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剧《关汉卿》

话剧《关汉卿》是我们的老校长田汉先生在1958年完成的一部历史剧剧本,短短十余天内便完成。同年6月28日,由由焦菊隐、欧阳山尊担任导演、由刁光覃、舒绣文、于是之等著名演员饰演剧中主要人物,话剧《关汉卿》在首都剧场首演,演出大获成功。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反响。此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先后排演了话剧 《关汉卿》,广东粤剧院也在田汉创作的基础上改编成同名粤剧,1963年8月,北京人艺复排《关汉卿》,仍由焦菊隐执导,主演为田冲、狄辛、童超等人。

《关汉卿》讲述了单纯善良的少女朱小兰抗拒恶奴凌辱而被诬陷,赃官不问情由,判她死罪。关汉卿出于义愤,在歌伎朱帘秀的支持下写成悲剧《窦娥冤》。权贵阿合马看出剧中针砭时弊的倾向,责令修改,关汉卿宁折不弯,坚持按原作演出。深明大义、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朱帘秀承担了演出责任的故事。田汉在创作中借助于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充分发挥艺术的联想力,将散见于各种资料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贯穿在《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这条主线上,并围绕着关汉卿的艺术活动和政治抗争,把笔触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交织成一幅充满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社会图景。

在该剧的人物塑造上,田汉在创作《关汉卿》时,当即将关汉卿定位于“伟大的元代戏剧战士”。在田汉心目中,关汉卿不只是封建时代的一介文人,而首先是一位以笔为刀,敢于与权贵抗争,为民请命的剧作家。正是基于此种认识,田汉将关汉卿写作《窦娥冤》设定为全剧的主线,而关汉卿本人的夫子自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因此,在全剧中,“为民请命”是关汉卿形象的主题。

关汉卿并非是现实的人物形象,其实更贴近于象征意义。关汉卿象征着知识分子执着坚持的理想人格,他理想坚定、有同情心。为了衬托出关汉卿的理想形象,田汉设置了反面人物形象对此进行对比。比如叶和甫,他所扮演的是一个劝降的角色,他所遵循的原则是社会现实,但关汉卿的原则是正义与理想,两相冲突。关汉卿只关心为民伸冤,而叶和甫只考虑声名富贵,主张“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掂量一下”,嫉恶如仇的关汉卿斥之为败类,尤其是在狱中劝降时,关汉卿给叶和甫的一个响亮的巴掌,体现出关汉卿无比崇高的形象。

朱帘秀的形象同样光彩夺目,她始终鼓励关汉卿,从容不迫的登台演出,无所畏惧。尤其是在狱中与关汉卿的内心表白:“待来年遍地杜鹃红,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充分体现了女性的优秀美好品质。在原本历史中,两个人本来是好朋友,而在剧本中田汉将其升华为爱情,是情投意合的知己,演绎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在两人的斗争中,爱情升华为撞击灵魂的灵魂力量。但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改编,扭曲了历史人物的人物关系,比如马致远的《青衫泪》,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爱情故事的丰富,原本只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却被改编成了滥俗的爱情故事,令人十分不适。此剧同理,本没必要用爱情来渲染故事,不突出两人的爱情,只凸显两人拥有共同的人性光辉,感觉更加美好。

在舞台表演上来说,话剧加唱手法的运用,为本剧增光添彩。田汉先生本人坚持传统戏曲特点,也是其话剧民族化的一种实验,运用诗歌和音乐作为抒情艺术手法,在话剧的基础之上,安排歌唱曲词。在《关汉卿》中,便有许多有意境的歌唱性曲词,比如在第八场里朱帘秀以半朗诵、半歌唱的方式表演《双飞蝶》;在第十一场,朱帘秀表演《沉醉东风》,这些曲词的运用加强了话剧《关汉卿》的抒情性与诗意。

戏中戏的运用也是话剧《关汉卿》情节结构的突出特点。此剧中穿插了关汉卿排演《窦娥冤》的创作过程,展示概括了关汉卿的精神品格。《窦娥冤》是关汉卿一生中的最成熟、最广受好评的剧本。戏中戏的构思精巧奇妙,情节曲折丰富,有非常美好的艺术效果。

在剧本的具体排演上,很明显对原剧本做了较大改动。由于田汉先生的剧本篇幅长、场次多,而且每场场次不均衡,长短不一,又都有各自独立的场景,对于搬上舞台来说,并不容易,所以焦菊隐在场次安排上做出了较大改动。人艺版本删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将原来是十二场只保留了八场,出场人物也由原来的四十多个人删减为二十多人,但是在关汉卿的创作《窦娥冤》的过程全得以保留,使之“铜豌豆”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同时,主线更加清晰、节奏更加紧凑、人物关系冲突也更加明显。

结尾也很有意思,田汉先生原著中,第十二场篇幅很长,人艺新版改作尾声,只有一千字左右,几乎面目全非,与原著相比更有千秋,产生了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关汉卿》是田汉先生创作的巅峰,其艺术成就极高,这部话剧更是成为民族话剧中的瑰宝,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这部话剧也是中国话剧史的第一部多幕剧。整部话剧的戏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可圈可点,形成了话剧《关汉卿》剧作豪放与优美于一体的美学风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浅谈话剧《关汉卿》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