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简史:既有“千古一帝”的功勋,又有“九子夺嫡”的昏聩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我国古代一位十分重要的皇帝。他是清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包括努尔哈赤),也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

康熙帝在位61年,是我国封建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并且,康熙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的缔造者。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一生政绩卓著,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两战雅克萨,三征葛尔丹。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文治武功,康熙帝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康熙皇帝的传奇一生吧!

一.幼年多舛,父母双亡

严格意义上来说,康熙帝是具有一定汉族的血统的。

1618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攻占了抚顺,一个名叫佟养真的人在其堂弟佟养性的影响下,率领族人投靠了后金。之后,佟养真被后金编入了军队,隶属于汉军。

后来,佟养真的儿子佟图赖先后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成宗多尔衮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朝的强大和入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清朝创建汉军八旗以后,佟图赖被编入了汉军正蓝旗,后来,佟家又被编入汉军镶黄旗。至此,佟家逐渐显赫起来了。

1653年,佟图赖的女儿、年仅13岁的佟佳氏进宫,成为了顺治帝的妃嫔。

仅仅一年以后,1654年5月4日,年仅14岁的佟佳氏在北京紫禁城景仁宫生下了顺治帝的第3个儿子玄烨。此时,顺治帝年仅16岁。

玄烨一出生的时候,就得到了祖母孝庄太后、父亲顺治帝、母亲佟佳氏的疼爱。由此可见,玄烨刚出生的时候,还是比较幸运的。然而,命运很快就给年幼的玄烨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原来,满人(女真人)在入关之前,一直居住的关外。关外由于气候寒冷,使得天花病毒不容易传播。因此,满人都没有抵抗天花病毒的能力。

清军入关以后,居住在气候温和、适合天花病毒生长的环境下,而满人由于长期居住在关外,没有抵抗天花病毒的能力。因此,有众多的满人死于天花。长期以来,“天花”已经成为了满人“死亡”的代名词,得了天花的满人几乎没有人能够治好的。比如,玄烨的叔祖父豫亲王多铎就死于天花。

但是,年幼的玄烨却得了天花。顺治帝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为了不让天花病毒在皇宫中传播,立即派人把玄烨送出皇宫,将玄烨遗弃。

但是,玄烨的祖母孝庄太后却不愿意放弃玄烨,她派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前去照顾玄烨。在苏麻喇姑的照料下,玄烨的天花之症竟然被奇迹般的治好了。而且,这个事情反而成为了后来玄烨能够继承皇位的重要原因。

这里,我要纠正一个错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讲述,苏麻喇姑是一个比玄烨略大一点的姐姐,并且,玄烨还想和苏麻喇姑谈恋爱。事实上,这是完全错误的。历史上,苏麻喇姑大约出生于1612年,与玄烨的祖母孝庄太后同一年出生,比玄烨要大整整42岁。因此,玄烨和苏麻喇姑实际上是两个时代的人,更不可能和苏麻喇姑谈恋爱。

玄烨的天花被治好以后,就被顺治帝接回了皇宫。然而,此时,情况已经不是玄烨出宫前的状况了,而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656年,17岁的董鄂妃被顺治帝接到了皇宫,并迅速取得了顺治帝的宠爱。至此,佟佳氏逐渐失宠了。1657年11月12日,18岁的董鄂妃生下了顺治帝的第4个儿子,后来,这个孩子被顺治帝册封为“和硕荣亲王”。不过,这个孩子始终没有名字,我们就暂且称之为“和硕荣亲王”。至此,年幼的玄烨逐渐失去了父亲顺治帝的宠爱。

虽然,玄烨失去了父亲顺治帝的疼爱,但却依然得到了祖母孝庄太后的疼爱。为了培养玄烨,孝庄太后为玄烨请了很多的师傅,给玄烨传授知识。而玄烨原本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玄烨就成为了一个十分有文化的孩子。

顺治帝不仅十分宠爱和硕荣亲王,还打算册封他为太子,让他继承皇位。然而,和硕荣亲王却没有皇帝的命。1658年2月25日,刚刚出生100多天的和硕荣亲王夭折了。这让顺治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皇子身上。因此,和硕荣亲王的夭折,实际上为玄烨能够继承皇位扫除了障碍。

顺治帝一共有8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牛钮、次子福全、第三子玄烨、第四子和硕荣亲王、第五子常宁、第六子奇绶、第七子隆禧、第八子永干。这8个皇子中,除了皇长子牛钮、皇四子和硕荣亲王夭折以外,其他的6个皇子都有机会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有一次,顺治帝问玄烨和他的二哥福全:“你们长大以后想要做什么?”福全说:“做一个贤王就足够了。”然而,玄烨却说:“希望能够效法父皇”。至此,顺治帝开始对玄烨重视起来了。

不过,真正使顺治帝让玄烨成为皇位继承人,却来自于一个德国传教士的主意。1661年,顺治帝曾经去询问传教士汤若望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汤若望告诉顺治帝:“应该让得过天花的皇子继承皇位,因为,得过天花就有了免疫力,可以保证皇位的稳定。”

我个人觉得,汤若望的这一番话,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而是有人让他这样说的。这个人就是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

因此,玄烨能够从顺治帝仅存的6个皇子中脱颖而出,成功打败了他5个兄弟,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顺治帝最宠爱的第四子和硕荣亲王夭折了,这让顺治帝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皇子身上;第二,玄烨得过天花,拥有了天花的免疫力;第三,玄烨得到了祖母孝庄太后的大力支持。

1661年2月5日,顺治帝去世(也有一种说法是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了),享年24岁。至此,年仅8岁的玄烨失去了父亲。

顺治帝临终的时候,以遗诏的形式册封玄烨为皇太子。至此,年仅8岁的玄烨成为了清朝皇位继承人。

1661年2月8日,玄烨正式即位,年号康熙,这就是清圣祖,又叫清仁帝,又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后,尊他的嫡母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为母后皇太后,他的生母佟佳氏为圣母皇太后。

康熙帝即位后不久,他的生母佟佳氏的突然病重。为了照顾母亲,康熙帝曾经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也仍然没有能够阻止病魔夺走母亲的生命。

1663年3月20日,也就是康熙帝即位的两年后,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因病去世,享年23岁。随后,康熙帝给他的生母佟佳氏尊谥“孝康章皇后”。至此,年仅10岁的康熙帝失去了母亲,也标志着年幼的康熙帝失去了双亲。

康熙帝虽然失去了双亲,但是,他还有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在孝庄太后的培养下,这个年幼的皇帝开始迅速成长,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皇帝。

二.智擒鳌拜,正式亲政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仅8岁(实际上只有6岁),由于年幼,根据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同辅政。

顺治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吸取了多尔衮的教训。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这就是顺治帝。顺治帝即位的时候,由于年幼,由他的叔叔睿亲王多尔衮和堂叔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不过,清朝入关以后,1644年,顺治帝册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至此,多尔衮的权势开始超过济尔哈朗。1645年,顺治帝册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确立了多尔衮一人独尊的地位。至此,清朝出现了多尔衮独揽大权的局面。

到1648年前后,多尔衮已经控制了清朝所有的大权,一度凌驾于顺治帝之上,成为了一个有实无名的皇帝,并彻底架空了顺治帝,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因此,顺治帝吸取了多尔衮的教训,安排四个人去辅佐康熙帝,让这四个辅政大臣互相牵制,来巩固康熙帝的皇权。

然而,让顺治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安排却在最后导致了鳌拜一家独大的局面,仍然躲避不了一场权力的争夺。

顺治帝选拔四大辅政大臣的标准并不是依靠军功、出身、地位,而是依靠他们在打击多尔衮的过程中出了多大的力。

当时,清太宗的亲兵就是两黄旗。两黄旗的精英骨干就是所谓的“八大臣”,分别是索尼、图尔格、鳌拜、图赖、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

多尔衮掌权以后,这八个大臣分为了两派,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选择投靠了多尔衮,被多尔衮委以重用。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由于誓死不从多尔衮,受到了多尔衮的打击。

顺治帝亲政以后,拥护多尔衮的四个人都没有好下场。而坚决反对多尔衮的四个人都被顺治帝提拔起来了。不过,图尔格已经在1645年就已经去世了,图赖已经在1646年就已经去世了。那么,图尔格的地位就由他的十六弟遏必隆继承。

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是多尔衮的部下,原本,他根本没有机会成为辅政大臣。然而,他的地位是由于卖主求荣而得到的地位。1651年,苏克萨哈状告他的主子、已故的多尔衮在生前有谋朝篡位的打算,为顺治帝打击多尔衮集团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于是,苏克萨哈才有机会成为辅政大臣的。

在这四个辅政大臣中,排名第一位的是索尼。索尼,姓赫舍里,满洲正黄旗人。他曾经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和肃亲王豪格东征西讨,征战天下,成为了两黄旗的精英骨干“八大臣”之一,为清朝的强大和入主中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顺治帝亲政以后,先后册封索尼为内大臣、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进一步确立了索尼在清朝的显赫地位。顺治帝临终前,让索尼去辅佐康熙帝。

排名第二位的是苏克萨哈。苏克萨哈,姓纳喇,满洲正白旗人。他原先是多尔衮的部下。1651年,苏克萨哈状告他已故的上司多尔衮在生前策划了篡夺皇位的阴谋,并帮助顺治帝成功铲除了多尔衮的党羽,受到了顺治帝的信任。至此,苏克萨哈的权势和地位开始迅速膨胀。顺治帝临终前,让苏克萨哈去辅佐康熙帝。

排名第三位的是遏必隆。遏必隆,姓钮枯禄,满洲镶黄旗人。遏必隆的出身十分显赫,他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第16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4个女儿和硕公主穆库什,也是说,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顺治帝亲政以后,先后册封遏必隆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少傅、太子太傅。顺治帝临终前,让遏必隆去辅佐康熙帝。

排名第四位的是鳌拜。鳌拜,姓瓜尔佳,满洲镶黄旗人。鳌拜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鳌拜曾经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和肃亲王豪格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成为了两黄旗的精英骨干“八大臣”之一,为清朝的强大和入主中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顺治帝临终前,让鳌拜去辅佐康熙帝。

在这四个辅政大臣当中,索尼、鳌拜既是功勋卓著的将领,又是反对多尔衮的主力。因此,他们二人的地位和权势很高。苏克萨哈是完全依靠卖主求荣而得到的,在世人眼里,苏克萨哈就是卖主求荣的小人,长期以来,苏克萨哈一直受到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和清朝满朝文武大臣的鄙视。遏必隆的地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关系得到的,因此,遏必隆在四个辅政大臣中并不受重视。

不过,遏必隆很识趣,他看清了当时朝廷的形式,自觉的投靠了鳌拜,成为了鳌拜的“附庸”。但是,苏克萨哈不仅看不清当时的形式,还想要与索尼、鳌拜争权夺势。这样一来,清朝逐渐形成了三大集团,分别是索尼集团、鳌拜集团、苏克萨哈集团。其中,索尼集团和鳌拜集团的势力很大,势均力敌,而苏克萨哈集团只是用来凑数的。

康熙帝即位初期,四个辅政大臣还能恪尽职守,小心谨慎,齐心协力的辅佐康熙帝。但是,时间一长,他们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了。

索尼虽然是四个辅政大臣之首,但是,索尼一直体弱多病,对于朝廷上的事情也不太过问。而苏克萨哈、遏必隆根本就不是鳌拜的对手。这样一来,原本排在四个辅政大臣之末的鳌拜,反而成为了实际上的辅政大臣之首。至此,鳌拜逐渐开始了专权的道路,也逐渐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继多尔衮以后又一个权臣。

而且,就在这一时期,鳌拜和苏克萨哈的矛盾逐渐激化了。鳌拜和苏克萨哈的矛盾起源于清朝入关初期的一项法令——圈地令。圈地令是满人贵族在清朝入关时为了掠夺土地而颁布的法令。然而,这一法令不仅仅激化了满人贵族和汉人百姓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满人贵族内部的矛盾。而鳌拜和苏克萨哈就因为圈地,矛盾日益激化。

不过,这个时候,索尼虽然不怎么过问朝廷的事情,但是,他的权势很大,又是顺治帝钦点的四个辅政大臣之首。因此,此时的鳌拜并不敢掀起轩然大波。

1667年,索尼去世,享年66岁。索尼去世以后,清朝内部的局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克萨哈、遏必隆根本不是鳌拜的对手。此后,鳌拜就像失去了“天敌”一样,再也没有人能够压住他了。至此,鳌拜的权势开始急剧膨胀,逐渐形成了权倾朝野的局面。

不久,1667年,年仅14岁的康熙帝开始亲政。不过,康熙帝亲政只是一个形式,他并没有太大的权力,权力仍然都掌控在鳌拜手里。

紧接着,鳌拜就宣布了苏克萨哈的24款大罪,要求处死苏克萨哈。但是,康熙帝并不想批准这个命令。结果,鳌拜竟然在康熙帝面前撸起袖子,露出胳膊,威胁康熙帝。于是,康熙帝不得不下令处死苏克萨哈。随后,康熙帝下令使用绞刑处死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去世后,顺治帝安排辅佐康熙帝的四个辅政大臣就只剩下了鳌拜和遏必隆。不过,遏必隆只是鳌拜的“附庸”。至此,清朝内部就只剩下了鳌拜一派,也彻底形成了鳌拜独揽大权的局面。

不过,苏克萨哈的去世,也让康熙帝产生了除掉鳌拜的心思。于是,康熙帝开始策划除掉鳌拜、独揽大权的计划。

康熙帝虽然想夺回大权,但是,他无权无势,在鳌拜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于是,康熙帝集结一批少年侍卫在皇宫中练习摔跤,准备让鳌拜进入皇宫,擒拿鳌拜。

不过,这个主意并不是康熙帝首创,而是北周孝闵帝宇文觉首创,用来擒拿北周权臣宇文护的办法。不过,不同的是,北周孝闵帝失败了,并被宇文护下令废除了皇位。随后,他又被宇文护派人杀死。但是,康熙帝却成功了。

1669年6月14日,康熙帝突然下令,让鳌拜进宫。结果,鳌拜刚进宫,就遭到了这批少年侍卫的袭击。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久经沙场。但是,由于这批少年侍卫人多势众,鳌拜很快就败下阵来。随后,鳌拜就被这批少年侍卫抓捕了。

紧接着,康熙帝立即让大臣商议鳌拜的罪行,并罗列出来30条大罪。不过,康熙帝念在鳌拜的功勋卓著,并没有诛杀鳌拜。而是把他软禁起来了。

随后,康熙帝开始了铲除鳌拜党羽的行动。遏必隆由于长期担任鳌拜的“附庸”,受到了康熙帝的强烈打击。清朝皇室成员班布尔善由于长期侍奉鳌拜,被康熙帝下令处死。并且,鳌拜的其他党羽也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至此,鳌拜集团被彻底铲除,也标志着康熙帝夺回了朝政大权。

随着鳌拜和鳌拜集团被彻底铲除,标志着年仅16岁的康熙帝正式掌控了清朝的朝政大权。

至此,康熙帝开始了他文治武功的传奇生涯。

三.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鳌拜被铲除以后,康熙帝收回了朝政大权。至此,清朝朝廷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了。

但是,清朝地方的局势仍然危机不断。而清朝地方上的危机主要来自于清朝初期的三个明朝降将,他们分别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明。

这三个藩王中,尚可喜和耿仲明原本是明朝大将毛文龙的旧部。后来,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以后,他的旧部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都投靠了清朝(后金),为清朝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朝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册封孔有德为定南王,镇守广西;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

吴三桂是明朝的宁远将领。1644年,由于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靠了清朝,并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紧接着,他参加了山海关之战,为清军打败李自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清朝入关的关键性人物。随后,吴三桂率军南下,征战四方,镇压反清势力,为清朝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清朝为了表彰吴三桂的功劳,册封他为平西王,让他镇守云南。

不过,1649年,耿仲明由于私藏逃人,在吉安自缢身亡,他的儿子耿继茂继承了靖南王的爵位。1671年,耿继茂去世,他的儿子耿精忠继承了靖南王的爵位。而且,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被南明大将李定国打败,在桂林兵败自杀。至此,清朝只剩下了三藩,分别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回到老家辽东,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的爵位。然而,康熙帝认为,三藩手握重兵,势力太大,应该裁撤。至此,康熙帝正式开始他的“撤藩”行动。

不久,平西王吴三桂假装请求撤藩。结果,康熙帝却立即批准。于是,吴三桂决定起兵,反抗康熙帝。

1673年年底,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理由,在云南起兵,并杀死了云南巡抚朱国治。至此,三藩之乱全面爆发。

1674年,吴三桂攻入了湖南,并陆续占领了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城池,轰动了整个清朝。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也陆续起兵,响应吴三桂。紧接着,耿精忠也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广东起兵,共同响应吴三桂。

短短几个月,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四川、广东都脱离了清朝的统治,吴三桂的势力迅速横扫了整个南方。

随后,叛乱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不久,陕西提督王辅臣在陕西起兵,响应吴三桂。紧接着,甘肃也开始出现了叛乱。至此,反清的势力已经横扫了大江南北。

至此,刚刚入关30年的清朝走到了差点灭亡的地步。

不久,吴三桂的军队就打到了长江边。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世人大跌眼镜。吴三桂并没有趁势进军,而是把军队驻扎在长江边三个月,给予了康熙帝以喘息的机会。于是,康熙帝立即召集军队,打击吴三桂。

为了平息叛乱,康熙帝实行了两个策略,第一,坚决打击吴三桂的势力,并以湖南作为重点进攻目标。第二,招抚其他的叛乱者,来孤立吴三桂。

在这样的方针下,康熙帝让勒尔锦率军驻守在荆州、武昌一带,从正面抵挡住吴三桂,又让安亲王岳乐率军从江西到达长沙,夹击吴三桂。在这次战役中,康熙帝大力重用汉军、汉将。

1676年,王辅臣在陕西向清军投降,耿精忠在福建向清军投降。1677年,尚之信向清军投降。

此时,陕西、福建、广东都被清朝平定,战争形式开始向着有利于清朝的方向发展。至此,康熙帝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迅速在这场战争中站稳了脚。

此时,吴三桂的败局已定,不过,他仍然想过一把“皇帝瘾”。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即位,国号为周,史称“吴周”。

五个月后,1678年,吴三桂去世,他的部下拥立他的孙子吴世璠即位。

吴世璠即位后,立即率领残余势力撤回云南、贵州一带。随后,清军趁势收复了湖南、广西、四川。至此,吴三桂集团的灭亡已经不可挽回了。

1681年,清军攻占昆明,吴世璠自杀,吴三桂集团被彻底消灭。至此,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定。

平定三藩以后,康熙帝决定消灭台湾郑氏集团,收复台湾,把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其实,早在康熙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就开始为收复台湾做准备。为了收复台湾,康熙帝实行了严格的迁界禁海政策。

所谓的“迁界禁海”,就是沿海30里的百姓内迁,不准有片板下水。迁界禁海最先从福建沿海开始实行,后又推广到广东沿海和浙江沿海。这样一来,台湾的经济和生产力遭到了沉重打击,元气大伤。至此,康熙帝逐渐具备了灭亡台湾郑氏集团的条件。

1681年,延平王郑经去世,他的儿子、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承了延平王的爵位,大权逐渐被冯锡范和刘国轩掌控。至此,台湾出现了严重的内乱。

福建总督姚启圣看到了这种局面,就向康熙帝推荐了施琅。1683年,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掌控福建附近的清朝水师,负责指挥收复台湾的战争。

随后,施琅率领清朝水师向台湾进发。不久,施琅旗开得胜,在澎湖打败了刘国轩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施琅乘胜进军,攻打台湾,延平王郑克塽向清军投降。至此,清朝收复了台湾,成功将台湾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4年,康熙帝在台湾设置了一府三县。所谓的“一府”指的是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所谓的“三县”指的是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

并且,康熙帝还在台湾设置了巡道一人,总兵官一人,副将二人,驻军8千。另外,康熙帝还在澎湖设置了副将一人,驻军2千。

随后,康熙帝还下令停止海禁政策,将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通商口岸。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四口通商”。

随着康熙帝平定三藩和台湾,清朝东部和南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

然而,就在这时,大臣向康熙帝报告,沙俄和噶尔丹正在西部和北部不断作乱。于是,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西部和北部,去平定沙俄和噶尔丹。

四.两战雅克萨,三征噶尔丹

康熙帝收复台湾不久,沙俄不断派兵侵扰清朝的北部边境,严重威胁了清朝北部边境安定和领土完整。

16世纪以前,沙俄的土地面积并不是很大,只是欧洲一个很小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6世纪初期,沙俄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并把位于它东部的西伯利亚作为重点扩张目标。

经过100多年的扩张,沙俄已经占领了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到1632年,沙俄已经扩张到了勒拿河流域,紧接着沙俄在这里建立了雅库茨克城。随后,沙俄开始以雅库茨克城为基地,不断入侵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17世纪初期,由于清朝忙着入关,进一步放松了对于黑龙江流域的控制和管理,这让沙俄有了可乘之机。

从1643年开始,沙俄开始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并对黑龙江流域的百姓进行了烧杀抢掠,成为了当地百姓眼中的“恶魔”。到顺治末年和康熙初年的时候,沙俄已经占领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入侵黑龙江流域。

面对沙俄侵略者的入侵,康熙帝曾经多次与沙俄进行交涉和警告,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于是,康熙帝决定使用武力来解决北方边境的问题。

1682年,康熙帝派郎坦、彭春以猎鹿为名,前往雅克萨视察敌情。1683年,康熙帝根据郎坦的上书,正式决定以武力来解决沙俄的问题。

在做好一切准备的情况下,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前往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不久,彭春率领3000名清军,兵分水陆两路,共同向雅克萨进军。

清军到达雅克萨以后,清军统帅彭春立即让给沙俄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牒,让他投降。但是,托尔布津认为雅克萨城墙坚固,决定死守雅克萨。随后,彭春立即让水师炮轰城北,陆师炮轰城南,给予沙俄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几天以后,托尔布津不得不开城门向彭春投降。随后,托尔布津率领残余势力离开雅克萨。沙俄军撤退以后,清军迅速摧毁了沙俄修建的城墙。至此,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以清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沙俄撤离雅克萨以后,贼心不死。随后,莫斯科立即派兵600人支援托尔布津。就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结束的几个月后,1685年秋天,托尔布津再一次带领沙俄军队占领了雅克萨,并把雅克萨的城墙修建的更加牢固。

沙俄背信弃义的行动,让康熙帝十分愤怒。于是,他决定再一次出兵收复雅克萨,彻底赶走沙俄侵略者。

1686年,康熙帝派2000名清军前去收复雅克萨。随后,清军立即让托尔布津投降,结果,遭到了托尔布津的拒绝。于是,清军开始对雅克萨进行了猛烈的炮击。不久,沙俄头目托尔布津中弹身亡。于是,沙俄军队由杯敦指挥,继续抵抗清军。随后,清军立即把雅克萨围困起来,并切断了沙俄军队的外援。

不久,沙俄战死、病死的士兵不计其数,826名侵略者只剩下了66人。随后,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向清朝请求撤出包围圈,商量边界的问题。于是,康熙帝同意了索菲亚的请求,下令允许沙俄侵略者撤到尼布楚。至此,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以清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随后,康熙帝派大臣索额图为清朝代表,前往尼布楚,与沙俄代表戈洛文商量两国边界的问题。1689年,清朝和沙俄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是外兴安岭到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土地都是清朝的土地。

雅克萨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反侵略战争。通过雅克萨之战,清朝沉痛打击了沙俄侵略者,为我国北方边境的安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雅克萨之战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决反对侵略的精神。

《尼布楚条约》是清朝与沙俄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它暂时解决了清朝和沙俄东面领土的问题,为清朝边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尼布楚条约》也有巨大的局限性。它让清朝丧失了广大的土地。通过《尼布楚条约》,清朝丧失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土地和以尼布楚为中心的广大土地。

《尼布楚条约》可以说让沙俄赚的盆满钵满。但是,沙俄仍然不甘心,于是,它开始勾结位于清朝西北部的准噶尔部入侵清朝,自己从中取利。

清朝初年,蒙古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漠南蒙古(今内蒙古一带)、漠北蒙古(今蒙古国一带)、漠西蒙古(今新疆、中亚一带)。

其中,漠南蒙古可以分为科尔沁部、察哈尔部、土默特部、乌拉特部等等;漠北蒙古可以分为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部等等;漠西蒙古可以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等等。

准噶尔部是漠北蒙古的一支,此时,准噶尔部的首领名叫噶尔丹。1670年,噶尔丹即位,成为了准噶尔部的首领。之后,他虽然仍然继续向清朝称臣。然而,他却在暗地里做着扩张势力的事情。

此后,噶尔丹先后征服了叶尔羌汗国、吉利吉思、哈萨克部落,称霸中亚地区。随后,噶尔丹的野心更加膨胀,开始把战争的矛头对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清朝。

1690年,噶尔丹以追击漠北蒙古为理由,率领3万大军从库楞湖(今呼伦湖)出发,沿着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兵锋直指北京,一直打到距离北京只有700公里的乌兰布通。至此,清朝的统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康熙帝决定发动第一次征讨噶尔丹的战争。

紧接着,康熙帝决定动用10万大军征讨噶尔丹。康熙帝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指挥左路清军,从古北口出发;常宁为安北大将军,指挥右路清军,从喜峰口出发。同时,康熙帝还下令让盛京和吉林的清军向西进军,配合主力作战。康熙帝亲自率领亲兵前往博洛和屯督战。

常宁率领的清军率先与噶尔丹军队相遇,却由于粮草不足,被噶尔丹军队打败。随后,噶尔丹乘胜进军,逐渐与福全率领的清军相遇。于是,康熙帝迅速命令常宁与福全会师,把噶尔丹军队阻击在高凉河北岸,并让康亲王杰书率军前往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切断噶尔丹军队的后路。

不久,福全得知噶尔丹军队驻扎在乌兰布通。于是,他立即进军乌兰布通。噶尔丹得知清军进军以后,立即使用上万只骆驼,组建成一个“驼城”,士兵躲在“驼城”的里边,向外放箭和发射火器,射杀清军。随后,福全命令清军向噶尔丹军队开炮。很快,“驼城”就被清军炸开了一个缺口。福全迅速命令清军骑兵冲入“驼城”,砍杀噶尔丹军队。

噶尔丹见状,知道败局已定,决定使用缓兵之计撤兵。于是,噶尔丹立即派人向福全求和。福全不知道这是计谋,就下令清军撤兵了。随后,噶尔丹趁机率领残余势力撤退,并在沿途火烧野草。至此,这场战役以清军胜利而宣告结束。

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康熙帝一征噶尔丹之战”,又叫“乌兰布通之战”。

噶尔丹兵败以后,并不死心。他一面召集旧部,一面派人向沙俄求援,准备东山再起。

1695年,噶尔丹率领3万骑兵,攻打位于克鲁伦河流域的漠北蒙古车臣汗部,还扬言向沙俄借兵6万攻打漠南蒙古。为了打击噶尔丹的嚣张气焰,康熙帝决定第三次征讨噶尔丹。

1696年,康熙帝集结将近10万大军,抵挡噶尔丹。随后,康熙帝下令,兵分三路:东路有9千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从大兴安岭向西进军;西路有4.6万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和振武将军孙思克率领,分别从归化和宁夏出兵,并在翁金河会师,随后,继续北上;中路有3.4万人,由康熙帝亲自率领,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集结在克鲁伦河附近,一举消灭噶尔丹军队。

几个月后,康熙帝率领的中路军率先到达克鲁伦河。噶尔丹看到清军势大,立即打算撤兵。于是,康熙帝让费扬古切断噶尔丹军队的后路。随后,康熙帝亲自率军追击噶尔丹,一直追击到拖诺山附近。此时,噶尔丹只剩下了1万多人。

随后,清军西路军到达昭莫多。西路军统帅费扬古下令把主力隐藏起来,并派400名骑兵去挑衅噶尔丹。噶尔丹果然让1万名士兵倾巢而出。结果,费扬古立即让埋伏起来的清军主力杀出来,对战噶尔丹。最后,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只率领几十名骑兵撤退。至此,这场战役以清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康熙帝二征噶尔丹之战”,也叫“昭莫多之战”。

经过乌兰布通之战和昭莫多之战,噶尔丹已经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噶尔丹集团也迅速瓦解了。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康熙帝决定第三次征讨噶尔丹。

1697年,康熙帝率军亲征噶尔丹。噶尔丹的士兵听到清军进军的消息以后,纷纷向清军投降,并愿意为清军做向导。此时,一个消息的到来,让噶尔丹彻底崩溃。原来,噶尔丹的“老巢”伊犁已经被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于是,噶尔丹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杀。至此,噶尔丹的叛乱被彻底平息。

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康熙帝三次噶尔丹之战”。

随着噶尔丹的叛乱被平息,清朝内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

然而,就在此后,清朝内部的皇子争夺皇位的斗争正在酝酿。

五.两废太子,九子夺嫡

康熙帝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皇次子胤礽的生母是康熙帝的原配妻子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按照清朝“子以母贵”的规则,胤礽就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1674年,胤礽出生。然而仅仅两个时辰以后,他的生母孝诚皇后就因为难产而去世,年仅20岁。1675年,康熙帝正式册封年仅1岁的胤礽为皇太子。至此,胤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公开册封的皇太子。

不过,虽然胤礽成为了皇太子,但是,康熙帝其他的皇子的势力也不可小觑,并陆续有9个皇子加入到了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们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历史上把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称之为“九子夺嫡”。

不过,虽说是九子夺嫡,但是,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子胤䄉表示拥护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表示拥护皇四子胤禛,皇三子胤祉半道退出。因此,真正参与争夺皇位的其实是五个人,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

长期以来,胤礽由于得到父亲康熙帝的宠爱和信任,又得到外叔祖父索额图的支持。因此,其他的皇子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这一时期里,康熙帝的皇子们的关系还相对来说比较缓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703年。

1703年,康熙帝下令赐死了权臣索额图。至此,胤礽逐渐失势了,他的地位也逐渐被动摇了。紧接着,康熙帝的其他皇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随后,康熙帝也开始对胤礽猜忌起来了,他们的父子关系也开始迅速恶化。1708年,康熙帝的第18个儿子、年仅7岁的胤祄病重。然而,胤礽却对这个弟弟的病重表示漠不关心,没有一点悲伤的心情,这个事情让康熙帝十分不满,并对胤礽进行了训斥。

结果,这个事情竟然让胤礽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他经常去康熙帝的寝帐外,并从康熙帝的寝帐外扒开一条缝隙,偷窥康熙帝的活动。后来,这个事情被康熙帝发现了。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之为“帐殿夜警”。

帐殿夜警事件以后,康熙帝决定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1708年,康熙帝正式下令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随后,其他的皇子纷纷加入到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中。至此,“九子夺嫡”事件全面爆发。

胤礽被废以后,第一个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就是康熙帝的长子胤禔。胤禔是康熙帝的长子,又立下了很多的战功。但是,他的生母是康熙帝的惠妃乌拉那拉氏。因此,他属于庶出,没有资格争夺皇位。长期以来,他一直都被胤礽压着。

胤礽被废以后,胤禔觉得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了。于是,他立即向康熙帝上书,表示自己愿意替康熙帝处死胤礽。康熙帝看到胤禔的上书以后,十分寒心。因为,就算胤礽的过错再大,也是胤禔的亲兄弟,胤禔怎么能忍心杀死胤礽。

除此以外,胤禔还参加了“张明德事件”和“巴汉格隆诅咒太子案”,进一步坚定了康熙帝打击胤禔的决心。

所谓的“张明德事件”就是,胤禔曾经向康熙帝上书,请求康熙帝册封皇八子胤禩为太子。康熙帝问他为什么要让胤禩成为太子。胤禔说:“术士张明德认为胤禩将来一定很尊贵。”所谓的“巴汉格隆诅咒太子案”就是,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在府里让巴汉格隆诅咒胤礽。

经过这三个事件,康熙帝对胤禔失望透顶。于是,康熙帝立即下令将胤禔软禁起来,并对胤禔的党羽进行了强烈的打击。至此,胤禔被从“九子夺嫡”的斗争中踢出了局。

此时,康熙帝对于废掉太子胤礽的事情,开始后悔了。这时候,皇四子胤禛揣摩出了康熙帝的心思。于是,他尽力的在康熙帝的面前为胤礽美言。至此,胤禛逐渐赢得了康熙帝的好感。

不过,康熙帝为了能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希望由满朝文武大臣选举胤礽为太子。于是,他召开了一场关于太子的选举活动。康熙帝认为,胤礽当了33年的太子,肯定有不少人拥护他。然而,选举的结果却大大出乎康熙帝的意料。

在这次选举中,,绝大多数大臣都选举皇八子胤禩为太子。康熙帝立即明白,这是胤禩与大臣们勾结的结果。于是,康熙帝对于胤禩渐渐失宠了。至此,胤禩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不过,这次太子选举活动也显示出了胤禩强大的势力。这已经暗示,胤禩将会成为后来雍正帝最强大的对手。

1709年,康熙帝再一次册封胤礽为皇太子。经过第一次废太子事件,胤禔和胤禩遭到了沉重打击,胤禛成为了最大赢家。不久,胤禛就被康熙帝册封为和硕雍亲王。

胤礽成为太子以后,吸取了因为外叔祖父索额图倒台、导致自己的地位遭到严重威胁的教训。于是,他开始拉帮结派,建立自己的集团,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结果,1712年爆发”托合齐结党会饮案”让他再一次遭到了沉重打击,并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1712年,安郡王马尔浑的弟弟景熙举报安王府的下属雅图在马尔浑去世的时候多次跑到托合齐家饮酒作乐。

这个事情原本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参与酒宴的名单却引起了康熙帝的高度注意。参加酒宴的人员有:步军统领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太监总管梁九功。随后,康熙帝查出,这些人全部都是太子胤礽的党羽。

这个事件让康熙帝十分震惊,因为这些人要么担任高官,要么担任要职,要么就是皇帝的身边人。也就是说,如果太子胤礽谋夺皇位,康熙帝连还手的机会都不一定能有。此时,康熙帝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

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1712年,康熙帝再一次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至此,胤礽被彻底从“九子夺嫡”的斗争中踢出了局。

皇三子胤祉看到了这种局面以后,主动退出了争夺皇位的斗争。

第二次废太子以后,胤禩和他的党羽开始卷土重来,又重新活跃起来了。随后,胤禩不断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然而,1714年的“毙鹰事件”和“雅齐布事件”让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

1714年,胤禩派人送给了康熙帝两只猎鹰。然而,当康熙帝打开礼物的时候,这两只猎鹰已经奄奄一息。康熙帝认为,这是胤禩在诅咒他不行了。于是,康熙帝大骂胤禩是一个阴险小人。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毙鹰事件”。

与此同时,胤禩的乳母和她的丈夫雅齐布获罪,两人一起被赶出了京城。但是,胤禩却把雅齐布夫妇藏在了京城。康熙帝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认为胤禩藐视国法,私藏钦犯。于是,他立即下令把雅齐布夫妇处死,并再一次大骂胤禩是一个阴险小人。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雅齐布事件”。

经过“毙鹰事件”和“雅齐布事件”,胤禩被从“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彻底踢出了局。

两次废太子事件以后,胤禔、胤礽、胤禩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失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此时,能够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就已经剩下两个人了,分别是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禵。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是同母兄弟,他们的生母都是康熙帝的德妃乌雅氏。

胤禩在争夺皇位失败以后,开始选择拥护十四阿哥胤禵。并且,1718年,康熙帝册封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让他去平定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三年以后,1721年,胤禵旗开得胜,并班师回朝。此时,胤禵手握重兵,又立下了赫赫战功,还得到了胤禩的支持。可以说,胤禵已经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了。

不过,皇四子胤禛一直在康熙帝面前表现出爱护兄弟、孝顺父母、恪尽职守的“好孩子”形象,逐渐得到了康熙帝的信任和宠爱。并且,胤禛在暗中拉拢隆科多、年羹尧、胤祥等人,组建自己的集团。

在康熙帝去世之前,胤禵被康熙帝不断派出去领兵作战,这其实已经在表明,康熙帝不想传位给胤禵。然而,胤禛却被康熙帝留在身边。并且,1722年,康熙帝甚至还让胤禛代替自己主持祭天大礼。康熙帝的行为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他想要传位给皇四子胤禛。

这里我要纠正一个错误。有人说,康熙帝原本是打算给皇十四子胤禵,是胤禛修改了康熙帝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严重错误的。在古代,我们更多使用的是繁体字,“于”用繁体字的写法是“於”。另外,清朝的圣旨都不是仅仅用汉文写成的,而是会使用汉文、满文、蒙文。这就说明,康熙帝的遗诏就是传位给皇四子胤禛的。

1722年12月20日,一生政绩卓著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享年69岁。

同年,皇四子胤禛即位,这就是清世宗(雍正帝)。随后,清世宗给康熙帝上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庙号圣祖,安葬在清景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康熙帝简史:既有“千古一帝”的功勋,又有“九子夺嫡”的昏聩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