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后 文天祥成为英雄,其弟弟却被骂为叛徒

众所周知,文天祥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南宋末年,文天祥坚持领导抗元斗争,战败被俘后,拒绝降元。南宋灭亡后,文天祥仍坚守自己的气节,最后从容就义,真正做到了舍生取义。鲜为人知的是,文天祥的两个弟弟初期跟随文天祥一同抗元,南宋灭亡后,两个弟弟却投降了元朝,其中一个弟弟还做了元朝的官员,被后世人们骂为叛徒。那么,在山河沦亡的巨变下,文氏兄弟为何会做出不同的抉择呢?

据史书记载,文天祥是江西吉安人,他不但长得高、长得帅,家里还特别有钱,是标准的高富帅。他的父亲文仪从没当过官,一生酷爱读书,四个儿子文天祥、文璧、文霆、文璋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小时候,文天祥看到学校里祭祀着同乡前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画像,谥号都为“忠”。文天祥很是羡慕:“将来能像他们一样被供奉,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256年,文仪带着文天祥、文璧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两人都顺利通过省试,进入了殿试。殿试前,文仪突然得病。经过商议,文璧毅然放弃了殿试的机会,留下来照顾父亲,让文天祥去赴考。文天祥也不负众望,在当年的考试中取得了状元。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文氏家族对孝道特别看重。

文天祥入仕后,因性情耿直,连续得罪了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仕途不顺,一度被迫在37岁时退休。1275年,元朝大军入侵,长江上游告急,南宋朝廷下诏让天下兵马勤王。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得到朝廷的命令,马上召集一万多人的部队要赶赴首都。

有个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没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去对抗久经战阵的元朝大军,就像驱赶一群绵羊和猛虎搏斗。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是这样的。但大宋养育天下臣民300多年,一旦国家有难,如果没有一兵一卒挺身而出,那也太可耻了。我愿意舍身为国,希望能鼓舞忠臣义士起来响应,那国家还有保住的希望。

文天祥家里有钱,平时生活很奢侈,宴会时有满堂歌女。但国家有难后,文天祥过起了简朴的生活,把家庭的所有财产都充作军费。每次和部下谈到国家大事,都流着眼泪说: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意思是吃朝廷的俸禄就要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时,文天祥的祖母去世,按规定他应该辞职守丧。南宋朝廷不许,让他赶紧带兵进京保卫朝廷。

当时,南宋朝廷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开始不断升文天祥的官,并要他到中央任职。在一个快要灭亡的朝廷任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文天祥一再上书推辞任命,要求回家给祖母守丧以尽孝道。南宋朝廷这时已难以找到忠臣良将,坚持要文天祥出山任职,文天祥只得从命。

1276年,元朝丞相伯颜统帅元军已经兵临临安城下,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伯颜要求南宋朝廷派人来谈判,丞相陈宜中本来答应要去元营谈判,出发前却偷偷逃跑了。南宋朝廷只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代替陈宜中到元军中谈判。在谈判中,文天祥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伯颜暴跳如雷,只好扣押了他,并要把他送到元朝的首都大都。

在被送往北方的路上,文天祥找机会逃了出来,辗转各地,继续领导抗元斗争。1278年,文天祥率部在潮阳被元军突然袭击,文天祥被元军抓住,他匆忙间吞下龙脑,企图自杀殉国,但没有成功。文天祥被抓后,元军主将张弘范让他给还在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祥拒绝了,把自己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了张弘范,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反复劝文天祥投降:南宋已经灭亡了,你的忠孝节义已经尽到了。如果能像效忠宋朝那样效忠大元皇上,你将会是大元宰相。文天祥悲痛地流泪:不能拯救国家的灭亡,这是臣子的死罪,怎么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佩服文天祥的忠义,就把他送到元朝的京师大都。

南宋灭亡后,皇太后、皇帝和大部分大臣都投降了,有名的大臣只有文天祥坚强不屈,成为南宋遗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标杆。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他以前的一个部下王炎午担心文天祥不能顶住压力,会投降元朝,竟然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赶紧自杀,以保全忠义的名声。王炎午生怕文天祥看不到他的这篇文章,就把这篇文章在文天祥去往大都沿途散播,一时间广为人知。更有甚者,王炎午等人还在文天祥途径的赣江码头为活着的文天祥举行了祭祀仪式。

不过,王炎午是有些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文天祥虽然没有自杀,但一直坚贞不屈,保持了自己的气节,直到从容就义。王炎午直到得知文天祥自杀,才放下心来,他没有随文天祥殉节,也没有接受元朝的招安,而是做了隐士,最终寿终正寝,活了73岁。

此前,文天祥的两个弟弟文璧、文璋一直随文天祥参与抗元事业。文天祥被俘前,文璧、文璋还在惠州抵抗。后来元军猛攻,文璧眼看守不住城了,再加上南宋已经灭亡,效忠对象消失,抵抗的意义不大。为了全城百姓的生命和不绝文家香火,文璧开城投降。文璧降元后,还被元朝任命为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等职。文璧降元这一事实,被后世很多人所批评,尤其是对比文天祥的忠烈,更让人斥责文璧为叛徒、奸贼。

对于弟弟文璧的降元,文天祥的态度不是常人所想象的斥骂甚或断绝兄弟关系,而是一种谅解甚至支持的态度。1280年,元朝征召文璧来到了大都,文天祥得知后,写下一首诗: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诗中感叹兄弟之间境况的不同,丝毫没有斥责之意。

此后一年,文天祥和文璧同处大都,虽然一直没有见面,却能送物品和通信,并在通信中商量了一些事情。文天祥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文璧,还要求他照顾文氏宗族成员。另外,文天祥的儿子都死了,他要求文璧将次子文升过继给自己以承继香火。这些,文璧后来都做到了。

对于另一个弟弟文璋,文天祥鼓励他去做隐士“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隐当若何?山中读书可矣,其它日,为管宁,为陶潜,使千载之下,以是称我三人。”因为文天祥是身处高位的丞相,深受南宋国恩,必须以一死来报答。文璧必须忍辱负重地做元朝的官,以养活整个家族,保全文家的血脉不断。文璋不用为南宋殉死,也不能做元朝的官,可以当遗民和隐士,对元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自己的继子:“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文璧)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也重申了这个态度。

自古以来,英雄常常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忠孝不能两全。文天祥为国尽忠,弟弟文璧为家尽孝,弥补文天祥不能忠孝两全的遗憾,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文天祥面对死亡更加从容和坦然,无论是南宋的降臣,甚至降帝宋恭帝的劝降,还是元朝宰相阿合马、博罗,甚至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亲自劝降,文天祥都是毫不屈服,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1282年,眼见劝降无望,南宋遗民还有以文天祥为号召起义的现实,忽必烈只好下令杀了文天祥,成全了他光照千古的英雄形象。

在南宋灭亡、山河变色的大背景下,文天祥三兄弟有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或为国殉死,或投降元朝,或归隐山林,这就是复杂历史中真实人生和人性。文天祥对弟弟的体谅,让人了解到他崇高道德形象背后的温情和柔软,这只会让人们对他的伟大更加崇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南宋灭亡后 文天祥成为英雄,其弟弟却被骂为叛徒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