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赵匡胤,历史上还有一位宋太祖你知道吗?

历史上“宋太祖”有二人,除了北宋太祖赵匡胤外,还有南朝刘宋太祖刘义隆。刘义隆最初的庙号其实并非是“太祖”,而是“中宗”,为何后来又变为“太祖”呢?今天本文便揭秘中古之世庙号对君主的特殊吸引力与意义,及宋文帝的庙号变迁的背后始末。

一、庙号对君主有特殊吸引力,所以中古时代庙号趋于泛滥

古代君主去世后,都会在宗庙中设立灵位享受后人祭祀。原本的礼法制度中,天子世系的宗庙可以设立七座,开基始祖之庙万世不毁,两位具备极高功德者之庙被称为“二祧”,同样万世不毁,余下四庙则以“昭穆”的次序进行供奉。首个昭位居中供奉始祖,其余则按左穆位、右昭位(也有左昭右穆)排列,穆位供奉始祖之子,昭位供奉始祖之孙。以此类推。除不毁之庙外,其他四庙供奉的对象皆会随着君王的承袭而变化,“亲尽则毁”,依次迁出独庙,灵位移至祖宗祧庙接受祭祀供奉。

《礼记》对此制度专门做出解释:「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举行祭祀时严格按照昭穆顺序进行,则可使天纲有序。如果没有昭穆制度,出现祭拜父亲先于祭拜祖父这种次序错乱的情况,岂不是在封建观念深重的当时社会中闹出大笑话。

制度虽井然有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矛盾,即君主的独庙往往在数世更迭后便迁毁,而绝大部分君主更希望自己的庙可以万世不毁,永受供享。即便是君主,也难以脱离愚昧、迷信,对他们来说,可以永久享受百姓的供奉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后继君主于是从“功德”上作文章,积极地建立功勋、弘扬道德,使自己在后人眼中成为“具功备德”者,从而令国家永世供奉自己。很多时候即使二祧之位已满,君主也会硬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庙号。而不迁之庙,皆拥有庙号,庙号之所以被时人所看重,原因便在于此。

原本十分珍贵的庙号在两汉以后泛滥,发展到几乎每一位长期在位的君主,死后都会获得庙号。魏明帝曹叡做法最为夸张,在生前便改庙制,为自己敲定“烈祖”之号,与太祖曹操、世祖曹丕并称三祖,此举开历史先河。

魏晋南北朝君主为获得庙号,令自己永享供奉,频繁进行改制甚至违背礼法的操作。加之当时政治斗争异常血腥,皇位频繁更迭,先祖庙号成为了重要的政治资本,庙号背后充满了皇室之间的政治博弈。宋太祖刘义隆的庙号变迁的背后,便体现着中国中古社会的皇族政治博弈中,对“庙”与“礼”两种工具的运用。

二、宋文帝原本的庙号为中宗,谥号为景帝,这源于一场宫廷之争

刘义隆有一位弟弟,名叫刘义康。刘宋向来重用宗室,刘义康被刘义隆大力提拔,权倾朝野,一时间全国的地方官员任免几乎都是由刘义康做主,宫内外诸事皆由刘义康决断。于是各地进贡的物品都是将最优者先献予刘义康,次品才送入宫中奉予皇帝刘义隆。

刘义隆渐渐忌惮刘义康的权势,担心生变,便开始在政治上打击刘义康势力。元康二十二年(公元445年),范晔等人欲拥立刘义康为帝,事泄被诛,刘义康也被免为庶人。数年后刘义隆仍不放心刘义康,遂将其暗杀。

刘义康之事令刘义隆对皇权产生了不安。刘义隆本就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如果自己骤然去世,该如何保障皇位的平稳交接?于是刘义隆决定增加太子刘劭的东宫之军,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太子地位的稳固。

刘劭德行败坏,只因受刘义隆喜爱才会被封为太子。刘劭在太子位上屡有过失,担心受到刘义隆责罚,又渴望自己能继承大统,因此将刘义隆的雕像埋在含章殿前,以巫蛊诅咒刘义隆,盼着刘义隆早日归西。

纸包不住火,最终东窗事发,刘义隆龙颜震怒,当即下令彻查巫蛊之案,逮捕了刘劭党羽,但刘义隆仍不愿废除刘劭太子之位。次年,刘义隆发现刘劭贼心不改,失望至极,才决定废立太子。但新太子的人选让刘义隆犯了难,久未做出决定。

刘义隆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潘淑妃,潘淑妃立马通知其子刘濬,刘濬又把消息告诉刘劭。刘劭知自己悬于一线,决心率先发动政变夺权。东宫重兵很快便占据皇宫,将刘义隆与徐湛之杀害。刘劭掌握政权后立即称帝,并将弑帝之罪嫁祸与徐湛之。

刘劭登基后,依照礼制为刘义隆上谥号为“景帝”,庙号为“中宗”,做足了面子工程,以掩饰自己是弑父即位。在刘义隆的谥号与庙号上,刘劭还算是做了点功课。“景”在谥法中含义为“由义而济”,“布义行刚”,皆为美谥,多为明君、守成之君得此谥号(例如汉景帝)。宋文帝虽也曾听信谗言杀害名将、屡兴北伐空耗民力,但总体仍算一代明君,这个谥号倒也契合刘义隆。

古代庙号,常以“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刘义隆虽非创基开业之雄主,又数次北伐无功,却是承前启后的守成之君。刘义隆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史称“元嘉之治”,确实可谓有德之主。结合来看,刘义隆的庙号被称为“中宗”确实再合适不过。

刘劭虽然在庙号、谥号上做足姿态,但其他举动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比如刘义隆的葬礼,刘劭始终称病不肯参加;依制,旧帝逝后新帝应当“逾年改元”,刘劭却强行在本年便改元太初,引得舆论一片哗然。这种作为反映出刘劭心虚,亦可看出刘劭对构建与树立皇位合法性及臣民认同感的迫切。但这些行为反而起了反效果,刘劭称帝时仅有数十人进殿朝贺。

刘劭的倒行逆施很快引得天下不满,弟弟刘骏起兵反抗,向建康(刘宋都城,即今南京)进军,各地守将纷纷响应。刘骏最终通过战争消灭了刘劭,取而代之成为刘宋皇帝。刘劭的帝位仅仅只坐了两个月。刘骏即位后,一改刘劭之政,恢复元嘉之制,其中也包括否定刘劭为刘义隆所设的庙号、谥号。刘骏改刘义隆谥号为“文帝”,庙号为“太祖”,这才有了“宋文帝”“宋太祖”之称。

三、刘宋孝武帝刘骏为加强自身合法性,故提升刘义隆之地位

太祖往往是由开基之主所称,比如另一位宋太祖赵匡胤,便是北宋开国之君。再比如刘邦,通过战争建立汉朝,功勋彪炳,故被称为汉太祖。刘义隆却并非是开创基业的君主,刘宋开国之君是他的父亲刘裕,刘裕的庙号为高祖。

高祖之号同样是创基之君、功绩卓著方可得。太祖与高祖之间,往往太祖的地位更高,比如魏太祖曹操,便位高于魏高祖曹丕;晋朝则曾经出现过晋太祖司马昭、晋高祖司马懿地位高低之争,最终决出以太祖为高,因为是司马昭之世建立晋王国,被时人认为是创业之始。

刘义隆不仅仅成了“祖”,并且地位还在刘裕之上,这是何故?显然不是因为刘义隆功绩声望比刘裕大。要知道,刘裕剿灭了南方所有军阀,并且北伐灭亡南燕、姚秦二国,这才得以取代东晋,建立刘宋。刘义隆屡屡北伐劳民伤财,却寸功未建,根本无法与刘裕相比。可见刘骏之所以改刘义隆为太祖,并非因为刘义隆功高盖世,而是背后有着特殊的意义与政治考量。这要从刘骏即位之前说起。

刘骏是刘义隆的第三子,相比刘劭等人,他并不受刘义隆宠爱,并且非嫡非长。于是长大后刘骏被刘义隆打发到地方作为藩镇,导致刘骏在中央极缺权势与声望。刘义隆议废刘劭太子之位时,与重臣相商接替太子的人选。刘义隆想要立七皇子刘宏;江湛支持妹婿,四皇子刘铄;徐湛之则拥护女婿,六皇子刘诞。没一个支持三皇子刘骏,刘骏压根不在候选之列。刘劭篡位后,刘骏并没有立即起兵讨伐刘劭,而是先向刘劭称臣,这导致刘骏天然缺乏大义的名分。即便刘骏后来兴兵讨灭刘劭,也难免落下话柄。

综上,刘骏既无出身,又无权势声望,却有污点在身。所以刘骏对自身的合法性、臣下对他的认同感及皇权的稳定性,始终存在一种焦虑,生怕自己也被其他宗室或者权臣用同样的方式手段颠覆。

因此,刘骏即位后首要任务便是营建自己的合法性、正统性,获取臣民的认同感。所以刘骏否定刘劭统治下的一切政令,恢复元嘉之制,与刘劭呈现完全对立之象。并且大力宣传其父刘义隆功勋,将刘义隆迁入太祖之庙,宣示自己对生父的孝心,以图得到臣民认可。将刘义隆的庙号改为太祖,迁入太祖之庙,在礼制角度上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刘义隆一脉对于刘宋宗庙社稷来说具备了绝对的法统优势,为宗室旁支谋朝篡位增加了难度,客观上加强了刘宋皇权。

刘骏后来在社会中大力推行以孝治国,在他去世后,甚至连谥号都是“孝武帝”。这俱是为了自己的合法性、正统性所做出的努力。虽然孝武帝刘骏卖力经营政治、集中皇权,却难改东晋以来皇权逐渐势微的局面,未来的刘宋依然充斥着残酷血腥的宫廷斗争。

作者:光芒。简介:擅写魏晋南北朝历史,本文解读庙号对于古代君王的心理与政治意义,分析宋文帝庙号变迁始末,呈现中古社会政治斗争中对“庙”与“礼”两项工具的运用。

谢谢观看,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除了赵匡胤,历史上还有一位宋太祖你知道吗?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