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鲁肃吕蒙列传(上)

引言

周瑜(175-210),字公瑾,扬州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官二代。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北宋时被追尊为平虏伯。

鲁肃(172-217),字子敬,徐州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富二代。官至横江将军、汉昌太守。

吕蒙(179-220),字子明,豫州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人,

穷二代。官至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他们分别代表了东吴战略发展的上、中、下三策。

(上中下指激进、折中、保守,难分高下)

他们都在荆州这片传奇的土地上使出十龙十象之力,殚精竭虑,费尽心机。

(荆州是曹孙刘三家角力的主战场,天下水陆要冲)

他们都是东吴政权有实无名的“大都督”。

(东吴大都督一职自陆逊始,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之前并无资格任命如此高位)

本期为您介绍——周瑜鲁肃吕蒙列传(上)

周瑜之章 国士无双

二十年以后,面对洞庭湖,奄奄一息的男神周瑜将会回想起男神孙策带他去拜见自己老妈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一年,他们都还只有15岁,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样的英姿焕发。不知道周瑜是否感到“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反正孙策是初初见面就住进了周瑜的家。从此舒县的人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官二代,一个军二代结伴出行、吟诵诗歌、切磋武功,出入各种社交派对更是不在话下。

第二年,孙策成了没爹的娃,两人暂别。孙策守丧三年。周瑜投奔了他的堂叔,三国非著名悲情人物——丹阳太守周尚。

20岁这一年,周瑜接到孙策的书信。孙策在信上说:“兄弟啊,哥哥已经从家父的老领导袁大人那里讨回了家父的(部分)老部下,现在诚邀你一起在江东这片热土上干一番大事业,兄弟有没有兴趣啊?”

周瑜拿着邀请函就去找叔叔,在他的“蛊惑”之下,周尚太守无视组织纪律,竟然真的让这个无职无权的侄子率领名震天下的丹阳兵,带着一船又一船的军事物资迎接并且加入了孙策的队伍。

孙策见到周瑜激动地说道:“哥哥有了你,事儿就一准儿能成”。诚如孙策所料,两人的事业那是相当顺利,队伍迅速壮大到几万人。两人做了一下分工,孙策继续狂飙突进,周瑜回防丹阳。

不久,袁术派堂弟袁胤代替周尚任丹阳太守(这么玩忽职守的太守也就活该被免职)。周瑜与周尚一起来到袁术的老巢寿春。袁术对周瑜颇为赏识,想留他在身边,但周瑜并不看好这位顶头上司,请求外放做居巢县的县长。要说袁术对周瑜也是真不错,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毕竟周瑜家族也是二世三公)

这段经历说明,周瑜当时只是把孙策看做铁哥们儿,并没有把他当做效忠的对象。如果袁术没有让他失望,他也可以死心塌地给袁术打工。顺便说一句,周尚到了寿春以后就不知所终了。如果说周瑜与诸葛亮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共同点的话,那么就是都有一个神助攻的叔叔了。

任居巢县长期间,周瑜从富二代鲁肃那里拉到了赞助并成了新朋友。指囷相赠这个典故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仔细分析过,这里点到为止,待到《鲁肃之章·山高水长》再讲。

22岁,周县长得知袁术这厮大逆不道悍然称帝。不久,老铁孙策公开与袁术划清界限的消息也传进了周县长的耳朵。

23岁,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周瑜下定决心前往吴郡,也就等于决定今后以孙策为主公(天可怜见,但愿周尚已经从袁术手下逃跑或者自然死亡)。

此时已经统率数郡,又得到朝廷(曹操)认可的孙策丝毫不摆架子,亲自出迎,军队、战马、钱粮、豪宅一应俱全,知道周瑜喜欢玩音乐还专门额外附送一支军乐队。(通过成语——顾曲周郎可知,这些吹鼓手之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孙策为了不让周瑜被其他部下嫉妒,专门下发通知提出了三点指示精神:

1. 公瑾很好。

2. 公瑾和我很好。

3. 我对公瑾的好还不足以回报他的好和对我的好。

颜值爆表的周瑜成了吴郡的名人,人们都叫他周男神(周郎)。

24岁,周瑜随同孙策攻破庐江郡皖城,得到江东二乔,两人瓜分了国色与天香,就此成了实在亲戚。

25岁,初定江东六郡的孙策杀害了“活神仙”于吉,不久就遇刺,受到了致命的重伤。(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孙策受不了。)

孙策将18岁的孙权托付给张昭,在当面海夸了孙权一通之后撒手而去。“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三国演义》里杜撰的,实际上孙策的临终安排里没有周瑜什么事儿。

周瑜可不管那么多,带着军队急速前来奔丧。他带头对孙权行君臣之礼,潜台词就是谁不跟孙二将军走,我就让他跟孙大将军走。周瑜这么做确实是为孙权好,但是这种霸道的温柔孙权到底受不受用就很难说了。

孙权继位两年后,袁绍死亡。松了一口气的曹操让孙权送一个儿子做人质。(孙权的长子孙登要等到七年后才出生,可能是孙权还有后来因夭折没有序齿的儿子?)孙权不愿意受制于人但又怕得罪曹操,就把球踢给了重臣会议。张昭这些重臣怕既怕得罪孙权又怕招来曹操,就通过说了半天跟没说一样的方式把球踢了回去。

关键时刻,还是周瑜做了孙权的主心骨,他引经据典陈述厉害,把江东集团的实力吹到天上去,(但对孙权这些年来的成就和努力只字未提)。孙权的老娘狂赞周瑜的演说,并以母亲的身份要求孙权要向对待兄长一样对待周瑜。

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考虑,在这件事上,孙权不至于不感激周瑜,但感激之余,压力也是不小的吧?这种压力在当时还不至于造成什么后果,孙权每年对周瑜的赏赐,单是衣服都有上百件儿。周瑜面对曹操派来的猎头——老同学蒋干也颇为自得地展示了自己在孙家受到的倚重,搞得蒋干一句挖墙脚的话都说不出口。蒋干在做工作报告形容周瑜时还一不小心发明了一个叫做“雅量高致”的成语。

31岁,周瑜打了一些胜仗,抓了一些俘虏,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周瑜与孙权的堂兄孙瑜开始共事了(孙策的姓加上周瑜的名,缘分啊。)再加上这一年前后归顺江东的甘宁(具体时间不详,只知在周瑜28岁之后,33岁之前),孙策之后,周瑜最重要的小伙伴儿只差最有名儿的那一位就聚齐了。

33岁,周瑜在赤壁大战爆发前夕侃侃而谈,对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毫无畏惧。孙权高度赞同了周瑜的意见,但明明拿得出五万部队的他只舍得掏三万,同时孙权还任命资历无敌老的程普老先生做周瑜的副手。

明面上,孙权说哥啊你先打着,要是打不过就来找我,我再去和老贼拼命。

暗地里,心里堵得慌的程普老先生想尽一切办法对周瑜进行凌辱。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周瑜一边哄着老干部,一边忙着与刘备军合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在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周瑜没有打黄盖,但也没有与诸葛亮心有灵犀地想到火攻计,火攻和诈降的主意是黄盖提出并执行的。但尽管如此,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起到的作用正如他受到的委屈和刁难一样都是无可估量的。

度量比才能更重要,读史至此不信也得信了。

赤壁战后,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周瑜是铁定甩不掉了。曹操要是不借机离间一下周瑜和孙权的关系,那就不是曹操了。曹丞相的这次挑拨很克制,比两年后刘备搞的那次离间有水平多了。曹操说:“赤壁那回啊,那是赶上我军将士生病了,老夫自己把船烧了断后,谁承想让周瑜这小子捡了便宜名声。”

其实即便没有曹操的离间,孙权在关键时刻对周瑜怎么样自己心里还不清楚吗?

34岁,在关羽隔绝北道的配合下,周瑜率领张飞、吕蒙、甘宁等人攻略曹仁据守的南郡江陵城。

笔者重点讲一下周瑜对甘宁的部署。曹仁在北边,周瑜却派甘宁去西边打南郡的夷陵县。夷陵县靠近益州,是一块战略要地,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正是发生于此。甘宁带着几百人就轻松拿下此城,得到县城后加上新投降的军队也才千把来人儿。

让几百人守一座重镇,这种事儿曹家军能干得出来,可是前提是得有能干的将领。没有车头带还想让火车跑得快这种缺心眼的事儿曹家军是不会干的。那么这个缺心眼儿的人是谁呢?

最有可能的要数当时的益州牧刘璋。夷陵这块地方是蜀中门户,对刘璋来说那是相当有价值。江陵那边剑拔弩张,夷陵空虚,刘璋正好有机会趁虚而入。当然刘璋虽然缺心眼儿也不至于就派几百人去送死。

问题是出在一个叫做袭肃的益州将身上,此人最近带着部下投奔江东了。如果袭肃是夷陵城的守将,那么他要叛变不应该是率众投奔而应该是献城归顺才能利益最大化。如果袭肃原本离夷陵很远,那他得是有多大的决心才会穿过益州的地盘大老远地去叛变?如果说袭肃率领的是一支夷陵附近负责策应的部队,一切就都能说得通了。袭肃投降,周瑜第一时间知道了夷陵现在非常好打,赶在曹仁得到消息之前赶紧把它拿下。

后来,曹仁暂时丢下江陵城也要去奔袭甘宁。周瑜没有舍弃甘宁与夷陵去攻击相对空虚的首要目标——江陵城。他拼了老命去救,总算把一人一城两个宝贝疙瘩保住了。

之后曹仁和周瑜又都回到江陵拉锯。经过旷日持久地攻防,周瑜带着箭伤不下火线,曹仁退守襄阳,周瑜取得了艰难的胜利。

此战胜利,好处当然是大大的。周瑜升任偏将军,南郡太守,得到四个县的奉邑(不同于食邑,不可世袭),更重要的是周瑜得到了庞统。虽然一开始庞统是被逼着效力于周瑜的,但很快庞统就忠心耿耿地为周瑜做事并尽职尽责地主持起了南郡的日常工作。

但烦心事也是真不少,不仅周瑜烦心,从那之后,直到现在都有不计其数的人为此操碎了心。

先说周瑜的身体,南郡之战中,周瑜中箭负伤,这是否是他英年早逝的决定性因素,不好说。但肯定影响了他的健康。

再说孙权。少东家亲自带队进击合肥。那合肥城中端的是兵少将寡,苦苦等候的援军又玩儿起了失踪。可少东家相信了敌人故意放出的假情报,眼看着再踹一脚就能把城墙塌的时刻被吓跑了。丢人啊,再让周瑜的捷报一反衬就更丢人了。

更麻烦的是刘备。左将军可怜巴巴地向周瑜讨一块落脚之地。当时正是孙刘联盟的蜜月期,周瑜实在是不好拒绝,就分了孱陵县的油江口这块地方给刘备(这事儿没有问过孙权),刘备老实不客气,大大方方地将孱陵县改名为公安县(左公刘备安营扎寨之地,简称公安)。

左公刘备得到安营扎寨之地后,很多刘表的老部下前来投奔,刘备以周瑜给的地盘儿太小为理由,向孙权提出借地。同时刘备又打着刘表长子刘琦的招牌得到了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四郡。(严格来说,并非四郡全都落入刘备手中,比如周瑜的四个奉邑当中有三个县都是长沙郡的,但三国的史料在地里问题上相对粗疏,对于得到一个郡的大部分和得到全部的记述常常是一样的。

这四郡是刘备自己搞到手的,可当时占据优势地位的孙权毕竟没有阻挠刘备得到这四郡,所以这四郡到底算不算是借的就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大难题。

严重加粗的注: 汉末三国语境下的“荆州”这个词儿有点儿复杂。

东汉十三州中的一个大州叫荆州,这是最标准的,不用加引号的地理概念。可这个州下面的几个郡加在一起也可以叫“荆州”,最无奈的是,不包括襄阳的南郡竟然还可以叫荆州。

可能有很多读者觉得太绕,打个比方来说,假设我们现代人把辽宁省的几个城市称为“辽宁”,把沈阳市也称为“辽宁”,甚至沈阳市的几个区加在一起都称为“辽宁”,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恐怕会被玩儿疯。

刘备借荆州到底是借的哪个意义上的“荆州”从当时到现在一直是说不清,道不明。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啰嗦折磨读者于当时,歧义摧残读者于后世。

35岁,周瑜还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还在一门心思地为孙权谋划着二分天下之计。(写到此处,我忍不住要哭出来了)

这个二分天下之计,最早出自鲁肃的“榻上策”,人称东吴版的“隆中对”,也就是先平定南方,再寻找机会与北方一决雌雄。但是在见识到刘备集团的实力之后,鲁肃的战略已经调整为联刘抗曹。周瑜却把这个计划看做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他的计划有以下几个条件:

1.让孙权相信自己的忠诚,为此他提出和宗室孙瑜一起伐蜀,事成之后由孙瑜镇守,自己再回到南郡辅佐孙权伺机北伐。周瑜出征必然是不能带着家眷的,前方有宗室陪伴,后方有老婆孩子作抵押,这还要周瑜怎么表忠心呢?

2.靠谱的参谋,特别能战斗的将领以及带路党。周瑜并不擅长出谋划策,也不擅长硬碰硬地死磕,但是他有极大的度量,可以群策群力人尽其才。赤壁之战时征服了程普,南郡之战后,张飞似乎也没说出他一句不是。庞统正是那个靠谱的参谋,后来他为刘备谋划益州,一张嘴就是上中下三策说明他对益州研究了很久。而甘宁同时具备了后面两种功能,他的攻击能力在孙权帐下毫无疑问排名第一,而且他当年在益州既当过锦帆贼又当过官军和叛军,从业经历甚是丰富,黑白两道就算有仇家也总有点儿人脉吧,最不济也还熟门熟路呢。

3.蜀中门户夷陵,可喜可贺,此地现在正在周瑜手中。

4.能够顺利穿越刘备的地盘,刘备军如果还能出人出补给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事儿看起来像是白日做梦,实际上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要能够把刘备本人扣在手里当人质就足可以一试。而这一年,刘备正好去京口见孙权了……

周瑜大喜过望,赶忙向孙权建议扣押刘备。孙权出于对曹操再次南下的担忧没有同意。这倒也罢了,刘备竟然还提出了借南郡(包括江陵和夷陵两大要地)的请求。在鲁肃的支持下,孙权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孙权和鲁肃这么做的原因等到谈鲁肃时再讲述,此刻就让我们站在周瑜的视角,低头三秒钟感受一下这晴天连环大霹雳吧。

刘备离开京口时,抓住独处的时机提醒孙权,“周瑜这么牛的人恐怕是不会久居人下滴”。孙权没有反驳。

如果说真的有人能够三气周瑜,把雅量高致的周瑜气死,那么也就只有孙权了。

周瑜还不肯放弃,他亲自去见少东家,提出要伐蜀。您猜怎么着,孙权真就好意思同意!一个是提出了崩坏计划的忠臣,一个是同意了两个自相矛盾计划的主公。按照常理来看,他们都疯了。

尝试着去理解的话,可以认为周瑜是在试探孙权到底是几个意思,也可以认为周瑜是想先拿到许可,再想办法把刘备弄到手儿,最起码有了孙权这句话,自己就可以拒不交出南郡。至于孙权,如果说他已经有了谋害周瑜的计划,谁又会感到惊讶呢?退一步来看,孙权也有可能只是不想或者不敢当面和周瑜起冲突,先哄哄他再说——面对一个特别敬畏的人提出的令人为难的要求,这种办法虽然又窝囊又不地道但是符合人性。

周瑜返回的路上忽然得了重病,但他不肯停下修养。要快……一定要赶快回到江陵去阻止刘备……

终于在洞庭湖畔,周瑜再也无法坚持,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留下遗言,可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周瑜遗言竟然有三个版本。(看文言文头疼的话,直接看每个版本下面的备注就好)

《三国志·吴书》版本:

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备注:一是要注意防备曹操和刘备。二是推荐鲁肃接班。《三国志·吴书》是根据吴国官方史料编纂而成,陈寿已经摒弃了很多吴国人自说自话,自吹自擂的内容,但这篇周瑜的遗言从口气到字眼怎么看都是符合吴国官方意图的文件。

《江表传》版本: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备注:一是追忆与孙策的美好时光,是的,那全部都是些美好的时光。二是重申二分天下之计。三是指出自己染上暴病是因为平时不够注意,治疗也不见效。四是提醒防备曹操和刘备。五是推荐鲁肃接班儿。《江表传》的作者是西晋人虞溥,材料来源不明。《江表传》原书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裴松之选出来作为《三国志》注解的片段。《江表传》也不是全都靠谱,但很大一部分经得起推敲。

《资治通鉴》版本:

修短命矣,诚不足措;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杇矣。

备注:完全复制了《江表传》版本的后半部分,却有有意抹去了《江表传》版本的前三个要点。司马光的时代能够看到很多后来失传的史料,而且他被王安石排挤得有闲,又得皇上赞助而有钱,治史条件之优越世所罕见。他对《三国志》版本的摒弃让我们对那份官方文件的怀疑增加了很多底气。而他对《江表传》版周瑜留言的删节总不至于是为了节省笔墨或者纯粹认为那些字句多余。

世上有无缘无故的记录,但从没有无缘无故的删除。考虑到《资治通鉴》的第一读者是大宋皇帝,确实有必要删除一些不大和谐的声音。

怎么个不和谐法儿呢? 膜拜老领导是否暗藏着对现任领导的不满?临死还要重申最高领袖不待见的战略是几个意思?最奇怪的是周瑜说自己得了暴病都是自己的原因,这怎么也被删节了?如果把这三条连起来也许就说得通了:

我,周瑜,当年在孙策手下时是那样,在孙权手下时却是这样,我想着先为他二分天下,再辅佐他北伐,然后我就突然得了暴病,要怪就怪我自己,真的,不怪别人,就怪我自己命不好!

走“周瑜路线”的三个小伙伴儿:庞统投奔了刘备,宁愿当一个县长也不愿再跟孙权呼吸相近的空气。甘宁从有战略构想的将领沦为不许说话领导让你咬谁你咬谁的斗将。孙瑜过得还可以,在周瑜死后五年去世,享年38岁。

周瑜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了孙权的长子孙登。孙登未能接班就去世。(这个不能怨孙权。)

周瑜的的长子周循娶了孙权的长公主,鼎鼎大名的帝国妖姬孙鲁班,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周循果然早早去世。(这个应该也不能怨孙权。)

周瑜的次子周胤,娶了宗室之女,后来因为贪图酒色的罪名遭到流放。(这就太扯淡了,孙权手下的潘璋罪名比周胤重了去了,孙权对所有举报信都全当没看见。)后来孙权最亲近的四位重臣——诸葛瑾、步骘、朱然和全琮反复请孙权赦免周胤,孙权刚答应了他们,周胤就病死了。

周瑜的侄子周峻,因为周瑜的功劳做了偏将军,领兵一千。周峻死后,按照东吴的私兵制度,应该由周峻的儿子周护接班。孙权以听说周护性格不好为由拒绝任用。末了,孙权还补上一句:“孤对公瑾的怀念,哪有尽头啊?”

插曲

前文中的孙权简直就不是个人,这是因为笔者站在周瑜的立场上看,而又没有周瑜的宽宏大量所致。

从周瑜的身后事来说,孙权在军权上对周瑜的子侄极度吝啬并有故意要周瑜绝后之嫌。

可他在钱财和联姻方面又的确相当大方,正如他与刘备的联姻,对曹家父子进贡时的大手大脚一样。

孙权不是一个简单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能够洞察每一个部下忍耐的临界点,所以尽管他对很多人不够好但他部下的叛变率却极低,他的权术水平可能是曹操和刘备都远远比不上的。

而他那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无双的权术又会对鲁肃和吕蒙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周瑜鲁肃吕蒙列传(上)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