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在山东省栖霞市东部的英灵山顶上,昂然屹立着胶东抗日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的西侧,是一尊八路军战士的高大的全身铜像,持枪伫立,雄视前方,守卫着美丽的胶东半岛。他就是著名的战斗英雄任常伦。
01
肩负国难,少年投身革命队伍
1921年,任常伦出生于黄县东南部山区的孙胡庄 (今龙口市七甲镇常伦庄村)。任常伦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当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全家忍受着剥削和压迫, 6岁时,父亲因不堪重负,得病去世;10岁时,母亲去世,被叔父收养。14岁时辍学加入打工行列。父母的去世令年少的任常伦悲痛万分,被剥削、受压迫的非人生活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对苦难同胞的同情,激发了他敢为劳苦大众作斗争的决心。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的烽火在胶东遍地燃烧起来。1938年5月,黄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同年七八月间,孙胡庄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7岁的任常伦目睹了日军的恶行和八路军的顽强,多次往村干部家跑,要求参加八路军,打鬼子。但由于他年龄小,个子矮,村干部一直没有同意。同年冬天,任常伦当上了村里第一批自卫团员,埋地雷、抓“舌头”、打伏击、掐电线、破坏道路,给了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02
英勇善战,时刻显露英雄本色
1940年8月,19岁的任常伦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开始时,在黄县抗日大队当战士,同年10月又到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二营五连当战士。在战斗频繁、激烈的胶东抗战中,任常伦表现突出。
从第一次参加战斗开始,任常伦就显露出了英雄本色。刚入伍时,由于武器缺乏,任常伦决心要从敌人手里夺一支枪。1941年1月,八路军与日军在掖县(今莱州市)城南展开激战。开始,任常伦负责往阵地送弹药,当他把最后一箱弹药运到阵地时,战友们子弹已经打光,同敌人展开白刃战。他看到一个战友已显体力不支,立刻放下弹药箱,从背后猛地将敌人抱住,对面战友趁势一个猛刺,刺中了敌人肩膀,他乘机夺下敌人的大盖枪,回手一刺,结果了敌人。战斗结束以后,营部把这支枪发给了任常伦。
任常伦作战非常勇敢,他常说:“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该流血的时候就毫不顾惜地去流血!”1941年3月,胶东部队围攻发城,在八路军强大的攻势下,发城外围工事逐个被攻破,到7月下旬,只残存三个三层大碉堡了。7月26日晚,部队开始强攻,任常伦首先率领突破组,冒着炮火,挥舞铡刀砍开鹿砦,为部队扫清障碍。接着又在战友们的掩护下,点燃了碉堡下的柴草,火攻敌人,顺利地攻下碉堡的底层。但龟缩在上层的残敌仍不肯投降,居高顽抗。敌人摔石头、倒开水,先爬上梯子的战友倒了下来。任常伦怒火满腔,高喊一声“我上!”立即登上梯子,此时他肩部、腿部已经负伤,浑身鲜血淋漓。当他将接近碉堡枪眼时,被碉堡里飞出的砖击中头部,他忍痛抽出几束手榴弹,刚塞进枪眼,便一头栽下梯子。手榴弹在碉堡内开了花,战友们乘机冲进碉堡,全歼守敌一个排。此次战斗结束后,任常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党的教育和关怀,使任常伦明确了人生价值,坚定了为人民而战的决心。入伍4年多,任常伦先后参加战斗一百二十余次,曾9次负伤,身上11处挂彩。每次负伤他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一直坚持战斗到底,使敌人闻风丧胆。1941年冬,在攻打小栾家据点的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的炮火救出了战友史德明;在福山县猴子沟伏击战中,他第一个跃上鬼子的汽车,与鬼子拼了刺刀,腿部两处负伤,仍坚持战斗;1943年10月,在攻打伪军在诸城近枝据点的战斗中,几名战友相继倒下,他临危不惧,冲过封锁线,迅速点燃炸药包,飞身跃上梯子将炸药包扔进碉堡。
03
带伤请战,英雄捐躯长沙堡
1944年8月,任常伦出席了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获山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会议期间,记者多次采访他,他总是谦虚地说:“比起别的英雄,我做得还不够,还是写写别人吧,我只觉得想起毛主席,想起党,想起穷人受的苦,就什么也能豁上了!”
此次大会刚结束,日伪军纠集1000余人,开始对牙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任常伦听到消息后,日夜兼程,长途跋涉700余里赶回部队。此时他已负伤9次,肩部还嵌着敌人的弹片,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部队首长考虑到任常伦的身体状况,安排他休息几天,等战斗结束后给部队报告此次大会情况。但任常伦坚持要求上前线,他说:“不让我打仗,我受不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鬼子横行霸道!报告,可以一边打仗,一边准备 ”。他再三坚持,部队首长只好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耀武扬威的日军钻入胶东军区十四团在海阳县长沙堡布下的口袋阵后,连续遭到三营和一营猛烈炮火攻击。敌人垂死挣扎,在小钢炮、掷弹筒掩护下,疯狂地进行突围。几十个敌人抢占了制高点左侧的小高地,严重威胁着团指挥部和兄弟排阵地的安全。担任副排长的任常伦主动请战带领九班夺取了小高地,连续击退敌人5次反扑。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用完了,增援部队未赶到。任常伦坚定的对战友们说:“同志们,我们没有子弹,有刺刀,人在阵地在!”说着带领九班战士冲入敌群,开始了白刃战。在激烈的拼杀中,任常伦左刺右杀,先后有5个敌人死于他的刺刀下。日军乱成一团,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逃窜。当天傍晚,敌人对小高地发起了最后一次反扑,任常伦不幸头部中弹,他吃力地对战友们说:“别管我,守住阵地要紧,守住阵地就是胜利!”战友们在任常伦精神的鼓励下,斗志更坚,终于打得日军在扔下258具尸体后,落败而逃。英勇的抗日战士任常伦,也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
1945年2月,黄县县政府决定改英雄的家乡孙胡庄为“常伦庄”。同年,胶东人民在栖霞县英灵山为英雄修建了陵墓,塑造了全身戎装铜像。英雄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常伦连”,英雄的牺牲日(11月17日)被定为建连纪念日。胶东国防剧团为英雄谱写了一曲颂歌《战斗英雄任常伦》。英雄生前亲自从敌人手里夺下的,而又用它创立卓越战功的“三八”大盖枪,建国后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09年9月,任常伦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 烟台日报社联合出品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责任编辑 纪春艳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党史学习教育100系列」中国共产党烟台100个历史人物(1):任常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