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炀帝杨广身上有着诸多问题,比如刚愎自用,比如猜忌多疑,他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不喜欢接受旁人的建议,但是,真理往往站在少数人一边,也正是由于杨广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才给盛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炀帝在位时期,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比如营建东都、两巡塞北、修缮长城、修大运河等等,在后世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压垮隋朝的那几座大山,可是对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人的一生能做很多事,是非对错都会有,即便是隋文帝、唐太宗也做过很多错事,所以,隋炀帝头上那顶昏君的帽子,也要辩证地去看。
隋朝大运河是当时最大的工程,工程量之巨大,消耗人力物力之多,是亘古未见的,那么为何杨广要坚持将大运河修好呢?
上图_ 隋唐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于隋朝大运河,有这么一句评语“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全长四千多里,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朝对南北军事、政治的控制,而且便利了全国的物资运输,对当时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隋朝的关陇集团极为强大,甚至会掣肘皇权和整个国家,为了制衡关陇贵族,国家战略就需要向东,向南北扩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隋炀帝大力发展科举,也希望克制关陇集团,将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上图_ 汴渠也称汴河又名通济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
杨广曾在扬州长期驻守,对南方的物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有很深的了解,而当时主要的汴渠都是东西走向,南北缺少一条重要的水路,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车马运输的效率可想而知,而要解决政治核心的粮食问题,必须有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洛阳将权力中心向东扩张,可要控制南北,仍十分困难,粮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通济渠、邗沟的作用就在于此,不仅可以加大对南方的控制,还可以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保证政治核心的稳定运转。
由此可见,杨广对于营建大运河这个工程,在进行很深入的思考,这不是一个拍脑门的决策,每一条河渠的制定都有长远的考虑。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隋朝享国37年,时间太短,在杨广看来,要想国祚绵长,大运河是十分必要的,或许他考虑的是大隋的安危,但大运河给唐宋的裨益更大。
安史之乱爆发后,黄河以北混乱不堪,唐玄宗南逃,唐肃宗来灵武即位,要想平定叛军,就需要巨量的钱粮,这些粮食,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央,倘若没有运河运输,那么唐朝的国祚有可能就止于安史之乱了。
史料记载“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万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羡余,岁入六百二十万石。”
到了北宋,每年通过运河运往京城的粮食,多达620万石,大运河给宋朝做出的贡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唐朝、五代,乃至宋朝都要感谢隋炀帝的这条大运河,为后世做出这么大的贡献,难道杨广真的是一位昏君吗?
上图_ 隋朝疆域
南方军事形势的需要
在隋统一之前,南北处于长时间对峙状态,南北双方战争不断,而互相的矛盾也愈发尖锐,固然之后隋朝覆灭了陈朝,统一了南北,但在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南北远没有一致。
江南地区,从东晋以来,刑罚并不严苛,而江南世家大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平定陈朝之后,当然要按照隋朝的规矩来,法令有所改变,隋朝重臣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熟读。
一方面,隋朝的管控,令江南百姓很不是适应,另一方面,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因为陈朝的覆灭、隋朝的接管,也会面临大洗牌的局面,很多人纷纷起事,反对隋朝统治。
上图_ 隋灭陈之战
史料记载“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邪!”
婺州人汪文进、越州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纷纷起兵造反,大的规模几万人,小的规模几千人,有的还自立为王,设置官署,很多隋朝官员惨遭屠戮。隋文帝只得下令,派杨素为行军总管前去平叛。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很难解决,而屡次派兵镇压也并非长久之计。为稳定南方,北方就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平叛,而大运河便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隋朝大运河,可以大量南方输送官员和军队和物资,不仅加强了对南方的军事控制,还可以促进南北双方的交流。
随着时间流逝,江南才会逐步适应隋朝的统治,而随着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的修建,加速了南北融合的过程,也让统一的思想再度深入人心。
上图_ 隋唐运河及漕运
北方军事行动的需要
开皇初年,高句丽对隋朝还是比较恭顺的,每年都会来朝贡,可是从隋灭南陈之后,高句丽畏惧隋朝会攻打他,便积草屯粮、训练军队,准备防御作战。
当时,高句丽的国王名叫朱汤,为了避免开战,隋文帝曾给朱汤写了一封信,劝其继续归顺,朱汤表示歉意,不久之后,朱汤去世,朱元即位为高句丽国王。
朱元和他父亲不同,即位不久,就率一万骑兵入侵辽西,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也就此破裂,随后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前去平叛,可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上图_ 杨谅(575年~605年),本名杨杰,字德章
史料记载“高祖闻而大怒,命汉王谅为元帅,总水陆讨之,下诏黜其爵位。时馈运不继,六军乏食,师出临渝关,复遇疾疫,王师不振。”
杨谅率军平叛,还没有接战,就出现了几个问题,那就是物资补给不够,出了临渝关,又碰到了瘟疫,可谓出师不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况且高句丽路途遥远,必定需要大量的物资、粮食,运输物资是个大问题,想必对于这一点,杨广是清楚的。
在杨谅出兵后,高句丽有所收敛,但在隋炀帝即位后,高句丽再次断绝了朝贡,随即双方关系再度破裂,以至于隋炀帝开始征伐高句丽。
公元612年,隋朝和高句丽开战,而在公元608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时间也是对得上,永济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北方用兵,调用物资、装备、粮食,有了这条河,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才能开启。
当然了,除了高句丽,突厥、高昌等国家也是要提防的,有了永济渠,便可以加强北方边境的掌控,保证国家的安全。
上图_ 隋朝东都洛阳平面图
隋炀帝杨广太着急了
隋炀帝的计划是好的,执行的效率也很高,但问题在于他太着急了。之所以,隋炀帝可以同一时间,搞这么多大工程,主要在于其雄厚的国力,如果换成一个羸弱的国家,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可是,国力再强也是有限度的,无限制的滥用民力,加重赋税,终究还是会受到反噬的。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耗时十个月,每月用工两百万人次。605年,通济渠、邗沟相继开工,608年,开始修建永济渠,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
612年都614年,三次大规模征伐高句丽,即便浩大工程密度如此之高,大运河还是修建完成了,而高句丽也差点被攻灭,如果没有杨玄感叛乱,高句丽可能在隋炀帝时期就被攻下来了,不会推迟到唐高宗时期。
总而言之,杨广的计划很好,但实施太着急了,如果他能将时间拉得足够长,将工程规模控制好,杨广绝对不会背负昏君之名。
作者:九鱼亭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梦溪笔谈》、《隋书•卷四》、《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七卷》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隋炀帝既然是昏君,为什么死也要坚持将大运河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