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三“顾园”,除了顾炎武,你还会想到谁?

顾姓为江东大族,布满江南大地,昆山的顾氏后人也较多,基本都是南朝顾野王的后代,由于遗传了先贤的文学因子,所以常有出类拔萃的大家名士脱颖而出,影响较大的有元末名士顾阿瑛、明初状元顾鼎臣、清初学者顾炎武。

昆山境内有三个坐落在不同地方的“顾园”,有的是主人生前投资文化而筑园,有的是后人纪念名人而筑园,由于分别与这三位顾氏主人有关,所以都俗称“顾园”。有的已毁弃,只留下一些记载和美谈,有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得到过一些修缮,才有幸留存下来。昆山的三个“顾园”可以说各领风骚,各有亮点。

正仪顾园

正仪顾园,最初因为坐落在玉峰山之西而命名“玉山佳处”。主人是元末昆山首富顾阿瑛(1310—1369),字德辉,号金粟道人。年轻时博学多才,壮年时财大气盛,他喜好广交朋友,广邀胜流,为放飞艺术梦想而“筑巢引凤”。顾阿瑛书画俱佳,诗文皆通,也擅长唱腔弹曲,是一个痴迷于戏曲的高层“票友”。当他决意要一掷千金,建筑雅集“平台”时,首先想到了要为昆山腔的胜出能助上一臂之力。这个想法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当时应运而生的最佳选择。

从内因上看,顾阿瑛本人热爱唱曲赏戏,在吴中一带小有名气,一旦建立雅集,行家纷至沓来,不至于有“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而且,顾阿瑛善弹古阮,这是当时十分新奇的乐器,他殷殷期盼,跃跃欲试,梦寐着能营造出一个天下唱和的载体,然后能有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从外因上看,当时南戏盛行,四大声腔处在优胜劣汰的非常时期,作为昆山人,理应为昆山腔的胜出而“摇旗呐喊”。而且,顾阿瑛的家乡正仪是一个有目共睹的戏曲之乡,早由唐代宫廷名伶黄幡绰在那里传播雅韵,所以,在这片土地上选择研究昆山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为了营造高雅氛围,于是,顾阿瑛追求环境优美、陈设典雅——楼台亭阁相映生辉、水石花木相衬成趣,盼望着文人相聚时情景交融,让人心旷神怡;也盼望着雅士们能触景生情,能在创作时引发奇思妙想。

顾阿瑛不惜重金,在风光旖旎的绰墩山旁,建起了名闻遐迩的“玉山佳处”,据载,有桃花轩、春晖楼、秋华亭、芝云堂、可诗斋、读书舍、小蓬莱、百花潭、鸣玉洞、春草池、白云海等24处景点,只从这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命名,就能引人一睹为快,催人一饱眼福。

由于玉山雅集中常有研究昆山腔的内容,所以很有建立家班的必要。因此,顾阿瑛广揽人才,佳处藏娇,较有名的名伶有小琼瑛、小琼花、丁香秀、南枝秀等。每当聚会,丝竹和鸣,家班伴唱,为昆山腔的精益求精而推波助澜。一时间,玉山雅集中歌舞升平,赢来了“声伎之声,甲于天下”的美誉。一时间,昆山成为各路曲家、各地戏迷的向往之地。先后纷至踏来,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吟诗作文,吹拉弹唱,收获了丰硕成果。

如南戏剧作家高则诚不远千里,从浙江永嘉赶来昆山雅集,一见志同道合的贤能、山清水秀的庄园、歌甜舞美的家班,就不想离开,较长时间寓居玉山草堂,终于将《琵琶记》改成了昆山腔演唱。更有昆山千灯的顾坚,为了昆山腔的进一步完美,慕名玉山雅集中的大家名师,成为这里拜师学艺的常客。据曲圣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中的记载:“顾坚……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说明了他们之间是推心置腹的知音,知无不言的同仁,为昆山腔“出乎三腔之上”而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赫赫有名的玉山雅集和兰亭雅集、西园雅集齐名,成为驰名全国的“三大雅集”之一。

不久,正仪顾园人去楼空,逐步萧条,直至消失殆尽。但园中有两件宝贝被后人看重。一是由北宋诗人苏东坡题咏的寒翠石后被城中半茧园的主人购去,安置在庭院中,让人流连忘返,遗憾的是后来不见了踪影;二是稀世珍品并蒂莲民国中期移至镇东荷池中,建国后再移载于亭林园东斋前的池塘中,现成为亭林园“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之一。

玉山顾园

玉山顾园是为了纪念明弘治乙丑科状元顾鼎臣而建立的园林。顾鼎臣逝世后,不但将他曾经读书生活过的地方命名为乙丑弄,而且还在优美的玉峰山下修筑了风光旖旎的“顾园”。

顾鼎臣(1473—1540),玉山镇人,出身低微,但他人穷志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摘取了状元桂冠。顾鼎臣中榜后,由于他才华横溢,一直受到皇室的重用,官至礼部尚书。后纵跨三朝,历经世面。最引人瞩目的是嘉靖皇帝南巡时,让顾鼎臣代朝三月,成为封建帝制统治历史中的一个美谈。

昆山人对顾鼎臣的感恩主要得益于他为家乡百姓所作出了三大贡献。

顾鼎臣石刻像

减免税赋。东南一带历来比较富庶,因此税赋较多,这是人之常情。由于超出了承受能力,就有“鞭打快牛”的不公。昆山当然属于高额赋税的地区,百姓怨声载道,民愤极大,都盼望皇室能高抬贵手,减轻负担。顾鼎臣熟悉家乡的民情,能及时仗义谏言,提议重新丈量田亩,以此为切入改革赋税制度。由于免去了许多不该交的“冤枉税”,昆山百姓因此得到了许多实惠,自然对顾鼎臣感恩不尽。

筑城抗寇。明嘉靖年间,昆山由于物产丰富,又濒临东海,屡遭倭寇抢盗,城里百姓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顾鼎臣已入阁为相,利用进谏的机会,机智地为家乡人秉公直言。他亲自撰写“昆山修筑砖石城墙”的奏折,经他巧妙诉求,终于获准建造。为了表达他对故土的拳拳爱心,不但带头捐出了皇帝赐金,而且以此为倡导,动员地方绅士出钱出力。经过昆山官民的共同努力,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在元朝土城的基础上,扩充、加固成具有“六城门”之巨的砖石城墙。从此昆山城固若金汤,百姓安居乐业,都感谢顾鼎臣发起的筑城壮举。

仗义公断。顾鼎臣告老还乡后,继续仗义纳言,为民请命。乡民都知他清正廉洁,所以常向他诉说冤情,请求帮助公断。这方面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传奇不胜枚举。一则村妇用“红嘴绿鸯哥”(菠菜)的家常菜去感谢救星顾鼎臣的故事引人入胜,家喻户晓。

后人为了纪念清官顾鼎臣,就在他去世20年后,在风景秀丽的玉峰山下建造了“顾文康崇功祠”。其中,“文康”是皇帝加封顾鼎臣的谥号,褒扬他具有“文采康亮”的厚学;至于“崇功”,是当地百姓为顾鼎臣盖棺定论作出了“崇尚功德”的评价。

祠堂小巧,建筑面积只有120平方米,但位置醒目,只要走进园林大门,朝左望去,就能看到铭刻一代清官顾鼎臣事迹的碑石。碑文记有:顾鼎臣,明弘治十八年状元,还有“代朝三月”云云。院内金桂树飘香,玉兰花绽放,昭示顾鼎臣的英名像花树一样流芳百世。祠堂虽然历经风雨,但始终得到了昆山百姓的呵护。清光绪年间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进行了维修。20世纪末,在顾文康崇功祠的东边竖起了两块“公生明 廉生威”的碑石,将顾鼎臣的清官形象标榜得更加名副其实。

千灯顾园

伟大的爱国学者顾炎武(1613—1682)排列在昆山“三贤”之首。他自号亭林,人称亭林先生。青年时参加复社,志在复明,清兵南下时,参加抗清斗争。由于城陷国灭,家破人危。就在顾炎武45岁时,开始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游学生涯,一路上笔耕不辍,著述丰硕,《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等成为他的代表作。书中写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不朽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1682年的一天,当他带病在山西采风时,不慎从马背跌下,最终卒于曲沃。后由其亲属扶柩运回千灯故里,安葬在镇南的顾园祖坟。

早期的顾园中,只有简陋的顾墓,坟墩像一个锥形泥堆,前有青石墓碑,旁有安葬顾氏先祖的“坟靠山”,周围种植了青翠的松柏,显得郁郁葱葱,墓西有两个石人守护,一个遭遇雷击劈去了半身,曾有两只石羊和两尊石马站守顾墓之旁,所以当地俗称亭林墓为“石马坟”。

亭林墓在随后200多年的风雨侵袭中,逐渐荒芜、逐渐凋零。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学者梁鼎芬(曾是晚清进士)慕名顾炎武的学问和气节,而千里迢迢赶来千灯祭扫亭林墓。当他看见墓墩简陋矮小,周围杂草丛生,与伟人的功德极不相符时,感到对不起这位文坛先贤,当即决定捐款修墓。随后,加建了墓基、修缮了牌坊,还在亭林墓正南方的数十米处建造了亭林祠堂,并且在祠堂的南面建造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四柿亭”,顿使千灯顾园丰满起来。

人民公社时期,千灯创办初中(七中),当时没有条件大兴土木,就把风光相对美丽的顾园宅第权当校园开发,幸运的是亭林墓仍被完好保存。由于亭林祠堂不对外开放,所以经常关门,后用作“千中”男教师的宿舍。当时的祠堂只有三间朝南空房,前有一个小天井,两面走廊墙中镶嵌了数块碑刻,庭院中仅有几棵盘槐树和桂花树,其他一无所有。

后来,顾氏后人曾出资在顾园的入口处建造了几间西式平房,用作文人聚首的场所。后来当作中学的图书室和教工阅览室。21世纪初,千灯镇将原来只有6亩面积的墓地,扩大至具有60亩规模的大型园林,修建了门楼、厅堂、亭阁,形成了湖光水色的美丽景致,内有富丽堂皇的贻安堂和曲水环绕的致用阁,各种名树秀石数不胜数,特别将顾园主景——亭林墓修缮一新。在纪念顾炎武诞辰400周年之际,重塑了顾炎武先生的塑像、陈列了顾炎武的手迹、著作、生平,展出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一代伟人顾炎武的研究成果,让人感受这位重量级的思想家对振兴中华民族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文字编辑:沈萌溦

美术编辑:沈 洁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杨瑞庆:1948年生于江苏昆山千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昆山市文化馆研究馆员。曾发表一千多件歌曲和文论作品,公开出版二十多种音乐专著。退休后执编五十多册一千多万字的昆山非遗和文史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同名同姓三“顾园”,除了顾炎武,你还会想到谁?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