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

(读史明智)书法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独特艺术。书法的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变为楷书、草书和行书。早在汉魏时期就有过不少书法家。到东晋时则出现了我国最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他集书法之大成,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456 圣”。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是东晋宰相王导的侄子,曾任东晋王朝的右军将军,人们称他为王右军。他写的字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被人们视为珍品。在他身上有许多传奇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羲之七岁时开始学习书法,他的老师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善长钟繇的楷书。王羲之长大后,游历名山大川,看到前代书法大师如李斯、曹喜、钟繇等人的墨迹,又去洛阳观看蔡邕的《石经》,感触非常深。他觉得单独学习卫夫人的字难成大器,他决定向前人留下的石碑学习,博取众家之长,独创一体,自成一家。

王羲之学书法非常刻苦,小时候,他父亲曾给他讲前人张芝勤学苦练写字的故事。张芝是东汉时的书法家,他擅长写草书,有“草圣”之称。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写完字,又在池塘里洗涮笔砚。时间一长,那池塘里的水都变黑了。这个故事深深鼓励着年幼的王羲之,他决心向张芝学习,也到门前的池塘去洗笔砚,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也变黑了,人们把这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停地练字,都要到池塘中去洗涮笔砚,因此,他留下许多墨池,成为今天的名胜古迹。在会稽蕺山下有王羲之的墨池,温州和江西临川也有他的墨池。北宋时,有位著名的文学家曾巩,非常钦佩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特意写一一篇《墨池记》来赞美他。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王羲之的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达到很高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和草书。他的隶书被认为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博采秦汉以来篆、隶、草等各种书法的长处,融会到自己的草体中,独创了刚健中正、流美而静的新体。这种新体是当时书法的最佳体现,开辟了书法的新天地,受人欢迎,被人推崇。人们十分喜爱和珍视他的字,能得到他的字都觉得很荣耀。据说,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个道士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求他给抄写一部《黄庭经》,可是又不能无缘无故地开口求王羲之。他听说王羲之喜欢白鹅。王羲之认为写字时要集中精神,姿势端正,好比白鹅戏水,把全身的力气都用在两掌那样,运笔时要把手指、手腕以至全身的精力,都贯注到笔尖,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见功力。那个道士知道这些后,特意喂养了一群白鹅,并经常到王羲之出没的地方去放。一天,王羲之坐船从这里路过,看到这群美丽的白鹅,他爱不释手,就对道士说:“你把这群白鹅卖给我好吗?”

那个道士笑着说:“我的鹅不卖,但如果您替我抄写一部《黄庭经》的话,我可以全部送给您。”

王羲之一心想得到那群白鹅,便为道士抄写了经书,然后带着白鹅回去了。这就是传说中“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王羲之晚年弃官离开京城建康,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有一次,他到他的一个学生家作客,见桌几干净,便挥笔写下几个字,一半行书,一半草书。学生把这些字视为珍品,倍加爱惜。学生的父亲不知道,便用刀将字刮掉,那个学生后悔好多天。又一次,王羲之在外边遇到一个卖六角竹扇的老婆婆,生意很冷淡。他走到近前,拿起扇子,在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婆婆不识字,很不高兴。王羲之对老婆婆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写的,一把扇子卖一百钱。”

结果人人争买老婆婆的扇子。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重大贡献是开辟了草书、楷书结合的行书道路。他成功地把草书和楷书结合起来,创立了他的行书的独特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这是他三十三岁时,与一些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时写的,笔法遒媚劲健,端秀清美,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这幅作品到他的第七代孙子王智永时,交付给辩才和尚,后来被李世民得到,藏入皇宫,据说真迹后来随葬昭陵。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也酷爱书法,他敬佩父亲,临摹父亲的字。经过一段时间,自以为神似,便请母亲鉴赏,为了试试自己的程度,他将父亲写的一个字上的一点贴在自己的字上。王羲之母亲看后,大为高兴,夸奖道:你果然大有进步,这一点神似你父亲的笔法。王献之一看,母亲所指正是父亲所写的一点。从此他更加发奋努力,认真磨练,终于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他继承和发扬了王羲之的书法,后人誉之为“小圣”。

王羲之的真迹都已失传,后世流传的只有摹本。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冯承素描摹的《兰亭序》,首都北海公园“三希堂”也收藏有王羲之的真迹的石刻版,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传世珍宝。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书圣”王羲之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