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传奇人生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明成祖朱棣统治的期间,明朝不论在经济还是国力、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作为,历史上称为永乐盛世,而且这位贤德的君王,也被人称之为“永乐大帝”。

这位皇帝只在位二十三年(纪年),并且是“篡谋得位”的明永乐帝朱棣,能得“大帝”之谓,貌似不甚靠谱,但在小编看来,实在当得!

别的不说,单一部《永乐大典》,在历经蒙元百年统治、汉学人文几近荒芜的明初,二十几年即成这部前绝后的百科全书,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可堪盛誉。

万分遗憾,这部划时代巨著,后来毁于战火,最后存本也随圆明园一同化为灰烬,遂失传,实在是中华民族难以承受之痛。

不仅《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也发生在永乐一朝,是我国航海史的伟大里程碑。

永乐年间,还完成了吏治规整、平定边疆、复兴生产等重大历史任务。

可以说,永乐皇帝朱棣,成就了完全配得上“大帝”之誉的功绩!

但是,无论他如何光耀、伟大,却始终拖着长长、浓浓的历史阴影,始终是史册上被争议的人物。而这些阴影、争议,不仅仅是那场“谋逆”的“靖难之役”所致,还牵带着他的整个人生。

那么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传奇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成祖朱棣的生平简介

早期经历

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此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

七岁命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看到自己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这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仅为儿子们取了名字,而且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

宫廷生活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所谓的宗人府,掌皇族内部事宜。由次子朱樉任宗人令,三子朱棡任左宗正,十岁的朱棣任右宗正。朱棣的宫廷生活,经常要跟随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除此之外,还要接受正统的儒家经典教育。

文武兼修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棣从朱元璋那里领到一本《昭鉴录》。四月,又领到一本《祖训录》。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优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此外,还要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认为七个儿子“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七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中的皇子们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

受封燕王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十六岁,准备到封地就藩。朱元璋感觉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民间生活,朱棣与众兄弟来到了称为“中都”的凤阳老家。朱棣在凤阳居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载“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回到南京之后就要准备到外地就藩了。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

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赐名姚广孝),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缘,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

沙场扬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麾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旧识,正在劝降时,明军已大败元军,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邀请乃儿不花一同到明军营帐中请降,果然被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士马。

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率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将阿失里等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后,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继统纷争

朱元璋虽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诸子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其中,第三子晋王朱棡与朱棣之间的斗争尤其激烈。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发告朱棣不听自己的约束“劳师冒险”,使朱标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朱棣入朝,晋王又言语冒犯朱棣,还派人在燕王府内监视,搜求朱棣的“国中细故”,意欲倾陷朱棣,其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不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去世,朱棣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无疑,这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他也虑及燕王及诸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临死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燕王起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接着,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市),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为了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四年靖难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先后下居庸关、怀来,捕获南军将领宋忠。趁势攻下遵化,永平投降。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大军到达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李景隆退军德州。朱棣趁机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劳师无功。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省聊城市),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再在藁城打败吴杰等。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大军。五月克泗州、盱眙,兵指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继位称帝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朱棣即位后的首要任务是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处置政治反对派。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开列“奸臣榜”,诛杀了一部分建文朝臣,例如方孝孺及其宗族亲友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其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殉难;黄子澄、齐泰等被诛杀灭族,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与此同时,朱棣并未将“奸臣榜”上的人全部诛杀,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等人皆被宽宥任用。

励精图治

与此同时,朱棣诏告天下: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朱棣又着手恢复民生、蠲免赋税,下令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的州县,有无法耕种的人民,免去三年的差税不曾被兵祸乱的地方,也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一同蠲免秋夏税粮,其余直隶府州、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四川、云南各蠲免一半,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一应钱粮、盐课等一并免除。河南、山东、北平、淮南北流移的人民,令他们各还原籍复业,需要的种子牛具,令官府给付。

朱棣即位后,大规模对靖难功臣进行封赏。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再论靖难的功劳,封驸马都尉袁容等三人为侯,陈亨子陈懋等六人为伯。并广求贤才,对山林隐逸的怀材抱德之士,令官府寻访,量材擢用。

永乐盛世

有学者指出,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对治理较好的一个时代的赞誉”,“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二是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在经营边疆和抵御外患上功业卓著,虽兴办浩大工程而财力不绌;三是在文化建设上卓有成就”,“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永乐朝都完全具备”,“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辉煌”。

还有学者指出,“明代历史上有两次大的政治裂变:一次是建文元年(1399)发生的‘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成功地实现了皇位更替,开创了新的时代”。朱棣死后庙号本为“太宗”,至嘉靖十七年(1538)改称“成祖”,世宗君臣赞其“再造之功,同于开创”。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挥师南征

永乐四年(1406)七月,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进入安南,传檄数胡季犛、胡汉苍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朱棣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出征漠北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朱棣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由丘福先率领千余人马到达胪朐河,轻敌冒进、指挥失当,与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一同战死,其所率领的人马也在胪朐河覆没。朱棣震怒,决意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

五月,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阿鲁台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朱棣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朱棣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

明成祖 朱棣不允许北方出现强大势力,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再度出塞,亲征瓦剌。六月,大破瓦剌首领马哈木,向阿鲁台宣谕捷报。这一仗,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当。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永乐二十年(1422年)到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率师出征漠北,但所获甚微。

病逝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等地。明成祖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为前锋,出兵北征。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省沽源县),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遂下令班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确切位置有争议)。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朱棣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将朱棣收殓。又将椑放在辇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不久太子朱高炽即位,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寿山长陵,与徐皇后合葬,尊谥称“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成祖朱棣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政治上,延续洪武政策的同时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积极经营边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经营南海,占领安南,设立远达南半球的旧港宣慰司。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恢复并正式建立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设四夷馆翻译各国语言文字,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及紫禁城等。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如何评价明成祖朱棣?

成祖即位后,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有水旱灾害早晨报知他,晚上就会拿出方案,从不拒谏或坐视不理。善于识人,并因才施用。表里如一,善于洞察,有雄才远略,和高祖朱元璋一样。多次出动军队,平定漠北的蒙古残余。

等到他晚年,威望和德行远播于外,周边很多国家向大明臣服,明确表示向大明朝贡的就有三十国。这些国家分布地域之广泛,远超过了汉朝和唐朝。成就了了不起的事业,威武雄壮卓越不朽。

毛主席评价朱棣: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

孟森评价朱棣: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明成祖朱棣的轶事典故

1.初师遇险

建文帝削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凭借多年苦心经营的兵力和谋略,于1399年七月起兵杀出北平,直取南京。名义是铲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国消除灾难。刚出北平,在今天东坝与南来之敌交锋,展开厮杀。这里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朱棣这才得以连陷通州、蓟州、德州、济南、宿州、扬州,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称帝,年号永乐。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

2.感情世界

徐皇后说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当仁不让的是徐皇后,她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称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徐王妃身体里流淌着大将徐达的血液,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徐皇后曾经著书,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经常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四十六岁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为悲痛,谥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几年再没立过皇后。可见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没人能够取代。

明成祖朱棣是怎么死的?

朱棣是明朝很出名的一个皇帝,大家认可他的从政经验,并且也好奇这个皇帝的死因。要知道古代皇帝可是生活条件最好的人之一,这个朱棣为什么就不能长命百岁呢,反而很早就离开了他的政治舞台。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1、朱棣从小身体就不好。

据历史资料记载,朱棣的身体并不好,小的时候他就有很多毛毛病病,原本看起来这么文弱一个人是没有机会继承王位的。可以说,朱棣差点就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与皇位失之交臂,由此可见,小时候朱棣的身体有多差。

2、朱棣追求长生不老,经常吃奇怪的药。 因为朱棣从小身体就不好,因此他对生命,身体健康有种偏执的着魔。毕竟对于人来说,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朱棣在当了皇帝之后,四处寻找长生不老的方子,但是哪有什么长生不老的药呢,都是骗人的。但是朱棣因为执念,吃了很多奇怪的偏方,导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3、朱棣身为皇帝,操心的事情很多,操劳过度身体自然会垮掉。

因为朱棣本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想干很多事。在他继位之后四处南征北战,每天都在操劳。在这种情况下,朱棣的身体条件又不好,还经常吃一些毒药来治病,他这个样子当然活不长久。在我看来,他那么早死掉不是因为命运的不公平,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

4.朱棣常年带兵打仗,因身上伤过多、过重而死。

朱棣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所以带兵出去打仗,最终因为受伤而死亡。朱棣虽然是抢夺皇位才成为了皇上,但是在位期间一直能够体恤民情,并且整个国家治理的非常好。

明成祖朱棣的父亲是谁?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的生身之母到底是谁?

明成祖朱棣生身之母究竟是谁?六百多年来,史家众说纷纭,一直争论不休。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第三任国君。

也许是朱棣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关于他的身世一直存在着争议。

《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后世史学家认为,这里的“母”指的是嫡母,而非生身之母。

朱棣的生身之母究竟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疑似朱棣的生母的有马皇后、碽[gōng]妃、李妃、元顺帝妃洪吉喇氏、翁氏等人。

不过小编倒是认为,明成祖朱棣的生身之母,最大的可能就是以下的两个人。

1、生母碽妃(存疑),姓氏不详(有可能以“碽”为姓,也有可能封号为碽妃),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妃子,后世猜测可能为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据传碽妃是成祖朱棣之母,传闻是朱棣篡权而大量篡改正史,但是这个事实却记于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后书遗失,却在后来的《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所提及。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存疑,由年龄推测,李妃不可能生太子朱标)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古代神位的摆放是严格按照身份来的,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儒)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2、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8月9日-1382年9月17日),女,汉族,南直隶凤阳府宿州(今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至正十二年(1352年),马氏嫁于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为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永乐元年(1403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明成祖朱棣的嫡子都是谁?

1、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嫡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称献陵,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

2、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3、朱高燧(1386——1431)。明成祖嫡三子。   

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赵王。寻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岁时朝京师,辞归,太子朱高炽辄送之江东驿。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七年,成祖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择国子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辅导之,高燧稍改行。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成祖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仁宗即位,加汉、赵二王岁禄二万石。明年,之国彰德,辞常山左右二护卫。宣宗即位,赐田园八十顷。宣宗擒高煦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驾,言曰:“赵王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帝未决。时惟杨士奇以为不可。山复邀尚书蹇义、夏原吉共请。

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及高煦至京,亦言尝遣人与赵通谋。户部主事李仪请削其护卫,尚书张本亦以为言。帝不听。既而言者益众。

明年,帝以其词及群臣章遣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持示高燧。高燧大惧,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宣德六年薨,谥曰简王。子惠王瞻塙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传奇人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