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名士真风流”,东晋江左风流宰相谢安的恣意人生

383年8月,前秦苻坚挥师87万,号称百万雄师,进攻东晋,意欲统一全国。面对大兵压境,谢安派8万精兵迎战,在淝水大败苻坚,杀得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前线胜利捷报传来,谢安正在下棋,他随手把战报一扔,面无波澜,继续下棋。所谓“唯大英雄自本色,是名士真风流。”如此溢美之词,谢安受之无愧。

谢安(320-385),字安石,是东晋陈那阳夏(今河南太康)的名士。出身士族,年四十余始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

谢安少年时期就很聪明,不仅才学全国闻名,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年纪增长,就被晋朝廷召进朝中担任著作郎,从事编修国史的工作。但他不愿因当官而受到束缚,不久,便以有病为由辞去了官职。

东山再起

谢安辞去官职之后,便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悠然自得。

扬州刺史庾冰听说他很有才能,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庾冰硬逼他出来做官,但他勉强答应后,却只在扬州干了一个多月就告退了。不久,吏部尚书范汪等人,又极力向朝廷推荐他,朝廷任命他为吏部郎,但几次召请,都被他找借口回绝了。

后来,朝延的征西大将军、大司马、明帝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出山做司马,这时谢安看到自己家族中在朝中做官的人,不是死去了,就是被朝廷贬了官,觉得自己再不出来做官,不但得罪了朝廷会对自己不利,而且自己家族的命运也会难以预料,于是谢安便答应出山,这时他已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一天,朝廷上下的官员都出来欢迎。这时,掌管公卿奏章的中丞高崧对谢安开玩笑说:“先生几次违背朝廷旨意,执意高卧东山。许多人劝你出来做官,你总是拒绝。想不到你今天到底还是出来了。对于你的这一做法,你怎么向老百姓交代呢?老百姓又将怎样看待你呢?”谢安听了高崧的话,感到很是羞愧。

谢安到后,桓温非常高兴,相与叙谈,欢笑整日。谢安出门后,桓温问左右道:“平时曾经见到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后来桓温又去拜访谢安,正遇上他在梳理头发,谢安平时性子迟缓,很长时间才梳完,仆人拿来头巾,桓温见到后留在手里说:“让谢司马戴着帽子进朝。”当简文帝病重,桓温上疏举荐谢安为顾命大臣。皇帝去世后,桓温入南京吊丧,住在新事(今南京市南),陈兵甚众,大有篡夺晋室的气势。桓温传谢安与王坦之两位顾命大臣去见面,准备加害于二人。王坦之十分害怕,向谢安问计,谢安神色安然,说:“晋室国家命运的存亡,在此一行。”见到桓温后,王坦之汗流沾衣,谢安则从容就座。入席后,对桓温说:“谢安听说,诸侯如果有道就在国家边疆布兵防守,明公何必在屏风后面安置士卒?”桓温笑着说:“君子要正己就不能不放近一点!”于是两人笑谈多时。王坦之与谢安齐名,到这时才知道二人相距之大。桓温曾经拿着谢安给简文帝所做谥号的奏议给宾客看,说:“这是谢安石撒下的碎金。”

晋孝武帝年轻,军政大事不能自决,内外大事都由桓温专擅,时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谢安与王坦之尽忠匡护,终使朝廷没有产生大乱。桓温后来病重,暗示朝廷给他赐加九锡。朝廷让袁万拟好了诏书,谢安见后,便改掉了这些内容。后来桓温死去,赐命的事就没有实现。

谢安出山之后,因为很有政治和军事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很快就当上了晋国的宰相。

淝水之战

383年8月,前秦苻坚急于统一中国,不顾亲属和多数大臣的劝阻,亲自率军南下伐晋。秦军步兵60万,骑兵27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水陆并进,大有一口吞掉东晋之势。苻坚得意地对部下说:“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闻讯,即让宰相谢安兼任征讨大都督,总领军政大事。在前秦大军压境,东晋上下人心惶惶之时,谢安镇定自若,毫无惧色,坚决主张抗击。他派尚书仆射谢石及谢玄任前锋都督,率兵8万抗击秦兵。当谢玄前去请示退敌之计时,谢安只说了一句“已别有旨”,然后就保持沉默。谢玄不敢再问,退出后令部将张玄再去请示。谢安不置一词,竞命人驾车到山间别墅去游玩。在那里他热情地会见亲朋好友,并命谢玄和他下棋,只字不提破秦之事。谢玄原本比谢安棋高一着,但因心中恐慌,接连败北。之后,谢安又率众从容游山,至夜方归。夜深回府,谢安分派诸将出征,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指挥若定,俨然大将风度。谢石等按谢安的安排,率军出击,派5000精兵,夜袭秦军梁成的大营,梁成战死,秦兵被歼15000人。取得初战胜利后,晋军士气大振。之后,双方对峙于淝水。

苻坚无法渡过淝水作战,很是着急。正在这时,谢安派使者对他说:“我们都无法渡水作战,岂不是要打持久战吗?不如你后退一步,让我们渡过河去与你决战。”尽管苻坚的将领都不同意后退,但苻坚急于决战,一意孤行,坚决命令部队后退,并准备在晋军半渡时围而歼之。不料前秦军队一退而不可止,阵脚大乱,士兵争相奔逃,晋军降将朱序更是在秦军后阵率众高吁:“秦军败了!”谢玄等率趁机挥师渡水击杀,8万晋军大败前秦87万南下大军,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河山。

前线胜利的战报传到东晋首郡建康(今江苏南京),当时谢安正在和朋友下棋,他看完战报后,随手把它放在了床上,脸上毫无喜悦的表情,照旧与客人下棋。客人不知道前方的战事如何,忙问所报何事。谢安只是淡淡地回答:“小儿辈遂已破敌。”但当他下完棋返回内室时,再也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迈过门槛时,把木屐的横齿碰断了,竟一点也没有感觉到。

谢安的镇定持重、处事不惊的名士风度,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唐代诗人李在其《永王东巡歌》中也赞叹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风流宰相谢安

谢安不仅是东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博学多才,风度优雅,为东晋名士之冠。

谢安精通儒家经典。宁康三年(375年),孝武帝将讲孝经,谢安与弟谢万等人在宫廷侍读,中书郎车胤摘句,不懂的地方便问谢安兄弟,一而再,再而三,深感不安,便对袁宏说:“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宏劝他不必担心,因为“明镜不疲于屡照。”意即谢安学识渊博,通经熟典,为人解答疑难不会有什么困难。

在文学方面,谢安也很有修养。能诗善文,才学华丽。早年在东山,“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曾写简文帝谥议,文理深得,为朝廷所采纳。桓温阅后,递给在座其他人看,并说:“这是安石碎金。”他闲居时,常与子侄们论文作诗,成了当时文坛佳活。

谢安性好音乐,精通乐理,曾与戴逵谈论琴书。自弟谢万死后,十年不听音乐。及登台辅,却不因丧废乐。王坦之屡次写信劝阻他,说居丧废乐是儒教大礼,希望谢安能维持礼治。但谢安却回信说:“我所追求的是声律,可称为情,所以没有什么不可作的,正聊以乐自娱,若要尊崇世教,纯洁行为,则不但不可提倡,亦非所屑。”

除音乐外,谢安还“工书善画”。他很喜欢顾恺之的画,称赞其画是“自生人以来未有也。”可见他对绘画有一定的爱好和鉴赏能力。曾经跟王羲之学草书,王囊之称贺他是您书者”,说明他不仅会书法,而且懂书法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航赏能力。谢安的行书、隶书都在当时享有盛名。

桓温执政时,郗超得宠,朝廷百官都很敬畏他。谢安曾与王坦之一起去拜访郗超,等候了半天,还不得接见,王坦之便要走,谢安说:“难道不能为身家性命而忍耐片刻吗?”谢安对待下层也是如此。谢安曾乘船东行,仆人们牵纤引船,时快时慢,时而停顿,有时却又放任船只飘荡,触着岸边,使船上人相撞。但谢安从不斥责仆人们,人们称赞他不会喜怒无常。

谢安待人接物,很注意风度。东晋门阀社会,社交有较严格的流品,士人不交非类,但谢安却善于礼接士庶。琅玡名族王献之来访谢安,正好习凿齿也在谢安家里,王献之鄙视习凿齿出身寒门,不肯和他坐在一起,便站着不坐,谢安急忙安排王献之坐在自己的对面。献之走后,谢安对侄儿说:“献之虽然清高,但为人太过矜持,会损其自然。”

谢安在对子弟的教育上,也主张德教。谢安的妻子刘氏曾问谢安为何不见他训育子弟,谢安说:“我常常以我的言行来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也就是说,谢安立足于以身作则。在教育上,很注意方法方式,从不唐突,伤害子弟的身心。侄儿谢玄小时候,性好浮华,常佩紫萝香囊,别手巾垂腰,谢安欲改变他这一嗜好,但又不愿伤害他的自尊心,便想法与他赌香囊,赢了之后便把它烧掉。由于谢安身体力行,教子有方,故其子弟大都成才。如谢玄、谢琰是东晋名将,而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为文坛彦秀。谢氏一门,人才济济,文武双全。

谢安向来有弘远之称。在东山时,曾与孙绰等人泛海而游,乍然风起浪涌,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主张返航,只有谢安神色不变,吟啸自如,众人钦叹,“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谢安被誉为东晋风流领袖,他的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当时的社会风气。谢安有一位同乡,在地方上做官回来,捎带五万把蒲扇回京城出售。谢安使用他这种蒲扇,结果,京城不论士人、庶人,都争着模仿,使扇价倍增,不到一月,五万把蒲扇便销售一空。又有河东人裴启撰《语林》不实,被谢安斥为“裴氏学”,于是“众咸鄙其事,《语林》遂废”。史称“谢相一言,挫成美于千载;及其所兴,崇虚价于百金。”谢安不仅有卓越的军政才能,而且风流儒雅,多才多艺,世称“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是名士真风流”,东晋江左风流宰相谢安的恣意人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