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卷六《兵政二·储将才论》,全文如下:
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乐毅、羊祜、诸葛亮、谢安、韦叡、岳飞等,儒将也;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等,大将也;孙膑、吴起、白起、耿弇、杨素、慕容绍宗、李光弼、马燧等,才将也;英布、王霸、张辽、刘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扩廓贴木儿等,战将也。史册所载,代止数人。若夫偏裨部曲之才,难殚述矣。
且夫儒将、大将、才将、战将,皆将也。韩信之对汉高祖曰:“臣善将兵,惟陛下善将将。”故将才著于戎伍,而储才则先备于朝廷。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听磬声则思封疆之臣,听鼓鼙则思将帅之臣,故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天生五材,谁能去兵?禁廷颇、牧之思,岂虚语哉!
在檀道济、王镇恶、沈田子、沈林子、朱龄石、朱超石、傅弘之、蒯恩这些人里,其实还可以加入毛德祖、王仲德(王懿)、檀韶等人,这些人都是刘裕北府兵集团里的将才。我仅就个人理解和所知做个分析。
首先不能说这些人,得说他们的主子刘裕。刘裕虽然多疑,但刘裕用兵之才和胆略确实非同一般,刘裕是东晋一代,不,甚至是整个东晋南朝时代南方最杰出的军事家。其功业绝对位居东晋,不,是六朝第一位。其北伐的业绩也是古代南方北伐中仅次于朱元璋的。虽然刘裕北伐西征灭掉的南燕、后秦和谯蜀一般人都认为是濒死政权,但六朝时代的南北战争中,南方虽然也不时有祖逖、桓温、谢玄、刘牢之这样的名将,也有过桓温灭国成汉的例子,但能灭三国者,除刘裕外无他。刘裕通晓兵事,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临危不惧的意志,过人的胆识,联合同僚和组织下属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不凡的个人魅力,绝不是吹的。整个东晋后期,国家几乎全赖刘裕一人在支撑。卢循徐道覆之乱时,刘毅战败,刘道规被困荆州无法脱身,建康城危在旦夕,全赖刘裕迅速回援才能弥平叛乱。崔浩评价刘裕,是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苏辙评价道:宋武既诛桓氏,收遗晋而封植之,又克谯纵,执慕容超,逐卢循,擒姚泓,立四大功,天下莫能抗。
其次说说刘裕手下这些人,刘裕手下文臣之首莫过于刘穆之,其次如王弘、谢晦、张劭、徐羡之、傅亮等都颇具才能。主要是武将。其实刘裕的弟弟刘道规(370~412年),字道则。刘裕与刘道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个人觉得刘道规是刘裕手下少有的军政文武双全的人,其个人能力绝对高于刘裕手下的武将。义熙七年(411年),卢循之乱终获平定。刘道规进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加授散骑常侍。在这个时候,刘道规的功绩地位是最高的,已经做到了方面大员和开府的级别,当然他是宗室。无奈刘道规因病于次年去世。追赠侍中、司徒,谥号烈武。追封南郡公。司徒是三公之一,郡公是异姓爵位中最高的。从追封的官职也可以看出刘道规的地位。刘裕称帝后,再度追封刘道规为大司马,临川王。王爵不用说,大司马也不用多说,三公之首。
除刘道规外,下来重点说说这些名将吧。刘裕手下这些名将除沈田子沈林子兄弟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外,其余全部是北方人。以徐兖青三州人员者居多,也有西北雍凉人员。其实刘裕集团的主要人员大多都是寓居于京口广陵一带的徐兖青三州侨民之后。刘裕本身也是徐州人。故而刘裕对徐兖青三州人员普遍倍加关照。雷厉风行的义熙土断也明确规定徐兖青三州人员在京口者不在土断范围之内。
刘裕手下名将中,名气最大的和后来官职最高的莫过于檀道济(?—436),他是兖州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毕竟檀道济相对其他人活的时间长一些,而且檀道济还是刘裕的四大托孤大臣之一,且是唯一的军人。在刘裕去世时候已经是使持节,镇北大将军了。北府兵的兵权一半在他手上。檀道济是刘裕最早的从龙功臣之一。早年的生涯一直是跟随刘裕南征北战,而且战功卓著。刘宋建国后的几次对魏作战中,普遍是兵败如山倒,只有檀道济一人能有所斩获,但也损失不小。日后檀道济因功高震主被多疑的刘义隆冤杀,这无异于又提升了檀道济的知名度。檀道济也是这些人中唯一成为唐宋时代官方制定的古今七十二名将行列里的人了。在统率能力上,灭后秦之战中,王镇恶和檀道济率领的是前部人马,是先锋。这时候的檀道济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而在刘宋建国后的对魏作战中,檀道济也都是独当一面,可见其有方面之才。单独领兵的能力是不错的,也处变不惊。
檀道济有两个哥哥,分别是檀韶(366~421年)字令孙,檀祗(369-419年),字恭叔。这两个人与檀道济一样都是刘裕铁杆的从龙功臣,都是兖州人。自跟随刘裕京口起义以来,一直战功卓著,但性格不像檀道济那样比较稳重。檀韶特爱喝酒,贪婪横暴,在任职上没什么政绩。但高祖称赞他全家从军,他弟弟檀道济又有大的功劳,所以仍特别地受到宠遇。檀祗性格倨傲豪纵,喜欢在地方上放纵无拘。檀道济的这两个兄长,基本上是典型的武夫,你让他打仗冲锋没问题,但你让他在地方上干,真不能,而且这两个人性格骄横,这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
檀道济外再说说沈田子兄弟。沈田子(383-418年),字敬光,沈林子(387—422年),字敬士。二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出身于江东豪门吴兴郡沈氏,而吴兴郡沈氏多出将才。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沈田子兄弟,以及后来的沈庆之沈攸之等。沈田子兄弟早年跟随刘裕,参加过各种平乱以及北伐作战。在灭后秦之战中,沈田子和傅弘之独领一军,从襄阳经武关攻关中,居功仅次于王镇恶,而且以寡击众,并战胜敌军。是有大功劳的。但是沈田子的毛病就在于不能容人,尤其王镇恶。为大将者不能容人是极为危险的。留守关中期间,沈田子杀王镇恶一方面因为个人原因,也有刘裕的失误,主要是南北人之间的矛盾和争功问题,但沈田子身为刘裕最器重的将领,大敌当前无容人之量,确实不该,而且他擅杀王镇恶,开启了晋军内部的恶斗和仇杀,削弱了晋军内部的实力和破坏了团结。沈田子无疑是加速了晋军丢失关中的步伐。其弟沈林子在灭后秦之战中,与刘遵考也独领一军从徐州经汴水入黄河攻击豫州河南地区。王镇恶被杀是冤枉,沈田子被杀也算是咎由自取,但也有些可惜。沈林子不似哥哥那样,比较沉稳,果勇有谋,但是他作为方面统军的时候不多。不过沈林子出身士族高门,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也时常代理禁军事务。刘裕称帝后,谢晦曾任领军将军,谢晦有兵或外出时候,沈林子常代理谢晦的职务。个人觉得沈田子其实如果能心胸能广阔一些,那么加以时日,还是可堪大勇的。
再下来说一下朱龄石(379年—418年),字伯儿,朱超石(382-418)兄弟。二人都是沛郡人,与刘裕都是徐州籍的老乡。二人都是世代将门出身,父祖都曾是桓温桓冲兄弟的部下。后跟随刘裕,刘裕十分欣赏其义气。跟随刘裕以来,二人都屡建战功。朱氏兄弟果敢骁勇,精于骑射,却也粗通文墨,擅写书信。这在以武略见长的刘裕集团的将领中是不多见的。刘裕灭谯纵时,虽授予朱龄石进攻方略,不过一线的具体指挥主要还是朱龄石等人在进行的。本来在伐蜀时,朱龄石并不是唯一人选,当时有许多人比朱龄石资历威望高,但刘裕最终选择了朱龄石。朱龄石虽然带走了北府兵的精兵猛将,但的确也没有辜负刘裕的期望,也反映了刘裕的知人善任。刘裕北伐后秦时,朱龄石没有参与北伐,与刘穆之一文一武留守关中。朱龄石当时已经是左将军了,按照汉魏旧制,右将军已经属于重号将军的行列里了。北伐后秦时候带走了朱超石。刘裕黄河岸边用却月阵大败北魏,是刘裕亲自坐镇指挥的,前线负责执行的就是朱超石。灭后秦后,朱超石没有跟刘裕回建康,一直经常命人从水路到彭城和刘裕联系,并宣慰河洛的将士。关中大乱后,大出刘裕意料之外。刘裕紧急派朱龄石持节都督关右诸军事,雍州刺史,右将军。朱龄石赶到关中后,无奈关中局势已经超出他想象了。临行前刘裕曾嘱咐朱龄石,关中如不可守,他应赶快带军队和刘义真迅速回到关东,入关后再慢行。无奈刘义真是带不动啊,朱龄石又不能撇开刘义真独自走,最后只能和朱超石掩护这个带不动的公子爷刘义真,结果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最后被杀。死时候,两个人一个三十七,一个四十岁,正值壮年,可惜啊。如果二人不死的话,应该会有更大的前程,尤其是朱龄石已经位居持节刺史四方将军的行列里了,前途无量啊。
下来说一下王镇恶。王镇恶籍贯是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昌乐)人,生于京兆长安。他应该是刘裕的部属中名声最大的之一了。王镇恶是前秦名相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十余岁时候随叔父来到南方,后投奔了刘裕。王镇恶个人的勇武能力一般,不过其确有一定的才能。北伐后秦时,肯定选择王镇恶,主要还是王镇恶家族的声望。王镇恶缺乏胆量,在突然面对数倍于己的后秦军,心生怯懦,若不是沈林子极力劝谏,很可能怡误战机;过于贪鄙,连对方皇帝镀金乘舆上的金屑都要刮下来,要不是他最后把车扔了,刘裕还以为他有野心呢;心胸不够宽广,很多将领本来就有南北地域的派系,作为人数不多的北方派系,不能谦让团结,最终,被沈田子诱杀,一代名将死于内斗,间接导致了最后,关中地区的失守。当然王镇恶贪财,也有可能是为了摆脱刘裕对他的怀疑。王镇恶的不幸,有许多原因,个人觉得是在东晋这个以东南人士为主的集团里,王镇恶这个北方人,还曾是敌国功臣的后代,始终是一个另类,再加上他个人的一些作为,使得他最后走向了不幸。
再说傅弘之。傅弘之(377年―418年),字仲度,祖籍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 ,曹魏太常傅嘏之后,西晋司徒傅袛玄孙。也是正经的名门之后,而且也是刘裕集团里籍贯最西北的一位了。傅弘之年轻时风流倜傥,胸怀大志早年在荆州,曾被囚入狱,后被桓玄赦免出狱。傅弘之后来跟随刘道规征战,多有功劳。北伐后秦时候,傅弘之跟随沈田子从襄阳经武关攻关中,表现出色。在关中大乱后,傅弘之一度以寡击众,两次击败胡夏军,气冠三军。由于寡不敌众,晋军全军覆没,傅弘之被夏军俘获,赫连勃勃强迫傅弘之投降,傅弘之宁死不屈。当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赫连勃勃命人将傅弘之的衣服脱光,傅弘之大声叫骂赫连勃勃,赫连勃勃大怒将其杀害,时年四十二岁。傅弘之是一位勇悍的将领,不愧西北男儿,如果不死,日后会有很大的前途,可惜了。
蒯恩,蒯恩是徐州兰陵人,也算是刘裕的同乡了。蒯恩也以勇武见长,早年是士兵起家。自孙恩之乱时跟随刘裕以来,一直冲锋在前。无论是讨伐孙恩,灭桓玄、讨谯纵,征南燕,战关中,蒯恩都是作为冲锋在前的人。自随从刘裕征战以来,每次有危急时,都首先冲击,常常攻陷敌阵,打败敌人,不避险阻,大小一百多次战斗,他身上也多次受重伤。遗憾的是在关中大乱后也被俘。蒯恩作为一个基层出身的人,靠战功成为男爵将军,但为人很谦虚,与人谈话时总是以官职称呼别人,而却自称鄙人。他对待士兵们,很有纪律,部下都亲近拥护他。个人觉得像蒯恩这样的基层出身的人,文化程度不一定很高,而且忠勇异常。如果能活下来,刘裕一定还会提拔他,而且他一直跟随刘裕,如果活着多半会在禁军中任职。
再下来我想多说一下这么几个人。
王懿字仲德(367-438年),籍贯是太原祁县人,是正经的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之后。太原王氏是汉魏旧族。其地位远高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与晋朝皇室河内司马家族是真正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豪门大族。在前秦对后燕的讨伐中,年仅17岁的王懿与其兄王睿受命组织武装,与慕容垂作战。后南下到东晋地域内,却一直不大受重视。初在桓玄门下,后觉桓玄难成大事,曾预言桓玄“恐不足以成大事”与刘裕暗中往来,支持刘裕。在刘裕讨伐桓玄之战中,是刘裕在建康城的内应。但因走漏消息,王睿被杀,王懿侥幸逃脱。虽然做内应失败,不过刘裕灭桓玄后,对王氏兄弟还是很厚待的。刘裕掌握东晋大权后,追赠其兄为给事中, 封安复县侯。任命王懿为中兵参军。王懿从此开始了他的沙场生涯。灭南燕之战中,王懿被委以前锋重任。因其长于谋划,临战勇猛,前后“大小二十余战,每战辄克”。初次显露了他的军事才能。卢循之乱时,王懿出镇越州,即今天广西兴安,切断了叛军归路,立有大功,被封为新淦县侯。灭后秦之战时,王懿晋升为征虏将军,加冀州刺史,督前锋诸军事,并亲率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秀灵、严纲等开钜野泽入黄河,进逼潼关,攻克长安,俘虏后秦皇帝姚泓。灭掉后秦,王懿因功升任太尉府咨议参军。灭亡后秦后,刘裕想乘此机会迁都洛阳,进而收复整个北方,朝中文臣武将纷纷附合,唯有王懿提出异议;“今暴师日久,士有归心,固当以建业为王基”。王懿此言,在于提醒刘裕应以安顿后方为重,免为政敌所乘。这个建议引起刘裕警觉,又恰逢刘穆之病逝,刘裕恐后方有变,故采纳王懿建议,除留一支偏师镇守关中外,率大军班师南还。这时候王懿已经是方面大员了,加上他还是刘裕太尉府的参军,相当于以参谋人员掌军,不过他可不是言过其实的马谡。关中大乱,诸多跟随刘裕起兵的徐兖青宿将尽殁于关中,王懿成为与檀道济为数不多的从龙功臣。刘裕称帝后,王懿任徐州刺史,加都督名号,成为拥有地盘和军队的实力人物。徐州治所在彭城,是刘宋在整个淮北的大本营。日后宋魏作战中,王懿身处一线,南兖州刺史的檀道济地处二线应援。刘裕去世后,北魏大举南下,刘宋内部则忙于争权,河南一线只有司州刺史毛德祖死守,东线全赖王懿和檀道济以及青州刺史竺夔支持,最后勉强保住了山东淮北。元嘉第一次北伐时,刘义隆派到彦之北伐,魏军放弃河南退守河北,唯王懿感到魏军撤退的很蹊跷。主帅到彦之大惊失色,忙命焚舟南撤,王懿再次献计,认为魏军距大本营尚远,不必急于焚舟弃甲,而应入济水另作打算。否则,军心动摇,容易溃散。但到彦之执意南撤,放弃黄河南岸东部要地,直接退守彭城。北伐失败,到彦之因罪下狱,王懿也受到降职处分。随后,王懿又受命协助檀道济救援滑台,因粮尽而被迫撤军。从此,刘宋王朝尽失河南之地。元嘉九年(432年),王懿三任徐州刺史,加号镇北将军,再次肩负起为刘宋王朝镇抚北部边境的重任。元嘉十年,又加领兖州刺史。元嘉十三年(436年),进号镇北大将军。元嘉十五年,去世。综观王懿的一生,为人勇而有谋,颇具城府。是刘裕集团中少见的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不过就王懿的一生和功业来看,他虽然文武全才,但做参谋和地方官时候较多。如果能有一个大将为帅,他为参谋赞襄军务,则会非常不错。但刘裕手下除他自己外,好像没有真正的大将之材。
毛德祖(364-429年),荥阳郡阳武县人。晋末南渡。开始当冠军参军、辅国将军。刘道规当荆州刺史时,毛德祖当他的部将。再又当高祖刘裕的太尉参军。毛德祖在晋书里没有单独的传记,只有简单的叙述。以为王镇恶龙骧司马;加建武将军。为镇恶前锋,斩贼宁朔将军赵玄石于柏谷,破弘农太守尹雅于梨城,又破贼大帅姚难于泾水,斩其镇北将军姚强。镇恶克立大功,盖德祖之力也。长安平定,以为龙骧将军、扶风太守,仍迁秦州刺史,将军如故。时佛佛虏为寇,复以德祖为王镇恶征虏司马,寻复为桂阳公义真安西参军、南安太守,将军如故。复徙冯翊太守。高祖东还,以德祖督司州之河东平阳二郡诸军、辅国将军、河东太守,代并州刺史刘遵考戍蒲坂。长安不守,合部曲还彭城,除世子中兵参军,将军如故。又除督司州之河东平阳河北雍州之京兆豫州之颍川兖州之陈留九郡军事、荥阳太守,将军如故,又加京兆太守。高祖践阼,进号冠军。论前后功,封观阳县男,食邑四百户。又除督司雍并三州豫州之颍川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司州刺史,将军如故。大意就是说北伐后秦时,毛德祖是王镇恶的司马,王镇恶的战功大多以毛德祖居多。关中沦陷后,毛德祖被迫退往河东蒲坂一带,接替刘遵考。即今天山西运城南部永济一带。但关中沦陷后,河东这个东晋在黄河以北的狭小唯一的突出部根本无法据守,不久赫连勃勃派军进攻河东,毛德祖知道无法坚守,只能率军撤往彭城。自此之后到刘裕去世,毛德祖一直镇守河南地区,任司州刺史都督将军如故。这就是说刘宋河南中西部地区的防御一直是毛德祖的防区。其辖区西自潼关,北到黄河,南到豫州颍川,东到兖州青州交界处。但主要镇守的地带是河南的洛阳、金墉城和滑台一带。刘裕去世后,北魏追回刘宋使节,并大举南下。此战魏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接扑向河南,目标就是洛阳虎牢一带,一路扑向青州,但主攻点是司州河南地区。毛德祖率军死守虎牢,虎牢是毛德祖驻军的主力区域,而且城池坚固。毛德祖固守待援,魏军长期毫无办法。后排骑兵四处抄掠,并迂回到司州南部和豫州北部地区,用围城打援的方法。当时刘宋的援军以檀道济为主,但面对司州和青州两路受困的局面,他只能以青州为主,无法救援河南地区,当然也有怯懦的原因。虎牢被围城二百多天后,最后弹尽粮绝,兵败被俘,几年后病死在北魏境内。毛德祖的一生,征战有功,不过感觉他守强于攻。其实个人感觉面对凶悍的北魏铁骑大举南下时,南军普遍都有怯懦的心理。
其实刘裕手下还有一些比较出名的将领,如到彦之、胡藩、段宏、竺灵秀等。
到彦之(?~433年) ,字道豫,南彭城武厚人。隆安三年(399年),刘裕讨伐孙恩时,到彦之因与刘裕同乡(籍贯为彭城),随从刘裕讨伐孙恩,屡有战功。此后灭桓玄,攻谯纵时候也略有功劳。此后到彦之一直跟随刘道怜、刘义隆镇守荆州。并没有参加北伐后秦的这场大战。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宋,进封到彦之为佷山县侯。不过此时,到彦之仍随刘义隆镇守在荆州。到彦之多年来出镇荆州,在当地士民中都很有威信。刘义隆即位后,不顾辅政大臣徐羡之等人的反对,坚决让跟随自己多年的到彦之出任中领军,掌握禁军兵权。谢晦叛乱后,刘义隆派到彦之率军镇压,结果到彦之兵败如山倒,换了檀道济后,局面立刻改观。战后,调到彦之为南豫州刺史、监六州诸军事,镇守历阳。元嘉第一次北伐,刘义隆想让到彦之立功,命他统率王仲德、竺灵秀、尹冲、段宏、赵伯符、竺灵真、庾俊之、朱修之诸军进攻河南,并加其开府。北魏暂时放弃河南退往河北,到彦之不战而得河南,欣喜若狂。但不久北魏立即反攻,到彦之不听王懿和垣护之的劝谏,加上自己旧病复发以及军中疾病流行,直接退往济水,然后步行逃亡彭城,仓储尽皆烧毁。战后到彦之因兵败被免职。不过他终究系刘义隆的老部下,忠诚无疑,不久再度起用为护军将军,并恢复他的封邑,他辞掉了封邑。直到死后,恢复其封邑,并追谥他为“忠公”。孝武帝刘骏时候还得到了配享文帝庙庭的礼遇。综观到彦之的一生,败多于胜。刘裕很明白到彦之的能力,一直不大重用他,只是让他留守。他日后的飞黄腾达主要是因为是刘义隆荆州旧部的原因,因为他的忠诚,所以即便大败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处罚。到彦之,个人觉得让他打几个土匪毛贼,镇个场子或者领个禁军搞训练没问题,也出不了大事。但让他独当一面甚至亲统大军与北魏作战,真是不能啊。元嘉北伐他统领的手下,说实话,如王懿、竺夔(竺灵秀)、垣护之、段宏、朱修之,单纯的从某方面的行军作战来说,都比他强。
胡藩(372年—433年),字道序,祖籍江苏宿迁县人,后迁豫章。胡藩历史上不甚显赫出名。他早年曾在殷仲堪、桓玄手下为官为将,为人尽忠职守。桓玄兵败后,刘裕一向听说胡藩对殷仲堪讲真话,又为桓玄尽忠,召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此后在灭卢循、伐刘毅、灭南燕、伐后秦的诸多战役中,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刘裕称帝前,爵位为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少帝景平元年(423年),胡藩因为防守东府,擅自打开边门,被革职免官,不久官复原职。元嘉四年(427年),胡藩调任建武将军、江夏内史。元嘉七年(430年),胡藩调任游击将军。到彦之北伐时,南兖州刺史、长沙王刘义欣进据彭城,胡藩出外戍守广陵,代管州府事务。后改任太子左卫帅。 元嘉十年(433年),胡藩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壮侯。胡藩也许谈不上有太大的才能,但尽忠职守。无论是伺候殷仲堪还是桓玄,以及后来的刘裕,都绝对的忠于职守。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吃你的饭就绝对做好你的事儿。也许正因为他伺候过的人太多,他始终是在二三流的行列里。
段宏(?—438),这是刘裕手下一个异族将领。他是鲜卑族,原为后燕、南燕大臣,后为南燕慕容超所不容,投奔北魏。409年刘裕伐燕时,举家转投刘裕。在刘裕生前,历任中兵参军、谘议参军、宋台黄门侍郎、兼领太子右卫率。参与刘裕北伐后秦的战役。关中大乱时,段宏单骑救出刘义真,得到赏识,升任段宏为宋台黄门侍郎,兼领太子右卫率。刘宋建立后,先后被任命为淮南太守、散骑常侍、骁骑将军。讨伐谢晦叛乱时,段宏率精锐骑兵两千冲锋陷阵,颇有战功,为刘义隆赏识。元嘉北伐时候,段宏是到彦之麾下,率骑兵作战。在此次北伐和后来的防守作战中,段宏屡有斩获,战后,段宏因攻进号为“征虏大将军”。元嘉十年(433)正月,宋文帝任命征虏大将军、淮南太守段宏为青州刺史。同年四月,又任命青州刺史段宏兼任冀州刺史,将边关军务授予他。元嘉十三年(436年)七月,青州济南翅屋人工道获得白兔,段宏献上朝廷。 元嘉十五年(43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段宏病逝,文帝下召,追赠段宏为左将军。段宏是异族,在刘裕集团里是较为少见的。也许正因为此,在晋末刘裕时代,段宏一直不大受重用,官职也不高。救了刘义真尤其是刘宋成立后,段宏大展头角。段宏出身北方鲜卑族,其骑兵作战能力在南方这些以擅长步兵守城和水战的将领里是十分少见的。故而段宏的作战常率领精骑为主,他的作战风格也确实无愧鲜卑风格和骁骑将军这个称号。
竺灵秀,出身于庶族。他的一生大致如此。东晋末随刘裕南征北战,在北伐后秦过程中立功,历任太尉行参军,宁远将军,兖州刺史等。刘宋建立后,镇守青州。在第一次元嘉北伐中,率水师入黄河,收复洛阳。后魏人南下围攻洛阳,滑台,虎牢。竺灵秀未及时救援滑台,后又弃城南撤致北伐溃败,宋文帝大怒,灵秀抵罪,被处死。因在元嘉北伐中犯重大失职之罪而被革职处。竺灵秀在北伐后秦时跟随王懿开巨野泽,保障了晋军的后勤补给,并在青州一带的黄河沿岸监视魏军的动向。第一次宋魏大战时,魏军夺得河南,俘虏毛德祖,而竺灵秀坚壁清野最后死守住了青州。元嘉北伐中失职,后被杀。其实竺灵秀就算有罪也不至于被杀,当然他被杀也与其可能居功自傲或者看不起到彦之有关。
下来我大概总说一下以上的将领。以上所列人员有刘道规、檀道济兄弟三人、王镇恶、沈田子、沈林子、朱龄石、朱超石、傅弘之、蒯恩、王懿、毛德祖、到彦之、胡藩、段宏、竺灵秀。论亲近关系,刘道规自然最亲,论军政才能和官职地位也是刘道规最近最高;论后世的名气,王镇恶、檀道济最大;论下场最惨的,檀道济被冤杀,竺灵秀被杀,最可惜。下来傅弘之被冻死,也实属可怜可叹。下来如朱龄石兄弟,也是被俘而死,毛德祖也是被俘且客死他乡;结局最好的,该属王懿了,以七十一高龄安享晚年,胡藩也安享晚年;论战功战绩,檀道济较多,毕竟名气大,活的也长些,到彦之估计最菜了;论作战风格而言,檀道济多变,毛德祖守强于攻,王懿、胡藩稳重,段宏擅长骑兵作战,沈林子谋勇兼备,傅弘之和蒯恩勇敢,檀韶兄弟冲锋可行,其余人也各有风格。论为人处世,王镇恶、沈田子都不行,倒是蒯恩比较谦虚谨慎;论生前官职,除刘道规宗室外,朱龄石、檀道济、王懿较高。此三人生前都已经做到了方面大员,持节和重号将军的行列里了,而其他人虽也有兵权,也做过刺史这样的封疆大吏,但名位不显。按照汉魏晋旧制,将军以大将军最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次之,下来是前后左右这样的四方将军,以及四征、四镇这样的将军,这些都是重号将军,其余的都算是杂号将军。大骠车卫这样位比三公级别的将军是轻易不授予人的。刘裕做过车骑将军,后来升任太尉,实际上就是大将军。虽然魏晋以来,四方将军已经没什么实权了,但名望仍然很重。刘裕的第一心腹刘穆之,生前就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同时兼任丹阳尹,还有前将军的军职。朱龄石生前做过左将军,与刘穆之共同留守建康,还出任过益州刺史。檀道济、王懿后来也都做到重号将军的行列里了,其他人生前基本都是在杂号将军里混的。除了将军名号外,魏晋看实力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节钺和都督之权。汉魏时代节钺之权尚不明显,假节和假节钺有区别,但还不至于明显。到了东晋南北朝时代,就分的比较明显而且很有等级了。假黄钺最高,代天子专征,可杀节帅。次之为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再之为持节,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最低的是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此外就是都督之权,比如都督某某地诸军事,最高的是都督中外诸军事。东晋后期,获得过假黄钺地位的有谢安,同时都督十五州诸军事,基本相当于都督中外诸军事了。刘裕是东晋后期事实上的皇帝,实际上的假节钺了,而且他在做车骑将军时候,已经都督中外诸军事,还录尚书事,同时是侍中,同时领扬州和徐兖州刺史。刘道规做到了使持节、都督荆宁秦梁雍六州司州之河南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剩下的人中,做到假节和都督还有刺史三职同时并列或者两职以上的也只有檀道济、朱龄石、王懿了、毛德祖。朱龄石做到了持节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檀道济做到都督江州、荆州的江夏、豫州的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江州刺史,持节、常侍不变;王懿没有都督之权,做到了徐州和兖州刺史,镇北大将军。毛德祖做到了督司雍并三州豫州之颍川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司州刺史,同时也带有将军号。其余之人,普遍没有获得方面之权。名声很大的王镇恶死了才被追赠左将军,青州刺史。论爵位,刘道规是宗室,自然封王,不管是不是追封。异姓人中,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檀道济是县公,地位算是异姓中最高的一批了。刘裕开国时候授封的第一批第一等人中,徐羡之最高,作为曾经刘穆之的副手,自然地位最高,以尚书台长官之尊同时领丹阳尹,授封南昌县公。次之是王弘,琅琊王氏高门,东晋大丞相王导曾孙,中领军王洽之孙,司徒王珣长子,授华容县公。第三位就是檀道济了,授永修县公。傅亮、谢晦在檀道济之后。檀道济的哥哥位居第六。王懿是侯爵,列第七位,沈林子也是伯爵,毛德祖是男爵。其余多人许多在刘宋建立前都死去,但也可以分出高低。王镇恶死后追赠县侯,朱龄石死在刘宋成立前,但活着的时候已经是县侯。如果能活到开国后,最起码也能维持侯爵水平,最低也在伯爵层面。肯定能够是第一批的名单里。
刘裕京口起义,十余年间扫荡天下声威显赫,手下名臣能将无数。后人也常将刘裕和曹操做一番比较。论作战,刘裕不亚于曹公,甚至可能还超出。刘裕行军一生,勇而善变,罕见败绩。曹公用兵奇诡,总体是胜多负少。不过刘裕在文采、政略方面不如曹公。曹操刘裕二人都多疑,算是雄猜之主。但曹公手下能臣谋士和敢战之将居多,而且宗族之内,也确有名将。曹操手下谋臣如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司马懿等,武将宗族内有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这样的八虎骑,外姓有五子良将,地方官上有贾逵、梁习、温恢、刘馥等。人才济济啊。儿子中,曹丕、曹彰、曹植最为突出,各有所长。而刘裕手下文臣可堪大用的才能之人只有刘穆之一人,徐羡之、傅亮等只是中才以上,谢晦、王弘等,刘裕内心并不敢太过于信任。宗族之内,仅刘道规一人才堪大用,却还早亡。而他的儿子几乎一个不如一个,刘义隆算是最好的了,却多疑无度,不肯放权。时代不一样了,曹操的时代,虽然士族门阀崛起,但还没有形成日后如魏晋那样的统治局面,故而曹公能任天下之智力,最后扫荡群雄,占据整个长江以北。而刘裕时代,士族掌权的局面早已定型,并达到了高峰。虽然刘裕被田余庆先生评价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但刘裕只是开启了庶族崛起的时代,离真正的士族崩溃尚有很长的道路。刘裕真心希望士族帮助他,他需要士族的支持,毕竟他出身二等士族,实际上就算是寒门了,而且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高门大族对刘裕普遍看不起刘裕,最典型的莫过于谢安之孙谢混。谢混父亲谢琰死于孙恩叛乱,是刘裕替他找到了杀父仇人,但谢混后来就是不领情,不断与刘裕做对,逼的刘裕不得不杀之。而刘裕手下将领,虽然也算各有所长,但一场关中之乱,损失了至少一半以上的名将和从龙功臣,实力大减。刘裕赖以起家的徐兖青三州籍贯为主的北府精英因此实力大减,迫使刘裕不得不放弃再度北伐。刘裕的时代,仿佛就是靠他一个人在支撑的时代,他活着,凶悍狡猾者如北魏胡夏,都忌惮着他。他死后,没有人再害怕南人了,几场大战下来,南方是兵败如山倒。刘裕领着二线将领,能够用人之长,打出灭国之战。而刘裕死后,当年的名将也只能是循规有余,尽力的维持现状而已了。
从刘裕时代开始起家出名的将领大致就以上这些。之后的如垣护之、萧斌、萧思话、垣护之、朱修之、宗悫、沈庆之、柳元景、薛安都等,都是刘义隆、刘骏时代的将领了,不再讨论的范围内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刘裕手下将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