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几句诗出自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诗中的“狸奴”,就是“喵星人”——猫。
猫,不仅是当时陆游的宠物,也是现代最受欢迎的宠物之一,它凭借软萌的外表俘获了无数人的心。这样一种神奇的生物,在古代社会就开始“攻略”人类了,还诞生了很多的吸猫达人、吸猫文学、吸猫绘画等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式猫文化。
01 猫从哪里来
家猫是由野猫不断进化而来的,有研究认为在公元前8000多年前的塞浦路斯,人类已经开始驯化家猫了。古埃及也是家猫最早被驯化的地区之一,古埃及人对猫科动物极其崇拜,月亮女神巴斯特即是一个长着猫头、女人身体的女性神,又称猫神,专门掌管月亮、生育和果实丰收。
欧洲家猫的祖先是非洲山猫,亚洲家猫的祖先是印度沙漠猫,至于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养猫的,一直还没有定论。
在广西桂林南郊的甑皮岩遗址,曾经出土过猫的下颌骨和牙齿,年代约距今1.2万年至7000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也出土过猫的下颌骨,据考证年代距今约为9000年。可是经过鉴定,这两处遗址里都是野猫的骨骼。
而在陕西华县柳枝镇的泉护村遗址里,挖掘出了两只猫的骨骼,经过研究它们的龋齿发现,这两只喵星人食用的是粟之类的淀粉食物,证明了有人类来长期喂养它们。由此推断,距今约5300年前,猫已经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中了。
古代关于“猫”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韩奕》,其中一首颂诗写到:“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 有猫有虎。”这里将猫与熊、虎等并列,很可能是指尚未驯化的山猫。
还有《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每年腊月周天子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猫神,祈求能够消灭田鼠,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古人通过祭祀猫神,来保障庄稼丰收,可见这个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低。
从“猫”字右半边“苗”也能看出,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后来宋代陆佃在《埤雅》里说:“鼠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鼠吃庄稼,猫能捕鼠,要使庄稼不被破坏,就把猫放在田里。一只守护着苗的小兽,就叫“猫”。
有时候,“狸”是猫的另一种称呼,《庄子·秋水》有云:“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意思是说这些千里马奔跑起来可以一日千里,但是用来捕鼠就比不上猫之类的动物。《韩非子·扬权》也说:“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让公鸡守夜,让狸猫看鼠,都是发挥各自的才能。
到了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在《答骠骑难》里,曾经用猫来讽刺大将军霍去病:“骐骥、绿耳、蜚鸿、骅骝,天下良马也,将以捕鼠于深宫之中,曾不如跛猫。”说骐骥、绿耳、蜚鸿、骅骝,都是天下良马,用在深宫之中捕鼠,竟不如瘸了腿的猫。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来,至少从西汉开始,在宫中驯养家猫捕鼠,已是常事。
考古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数件漆盘,上面描绘着家猫的形象,它们有着大大的眼睛,圆滚滚的身体,嘴边些许胡须,拖着长长的尾巴,十分的温顺可爱。
02 成为宠物猫
北魏时期,驯养家猫变得更加普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说:“其屋,预前数日着猫,塞鼠窟,泥壁,令净扫地”,将猫养在家里,可以有效地消灭老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个猫科动物爱好者,他给自己两个儿子都取了猫科动物相关的名字,一个叫“拓跋虎头”,另一个叫“拓跋猫儿”。“猫儿”,如此亲切的爱子之称,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将猫当成宠物了。
到了隋代,猫咪经历了短暂的黑暗时期,隋文帝曾下旨禁止宫廷和民间养“猫鬼”,违者将受到重罚。所谓“猫鬼”是一种蛊术,严重影响社会治安,所以朝廷不得不出手制止。
隋文帝自己的皇后独孤伽罗就受到过猫鬼的诅咒,导致全身疼痛不已,后来被认定是她的弟弟独孤陀干的,隋文帝于是将独孤陀定罪,贬为庶民,这件事情被记载进了《资治通鉴》里。
猫的宠物地位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恢复,宫廷里养猫成为了一种时尚,外来贡品少不了猫,连武则天都喜爱猫。武则天派人到各地收集形形色色的猫,然后开始训练猫与鹦鹉和谐相处,准备用来向百官展示,结果“猫饥,博鹦鹉食之”,饿猫捉住鹦鹉直接将其吃掉了,弄得武则天超级尴尬。
唐代仕女图中不乏猫的身影,同时出现了一批靠猫吃饭的画家,比如卢弁、何尊师、刁光胤,他们称得上“善画猫儿”的代表人物。因为在此之前,并没有特别有名的擅长画猫人士。关于何尊师甚至有这样的评价,说他画猫极其逼真传神,那些老鼠看见了都会逃走。
猫在当时被称为“狸奴”,这里的“奴”并不是指奴隶,而是一种表达喜爱的称呼。古人给小孩子取名的时候,喜欢用“奴”这个爱称,比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名叫做“官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叫做“寄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有提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此外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子李伯禽,父亲为他取小名为“明月奴”。将猫唤作“奴”,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小孩子一样值得疼惜宠爱。
“祭猫”仪式也在唐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每逢冬季,皇帝会在都城南郊祭百神,其中就有猫神。猫享受的祭品规格是“太牢”,即牛、羊、猪三牲全备。
03 走上猫生巅峰
历朝历代中,最宠猫的朝代莫过于宋代。
宋人养猫有个专业名词,叫做“聘狸奴”。养猫如纳妾,需要仪式感。首先得翻看专门为猫编写的黄历,选一个“纳猫吉日”,画一张“纳猫契”。纳猫契的内容包括纳猫日期、猫的外貌、纳猫人对猫的要求,等等,十分的详细。目的是缔结契约,祈请天神来作见证,保佑猫咪不走失,类似于婚书。
然后为猫准备“聘礼”,聘礼有盐、糖、茶叶、鱼干等。曾几在《乞猫》中讲到,他要拿盐和茶叶来换猫,相当的不容易。黄庭坚在《乞猫》里则提到了一件事情,说朋友家的猫要产仔了,他买了小鱼干上门乞猫。黄庭坚还给猫起了一个好听的雅号,叫“衔蝉”。后人奉行拿来主义,直接将此雅号给自家猫使用,“衔蝉”于是流行开来。
下完聘礼,迎猫进家门更是有讲究,要用斗或桶装猫,外面套一个布袋子,再找猫主人要一根棍子或类似的长条物,放进装猫的容器里。一路携猫回来时,如果遇上沟沟坎坎的地方,要将那些坑洼用石头填平。
到家后,让猫拜一下灶王爷,接着拜一下家里养的狗,以示与其他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最后将那根棍子类长条物插进土堆里,这样猫今后就会把这个土堆当成厕所,形成在固定地方上厕所的好习惯。
在民间养猫风气盛行,与猫相关的生意迅速增长。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有专门卖猫粮的市场,主要供应产品是小鱼。到了南宋时期,京都临安出现了类似于宠物市场的地方,日常卖猫粮、猫窝、猫玩具,还有给猫做美容的服务,可谓一条完整的猫产业链。
《咸淳临安志》里还记载了一种猫:“长毛白色者,名狮猫,盖不捕鼠,猫徒以观美”,这种拥有长长白毛的“狮猫”,就是通过贸易往来流入中国的“波斯猫”。波斯猫极其名贵,要用烤猪肝来喂养。
市场上的猫价越来越高,导致偷猫现象日渐频繁,出现了一批职业偷猫人。他们一般在白天行动,抓到猫后将其全身弄湿,放进容器里带走。这样一来,爱干净的猫只会专注于舔舐皮毛,而不会一直“喵喵”叫了。
宋代的画猫群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宋徽宗赵佶,他作为一枚文艺青年岂能放过可爱的喵星人题材?宋徽宗画猫时有一个习惯,喜欢将猫咪与蝴蝶组CP,表达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还有一位宫廷画师李迪,他任职于南宋画院,最擅长捕捉猫在刹那间的生动表情和动作。
猫甚至影响到了皇位继承这种大事情,宋高宗赵构是盛年主动禅位的南宋第一代皇帝,他到了老年也没有留下子嗣,在考虑接班人时有两个比较满意的挑选对象,一个是赵琢,,另一个是赵昚。
有一次赵构将两个孩子叫到面前来,这时恰巧跑来了一只黑猫,赵昚见猫不停地“喵喵”叫唤,感觉这是来捣乱的就很生气,起身一脚将黑猫踢开了。而赵昚表现得很淡定,让之前不怎么看好他的赵构改变了想法。又经过多方权衡,赵构最终将国家交给了赵昚,即宋孝宗。
04 甘为猫奴
如果要选出“猫奴第一人”,南宋诗人陆游当之无愧。他一口气为猫咪们写了十几首诗。
陆游在《赠猫其二》里说:“裹盐迎得小狸奴”,他包上盐才接回了一只猫,原来大诗人想得到猫也要下聘礼呀。只可惜“惭愧家贫策勋薄”,陆游自认为家境窘迫,让猫受苦了,心里感觉很愧疚。
关于猫的正确使用方式,陆游在《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里说:“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他将猫抓老鼠的勇猛善战、功绩非凡夸上了天。
当然对于陆游而言,猫的用途绝不仅仅是抓老鼠,他在《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里说:“夜长暖足有狸奴”,猫可以一物多用,比如为他暖脚。猫咪的取暖效果看来很好,陆游还在《戏咏闲适》里夸赞“鹦鹉笼寒晨自诉,狸奴毡暖夜相亲”,寒冷的早晨,与抱猫取暖最配。
有时候猫也会给陆游带来烦恼,他在《二感》里就吐槽道:“狸奴睡被中,鼠横若不闻。残我架上书,祸乃及斯文”,猫主子连老鼠都不逮了,反而将他的书籍弄坏了不少。
在《嘲畜猫》里陆游更是气愤:“甚矣翻盆暴,嗟君睡得成!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欲骋衔蝉快,先怜上树轻”,猫主子天天只晓得要吃鱼,吃饱睡够了以后,就上蹿下跳的折腾,把饭盆都踹翻了,简直让他欲哭无泪。
虽然会时不时闯祸,猫依然是陆游心中最可爱的那个存在。陆游给猫咪们取的名字都很有特色,比如“粉鼻”、“雪儿”、“小於菟”,等等。
在《赠粉鼻》里,“连夕狸奴磔鼠频,怒髯噀血护残囷。问渠何似朱门里,日饱鱼餐睡锦茵?”小猫“粉鼻”每天晚上和老鼠激烈战斗,尽职尽责保护着家中的粮食,可是一到了白天,它就吃饱喝足睡大觉了。
在《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里,“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陆游饮着薄荷酒,陶醉在小猫“雪儿”的可爱模样之中,他把猫咪比作自己前生的小书童,如今转世来陪伴他终老。
在《赠猫其一》里,“常看戏座隅……夜夜占氍毹……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陆游时常看着猫咪在座榻边玩耍,夜夜占据着他的毛毡,后来陆游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小於菟”。“小於菟”,翻译过来就是小老虎的意思。
陆游最有名的一首猫咪诗,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一》:“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室外天空黑暗,风雨大作,很不适合出门,陆游就待在屋子里,裹紧毯子,燃起柴火取暖,一边撸猫,一边作诗。
05 爱猫也疯狂
到了元代,纳猫契实现了升级版,不仅采用雕版印刷、图文并茂,并且有了一套标准制作规范。小小的猫咪,肩负着防止老鼠啃食佛经的重任,人们便将它们视为神灵,纳猫契上的文字采用螺旋形排列,带上了一层神圣色彩。
明代的撸猫风气不输宋代,皇宫中的公猫被称呼为“某小厮”,母猫被称为“某丫头”,有官职头衔的被称为“某老爷”,阉割过的猫被称为“某爹”。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爱猫人士众多,其中以帝王最为典型。
明仁宗朱高炽喜欢画猫,有一次他完成作品后很兴奋,让大臣杨士奇为他写题跋文,杨士奇于是写道:“静者蓄威、动者御变”,“乐我皇道,牙爪是司”,每个字明面上是在赞猫,实际上是在拍皇帝马屁。仁宗很高兴,结局很欢喜,就凭着这几句跋文,杨士奇一路高升,最后成为内阁首辅。
明宣宗朱瞻基继承了父亲明仁宗的这个兴趣爱好,他擅长画猫,作品有《花下狸奴图轴》、《壶中富贵图轴》、《仿元王渊五狸奴图卷》、《仿宣和笔耄耋图轴》、《仿宣和笔宫猫图卷》、《猫轴小横披》等六幅狸猫图卷。而且据说宣宗天天撸猫打卡,可以想见他的猫作品远不止流传下来的这些。
明世宗朱厚熜为了满足自己的吸猫欲望,在宫中专门设立了饲养御猫的机构“猫儿房”,每十五只猫为一群,配置三到四个侍奉它们的工作人员。如果他特别喜爱哪只猫,这只猫就会加官晋爵,领取俸禄。
其中有一只狮子猫,大眼,白眉,淡青色,机灵乖巧,会看主人眼色,深得明世宗宠爱,被赐名“霜眉”。霜眉寿终正寝以后,世宗非常伤心,命人将它放进金棺中,厚葬在了万寿山北坡,立碑名为“虬龙冢”,栽上虬龙柏。然后按照道教礼仪为霜眉祈祷,写悼文祭祀。
有一个叫袁炜的官员呈上来一篇文章,投皇帝所好,中间写了一句”化狮为龙”,明世宗看后大悦,过了不久袁炜就被提拔为吏部侍郎,之后又加一品入内阁,其火箭般的晋升速度令人惊叹。
明神宗朱翊钧继续沉湎于“猫色”,行为上更加疯狂,当时宫中猫的数量泛滥,各个角落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如果哪只猫得宠,就能加官晋爵,成为“猫管事”,皇帝在赏赐臣子时,猫管事一样能领赏。
发展到后来御猫们愈加有恃无恐,看到小孩子也不惧怕,会直接扑上去甚至给对方一巴掌,为此还吓病了好几个皇子和公主,可是这些猫并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06 趣味猫文化
猫的待遇到了清代大不如以前,游牧民族出身的清皇室更钟情于狗,尤其是能协助打猎的猎犬。到清道光年间下了一道谕旨,规定首领、太监不准养猫,如果遇到谁养猫,必须立即交出来,否则将受到惩处。不过后宫中依然有一些人喜欢猫,比如慈禧太后钟爱狸花猫。
名臣张之洞也喜欢猫,屋中喂养了十几只,野猫来他家里也会受到款待。猫可以在张之洞的一堆书籍里爬上爬下,随地大小便。想和张之洞拉关系的人便将猫送到府上,张之洞也是来者不拒。
民间撸猫现象则更加普遍,清代传奇学者黄汉是一位爱猫人士,他发现没有专门介绍猫的书籍,决定自己写一本。黄汉到处搜罗有关猫的信息,编著了一部《猫苑》。这本书分为《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门,包括了历代有关猫的典故、诗文、图画、奇闻异事,还有猫的养育知识,堪称古代养猫的百科全书。
清嘉庆年间,文人王初桐通过各家传记一点点收集整理,创作了一部书籍叫做《猫乘》。这本书将猫事归纳为八卷,介绍了如何科学地选猫、养猫,总结了养猫人的各种心得体会。该书一经面世,就收获了一大批的“猫奴”粉。
猫咪常年在户外戏耍,难免带上各种病菌和寄生虫,给猫驱虫成了猫奴们的重要任务。有的书籍里记载了驱虫药方,比如《行厨集》里介绍到,将桃叶与楝树根捣烂泡进热水里,给猫擦洗,可以消灭虱子。将樟脑磨成粉末,涂抹在猫身上,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酉阳杂俎》里记载了一种奇特的诊断方法,说在黑暗中逆着毛撸猫,如果能撸出火星,表示此猫没有长跳蚤。
对于历代猫奴们来说,给爱宠取名是一件技术活,需要花费大量心思。比如橘色的叫“金丝虎”,纯白的叫“尺玉”,四脚全白的叫“踏雪寻梅”,头顶黄色的叫“将军挂印”,背部黄色的叫“白袍金印”,黄黑相间的叫“滚地锦”。
还有黑毛白尾的叫“墨里藏针”,白毛黄尾的叫“金簪插银瓶”,黑毛白肚的叫“乌云盖雪”,白毛花嘴的叫“衔蝉奴”,黑毛白斑的叫“梅花豹”,白毛橘斑的叫“绣虎”。此外有“虎舅”、“鞭打绣球”、“东守”、“锦带”、“云团”等等,真是妙趣横生。
07 科学吸猫
“猫钟”,更是一种神奇的存在。说白了,就是用猫来判断时间。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猫的眼睛可以当时钟,早在北宋时期,欧阳修就在《玉匣记》里提到,可以看猫的瞳孔大小来计时。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里则说,猫眼犹如子午线,在卯酉时很圆,寅申已亥时像银杏核,辰戌丑未时变成了一根侧着的线条。
元代百岁老人贾铭在养生著作《饮食须知》里,也介绍猫眼可以定时辰,子午卯酉时如一条线,寅申巳亥时如满月,辰戌丑未时如枣核。
另有清代苏州评弹《玉蜻蜓·云房产子》中记述,在云房产子时,由于不知道孩子的生辰,便通过猫眼睛来估计大概的时间。
原来,猫的视网膜后有一层薄膜,可以反射光线,猫的瞳孔会随着太阳光的强弱进行调整。早上太阳升起前,瞳孔很圆;等到中午太阳最亮时,变成一条细线;之后随着太阳光减弱,瞳孔又会逐渐放大,直至恢复圆形。这几个阶段的猫眼,就像古人描述的“枣核”、“一线天”,“满月”那样。
虽然这种计时方法没有钟表那么精准,但是在有些人看来已经够用了。法国传教士古伯察写了一本《中华帝国纪行》,记述了他在大清国的所见所闻,其中讲到了一个奇遇。说他路过某村庄时,问一位小伙子是否已到中午了,可是天空阴云密布,小伙子一时判断不出来,他就急忙跑回家里抱来一只猫,仔细观察了一番说:“还不到中午。”
古伯察感觉匪夷所思,前去请教中国教友,教友抱来几只猫,向古伯察介绍了猫钟的原理,古伯察这才恍然大悟。
为了保证猫钟的使用效果,《猫苑》里特别强调,小猫血气不足,变化无常,不准确,计时一定要用老猫。
后来清末学者俞樾研究发现,老猫也有失效的时候,比如同样是中午,晴天和雨天的猫眼不同;同一天在不同地方,光线明亮处和昏暗处的猫眼不同。总之他得出一个结论:“猫钟观测法”经不起科学细致的验证,不是很准确。
其实计时准不准确,对猫来说并不重要,它也没有进化成钟表的理想追求。最重要的是,猫用了五千多年时间,远离了抓老鼠的辛苦岗位,爬上了食物链顶端,牢牢占据了居家萌宠的宝座。毕竟现代人养猫,只是为了陪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人类吸猫小史》、《中国的猫文化》、《千古衔蝉:浅言中国的猫文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撸猫上下五千年,喵星人都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