人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最终忧愤而死,朝廷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祖逖的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王敦之乱,又称王敦之叛,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发动,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王敦后自任丞相,诛杀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遥控朝廷。晋元帝死后,明帝继位,王敦意图夺位,但明帝已准备反击王敦。同时王敦亦患病,面对明帝的讨伐,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将领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但最终失败。王敦亦在战事期间病逝。

土断是一种把新来的移民编入户籍的行动,最早执行于晋朝华北世族时为各种动乱而迁居江南,迁徙而来的世族并未有当地的户籍,仍称原本的籍贯

此外,当时华北来的流民,使用流动户口:“白籍”,并未有当地的户籍:“黄籍”,故缴上发生了问题,土断是指撤销侨郡侨县,以所居土地为断,故名。

西晋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建议使用土断,这是土断最早的开始。

东晋时共有四次土断,咸和二年(327年)开始整理户籍,被称为“晋籍”。咸和三年晋成帝下令实行土断,咸康七年(341年)四月,晋成帝下令第二次实行土断,胡三省在注释令文“实编户,王公己下皆正土断白籍”时误解第二次土断为第一次土断。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大司马桓温推行第三次土断以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义熙九年(413年),太尉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王化所以未纯,民瘼所以犹在”,决定再实行土断,是为第四次土断。

南北朝时亦有土断措施,由于“吏贪其贿,民肆其奸”,效果并不昭著,齐武帝永明四年,整理户籍竟引起唐寓之白籍叛乱,人称白贼之乱。

苏峻之乱,又称苏峻、祖约之乱,是东晋年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咸和二年(327年),由历阳内史苏峻发起,联结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于次年攻破建康执掌朝政,庾亮则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反抗苏峻,同时三吴地区亦有义兵起兵。乱事于咸和四年(329年)随苏峻于前一年战死和余众陆续被消灭而结束。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中国新疆库车),拜凉国国师。

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

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佛经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吕隆拜其为凉国国师。

弘始三年入长安,至十一年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其译经和佛学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称“什门四圣”。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处鸣沙山的悬崖上,以精美的壁画塑像闻名于世。石窟南北长一千六百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五十米。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492个、壁画4.5万余平方米、飞天塑像4千余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余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莫高窟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前燕(352年 ~ 370年),十六国时代由鲜卑族贵族首领慕容儁所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历三世两主,共十八年。

前燕以所在地为战国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名称,为区别同期的慕容氏诸燕,历史学家遂袭用之。又以皇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337年十一月,辽东公慕容皝自立为燕王。342年,击败了后赵的二十万大军,解除了来自中原的压力,建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燕王慕容儁四年(352)十一月,慕容儁称帝,建年号元玺,迁都到蓟城(今北京西北)。随后的几年前燕平定了北方的局势。357年,定都在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邯郸临漳南)。燕幽帝建熙十年(369),枋头战役中吴王慕容垂大败桓温,此时前燕到达鼎盛,但是后来前燕朝廷小人迫害慕容垂、慕容楷等人。建熙十一年(370)十一月,仅一年时间,前秦灭亡燕国。

(338年-376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是北魏的前身。

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游牧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295年)力微子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自领东部。永嘉元年(307年)禄官卒,其侄猗卢总领三部。永嘉之乱后,中原纷扰,晋并州刺史刘琨表请封猗卢为代,后进封代王。

以后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生活多年,深受文化影响。咸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代建国三年(340年)定都云中盛乐城(又名石卢城),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亡。

386年代国被拓跋圭重建,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代国统治地区包括今内蒙古中南部、山西北部。以其所据之地为秦朝时代郡故地,故称代王。又王室为拓跋,故又称“拓跋代”。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人。东晋时期名臣、名士,丞相军谘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

庾亮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因其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且举止严肃遵礼,颇受器重。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马绍(晋明帝)为妃,他与司马绍也结为布衣之交。王敦之乱时,庾亮以左卫将军协同平叛。晋成帝即位后,庾太后临朝,庾亮拥有决断政事之权。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但遭朝臣反对。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终于咸康六年(340年)逝世,终年五十二岁。获赠太尉,谥号“文康”。

庾亮善书法,有文集二十一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

晋灭成汉之战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场战争,由东晋荆州刺史桓温所领导,进攻据有益州的成汉政权。桓温于永和二年十一月辛未日(346年12月10日)出兵,至次年三月攻下成都并接受李势投降,历时约四个月。战后东晋吞并成汉全境。

顾恺之(约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市),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以其人物画作品著称,是一位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

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身兼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水墨画鼻祖之一。

冉魏(350—352),十六国时期冉闵所建政权。冉闵字永曾,魏郡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是冉季载冉求的后裔。其父冉瞻原属乞活军,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子,改名石瞻。349年,石虎去世,诸王争立,互相残杀。石闵乘后赵政局混乱,又得到大司马李农的帮助,夺取后赵政权。350年正月,石闵杀石鉴,自称皇帝,国号魏,恢复冉姓,定都邺,史称冉魏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前秦先后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后秦所灭,当时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割据,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库莫奚契丹高车,西有吐谷浑白兰

因前秦所据为战国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在苻坚的带领下,前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君王开创治世的国家。

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北魏崔鸿所著《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354年、356年及369年发动的北伐前秦、前燕的战役。第二次北伐虽然成功收复洛阳,但不久洛阳丢失,而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总体而言,桓温北伐成效不大。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佚。

陶渊明(约369年-427年),(出自易经‧乾卦九四:或跃在,无咎),一名(出自易经‧乾卦初九:龙勿用)。一说世名渊明,字元亮刘宋时改名,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庐山市)人。东晋刘宋的文学家,出身世族,八州都督陶侃曾孙,父、祖皆为郡守,自曾祖、祖、及父,俱在东晋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担任高官,曾任彭泽令,但因厌恶当时的政治,做了八十天就辞职归故里。

前秦灭前燕之战,是369年11月至370年11月,前秦辅国将军王猛率军攻占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灭亡前燕的作战。

前秦灭代国之战,是指前秦在376年10月至12月,出兵攻克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灭亡国的战争。灭亡代国后,前秦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璇玑图相传是前秦时期才女苏蕙所作的回文诗章,又常称为回文诗。苏蕙将璇玑图织于锦缎至上寄予其夫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窦滔。

苏蕙的“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共有一千多种成诗方法,甚是绝妙,广为流传,是文字游戏的登峰造极之作。她为寻回真爱所作的故事也流传到现在。导演陶江华也以璇玑图为话题,将其搬上荧屏,拍为电影。

释僧肇(384年—414年),俗姓张,京兆(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著名弟子,著名的汉传佛教理论思想家,将般若中观思想中国化,为三论宗的先驱人物。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它之所以著名,除了以少胜多本身的军事意义上的经典性以外,更为重要的其实是淝水之战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整体走向,将看似即将一统的局面推进到了彻彻底底的南北对峙时期。

淝水之战与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局面相仿,都对于战后一个世纪南北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后燕(384年~407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诸燕之一,建立者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后迁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全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384年,慕容垂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自称燕王,建立后燕。初期后燕实力强盛,曾打退东晋、击败前秦、攻灭西燕,一度成为当时东亚最强大的政权,但后燕在395年的参合陂之战中惨败于北魏拓跋珪,396年六月,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自此后燕被一分为二,一蹶不振。后燕迁都到龙城,此时的后燕内乱不断,最终在407年被北燕高云所取代。后燕历七位君主,共24年。

后秦(英文:Later Qin (Five Barbarians and Sixteen Kingdoms)),又称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后秦存续于384年-417年间,历三帝,共三十四年。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国号秦,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极盛时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部地区分。占据关中多处重要政治、经济城镇和关东大片领土,威服陇右、河西诸国。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而攻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后凉,得鸠摩罗什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国内归降的多股势力趁机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刘裕派檀道济等北伐,攻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为夺位反叛,被姚泓消灭。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围攻长安,姚泓举家投降,被刘裕灭族,后秦灭亡。

西燕(384年-394年)是中国十六国时期慕容氏诸燕之一,由鲜卑慕容泓建立的政权。共存在10年。

前秦苻坚前燕后,尽徙鲜卑入关中。苻坚淝水兵败后,政权陷于瓦解。晋太元九年(384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反秦,在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东南)自称济北王。因其地处于后燕、南燕、北燕之西,史称“西燕”。

其弟慕容冲也起兵反秦,兵败后归于慕容泓。慕容泓兵势大振,有众10万。后谋臣高盖等因慕容泓执法苛暴,杀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皇太弟

次年(385年)慕容冲称帝于阿房(今陕西西安市西),率军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纵兵暴掠。鲜卑贵族都想东归,不愿留在关中,太元十一年(386年)杀慕容冲。此后有数位前燕贵族和将领被拥立为君主,最后慕容廆族孙慕容永立为河东王,率众东归,击败前秦苻丕,据有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称帝。西燕强盛时,统治南抵轵关,北至新兴,东依太行,西临黄河。

西燕中兴九年(394年),后燕发兵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亡。

西秦(385年-400年,409年-431年)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鲜卑人乞伏国仁建立的政权。

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称,以别于前秦后秦,后世袭用之。

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又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立,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400年为后秦所灭。公元409年,二月,乞伏干归自后秦返回苑川。七月,西秦复国,复都苑川。412年,乞伏炽磐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431年西秦被夏国所灭。

谢灵运(385年-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始宁(今嵊州上虞交界),南北朝著名诗人,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的一大流派。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南朝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处死,时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小名”,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公,与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谢朓分别被称为“大谢”及“小谢”。

后凉(英文:Later Liang(Five Barbarians and Sixteen Kingdoms))是十六国时期氐人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共历五位帝王,政权从386年延续至403年,共十七年。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后世袭用之。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将军吕光受命率7万余众讨平西域苻坚淝水兵败后前秦瓦解,吕光据有姑臧(今甘肃武威),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称大将军、凉州牧。太元十四年(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后改称天王,建立大凉,史称后凉。

后凉以氐人军事力量为基础,势力孤弱,刑法峻重,社会局势不稳,叛者连城。

后凉龙飞四年(399年),吕光卒,子吕绍继位,庶长子吕纂杀吕绍自立。后凉咸宁三年(401年),吕隆(吕光弟吕宝之子)杀吕纂自立,国势益衰。神鼎三年(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灭亡。

北魏(英文:Nothern Wei,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政权存续于386年—534年。地理范围包括今山西、河北、内蒙古。

386年, 拓跋珪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七月称帝,都迁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华北与北方。 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

534年,分裂为东魏(都邺城)与西魏(都长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龙门石窟(The Longmen Grottoes)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北宋的四百余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五代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至今,这里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我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同时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岗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龙门石窟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乞伏乾归(?-412年),陇西鲜卑人。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君主,苑川王乞伏国仁弟。乾归在位初期曾受前秦官爵,并曾响应前秦号召领兵协助,但皇帝苻登败死后就逼逐继承的苻崇,后苻崇讨伐乾归时更败死,令前秦亡国,并乘机并吞其陇西土地,后称“秦王”,西秦故此得名。后乾归败给后秦,被逼投降南凉,最终向后秦归降,暂时亡国。但因后秦王姚兴将其放回原地,并将部众还给他,令其有机会复兴,最终趁后秦渐渐衰弱时复国,并进攻邻近的南凉、后秦、吐谷浑及其他胡人部落。乞伏乾归于412年被侄儿乞伏公府所杀,其太子乞伏炽磐讨平后继位。

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道子河内温县人。东晋宗室,简文帝子,孝武帝亲弟。初封琅邪王,后徙封会稽王。司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与皇室血缘最近的一支,在当时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挤当国的陈郡谢氏士族,皇族权力得以提升。然而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皆嗜酒,司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渐见败坏;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齿于司马道子党众的人,两派之间矛盾造成主相之间的斗争。孝武帝死后,司马道子辅政掌权,继续任用王国宝等宠臣,招来王恭发兵讨伐。司马道子虽然屈服,但仍以司马尚之和王愉等人试图抗衡,却招来王恭第二度讨伐,最终倚靠儿子司马元显平定。及后政事皆由司马元显掌握,司马道子则沉溺于酒醉之中。司马元显最终败于桓玄,司马道子亦遭流放,不久被杀。

后燕灭西燕之战,是中国十六国时代后燕灭亡西燕的战役,战事从393年持续到394年。393年11月,后燕皇帝慕容垂遣部将慕容缵、平规率7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屯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沙亭(今河南安阳北)的西燕守军。西燕主慕容永发兵5万救援。

次年(394年)二月,慕容垂亲率大军另分兵三路出击西燕。五月,后燕军进入太行山天井关,连破西燕军,斩右将军勒马驹,擒镇东将军王次多。旋即,又以先示弱后围歼的战术,大破慕容永所率的5万援军,斩首8000余级,慕容永逃至长子(在今山西境内)。六月,后燕兵围长子。在后燕的围攻下,长子陷落,西燕灭亡。战后,后燕控制整个中原东部地区。

秃发乌孤(?~399年),本姓秃发,西平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市)人,河西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南凉开国国君。

父亲秃发思复鞬死后,秃发乌孤继任秃发部首领。秃发乌孤接受后凉国王吕光任命,担任冠军大将军,受封广武郡侯。太初元年(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秃发乌孤攻克金城郡,打败后凉将军窦荀。太初二年(398年),秃发乌孤自称武威王。

太初三年(399年),秃发乌孤去世,谥号为武,庙号烈祖。其弟秃发利鹿孤继立。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都城姑臧,传二主。公元397年,段业被沮渠男成等人推举为主,改元神玺,建立北凉;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北凉是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首领沮渠蒙逊于401年所建立。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

沮渠蒙逊412年定都姑臧,称河西王,凉州牧。此时北凉是凉州一带最强大的势力。421年灭西凉。433年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拓跋焘率北魏军团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

沮渠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重新建国,444年沮渠无讳病故,弟弟沮渠安周继任。441年,乘鄯善国内乱之机占领了鄯善,被宋封为西域戎己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杀,北凉遂亡。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弟弟,母为辽东公孙氏。

身体魁伟,博览群书,清明谨慎,多才多艺。前燕时期,历任幽州刺史、魏尹、散骑常侍,册封范阳王。太和四年(369年),参加枋头之战,打败东晋军队。前燕亡国后,受到前秦天王苻坚厚待,出任张掖太守。参加淝水之战,册封奋威将军。后燕建立后(384年),授车骑大将军、范阳郡王,参决政事。惠闵帝慕容宝继位后,迁特进、车骑大将军、护南蛮校尉、冀州牧,镇守邺城。隆安二年(398年),率众进入滑台,建立南燕政权。隆安四年,正式称帝,年号建平。

建平六年(405年),册立侄子慕容超为太子,同月去世,时年七十岁,谥号献武,庙号世宗。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此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孙恩卢循之乱,简称孙卢之乱,是东晋末年发生的一次民变事件,爆发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结束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历时约十一年。这次民变有五斗米道的背景,但实际起因是人民不满东晋朝廷的统治,让民变的领导者可以乘时而起。事件可因领导者而划分为“孙恩之乱”(399年-402年)及“卢循之乱”(403年-411年),卢循是孙恩的妹夫。

孙恩卢循之乱曾威胁东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对东晋的统治带来重大打击。

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中国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2020年5月14日,青瓷入选“浙江文化印记”。

西凉(Western Liang),是十六国之一,约存在于公元400年到公元421年之间,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

公元400年,李暠敦煌称“凉公”,建立西凉;公元405年,西凉迁都酒泉,逼近北凉,疆域在今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公元417年,李暠卒,其子李歆嗣位;公元420年,李歆与北凉交战被杀,其弟敦煌太守李恂敦煌嗣位。公元421年,北凉军围攻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灭亡。

麦积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9月16日起,麦积山石窟景区试行实名制购票,其中窟区每日限售6400张门票。此外,麦积山除了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名将桓温之子,东晋末期桓楚政权建立者。他曾消灭殷仲堪杨佺期,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了掌握朝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个月后刘裕就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但后再遭西讨的义军击败。桓玄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璠灵柩的费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

(407年-431年)是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赫连勃勃鄂尔多斯内陆建立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

公元407年,郝连勃勃仿照中原王朝政制,设立百官,建立大夏国,并在河套南端建立都城,名曰“统万”(今乌审旗南靖边县北白城子)。自建国至公元431年为北魏所灭,立国凡25年。其最强盛时期,疆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大致包括今陕西渭水以北、河套地区、山西南部及甘肃东部,河套地区是其统治的中心。公元431年正月,赫连定攻灭西秦,同年六月胁迫西秦民众十余万人,至今甘肃临夏西北黄河南岸,正欲渡河时,遭遇吐谷浑首领慕璝率领的十万骑兵袭击,赫连定被俘,大夏灭亡。夏自赫连勃勃称帝至赫连定被俘,历二代三王共25年。

北燕文成帝冯跋(?-430年),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是胡化的汉族人,长乐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

冯跋是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跋东迁后燕,于后燕帝慕容宝在位时被任命为中卫将军。正始三年(409年),高云为宠臣离班、桃仁所杀。乱事平定后,众人推冯跋为主,冯跋遂即天王位,改元太平。太平二十二年(430年),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理国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为其子冯受居图谋王位之意,冯跋之弟冯弘于是带兵进宫平变,仓促间冯跋于惊惧中去世。后被谥文成皇帝,庙号太祖。冯弘篡位,将包括冯翼在内的冯跋之子一百余人一并杀死。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鲜卑本名佛狸伐。佛狸是官号,突厥语büri或böri的音译。伐或bäg是官称,且是魏晋时期鲜卑诸部使用最为广泛的政治名号。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3月11日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在位29年,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魏太武帝聪明大度,应付裕如。泰常八年(423年),他正式登基,年号始光,时年十五岁。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善用骑兵,轻骑奔袭,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统一中国北方。北击柔然,驱敌万里。南击刘宋,”饮马长江“。他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檀石槐

在治国方面,拓跋焘大力改善民生,劝课农桑,大增耕田,减轻赋税。经常休养生息,偃武修文,抚恤孤儿和老人,体察民间疾苦。推行楷式文字,奠定魏碑基础,便利了人民的识字;又广召汉族士人,重用汉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显著促进了北魏官民之间和睦相处。他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鲜卑族汉化发展;恪守节俭,奖赏慷慨。不畏艰险,料事于先。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他还重视法制建设,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并常说:”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但在其执政末期,他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因此常常追悔莫及。

正平二年(452年),魏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时年四十五岁,被追封为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法显传》是东晋高僧法显所著的游记。法显在弘始二年(400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僧人,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到天竺寻求戒律。法显于义熙八年(412年)归国,前后14年。法显归国后著《佛国记》一书,记录西行见闻。《法显传》又名《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佛游天竺记传》、《释法明游天竺记》,是佛教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献。

中国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有争议。另有,影视歌曲及文学作品《桃花源》等。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内容大多记载东汉至东晋间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文趣事,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门),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志人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刘宋(420年-479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当时所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刘宋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60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又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故又称水宋。刘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国号宋,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南朝宋前期,社会安定,刘裕即位前后,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元嘉之治”。刘宋后期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479年权臣萧道成篡宋,改国号为齐,刘宋灭亡。

政治上,刘宋是魏晋南北朝中第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朝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文化上,刘宋也涌现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家,如谢灵运刘义庆鲍照裴松之范晔颜延之祖冲之何承天等,建康文学史论在此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名著诞生于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刘宋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孙、刘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时期,沈约起家奉朝请,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沈约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其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沈约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513年),沈约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沈约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其中《宋书》入二十四史。

元嘉历》是中国古代历法南北朝时代刘宋天文学者何承天编纂,属于阴阳历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施行。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年),被《大明历》取代。

前虽有玄始历十九年七闰法,元嘉历仍采十九年七闰法。1太阳年=日(≒365.2467日),1朔望月=日(≒29.530585日)。元嘉历以寅月(正月)为岁首,寅月中气雨水为气首;历元在正月朔旦夜半雨水时刻。何承天提出定朔法,使日月食发生在;遭太史令钱乐之和兼丞严粲、员外散骑郞皮延宗等反对,未被采纳。

日本通过百济,引入《元嘉历》。

范缜(450年-510年),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羊册镇古城一带)人,南朝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著有《神灭论》,认为“形灭则神灭”。范缜出身于顺阳范氏,幼年丧父,待母至孝,弱冠前拜名师求学。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萧衍建立南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郎、国子博士。

刘宋宗室内哄是发生于南朝宋时的事件,刘姓皇族宗室间因猜忌或争夺权力而引起的一连串斗争,因相关宗室大多外任方镇,拥有地方军政权力,故屡次发生战事。战后胜方亦大加屠戮,造成宗室相残,子裔死绝的情况。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依山开凿,在武州河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达51个(其中保存较好的约20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米。

196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均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陶弘景(456年4月30日-536年3月12日;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南朝道士医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博学多才,善于描写自然风景,精通医药与天文知识,兼修佛、道二教,特别尊崇东晋时出世的上清经,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南齐时,他担任亲王的侍读多年,有感官职低微,索性辞官隐居不仕,率弟子栖隐茅山,专心修道,却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咨询国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誉。陶弘景长期炼制丹药,铸炼宝刀,撰有《真诰》《登真隐诀》《本草经集注》等道教与医学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为第九代宗师,其渊博知识广受现代史家所推崇。

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律令迁都洛阳,改易等。孝文帝的改革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但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诗品》,原名《诗评》,唐代改题作《诗品》,南朝远征记室锺嵘撰,共三卷。《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后人称之为“百代诗话之祖”、“诗话之伐山”,对中国的诗歌理论和诗话著作、日本的汉诗与和歌产生了深刻影响。

南齐(479年—502年),是中国南北朝中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开国皇帝萧道成曾在宋明帝在位期间担任右军将军。宋明帝去世后他与尚书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公元474年,萧道成平定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了禁卫军,督五州军事。此时南朝宋内斗激烈,萧道成逐渐掌握大权。

公元477年,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拥立他的弟弟刘准继位。萧道成被封齐王。在这之后,萧道成铲除了忠于宋的袁粲沈攸之等人。公元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的国号源于谶纬之说。民间有谶歌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

茅山宗道教的一个派别,因为其活动中心为茅山而得名。

茅山现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东,常州市金坛西北,邻近金陵。自东晋起,相传茅山中有洞天福地,汉代有三茅真君在此得道,隐居在茅山的道士渐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陶弘景。这批道士特别尊崇与三茅真君有关的上清经,又称为上清派

在隋、两代,不少高道都自称师承自上清派,追踵陶弘景,精研上清经,如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

元代茅山道士受到元朝的承认和封赏,号称“茅山宗”。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总集称作《昭明文选》。这部总集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收录极为丰富,选材上等。

“文选学”(又称“选学”,即《文选》之学)于唐朝五经并驾齐驱,盛极一时。时至北宋年间,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秀才半。”延至,有关《文选》的研究亦未尝中辍。

文选的选文标准”,在于萧统把经、史、子与文学区别开来,大胆的把他们排除在文学的范畴外。“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心目中的理想文学作品,也是齐、梁时人们心目中的文学作品。所以在文选中,辞藻华丽、声律和谐的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就占了相当大的分量,诗歌方面也多选了格律比较严谨的颜廷之、谢灵运等人的作品,而陶潜等平易自然的诗篇则入选较少。

梁武帝

南朝宋齐梁陈都是短命的朝代,但却出了一位超级长寿的皇帝—梁武帝萧衍。

随着统治时间的增长,梁武帝也慢慢趋于保守,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方向性失误。例如在以佛治国方面。

他享年86岁,在皇帝寿命中仅次于89岁的清乾隆帝。在普遍流行短命王朝、短命皇帝的南朝,萧衍以超长的年龄和政治生涯,留下了不同于众人的丰富政治内涵。

浮山堰中国南北朝时期梁朝淮河上修筑的拦河大坝,位于今安徽省五河明光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

宋云(生卒年不详),北魏时期敦煌人,曾和惠生(亦作慧生)同赴西域求经。为侍应太后的主衣子统。撰有《魏国以西十一国事》、《家记》等书。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起的动乱。

背景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六镇的鲜卑贵族和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六镇饥荒,流民渐众,于是聚兵南下,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六镇地区发生大规模灾荒,六镇地区军民的不满全面爆发,最终发动起义,北魏全国陷入严重动荡。虽然,最后尔朱荣的势力镇压了起义;但是六镇之乱后,北魏陷入长期的内乱,最终分裂灭亡。

《职贡图》《贡职图》是由梁元帝萧绎绘制的,且为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图中描述了三十五国使者的形象和特征。根据史载资料推断,此画创作于526年~539年。《职贡图》原图已不存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职贡图》为宋人摹本的残卷。残卷长200.7cm,约为原图长度一半,仅保留了当中的十二国使者。

河阴之变北魏权臣太原王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故名。

528年(北魏武泰元年)二月,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号称孝明皇帝当月所诞新女元姑娘为皇子,欲拥立为帝,事泄不行。改立元钊为帝。同月,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拥兵迎已故宗室元老彭城王元勰三子元子攸于河阳,立元子攸为帝,即敬宗孝庄皇帝,改元永安。永安元年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省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邵元子正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撰写的家训,全书7卷20篇,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6世纪末)。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记述了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教育颜氏后辈关于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学问。《颜氏家训》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中心,也注重实学、工农商贾等技能,“又兼论字画音训,并考定典故,品弟文艺”。书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儒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明人伦”为宗旨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在封建社会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贾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北魏青州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他精通农业科学,在复兴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华北农业时,将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化,于北魏末年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的事件。

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之后,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杀害孝庄帝,先后拥立元晔元恭元修皇帝。混战的胜出者是高欢。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东魏政权在高欢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而取代;西魏政权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而取代。

府兵制

是隋唐帝国强盛武力的缔造者,这个沿用了两百年的兵制,论其源头,是一个胡族国家逼到无路可走时的急就章。

沙苑之役,又称沙苑之战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537年,是西魏之间第二场大战。东魏丞相高欢率领大军进攻西魏,到达渭河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一带时,遭到宇文泰率领的西魏军伏击,东魏军惨败。这场战役中,西魏军斩首七千,俘虏六万。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后,东魏不再进军关中,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

邙山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东魏发动的战役。543年2月,东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虎牢(即虎牢关,当时东魏的北豫州治所,今河南荥阳西北)叛变,宇文泰率军接应,高欢率东魏军反击。543年3月,两军在邙山决战,西魏军大败。宇文泰在退兵之后,上表自贬,但西魏文皇帝元宝炬没有接受。

此战之后,东魏乘胜追击,收复虎牢,平定了北豫州(今河南荥阳一带)和洛州(今河南洛阳一带)。西魏开始推行府兵制度。

北齐(英文:Northern Qi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政权存续于550年—577年。地理范围包括今天中国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550年6月9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国,国号齐,建元天保,迁都邺城,以晋阳为别都。史称北齐或后齐,以别于南齐。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幼主高恒时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已经衰落。577年被北周消灭,北周统一北方,北齐共享国二十八年。北齐灭亡后,境内的士族大多迁到关中,成为北周臣民。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

江陵之战南北朝时期西魏南梁的一场战役。554年9月,西魏丞相宇文泰下令柱国大将军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韦孝宽等率军五万,准备进攻南梁的都城江陵。554年10月,西魏军从长安出发。554年11月,江陵被西魏攻陷,梁元帝被俘,不久后即被处死。西魏立萧詧为梁帝,充当西魏的附庸。

南陈(557年-589年),又称陈朝或者南朝陈,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所建立,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国号陈。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区。

永定元年(557年)十月初十,陈霸先在南郊即皇帝位,又改换年号为永定。封梁敬帝为江阴王。太建十四年(582年),宣帝病死,太子陈叔宝继位,是为后主。此时陈后主不问政事,荒于酒色,南陈政治已江河日下。北方的隋文帝积极准备灭陈。589年,南陈被北方的隋朝南征之战所灭。

北周(英文:Northern Zhou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是中国历史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存续于557年—581年。地理范围包括今天川、陕、甘绝大部分。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北周。

宇文觉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

宇文邕从小便受大冢宰宇文护欺凌,北周实权一直在宇文护身上,而无力与之抗阻。为了摆脱宇文护的束缚,经过一连串的计划与斗争,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并以德施政,人民安乐。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北周灭亡。

北周灭北齐之战,是指在575年-577年,南北朝时期灭亡北齐、统一北方的战争。

575年,北周军进攻北齐河阴,不久北周军撤退。576年,北周武帝进军晋州,在平阳大败北齐军。577年,北周攻克邺城、信都,北齐灭亡。通过这场战争,北周统一了北方,对南方的陈朝形成绝对优势,中原统一指日可待。

菩提达摩梵文बोधिधर्मBodhidharma,?-535年),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菩提达摩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其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Dharma)。

北魏时,他曾在洛阳、嵩等地传授禅教。当时人们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其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其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南北朝时他来到南朝梁,但因与梁武帝话不投机,而转投北魏的少林寺面壁。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梁武大同二年,菩提达摩圆寂,终年150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184年-公元589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