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用兵如神,却难逃功高盖主祸必降之的命运

公元前257年11月,北风呼啸,大雪席卷着西北大地,一位战功卓著令敌人闻之丧胆的将军,正在等待命运的安排。他的名字让无数人胆寒,也是大秦的荣耀——白起。面对使者丢在面前的宝剑,白起问:“我有什么罪?大王为何要杀我?”回答他的,只有使者的沉默不言。白起也明白了,他必须死,这是王的意志。而且长平之战,他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国将士,也是一种罪过啊。剑锋划过,苍白的世界多了一抹刺眼的殷红。一代名将就这样消失在战国风云中。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善于用兵,驰骋战场37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史书上没有败仗的记录,让人产生一种独孤求败的感觉。

一、白起有一个好兄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

历史书上没有说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也没有记载他家族渊源,他的生平从当左庶长开始的。史记记载,白起是陕西宝鸡郿县人,在秦昭襄王十三年,被提拔为左庶长。他姓什么也没有记载,有人说他姓芈,有人说他姓公孙,还有人说他姓嬴,和秦始皇一个姓。这成为历史之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宣太后芈八子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是好兄弟,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在众兄弟争夺王位时,拥立了秦昭襄王,一时权倾朝野,四任秦相。跟着这位大哥混,得到的资源和机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前途无量。果然,白起经他推荐,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

二、白起有个好用的脑袋,在伊阙之战中一战成名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

公元前293年,为了防止秦军东扩,韩国和魏国联合起来,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崤函(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大概在洛阳以西至潼关)扼守以待。魏冉推荐白起,秦王也想试试这位还未出道的将军到底什么货色,就派他为主将领兵出战。白起熟读兵书,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不是死读兵书,而是活学活用,完全摒弃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白起首先做的事情是知己知彼,调查研究,分析敌我形势。基本情况是敌强我弱,韩魏联军共24万,秦军兵力不足12万,一半都不到。从地形上来看,也不占优势,甚至是很大的劣势,韩魏联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占了两个军事要地崤山和函谷关。如果不讲策略,可以说毫无胜算。所以必须找到敌方的弱点。

经仔细研究,发现韩魏两军虽然联合在一起,但他们各有自己的小算盘,两军主帅也貌合神离,都想把对方推到前面去当炮灰,自己搭顺风车,谁都不愿意首先站出来挑起抗秦的重任。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筷子没有抱成团很容易被折断。白起迅速地想好了制敌之策,就是避实击虚,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瓦解敌军联盟。

开始先来一招诱敌之策,用疑兵拖着敌军主力,在阵前摆放了很多旌旗和飘带,让敌军以为是主力来攻了。果然,韩国军队上当了,陆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过来,结果被牵制住了。

第二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白起抽调精锐主力绕到后面去,突然发起进攻,魏军以为占据要地高枕无忧,毫无防备,结果被杀得措手不及,溃不成军。韩军听到消息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而且,当时韩军正在攻击前方的诱兵,队形要赶紧调整过来对付侧面来的秦军主力,同时还要兼顾前方的诱兵,结果队形都没调整完,被秦军一击即溃。

第三招,宜将剩勇追穷寇。秦军趁胜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斩杀主将公孙喜,占领了五座城池。

伊阙之战,让白起一战成名。从此,白起启动了开挂模式,史书上都没有找到他打败仗的记录。

三、白起有一个铁石心肠,在长平之战中创造了记录

一开始,秦国和赵国并没有直接冲突。公元前262年,秦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河南省境内),韩国国君本来想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和,但郡守冯亭不同意,坚决不降秦,还想出了一计,把上党郡献给隔壁赵国,联合赵国一起来抗秦,这个策略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策略,面对一个强大敌人的时候,历史上好多人的选择是找一个差一点的同盟,以免各个击破,刘备联吴抗曹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他们有合作的基础和意愿,对双方都有好处。

赵国召开高级领导人会议的时候,平阳君赵豹就反对,经过激励的讨论,最终,赵孝成王决定接受上党郡并出兵援韩,派廉颇率军驻长平(山西省晋城市境内)。 这下把秦国惹怒了,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几座城后,又派王龁率军攻上党,并向长平开进。一场恶战就此拉开序幕。

公元前260年,廉颇在第一阶段还是表现得相当出色的,布置了三道防线,最后在百里石长城防线居高临下抵御秦军,坚壁以战,总体上抵住了秦军的一次次的进攻。

这样僵持不下,双方都耗不起了。总有人要想办法,还是秦国的点子多,一面假装和谈,一面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纸上谈兵说得就是他,他的父亲是赵国的名将赵奢。赵王因为这一战损伤交大,悬而未决,兵力补给后勤保障又跟不上,果然中计了,派赵括替代廉颇。而秦国又偷偷地换成了白起接替王龁。

白起用的第一招还是诱敌深入,派先头部队交战,然后诈败,把敌军引入埋伏圈。第二招是分而食之,把赵军切成两段,让其首尾不能相顾。第三招,争取领导和群众的更大支持,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最后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射杀,40万赵军全部投降。白起这一仗也打得不轻松,心里可能也不痛快,直接把40万降兵坑杀了。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代一场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包围歼灭战,甚至是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这一场战争让两国元气大伤,特别是赵国,以后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抗衡了。白起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后人啧啧称奇。他是歼灭战界的鲁班,后人很多作战的思想和理念都向他学习。

四、白起有一个宁折不弯的意志,三拒秦王后被赐死

长平之战结束不久后,秦昭襄王又想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目标人选还是白起,不巧的是,白起生病了。他只好派王龁去,结果初战失利。白起病好了,秦王又想请他出山,但白起认为邯郸很难攻,附近的其他诸侯国很快就能赶过来救援,更何况,刚刚打完长平之战,自己也损伤严重,需要休整和补给,攻打赵国现在不是时候,第二次拒绝了秦王。秦王只好改王龁,正如白起所料,久攻不下。白起听闻后说秦王不听我言,悔不当初啊。秦王听说后怒从心中起啊,命令白起赶紧出兵,相国范雎还去请,但白起不为所动。第三次拒绝。

三个月后,秦军战败,秦王命令白起即刻起兵,不得有误。白起没办法,带病出征。但白起让秦王觉得很不爽,出发前还不服气,又有怨言,终于忍无可忍,恶向胆边生,派人赶去给了他一把短剑。白起回顾自己的一生,也意识到自己杀神的称号不是白得的,特别是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国士兵被活埋,这就够得上死罪了。英雄就此落幕。

五、白起作战的主要特点

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攻城略地。简单地说,消灭或削弱敌军的战斗力,让敌军不能很快地恢复元气,反过来攻你,不去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打得敌人没有反手之力。后来,韩信、霍去病、李世民、李靖、朱元璋等都充分运用了这一思想。

他喜欢布置战场,然后诱敌深入,让对手离开自己的主战场,把它引到自己布置好的战场,变被动为主动,变客场为主场,让对手瞬间丧失战场、地形、防御、准备等的优势。

他喜欢分而食之,把对手分成几部分,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

他喜欢多个方向进攻敌军,而不是直接正面对抗。他作战的场面经常是这样的:敌军的正前方有诱敌深入的一部分诱兵,两侧又突然攻过来的口袋形包围圈的部队,后面还有追兵,所以敌军突然看到四面八方攻来的部队顿时就傻眼了,甚至会心生恐惧,军心难免会乱,这就有巨大的心理优势,立马拉大了士气差距。

他喜欢追穷寇,之前很多军事家认为穷寇会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把敌军逼入绝境,敌人会背水一战,士气一定高涨,所以提出穷寇不要追的思想,但白起反其道而行之,对敌人穷追猛打,“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与他的战略目标“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一以贯之的。

中国产党在“反围剿”斗争中的一些战略思想,如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等与白起的战略思想有着类似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史记》;

2、《战国策》;

3、《中外著名战争实录·长平之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白起用兵如神,却难逃功高盖主祸必降之的命运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