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悲剧:坐拥20万瓦岗大军,为何最后权势两空、万箭穿心?

文案 | 寻一

图片 | 美妙的探所

世间有一句广泛流传的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用来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变,难以预料。

就像一个人在竞争中拥有极大的优势,具备极佳的条件,依然有可能输得一败涂地甚至性命不保。隋唐群雄中就有这样一个人,坐拥20万瓦岗军和多位名将,本应是反隋大军中成功可能性最大的人,最终的下场竟是权势两空,万箭穿心。

这个人是谁呢?他如何能够拥有数十万大军?又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呢?

少年才俊,意气风发

这个令人感慨不已的人便是李密,隋唐群雄之一。

李密出身在顶级的豪门贵族,与强大的关陇军事集团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在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中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在其中职位很高、备受崇敬,因此他的子孙在北周和隋王朝普遍有着崇高的地位。

李密的祖父、父亲在他们所处的朝代也身居高位,家族显赫几世,毫不夸张地说,李密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身份地位极其显赫。

虽然李密早年丧父,家道有所中落,可年纪轻轻的他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家产,依然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顶级贵族。

这也为他入朝当官奠定了基础。

李密从小勤奋好学,聪明机智,非常热爱读书,尤其痴迷谋略方面的学问,在当时尤为出名。因此他善于谋划、文武双全,具有很高的文化教养,同时他又仗义疏财、礼贤下士,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机缘巧合,如此才能出众、身份高贵的李密被选为了隋炀帝的侍卫武官,怀着报效朝廷的志向,李密工作兢兢业业,不出意外的话,将会在隋朝步步高升。不曾想,意外来得如此之快。

一次,隋炀帝在侍卫中多看了一眼,觉得李密太过于显眼,便把他打发回家了。李密心中难免失望,明白自己是碍着皇帝的眼睛了,只要隋炀帝在位一天,估计自己都没有晋升机会了。

然而李密并没有放弃,回到家乡的他更加刻苦读书了,仿佛要把所有知识都装进脑子了。他对学习的痴迷引起了越国公杨素的注意,杨素发现李密谈吐不凡,而且读的是研究造反的《陈胜项籍列传》

此时的杨素深受隋炀帝猜忌,于是与李密相谈甚欢,并对杨玄感等几个儿子说:“李密学识渊博、善于谋略,你们要多向他学习。”杨玄感因此与李密结下深厚友谊,对他非常信任。

隋炀帝统治中期,已有不少被其折磨得生不如死而奋起反抗的起义军,然而这些力量都太过薄弱了,都以占山自保为主。隋朝为目的起兵的,李密作为杨玄感的好友,第一时间便加入了起义大军中,为杨玄感筹谋划策。

他给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突击河北的蓟县,中策是快速向西进入关中地区,占领长安,以此为基地慢慢发展。下策则是先占领东都洛阳。

杨玄感选择了风险最大的下策,起兵先进攻洛阳,两军兵力相差极大,隋军是经过万千锤炼的精兵铁将而杨玄感带领的大部分是民众,不出所料杨玄感败了。

兵败之后,隋炀帝抱着宁枉勿纵的原则,处死或流放了与杨玄感有关系的所有人,神奇的是,处于死亡名单中的李密竟通过贿赂捡回了小命,开始了逃亡之路。

李密隐姓埋名,藏于乡野之中当起了教书先生,并结了婚。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密还是被发现了,官兵很快到来,妻子和亲人被残忍杀死,李密匆忙逃亡。正好翟让聚众在瓦岗起义,李密趁机投奔瓦岗军。

一开始,瓦岗军只是普普通通的反隋大军中的一员,而李密的到来,无疑为瓦岗军注入了强有力的新鲜血液。凭借自己的出色的谋略和领导才能,他说服了瓦岗周边的许多盗匪集团加入他们,渐渐地开始控制一些县城,对交通要道上的重镇构成了威胁。

李密给瓦岗军带来了一次次胜利,全军上下士气前所未有的高涨,追随李密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在李密攻克兴洛粮仓后达到了小高峰。一时间李密拥有了一支近十余万将士的军队,名声大涨。

随着瓦岗军的力量越来越强,名声逐渐变大,作为风云人物的李密也迎来了人生巅峰的起点。然而,这也是李密败亡的开始。

性格多疑离军心,瓦岗三巨头生隔阂

瓦岗军壮大之后,翟让认识到李密的本事,自愧不如,农民出身的他压根就没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理想。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翟让退位让贤,李密接任,这也是翟让悲剧人生的开始。

李密接任之后,建号称魏公,封翟让为司徒,翟让仍拥有一大股部众,单雄信、徐世勣等猛将仍听他的指挥,翟让别立一营。这个是李密为报答当初翟让允许他别立蒲山营(李密在隋朝袭爵为蒲山郡公),而特意尊重翟让,让其保持独立性。

然而翟让的地位始终是个难解之题。

两人都有权,那么瓦岗军究竟是谁的呢?

事实上,瓦岗山的运作已出现了一些问题。翟让可以自由支配降兵的财产,还曾公然处置李密的手下,或许在翟让看来,这些事情并无大碍,完全是他粗暴直接的性格所致。然而,在李密眼里,这些都是对他的挑衅。

再加上,翟让的手下个个是学武的粗人,不懂得调和李密与翟让的关系,反而推波助澜,导致李密对翟让越来越忌惮。

李密本是信任翟让的,可无法保证翟让的手下无异心,终于,在翟让手下建议他自立为王,夺回最高权力时,李密忍无可忍,设局将翟让杀害,逃不过一场血案。

李密的本意是杀鸡儆猴,警示全体瓦岗军,不曾想这个举动太过于骇人,瓦岗军中翟让的部下士气大散,纷纷想离开。

李密通过安抚大将徐世绩和单雄信,让大军知道自己并无扩大屠杀的打算,这才勉强维持表面的平和,留住了瓦岗军。

伤害到底还是造成了,李密杀翟让虽得了一时之势,却长久地失去了人心。一旦瓦岗军遇到挫折,怀疑,猜疑,敌视,不安,分化……各种潜在暗长的因素,就会无限发酵,无法挽回。

紧接着,李密又犯了一个错误。

童山之战击败宇文化及后,骁果军残部选择归顺李密。为了笼络住这批新归附的敌军,李密将为数不多的金银锦缎全都赏赐给了他们。

原本是皆大欢喜的事,却引起了瓦岗军旧人的不满。瓦岗军原本就是因为利益而依附李密的,如今李密得了好处,却不顾念旧人,而犒劳旁人,这一举动无疑激化了李密与瓦岗旧人的矛盾。

自从杀死翟让,瓦岗军人心越来越凉,李密也越来越骄矜。不仅利益分配上出现问题,制度管理存在缺陷,在识人用人方面也存在不足。李密却不当回事,任由所有问题慢慢积攒,最终一起爆发,无法挽回。

瓦岗旧人因得不到应有的犒劳,在邴元真的帮助下,偷偷把兴洛仓的粮食卖给敌军王世充,以获得金银财宝。李密知道后居然默许了他们的行为,殊不知危险即将来临。

王世充储备了足够的军粮后便停止交易,对瓦岗发动了进攻,军心涣散的李密惨败

瓦岗旧人中有单雄信等对李密的不满积攒已久的人,趁机投靠了王世充,甚至在李密寻求援助时闭门不应,这对当时的李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李密识人不足,对于无才的邴元

真,李密令其负责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兴洛仓,且疏于管理,导致后来粮仓被掏空,瓦岗军叛变。而对待徐世绩这样德才兼备的人,却是调离中枢位置,看守黎阳仓。

李密的种种不足导致瓦岗三巨头产生了无法跨越的隔阂,溃散不可避免。杀死翟让这一众叛亲离的行为早已埋下了瓦岗军心离散的种子,又因各种事情生根发芽,最终结出果实,瓦岗岌岌可危。

不好的因素总是环环相扣的,事实上,瓦岗的败亡也离不开李密战略上的失误。究竟是怎样的失误导致了瓦岗的灭亡呢?

战略失误,瓦岗军连连失利

李密自称魏公之后,很快遇到了难题:先入关还是先攻占洛阳而这两个方案都有风险。当年杨玄感起兵时选择了后者,最后惨败。

如今李密也不得不做出选择,面对手下柴孝和的建议,李密不予采纳,执意走上了杨玄感的后路,先进攻洛阳。

由于李密占领洛口仓后,瓦岗军势力大增,此时隋军主力大部队在长安和洛阳虎视眈眈,而在陕西地区任职的李渊也在暗中观察局势,一旦入关,瓦岗军即将陷入三面受敌的危险当中。

尽管李密手下有数十万军士,可他的亲信只有柴孝和等人为首的前隋朝官员,其他瓦岗旧人或新依附于他的山民们不愿意先入关再攻打洛阳。因此李密只能硬着头皮先攻克洛阳,至少也要削弱一下洛阳的兵力,给瓦岗军争取入关中的希望。

可洛阳不仅是隋朝的政权中心,更是军事重镇,有大量禁军精锐守护,要攻克谈何容易?

李密不听取手下的建议,一直率军攻打洛阳,与王世充打得难解难分,然而洛阳一直攻不下,强大的瓦岗军被洛阳城死死拖住,李渊则趁虚拿下关中,打下开国基础。

失去关中,军力损失惨重,李密攻克洛阳这一决策显然是错的。暂且不说李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考虑,当年杨玄感的失败,身处其中的深知缘由。可这次,他还是走上了杨玄感的后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失败在所难免。

然而,新的麻烦又来了。隋炀帝的精锐禁卫军“骁果”大部分都是关中人,因为急于返回故乡,最终发起政变弑君后拥戴宇文化及为主,沿着大运河北上,开始向关中故乡进军。他们必须经过的地盘,就是李密控制下的中原地区。

当宇文化及率领骁果军向李密请求借粮时,隋炀帝也向李密提出停战协议,一起剿灭骁果军。李密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与隋军一起剿灭叛军,然而他犯了一个大错。

作为隋炀帝的亲兵,骁果军的实力强悍无比,交战中,李密多次处于下风。尽管派出了最精锐的瓦岗军,依然不敌骁果军。没有多久,瓦岗军死伤过半,精锐力量基本消耗殆尽,骁果军也损失惨重,在断粮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向李密投降,一场恶战终于结束。

紧接着,趁乱控制洛阳的王世充向李密提出作战,或许是多年为攻打下洛阳的执念,李密在单雄信等人的怂恿下向洛阳进军。可与骁果军恶战之后,元气大伤的瓦岗军此时就像易碎的瓷娃娃一样,一推就倒。

李密军连连惨败,瓦岗旧人见势纷纷投靠敌军,瓦岗军的辉煌历史就此结束。李密一下子陷入了穷途末路之中,最后只好向西投奔李渊的唐王朝。

殊不知,这是一条死路。

另寻出路,终遭万箭穿心

李密慌不择路投靠了李渊,然而他失算了。李渊一开始就没打算留下李密的性命,对于曾经称王的群雄,他无不设局杀死,绝不久留。何况李密当时率领的瓦岗军及其有名,李密本身才能出众、谋略过人,像他这样对唐朝有威胁的人才,李渊怎么可能放过呢?

李密察觉不妙,想起兵造反,可他的力量太弱了,在无数追兵的进攻下,李密惨死,一代枭雄就此跌下历史的舞台。

总结

世事变化无常,谁能想到一代枭雄结局竟如此悲惨呢?或许是战略的失误,或许是他称王之后开始骄矜、管理不当,又或许是时势变化所致。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令人惋惜。我们应当吸取教训,不能因一时得势而洋洋自得,应当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众观全局,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李密的悲剧:坐拥20万瓦岗大军,为何最后权势两空、万箭穿心?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