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读书勤奋,才华横溢,笔耕不辍,文学上造诣极高。《诲学说》就是他在茫茫史籍中,结合自身的经验,留给他的次子欧阳奕的精神财富。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欧阳修其人。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籍贯江西庐陵(即今天的江西吉安市永丰县),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进士及第。他一生先后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官,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为人正直,注意选拔后进,曾支持范仲淹的革新运动,到了晚年思想趋向保守,后来与司马光一起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死后谥号“文忠”,所以一般也称他为欧阳文忠。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是宋代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发展了韩愈的古文,引领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基于他正确的古文理论而开创了北宋新一代文风,他创作的散文成就很高。同时,他还变革了诗风和词风。他和宋祁合撰《新唐书》,编撰了《新五代史》,说明他有较高的史学成就。现在传世的有《欧阳文忠集》。
那么,欧阳修《诲学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受到怎样的启示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奕。
这段文字出自《欧阳修全集·笔说》,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
玉石如果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然而玉石作为一种物质,拥有不能改变的恒常品性,即使不雕琢为器物,也仍然不损害它作为玉的本性。人的品性,会随着外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成为君子而变为小人,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道理呢?这就是为父对你(欧阳奕)说的话。
在欧阳修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庭很贫困,但是他的母亲对教育很严格。为了节减开支,欧阳修的母亲以芦苇、木炭作笔,在地上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画荻教子”的故事。他的母亲经常以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教育他,在母亲的影响下,欧阳修在家训中也表达要儿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篇《诲学说》就是他教育二儿子欧阳奕时写下的,鼓励他儿子努力学习、提升道德修养。《诲学说》的目的就在于此。
欧阳修在《诲学说》中讨论了“玉”与“人”辩证关系。他想表达的意思是,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与打磨,就不能展现光芒被人喜爱。人如果不能静下心、不经过锻炼,就不能成为拥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或有所作为。当今社会,物质发达、欲望泛滥,假如人们再不努力学习,就会碌碌无为、失去精神方向,更找不到幸福和快乐。所以,《诲学说》中的警句名言其实是在帮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把我们内心的欲望和灰尘擦去,恢复我们内心本来的清净面目。我们努力学习读书,勤劳奋斗就是为了拥有更幸福和更有意义的人生。面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很容易就会走上邪路歪路。欧阳修在《诲学说》告诫教育儿子要做个正直的人,要走正道,这对欧阳奕为官做人都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诲学说》中指出“人之性,因物则迁”。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熟悉的《三字经》中说道:“昔孟母,择邻处。”在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好孟轲,先后三次搬家,就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最后安家在学堂附近,这样孟子就能够常常亲近仁者,在老师与同学的氛围中成长,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孟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一代儒家圣贤。
所以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人做事同样如此,亲近仁者,就会变善;亲近恶人,就会学坏,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如同贴着朱砂会变红,挨着墨汁会变黑一样。荀子也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的意思是:蓬草生长在麻丛中,不须扶持自然就会长得挺直;白沙混进黑泥里,就会变得和黑泥一样黑。所以,这就是“环境造就人”的意思。因此,父母家庭的言传身教显得弥足珍贵,孩子的行为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长辈有很多不良嗜好,都会深深影响到孩子,例如抽烟、喝酒、赌博等等。所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
此外,欧阳修还善于识别人才和培养人才。他曾举荐过的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历史证明确实都是人才,后来都受到了朝廷重视。而且,欧阳修所引领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旨在传承和发扬古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的人格与文学成就相得益彰,在他们后面都能看到欧阳修的教诲与影响。因此,欧阳修宽广的胸襟,对人才的鉴别与培养,对文学革新事业的贡献,让后人切实感受到他的人格力量。
《诲学说》中提到的玉有不变恒常的属性,但是人的心性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没有勤奋努力好学的习惯,很有可能会远离道业,由君子变为小人,不可不谨慎小心。再者,人的一生,若是没有学习的目标、方向、习惯,难免会有迷茫和无助,缺少了学习的信仰,更会不知所措、遗憾空虚。
通过学习欧阳修的《诲学说》,我们对“玉”与“人”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的名言,“玉不琢,不成器”可谓是诲学良言,发人深省,引人向善。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作者王杰),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