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一个行吟在滑州历史上匆匆的过客 滑县人却把他镌刻永恒

☞原创,喜欢的各位可以关注,可在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在豫北滑县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明福寺塔以其建造年代久远、造型奇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之无愧的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宽阔的广场上能够与之比肩的是硕大的欧阳永叔塑像。二者相邻并立、交相辉映,彼此“站”成了滑县地标式建筑。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欧阳修,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公元1007年8月1日)寅时(欧阳修作为一代名人,看来历史对他的出生记载还是很详细的),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大中祥符三年即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为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家庭贫困,二十九岁的母亲无钱供他上学,自己教他识字、读书。写字买不起纸笔,就用草秆在地上写字,无钱买书,向别人借书读。后来孤儿寡母实在过不下去,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也不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看来这又是一个少年励志的典范。

欧阳修少年的经历,颇有点像孟子当年。孟母和欧阳修的母亲都不愧教子楷模。今天看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关系,关键是要赢在最后。

欧阳修22岁考中进士开始为官。(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二十二岁的年龄高中进士,简直是凤毛麟角。)欧阳修任职期间,提拔人才、奖掖后生是出了名的。曾巩、王安石、三苏父子都曾受到他的奖掖,特别是苏轼。当年,苏轼在父亲的带领下携弟苏辙出川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欧阳修时任主考官,他根据《大禹谟》中“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这两句话,拟了个策论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在唐宋时代,考试是考策论文,不是八股文,也不是现代的博士论文,是考你做学问的情况,即一个人一旦出来做官谋事,真要做出一番事业的道理,这个叫“策论”。“策”就是一个计划,你对国家政治看到某一点,写一个计划,就叫“策论”。近似于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测试。令欧阳修欣喜不已的是,在众多考卷中他发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其要点说:“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是尧时的司法部长。说有一个人犯了罪,皋陶说:“杀之,三。”司法部长坚持非杀不可,并且连说三次。我们上古的那个好领导、国家的贤君明主尧却说:“宥之,三。”尧也是讲了三次,说算了吧,不要杀头了,给他个无期徒刑也行。那时候的考卷都是密封的,谁也不能打开,打开是要杀头的。欧阳修越看就越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思来想去,便猜想这个考生大概就是自己那个叫曾巩的学生。觉得唯有自己的那个出色的学生,才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欧阳修本要给他第一名状元,但为了避嫌,“忍痛割爱”,才把他改成了第二名。欧阳修是完成了一次道德上的自觉,但却坑苦了苏轼这个来自四川眉山的小伙子。不过这事倒成就了文坛上一个千古佳话。

世上的事往往如此,有时候吃亏倒不见得是坏事。揭榜之后,欧阳修的肠子都悔青了,自己道德上的一次自律,错怪了苏轼这个来自四川的小伙,心里老觉得对不起苏轼。三年之后,苏轼参加制科考试(两宋三百年,制科考试一共举行了10次),欧阳修义无返顾的做了苏轼的推荐人。

对于欧阳修的经历和人生过往我们暂且不说。在欧阳修的人生轨迹中曾有两次来滑任职经历,翻阅欧阳修的传记却不见记载。第一次是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的六月,任滑州武成军节度判官或节判,相当于今天省辖市的政府办公室主任。第二年六月,又受命回朝复任馆阁校勘,这次在滑州任上大约一年。第二次是从滑州离任一年后的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的9月。这一次是来就任滑州通判,在任时间也就半年多。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二次出任滑州,是自请外放的,是自己主动请求从中央机关调往地方任职的。照此看来,当时的汴京还真是高处不胜寒,明争暗斗的确不是咱老欧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滑县就好,离这京师开封汴梁不远不近二百多里。即可以实时了解政治动态,也可聊以清净。既暂时避开朝廷的明争暗斗,又不是自己太边缘化以致于皇帝都想不起来自己。次年三月欧阳修就奉调回京转任太常丞、知谏院,从这个角度来看还真有点以退为进的感觉。

欧阳修在滑县的日子,在老城东南隅修建画舫斋并作《滑州画舫斋记》,修建归雁亭并作诗记其事。《大明一统志》卷四载:归雁亭,在滑县治,欧阳修建。此亭建于庆历二年(1042)欧阳修第二次来滑州任职时。欧阳修作了七古长诗《归雁亭》和七绝《滑州归雁亭》以记其事。建公署称之为“冰堂”,亲自酿制“冰堂酒”。《大明一统志》载:冰堂,在滑县治,宋欧阳修守郡日建,尝造酒,名“冰堂春”。他把自己的官署取名“冰堂”,也许是含有“冰清玉洁”之意。他在滑州自酿的“冰堂酒”竟然成为北宋一代名酒。南宋陆游在他的名著《老学庵笔记》中有专条记载:“承平时,滑州冰堂酒为天下第一”。当时的安阳籍名人如宰相韩琦,曾任职滑州的龙图阁大学士梅挚,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等,都对冰堂酒赞美有加。

欧阳修在滑州期间,两次寻访王彦章后人,拜谒铁枪寺。创作《王彦章画像记》。王彦章是五代时期后梁名将,军中人称“王铁枪”,生前曾为宣义军(在今滑县东)节度使。在他以身殉国后,滑县百姓为纪念他而建铁枪寺(今滑县白道口镇大刘营村东)。欧阳修到滑州,就寻访王彦章的后人,用心搜求他的传记资料。第二次到滑州任职的时候,寻访铁枪寺,得拜王彦章画像。他有感于王彦章的“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联想当时北宋对抗西夏的国策,遂创作了《王彦章画像记》这篇传世佳作。

欧阳修在任期间,滑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对付蝗灾朝野上下有不同意见。有人反对扑蝗,主张听天由命。欧阳修反对这种消极态度,主张积极扑蝗。他指出当时朝迁的立法过于严苛,不如放宽法令。他建议用官钱收购蝗虫的办法,激励广大民众积极扑蝗。

除以上提到的,他还写下多篇咏滑、记滑的诗文。不过有人认为《秋声赋》作于滑州任上,这的确值得商榷。欧阳修两次历滑,虽然也有贬官和失意,但以二十岁的年纪竟能写出那么深邃老道的文字。或许只有在其人生的暮年,曾经沧海难为水,方有如此之感叹。至于诗,有《答朱扑蝗诗》《喜雪示徐生》《和〈对雪忆梅花〉》《葛氏鼎歌》《和滑州公仪龙图长句》《酬滑州公信龙图见寄》等十余首之多。 欧阳修,一代文宗。两次来滑县任职,前后加起来也不过两年。时间虽不长,但欧阳修却给滑县留下了丰厚的人文历史遗产。也许在他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中滑县只不过是个小小的驿站,而对于他文学创作的历程却是惊鸿一瞥。正是一千多年前欧阳修的那次回眸,让滑县变得竟然熠熠生辉。

一个行吟在秋风里的匆匆过客,滑县人民却把他镌刻成了永恒,定格成一种标志,浸润成一种文化。从此让滑县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了更多的可圈可点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欧阳修个人命运的不幸,实乃滑县之大幸也!

☞原创,喜欢的各位可以关注,可在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欧阳修,一个行吟在滑州历史上匆匆的过客 滑县人却把他镌刻永恒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