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想家董仲舒,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重大贡献

董仲舒是广川人,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历史书。汉景帝的时候,董仲舒被任命为博士,就是学识渊博,专门为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据说董仲舒治学非常用功,曾经连续三年都没去自己家的后花园。他的行为和举止,无一不是按照儒家的礼法行事,他的学生们都非常尊重他。

治理国家要顺应天时,无为而治

汉武帝继位之后,曾经要求大家就治理天下,提出自己的看法。于是董仲舒就提出,治理国家要顺应天时,所谓“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是指不要像秦始皇那样好大喜功,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而劳命伤财,消耗国家大量财力物力,去做类似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这样的形象工程。相反,应该顺应天时,做应该做的事情。

英明的君主能够找到正确的治国方法,并加以发扬光大。仁义礼乐则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已。因此,想要把一个混乱而荒废的国家,治理得繁荣兴旺,关键在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而不是他所用的治理方法。

如果国家走向了一个错误的道路,就会发生一些人力所无法企及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等。这是上天在发出警告,希望君王能够自己觉察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君王不能觉察,上天又会通过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再次发出警告。要是君王还不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国家灭亡的灾祸就会来临了。

确定儒学的主导地位,统一思想

董仲舒认为,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之时,如果前面一个时代是盛世,那么这个新的时代只要继承和发扬前面那个时代的优良传统,就可以了。如果前面那个时代是乱世,那么这个新的时代就必须寻求改变。

从战国末年到秦王朝,中国社会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中。诸侯并起,纷争不断,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以商鞅,韩非子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学说的特点就是,假设人性本恶,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通过强制力,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这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战国后期及秦王朝,一度大行其道。原因是这种学说在那个靠力量打天下的时代,能够帮助秦国打败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统一的秦帝国。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则反而不受重视。

然而到了西汉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稳定,生产得到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因此,主张人性本善的孔孟学说,更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应该通过提倡仁义礼乐,充分发扬人性本善的一面,让每个人都遵从内心的天理去行事。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减少纷争和犯罪。这可以使监狱变得空旷,使法官也无事可做。于是天下大治。所以应该树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不要提倡其他的学说,比如墨家、法家等。这样老百姓就知道该学什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

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主张,实行了“诸子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策略,从此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的主导地位。

设立学校,培养人才

董仲舒认为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来辅佐。这样君王的思想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获得人才的方法是,国家开办太学,并且从民间征召悟性好的青年才俊,用儒家的思想进行熏陶,加以培养。这样假以时日,这些人学成之后,按照才能的高低,委以不同的官职,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贯彻君王的治国理念。于是君王就不必事必躬亲,只要指明方向,他们就能够带领大家领会君王的意思,并贯彻和执行。如此一来,治理国家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君王不必很累就能够把国家治理的很好。

凡事都是积少成多,由小而大,不断积累而成的。但凡盛世,都是经过很多年不断治理的积累,才出现的。这就好比种树,不能急功近利,求花求叶,功夫在于不断的对树根浇水加肥,使树根尽可能扎得深,长得粗壮,这样上面就一定能长出鲜花和阔叶。人才的培养也一样,需要经年累月投入,这样有用的人才,才够源源不断的涌现。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从此以后,西汉开始设立学校,并且每个州郡都必须向中央推荐有用的人才。

结论

董仲舒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主导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让中国老百姓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哲学理念。董仲舒主张官府办学,培养有用人才。西汉设立负责办学的官员,以及设立各个州郡举荐人才的制度,都是从董仲舒开始。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大思想家董仲舒,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重大贡献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