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李亨夺了父亲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抢回来?

常说”成王败寇”。而若是这较量双方都是帝王,甚至还是父子,那局面就不仅仅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么简单。而要为此寻个例证,那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便是一对典型。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自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被处死之后便一蹶不振。故而他不仅接受了儿子李亨在未征得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便在别处称帝的现实,还亲自为其举行了册命。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十二,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省银川市境内)称帝,改元至德。此时李亨虽把身在蜀地的唐玄宗尊为了上皇,却没有因此得到朝野的认可:他手下的文武官员加起来不到三十人;登基没有按照礼制组织规模恰当的仪式;就连河西节度使接到他的命令,也”缓师以观变”。

所以李亨无奈,在称帝当天就南下去找唐玄宗,希望得到他的正式认可。

而此时身在成都的唐玄宗,还对儿子的作为并不知晓。因为身边围绕着四位宰相和百司,还有许多政事要处理,所以唐玄宗如常颁布了《命三王制》。这份平叛部署自然也提到了李亨,且还是用”太子亨”称呼他。而这恰好也说明了唐玄宗至此还是记得自己帝王的身份,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

不过在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一事后,唐玄宗还是做出了让步。

八月十六,他下达《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但这个让步,毫无疑问,是极其有限的。

唐玄宗给了唐肃宗有关军国事务的处理权,但要求其在事后必须向自己汇报;要求各地在向唐肃宗奏请军政事务时必须让自己也知晓;自己仍保留以”诰旨”处理全国各类事务的权力。

唐玄宗还强调,自己和儿子一样关注平叛事务,所以双方的指令要多”通气”。至于自己什么时候放弃这些权力,唐玄宗只模糊地说了个”克复上京以后”,也就是等自己回到长安以后。

因为自己实力尚弱,父亲又掌控着作为平叛大后方的山南、江淮一带,所以李亨尽管很不满,也不得不接受唐玄宗在《即位诏》里开出的这些条件。也正是双方各自妥协,唐玄宗才在八月十八日又颁布了《肃宗即位册文》。

不过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这份册文实际上颁布于八月十八,在文中却写的是七月十二,也就是唐肃宗称帝的那天。所以这就在承认唐肃宗合法性的同时,把事实篡改成了是唐玄宗命令唐肃宗即位,让唐肃宗被唐玄宗压了一头。

其二,按照惯例,册文中应该有奏册行礼的宰相名单。但在唐玄宗给出的这份册文里,却全然不见任何一人。因而这份册文,追究起来并不正式。

故而在以唐玄宗为核心和以唐肃宗为核心的”二元”政治成型初期,唐玄宗才是掌控着主动权的那一位。而因为双方当时的重点都是平叛,所以唐玄宗也没有趁机将这个不孝子”打死”。

但随着平叛事业的推进,唐玄宗和唐肃宗二帝并存,甚至存在一定对立的格局自然需要被解决。

为了成为真正的大唐天子,李亨在平叛时就将两京作为重心,以期将来以此为砝码收回唐玄宗还有的权力。且在唐玄宗不断派人渗透进肃宗政权时,唐肃宗也在努力打压为唐玄宗效力的臣子。

而在唐玄宗方面,他先前所有的那些权力,其法律依据都是《明皇令肃宗即位诏》。所以待到长安被收复,唐玄宗回到都城之后,”二元”格局在法律层面就已经瓦解。

不过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皇帝,唐玄宗要交出权力多少还是有点不甘心,才经历了战乱的百姓们也有点不开心。所以唐肃宗随后采取了一些更温和的手段,一面暗中监视唐玄宗,一面蚕食其势力。待到玄宗发觉身边人多非故人时,一切已为时已晚,反复吟诵李白的《傀儡》一诗便成了必然。

而即便唐玄宗已经放弃了权势,唐肃宗还是对父亲不放心。在贬走了唐玄宗的左膀右臂陈玄礼和高力士之后,他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唐玄宗的监视力度,让这位太上皇彻底沦为深居宫闱的孤家寡人。

百无聊赖,过往成烟,郁郁寡欢的唐玄宗便很快与世长辞。不过十三天以后,”不孝子”李亨也因病去世。

战争催生”二元”格局,”二元”格局的瓦解又紧跟二帝的西归。这一茬接一茬,大抵也是造化弄人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安史之乱时,李亨夺了父亲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抢回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