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八个字评价李世民的一生,揭开了李唐王朝衰败的真正祸根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李世民:“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主席评说李世民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是在读欧阳修等所著的《新唐书·李恪传》时写的批语。这句批语指出了唐太宗李世民在立皇储问题上的失误。

【毛主席评点批注及谈话提示】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节选 自——毛泽东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毛主席在这条批语中,主要通过唐太宗李世民在立皇储问题上,更进一步说在用人问题上的一次失误,最终酿成大错,而批评了他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千古大错。

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同诸位王子争夺皇位,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发动了政变,杀死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立自己为太子,靠血腥的宫帏政变而篡夺了皇位继承权。不久,他便继承了皇位,史称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开明皇帝,接受了亡隋的教训,领略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与群臣励精图治、居安思危,天下一派升平景象,赢得了中国历史上的广为称颂的“贞观之治”。他在许多方面都可谓政绩非凡卓著,为后人所称道。

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等贤相,知人善任,用人以能,进忠贤,退奸佞,朝政清明,天下太平。他虚怀若谷,广开言路,能够采纳属下臣子们的谏诤良言,以魏征等大臣面折廷谏,被太宗视为自己的“镜子”,避免了不少错误的出现。

唐太宗本人和大臣们做到以身作则,严于执法,制定了律令,而且不避权贵。尤其是,他特别重视吏治,对于刺史的选择非常严格,严惩贪官污吏。

在发展经济、对待百姓上,他在唐初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从而恢复了遭到破坏的生产,发展了唐初经济,使社会逐渐安定了下来。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上,他异常开明,主张民族团结,形成了“胡越一家”的盛况。由于唐太宗本人图治作为和正确的政策带来唐初社会的繁荣景象,社会生产连年丰收,谷价低廉,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无疑,唐太宗李世民是英明的杰出的皇帝,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就连一部记载他的大臣们计议国事的书——《贞观政要》也成了历代最高统治者学习统治之术的必读书。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皇帝,还是出现了用人上的重大错误,而且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李恪、李治都是唐太宗的儿子。李恪最初当长沙王,不久即被封为汉王,在贞观二年时迁封蜀地,但他因未到封地便做了齐州都督。

太宗为什么让李恪做远地蕃王呢?李恪善于骑马射箭,有文武之才,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宫庭内外的人都信服于她。所以太宗格外器重这位“果英类我”(太宗语)的儿子,并有意加以扶持、培养。

有一次,唐太宗对左右大臣们说:“对于李恪,我怎么不想天天见到他呢?只是早已有了确定的名分,让他在外面当藩王作屏障,待我百年以后,兄弟们才会没有危亡的忧患呀!”

由此也可以见到太宗对他倚重之深。

李治即唐高宗,太宗第九子,初为晋王并被立为太子,但他为人柔弱,少雄才大略且思虑不精。对他们兄弟二人的才略抱负的阔狭大小,唐太宗是清楚的,因此他产生了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大臣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他正是李治的舅父,为此他对李恪也产生了忌恨之心。

终于在高宗永徽年间因房遗爱谋反之事乘机杀害了李恪,以此来断绝天下人的希望。

唐高宗李治统治期间,武则天一步步地取得了权力,并为夺取政权而滥杀无辜和忠良,于国于民皆造成极大损失。

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才人,她十四岁入宫,李治做太子时在宫中见到她并且非常喜欢她。但当唐太宗死后,她入感业寺削发做了尼姑。

李治做了皇帝后,对武则天的旧情未断,心生悲切。皇后获知此事后,便差遣人去寺里把武则天接到宫中,让她重新蓄发还俗,于是才有了以后的奇缘,且封她为昭仪。

唐高宗自从把武则天召入宫中封为昭仪后,便屡次要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可是,领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都坚决表示反对。

但是,李义府、许敬宗等却迎合皇帝的心思,表示赞成。宿将李勣则上书奏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于是唐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废黜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重臣均遭贬谪,不久长孙无忌被赐自缢而死。

高宗才继位六年便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

武则天最初为夺取皇后之位而费尽心机,曾经剐去了王皇后和淑妃的手脚,挖去了王皇后的双眼,并把他们活活折磨死。在她夺权的过程中也同样干下了无数惨绝人寰的事。

她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和索元礼等人,广事罗织,以酷刑逼供,大兴告密之风,一时冤案累累,所杀无辜不计其数。在称帝前,她还大力打击皇亲国戚,滥杀海内名士,社会变得漆黑一团,酷烈空前。

武则天终于在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死后称帝,改国号周。实际上,在此期间她废掉了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两个皇帝。

所有这一切又怎么能说与高宗李治无所干系呢?祸根显然在于“朽物”李治。

毛主席在评注批语中,一褒一贬,分别视李恪为“英物”,李治为“朽物”,态度迥然相异,品藻人物片言只语而成定评。

实事上,毛主席认为,唐太宗明明知道李恪强于李治,才略胆识均无法相提并论,但终因听了长孙无忌的偏言,虽有立李恪为太子之意亦终未实行,以致于酿成了后来危及王朝命运的大祸。

如此说来,与唐太宗一生的英明相比较而言,这何尝不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呢?

毛主席一向知人善任,惜爱俊杰。此处批语见出他惜才用才之原则。40年代党中央在撤出延安后又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击国民党军的作战胜利,当时毛主席曾留下这样一诗句:横马立刀军前,唯我彭大将军。一句诗可以看出毛主席对气宇轩昂的英俊豪杰的颂赞认同,善于了解人的思想和才智。

这一条的批语也表现出了毛主席批注的共同特点,即借古以鉴今,以古人之得失为今日之明镜,借唐太宗的一误而思索用人之原则根本。

【《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原文】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藩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坐与乳媪子博嬉,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

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 ,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璋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

【译文】

郁林王李恪,开始封王在长沙,后封为汉王,贞观二年迁到蜀,与越、燕二王同时受封。但他很久不到封地,仍为齐州都督。太宗对左右说:“我难道不想常见到恪儿吗?只是名份早已定了,使他在外面作藩为屏,我百年之后,他们几个兄弟没有危亡之忧。”

贞观十年,李恪改封为吴王,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时调封。授为安州都督。太宗给他赐书说:“你是我的至亲骨肉,常想着以你来捍卫王室,以义办事,以礼修心。在外为君臣,在内为父子,现在你将远离我,不给你珍奇宝物,而给你一封信,很是想念。”

后来因与乳媪子博艺戏玩,被罢去都督,削封三百户。高宗即位后,拜为司空,梁州都督。

李恪善长骑马射箭,有文才武略,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地位和威望都很高。为朝中和朝野人心所向。太宗开始立晋王为太子,后又想立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太宗说:“你莫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的原因而反对吧?(晋王母亲是长孙无忌的妹妹)况且恪儿英武果敢,很象我,如果保护舅氏家族,也说不定会依靠他。”

无忌说:“晋王仁厚,是守成、文治的良主。并且如果诸事举棋不定终会失败,更何况立太子这样的大事呢?”太宗于是作罢。由于这件事,长孙无忌对李恪很讨厌。

永徽年间,房遗爱谋反,长孙无忌因此而把李恪杀了,以断天下的念头。临刑时,李恪大喊道:“祖宗,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必受灭族之祸。”太宗的其他几个儿子都分别流放岭表。显庆元年,李恪被追封为郁林王,并为他立庙祠,又让河间王孝恭的孙子作郁林县侯作为后继。神龙初年,追赠司空,大礼改葬。

参考资料:

1.《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

2.《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毛主席用八个字评价李世民的一生,揭开了李唐王朝衰败的真正祸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