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传》:山东人李白

李白是山东人?!

不要说四川不同意,就是吉尔吉斯坦都不同意。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李长之在《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书说的:

在山东,有他的爱子,有他的知友;他爱游侠,在山东可以学剑术;他好神仙,在山东可以受符箓,著道书;他佩服鲁仲连,逢巧鲁仲连也正是齐人;况且这里有他熟悉的酒,爱吃的鱼,手种的桃树。说得更根本一点吧,李白在性格上的风流、豪爽、诚坦、率真,也很近乎山东人的性格。

原来,李白性格上是山东的!难怪我越读他的诗文越是喜欢,我们是有着相同性格基因的老乡啊!

李长之这句话有见地,就冲这句话,他这本书就值9分。

但是,我对李长之也是极不满意的。

为什么?

因为书太短了,只有10万字,而且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白》两书合集才10万字。

写得好你就多写点啊,至少要像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22万字,如果能像李一冰《苏东坡新传》58万字,甚至陈贻焮《杜甫评传》109万字就更好了。

李长之,你糊涂啊!

李长之何许人也?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师从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著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韩愈》等,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李白传》写了哪些内容?

《李白传》《李白》《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两书的合集,约10万字。

前者作于1951年春节,以时间为线对李白少年、壮年、在长安、天宝之乱等重要阶段进行了介绍;后者作于1937年,则是从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等多个维度对李白进行的分析和评价。

前者偏向于通俗读物,后者则是学术专著,但阅读体验极佳。

李白是谁?

在中国,上至90岁耄耋老人,下至3岁学语孩童,怕是无人不知李白,无人不晓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试问,谁的文化启蒙不是从诵读李白的诗句开始!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之名,谁人不知!

我们跟他太熟了,于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李白就应该一袭白衣,李白就应该风流豪迈。其实李白喜欢穿紫色袍子,这或许跟紫色在道教中象征尊贵和祥瑞有关。而且他风流豪迈外表下是深沉寂寞的底色

正如杜甫说他: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他跟我们太亲太近,我们反而无法真正认识他。正如,孩子记忆中的你,从来都是积极没有悲伤。

李白的三个阶段

李长之将李白的一生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701—741年,这是从他诞生到四十一岁,他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目前对于李白出生地及身世仍存疑,但705年以后李白在四川青莲乡度过的童年时光基本没有争议。

705—724年之前,他主要生活足迹在四川。这期间,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正是作于该阶段,全诗风格清丽,真实自然,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724—739年,24岁的李白“杖剑去国,辞亲远游”727年,李白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他在此地,住了将近十年。这段时间,以安陆为中心,各处游荡。希望有人引荐出仕,但未能如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其三》

《行路难三首》基本代表了李白在这期间的心路历程。从欲出仕而不得的不屈悲愤再到达生

这其实也是李白一生的写照。

739—742年,许夫人去世,李白带子女由安陆移家东鲁。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李白在山东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山东的美酒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他的苦闷吧。

第二阶段,公元742—755年,这是李白从登上政治舞台,然后失意,直至“安史之乱”前夕。

742—744年,唐玄宗终于想起了李白,李白奉诏入京,待诏翰林。

从别家时“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满怀。

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春风得意,

再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失意苦闷,

最后到“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的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就像精卫鸟一样,空有报国的热忱,却没有施展的机会。

744—755年,离开长安后的李白,再次开启了各地游荡。此期间有两个中心——梁和金陵,前者是他交游最痛快的所在,后者是他凭今吊古的所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就是744年作于梁宋一带。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则是747年李白游历金陵时所作。

在这个阶段,李白遇见了最懂他的那个人,杜甫

杜甫在《赠李白》中写道: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只有杜甫明白李白内心深处的空虚。

第三阶段,公元755—762年,这是李白参与永王李璘案到他去世的一段时间。

755—757年,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被卷入永王李璘一案,最终被判流放夜郎。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永王东巡歌》。

李白也是想学东晋谢安,应时而起,平定叛乱,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卷入宫廷内斗。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李白从此“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757—762年,乾元二年(759年)关中大旱,朝廷大赦,李白辗转飘零终获自由。762年,在安徽当涂县,这位伟大的诗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终歌》

这是李白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李白是寂寞的超人。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上李邕》

李白一生最佩服的人物不是诸葛亮,也不是谢安,而是鲁仲连

《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我们看一下鲁仲连具体干了什么事情,让李白念念不忘。

一是秦军包围赵都期间,说服魏的将领新垣衍打消尊秦为帝举动,令秦军因此退后五十里,又恰逢魏公子无忌率军援赵,彻底消弭赵国的灭国之危。当此大功却终不受赏,反而辞却平原君,再也不见面。

二是二十多年后,田单攻打燕国的聊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一封书信,用箭射入城中,竟感动了燕军,聊城就攻下了。田单要给鲁仲连官做,鲁仲连逃到了海上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既不想摧眉折腰事权贵,又要建功立业;既成功,又要得自由。

他的理想状态就是策士、说客,立不朽功勋,而后飘然而去。

这样的人物,玄宗皇帝只是让他去作诗填词,他怎能不寂寞。

如果他是庸人也就罢了,但他是盛唐最耀眼的天才。他要求得太强烈了,幻灭、失败来得也就越厉害。

因为要特别,要优待,结果只有寂寞的哀感;因为要求的是现世,而现世绝不会让人牢牢地把握;不能像陶潜一样否定一切,也不能像屈原的幻灭只是现世里理想的幻灭……总之,他太人间了,他的痛苦是人间的永久的痛苦,他的寂寞是人间的永久的寂寞!

其实不懂他的痛苦寂寞也好,我们既不能为之分忧,他也定然不屑于为我们知晓。他将一直是我们心目中那个“出则平交王侯,遁则俯视巢许”的谪仙人。

永远像他的写给偶像鲁仲连那句诗那样,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本书时间线主要参考阮堂明、阮文娜《李白诗文选》。

同时,由于笔者知识相当有限,许多问题仅具一般常识,甚至毫无所知。书中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李白传》:山东人李白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