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书道之宗——王羲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刘禹锡

魏晋历史,一直都是中国历史中很独特的一段。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康熙王朝》之类的正剧,那魏晋历史就如同一部全明星青春偶像剧,角色鲜明、形象饱满、幽默风趣又极富格调。正剧看的是情节,偶像剧嘛……看的就是人了。

虽然魏晋之时是一个极度混乱和黑暗的时代,但也是精神上最自由奔放的时代,人们如同追星一样,极度崇拜那些有风度、有气质的魏晋名士。这些名士们风流潇洒,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不受红尘羁绊,不为名利拖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都是一群中二爆表、耻度满满、特别能赚人眼球的家伙。当然,因为这些人都有着足以自傲的能力,所以中二起来不但不会让人反感,反而带有一种狂霸拽酷叼炸天的气场,被大家传诵不绝。以《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小故事为例:

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陈郡袁耽,俊迈多能。宣武欲求救于耽,耽时居艰,恐致疑,试以告焉。应声便许,略无慊吝。遂变服怀布帽随温去,与债主戏。耽素有蓺名,债主就局曰:“汝故当不办作袁彦道邪?”遂共戏。十万一掷,直上百万数。投马绝叫,傍若无人,探布帽掷对人曰:“汝竟识袁彦道不?”

桓宣武就是大名鼎鼎的桓温,东晋时纵横天下的枭雄,差一点废晋自立的人物。他年轻时家境贫穷,可是又喜欢赌博,结果输个精光。债主上门讨债,逼得桓温走投无路。陈郡有位名士袁耽,字彦道,英俊潇洒而又博学多能,据说尤其擅长赌术。于是桓温冒昧登门,向他求救。袁耽当时其实正在家居丧,但一听桓温求救,立刻就答应下来,孝服一脱,孝帽往怀里一塞,就跟着桓温去赌场砸场子。

由于袁耽赌术高明,所以赌场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但谁也没想到跟着桓温来的帅哥就是他。坐上赌桌时,庄家还开玩笑的问:“小样,你以为你是袁彦道吗?”

年轻人什么都没有说,于是赌局开始!

要玩就玩大的,这位帅哥从十万一局开始,赢了便全部压上,赌注很快超过了百万。在赌局上,他纵情大叫、大笑,旁若无人,一副绝世赌神风采。大赢之后,袁耽从怀里掏出孝帽,往桌上一摔,对面无人色的庄家说:“现在你认识袁彦道了没?”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魏晋风度,从这里面可见一斑。在其他朝代,这样的故事只是会偶尔出现在某些大才的身上,但是在魏晋,几乎每位名士都有自己特别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

究其原因,魏晋名士风度的养成,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汉末以来,天下大乱,从三国到两晋,战火连绵,民无宁日。生离死别,几乎如同家常便饭,年年都在发生。儒家所传的伦理道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分外苍白无力。长辈故去居丧三年?真严格执行起来的话,弄不好这辈子基本就在居丧中度过了,让人怎么活?乱军就要攻入村中,被食之祸就在眼前,此时再去说仁义礼节,又有什么用?

所以,他们放下儒学,开始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有人浸淫于老庄之道,有人研究刚传入中国的佛经,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沉溺在醉乡。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人开始吸毒——当时流传着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中药,是五种矿物盐合成,本来是用于治疗伤寒的。但大家发现这种药服用后,让人有耳清目明,思维敏锐,飘飘欲仙的感觉,所以很有一些名士没事就来一发,享受药物带来的快感。当然,五石散昂贵而且有毒,服药服到倾家荡产、毒性发作后全身生疮而死的不在少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不管在什么时代,吸毒都不会有好下场。

除了这些外界因素令人抛却面具、放浪形骸以外,魏晋风度的另一个形成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实力和背景去狂妄。自汉以来,门阀世家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层,成为权力和资源的掌控者。在乱世中,团结而且能够传承下去的大家族,才是生存的保障。经过残酷的淘汰,到了两晋时,一些著名的大家族已经是传承了数十代而不绝,能人辈出,枝繁叶茂。家族的兴旺,代表着多年来人口、土地、财富的积累,代表着可以自保的实力,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的保障。连绵不绝的田园,精锐的私兵部曲,过人的教育和见识,令这些世家子弟们自然有着主角的意识、狂傲的本钱。

正是在这样的内外因素作用下,才造就了名士们风流不羁的传奇。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魏晋以来,华夏文明的艺术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活跃与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承上启下、开宗立派的人物。其中有一位牛人,更是以书法之道肉身成圣,开启了后世诸多书法流派之先河。这位牛人,就是大家都听说过的“书圣”——王羲之。

正如前面所说的,魏晋时期是门阀世家的时代,例如吴郡陆氏、琅琊诸葛氏、陈郡谢氏等,无不是名满天下,人才辈出。陆氏有陆逊、陆抗、陆机、陆云等人才,诸葛氏有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等人,谢氏有谢安、谢玄、谢道韫、谢灵运等。但这些世家,在当时却都不是最最著名的。绵延数百年,并在东晋时达到顶峰、天下独一无二的家族只有一家: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的源流,向上可以追溯到秦国的大将王翦。从秦汉直到西晋,王氏家族以忠孝学问传家,风评极好。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讲的就是王家祖先、孝子王祥的故事。两汉以来,王家几乎代代都有人做到省部级高官,也曾经位至三公,是世代簪缨的名门之一。

东汉末年,三国争霸,天下终归于晋,但晋朝的政权一直都很不稳固。从汉到魏,从魏到晋,都是篡夺而来,名不正而言不顺。地方割据势力已成,豪门世家占地为王,皇帝的政令无法推行。为了补充多年战乱后的人口,大量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被招纳入关,学习汉人的农耕制度,但也埋下了民族间摩擦争斗的引子。种种隐患纠结在一起,又没有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逐渐消除,这就注定了西晋的悲剧命运。

短短数十年间,西晋先后爆发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国力大伤,北方被内迁的少数民族占据。无奈之下,朝廷和北方豪门、百姓们都举家迁往南方,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史称“衣冠南渡”。在此之前,华夏文明的中心无疑是北方的中原大地,但在此之后,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开始向南迁移,原来一片蛮荒的江南地区,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新基地。

在这场大迁移中,琅琊王氏恰逢其会。王家这一代的王敦、王导兄弟当时正是西晋琅琊王司马睿的心腹智囊,他们看北方形势每况愈下,于是就建议司马睿将封国迁移到建康(今南京),并大力为司马睿笼络江南士族。本来因为晋灭吴之战对晋朝心怀怨恨的江南各族如陆氏、顾氏、张氏等在王导兄弟的引导下逐渐倒向司马睿,令他在江南打下了根基。西晋被异族覆灭后,大量世家迁往南方,王导趁机为司马睿笼络了大批士族贤才,并推举司马睿即位为帝,一手建立了东晋王朝。

等到风波落定,东晋建立之时,一手执导了这场大戏的王家兄弟之地位已经是无可动摇。朝堂上超过七成的官员都是王氏的族人和盟友,王氏此时权倾天下,一时无二。当时的民谣就直接唱道:“王与马,共天下”,王氏甚至排在了司马氏之前。

虽然王家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但依然对家族中的年轻人进行严格的教育。旁观了无数家族的兴衰以后,王家很清楚,权势不可能长久,财富也不会永恒,只有知识和才能,才是无论朝代如何变迁、时局如何混乱都可以传承下去的东西,才是保证家族永远兴盛不绝的根本。于是王氏以诗书传家,汉代时就出过有名的经学大师,随着一代代的积累,自然形成了完善的宗族内教育体系,王氏子弟无不是精通六经、气度不凡的才子。

王羲之就是诞生在这样的豪门中。他的父亲叫王旷,是晋朝的淮南太守。他的伯父,就是前面提到的大权臣,王导和王敦。虽然他的家族权倾天下,但是有赖于王家的严格家风,少年时的王羲之并没有享受什么奢侈的生活,而是在苦学中度过。据说他从小不善言谈,但酷爱书法,年幼时跟随家中长辈学书,年纪稍大时,单凭家中长辈已经无法满足他的学习,于是家族就为他找了一位新的老师——中国书法史上大名鼎鼎的女书法家,卫夫人。

卫夫人本名卫铄,出自于晋代的书法世家卫氏,少时也跟随名师学习。据说,这一脉的书法来自于东汉末年的大学者蔡邕,蔡邕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工匠用扫帚蘸着白灰刷墙,留下的痕迹飞扬灵动,于是潜心研究,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名为“飞白”。蔡邕去世后,其书法神韵被女儿蔡文姬所继承,但蔡文姬在汉末混乱中为匈奴人掳走,蔡家书法差一点失传。蔡文姬被曹操派人从草原赎回后,将书法传给了钟繇,钟繇集多家之长,将秦汉以来的篆书、隶书发展为楷书,将书法之道发扬光大。卫夫人就受教于钟繇,不仅仅传承了其书法之神韵,还将其总结成了《笔阵图》这一书法理论著作。从这一点来看,卫夫人确实是一位天生的书法教师。

当遇到少年王羲之时,连代表着顶尖书法传承的卫夫人都不由得感慨其天才。在其传世之作《卫氏和南帖》中,就可以看到卫夫人感慨道:“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在这位代表着当代最高等级书法水准的老师教导下,王羲之的书法水准迅速提高。

(卫氏和南帖,王羲之师父卫夫人的作品)

到了十几岁时,王羲之已经以其书道而扬名,被视为王家新一代的俊杰。时任太尉的郗鉴和王导是好友,他的女儿郗璿美丽贤淑,正好到了要嫁人的时候,于是郗鉴就向王导求一位王氏子弟作女婿,王导很痛快的答应了,让郗鉴可以在王家子弟中任选一位。郗鉴让自己的门人去王家先考察一番,听说太尉上门选婿,王家子弟们都精心准备,一个个或做沉思学问状,或作伏案读书状,争相表现自己最有型的一面。看过了二十几位王家子弟后,门人一数还少了一个,于是就在王家找来找去,最后发现东院床上还躺着一位,袒胸露腹,正在若无其事的吃饼。门人回去后,就向郗鉴禀告说:“王家子弟个个出色,但大都显得有些拘谨。只有一个人躺在东床上,全不在意。”
郗鉴听了大喜,说:“这正是我想要的女婿!”于是郗鉴向王导打听,一看原来是王羲之,于是更加满意,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东床快婿——那只大鹅是neta王羲之喜欢鹅的梗)

这一对少年夫妇正是天作之合。郗家也是书法世家,郗鉴和二个儿子都精擅草书楷书,以书法而扬名。郗璿更是擅长书法,被两个弟弟称赞为“女中笔仙”,可见其水平之高。嫁给王羲之后,夫妇二人一起切磋琢磨,以书法传情,不亦乐乎!

正如历史上所有曾兴盛一时的家族一样,王家的繁华在达到最高峰以后,也开始慢慢衰退。王敦领兵于外,曾两次起兵反晋,第一次直接打入建康,狠狠教训了想摆脱王氏影响的皇帝司马睿,要不是王导坚决反对,王敦就直接代晋自立了。第二次起兵时王敦就下定了灭晋的决心,但是王导依然反对,并准备带兵迎击,多亏王敦中途病死,才让一场兵祸消于无形。

究其缘由,这两次动乱都是因为皇帝认识到了王家对朝政的巨大控制力,开始尝试抗衡和边缘化王家所引起的。王导压制了王敦废晋的动机,保住了王家的清贵之名,让王家没有坐上那个悬崖边的至高之位,但王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几任皇帝的扶植下,庾氏、桓氏、谢氏开始崛起,逐渐达到甚至超过王家的影响力。王羲之非常聪明,在他留下的各种书信谏疏中,可以看到他的政治眼光和对天下大势的把握都很敏锐,可他在性格上并不是一个适合混官场的人。他的感情过于敏感脆弱,性格有些内向,以才能评判他人,不善伪装,清高孤傲。这样的人是一名天生的艺术家,但绝不是一个官员。

但在王氏开始衰退的时候,作为这一代王家子弟中的佼佼者,他只能站出来,挑起家族的重担。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朝廷多次征辟和父辈屡屡嘱托后,他也踏上了仕途,先后担任秘书郎、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二十多岁的青年,在官场中逐渐蹉跎,身心俱疲。他开始服用五石散,聊以缓解自己的压力。

王羲之三十多岁时,伯父王导、岳父郗鉴都病逝了,他再也没有可以信赖依靠的长辈。所幸此时王羲之与谢安、桓温等都结下了友谊,王家虽然已经不再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家族,但威名尚在。不过,新的家族总是踩着旧日的霸主上位的,日暮西山的王家,也开始面临其他新权贵的挑战,比如太原王氏的王述等人。根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与王述一直不和,年轻时王羲之很看不起王述,颇不给他面子。王述虽然才华上远不如王羲之,但其性格和处事方式却更胜一筹。据说他年轻时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又挟又刺,但鸡蛋圆滑,就是弄不起来。王述大怒,把鸡蛋扔到地上,又用脚去踩,但鸡蛋滚来滚去,还是踩不中。王述气急,就把鸡蛋抓起来塞到嘴里,咬碎后吐掉泄愤。但就是这样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在当官后却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手段柔和,待人有涵养,于是仕途一直走的很顺利,后来官职居于王羲之之上。

对于王羲之而言,看到王述这样的人都能官位更高,甚至后来还当上了自己的长官,心中很是郁闷。随着王家影响力的降低,朝中逐渐呈现豪门世家各立山头,斗争不休的局面,他的好友之间,也开始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而渐行渐远。王羲之希望出任宣城太守,但朝廷不允;他尽力阻止殷浩徒劳无功的北伐,但无人听从;他劝说会稽王在大灾时多赈济百姓,少作征伐,但作用很小。随着一次次的失望,王羲之越发的厌恶官场,转而将精神寄托于美酒、服散、书法、山水,聊以自娱。他和一大群好友如谢安、孙绰、李充等人在会稽一带建造别墅,在山林清泉边宴饮为乐。

(兰亭,一座小山脚下的亭台,有着清澈的溪水和美丽的竹林)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正是传统的上巳节,人们要在这一天在水边洗濯,能祛病去灾。五十岁的王羲之也携朋友和子侄共四十二人来到会稽山边的兰亭,在溪水边踏青作乐,玩“曲水流觞”的游戏。大家沿溪边坐好,让盛酒的大杯从上游沿溪飘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作诗一首,做不出就得乖乖罚酒三斗。游戏之后,众人将诗作结集,并请主人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已经喝得半醉,兴致极高的王羲之当即提笔作序,一挥而就:

(神龙本兰亭序,最著名的唐代摹本,真迹可能被陪葬在昭陵或者乾陵里)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篇序文,可以视作两晋风流的代表之作。良辰美景,亲友齐至,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极致欢乐背后,却是深沉的无奈和悲哀。与天地相比,人生苦短,只在刹那之间。豪门贵戚、将相枭雄,纵然一时风光无限,但又有谁能逃脱转瞬既至的死亡?一转眼,当年爱不释手之物就已经陈旧不堪,人的生命就如同造化的玩物,长短全凭天意,只能眼睁睁的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人生最悲哀之事,莫过于此!

自汉以来,很多作品都描写人生的短暂、命运的无常。《古诗十九首》就说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石崇的《金谷园序》中提到,“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桓温曾经拍着自己所种下的树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在《兰亭集序》中得到了集中的表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当王羲之追思古代、感慨人生之时,他已经想到,未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必会以同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纵然历经千年、世道变迁,但人们都会有着同样的思想,发出同样地感慨,向天地内心追问同样的问题。

《兰亭集序》,不仅是极出色的文章,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手稿的章法、结构、笔法都完美无瑕,犹如神助,可以算是王羲之书法的最高境界。传说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自己的作品都赞叹不已,尝试多次也难以再现原版的神韵。《兰亭集序》后来被历代的书法名家们所推崇,尤其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喜爱。李世民命书法家褚遂良等人大量临摹,分发于臣下,如今保存在故宫的《神龙本兰亭序》就是最精良的摹本之一。至于兰亭序的真本,据说已经被唐太宗殉葬于昭陵,唐代以后就不知所踪了。

在王羲之五十三岁时,他所鄙视的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成了他的直管上司。对此大受打击的王羲之干脆借故辞职,在父母灵前发誓不再出仕,然后携妻子家人隐居,和友人们终日养鹅钓鱼,游山玩水,炼丹服药。朝廷也愿意看到王家之人远离政坛,于是不再征召他做官。他用外在的欢乐来掩盖自己的失意和痛苦,却没几个人知道。谢安曾经和王羲之闲聊说道:“自从中年以来,就容易感伤,每次和亲友们道别,都有几天烦闷。”王羲之赞同说:“人年纪大了,都自然会这样。这时候可以靠音乐艺术来排解自己,别让孩子们发觉,连累他们不开心!”

虽然辞官以来的生活可以算是王羲之最悠闲放松的岁月,但多年来的服散经历,给王羲之的身体带来了很大负担。几年后,王羲之因疾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死后,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的官位,但他的孩子们遵循王羲之当年的誓言,对此坚辞不受。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在世之时,其书法就已经被承认为举世之冠。他的几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书法艺术,“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尤其是小儿子王献之,在继承父亲的基础上又继续发扬光大,其草书无与伦比,与父亲并称为“二王”。东晋以后,他们父子的书法就被尊为神品,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作为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一手将王羲之推上了“书圣”的地位,从此成为天下学书之人的偶像。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王羲之恰好是从隶书向楷书、行书、草书过度中的关键人物。隶书虽然是最早的现代字体,但其作用偏向于实用和碑刻,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有匠气,并不适合于个人的发挥。到了魏晋之时,人们看重于个人的神韵气度,所以更加自由奔放、更能体现每个人的艺术风格的书法艺术就随之诞生了。王家父子继承了汉代以来诸位书法名家的精髓,一举奠定了楷书、行书、草书这几种书体的基础,将这几种书体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书法能够达到的极致美感,气韵风度如何通过书法来呈现,如何将情绪和精神融合在书法之中,这都是王羲之留给后来书法家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书法的最大意义所在。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在王羲之展现出来的书体中,楷书尚有法度,但行书和草书都是完全自由的书体,每个人写出来的都可以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行书草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给出了无比鲜明的例子,为后来的书法家们指出了一条堂堂大道。

(王献之,鸭头丸帖,不亚于其父的书法造诣)

自二王以后,基本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字体,中国的书法以王家父子为宗不断传承下来,从此进入了各个流派和名家的发展历史。细看后来的书法家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等人,无不是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思想,对他推崇备至。很多艺术形式,都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后,才逐渐臻于完备,一代比一代出色。但书法艺术却被天才的王羲之直接推向顶峰,至今已经快两千年,都少有能比得上他的。虽然总有后人对他的书法进行批判,但敢说自己的书法超过他的,又有几个呢?

王家之人,不仅仅都是当时的名士,更难得的都是情种,有一往情深之美。王羲之和妻子郗璿伉俪情深,白头偕老,他的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部都是郗璿所生。王献之也是深情之人,年轻时娶自己的表姐郗道茂为妻,感情极好。但因为王献之容貌潇洒不凡,被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所看中,无论如何也要嫁给他。为了抗拒公主求婚,王献之烧伤自己的双脚,希望用残疾人的身份来吓退公主,没想到公主已经是铁了心,就算残废也要嫁。在皇权和家族的压力下,王献之只好与郗道茂离婚,娶公主为妻。

虽然贵为驸马,官至相位,但王献之终生郁郁寡欢。临终之时,道士来为他做法事,要将他一生之过错写成表章,奏闻上天。王献之回想良久,说道:“不觉得有什么过错,只有当年和道茂离婚,一生无法释怀。”

有晋一代,王家一直显赫于世,其余荫一直到了唐朝才慢慢消亡。从秦汉到唐朝,前后绵延近千年,其中更有三百年冠绝于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南朝史学家沈约曾说:“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正是在这独一无二的家族中,出现了王羲之这独一无二的人物,是偶然还是必然?

纵然显赫一时,纵然权倾天下,王家都已经消散在历史之中,只留下寥寥几处遗迹被后人凭吊。这整个家族的荣耀与风流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书圣之名却成为不朽的传奇。虽然历经千年、世事变幻,但每一代人,都可以在王羲之流传下来的笔迹中感悟到书法之美,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发现可以触动自己心弦的那一点一横。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记:

两晋风流,名人很多。除了书圣王羲之,还有画痴顾恺之,有谈笑退敌的谢安、扪虱而谈的王猛、悲剧英雄冉闵等人。这一时期的名士们也是段子很多,性格鲜明,很有可以八卦的余地。之所以先写了王羲之,是因为他的家族、性格、才华、命运都可以看做是魏晋名士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人物。

汉字之美,一方面体现在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学上,一方面体现以书法为代表的艺术上。汉字书法,是拼音文字所无法展现的一种抽象之美。虽然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远离纸张,亲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书法确实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就算不刻意去练字,也可以去了解书法艺术的源流,去品味书法艺术中的美。王羲之的字,不管是夸奖他“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也好,还是批判他“俗媚”也罢,都是书法中永远绕不过去的,也是尤其适合初学者去欣赏学习的。

谢谢大家的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尽善尽美,书道之宗——王羲之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