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惨败大非川,为何薛仁贵仍被称为“战神”?

李靖、苏定方与薛仁贵,是公认“唐初三大战神”,史籍中李靖与苏定方未尝败绩,而薛仁贵统军征伐吐蕃时,“大非川之战”惨败议和,唐朝丢失吐谷浑与安西四镇,薛仁贵为何仍被尊为“战神”?

本文笔者将带您剖析,唐朝“大非川之战”三大败因,及薛仁贵力挽狂澜壮举。

唐朝败因之,拒绝军令的郭待封!

自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非川之战”由胜转败节点,即唐朝辎重被吐蕃论钦陵截获,违抗军令的郭待封成为历史罪人,郭待封敢违抗军令源于三点:

第一,名将嗣裔:郭孝恪归降唐朝封为“正二品开国阳翟郡公”,随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期间,窦建德率众救援王世充,唐军疲敝而窦建德骁勇,众将皆言避其锋芒,郭孝恪向李世民献破敌之策,李世民采纳击败窦建德、迫降王世充,加快唐朝统一进程,因功册封上柱国等职。

唐太宗对边疆征伐,破东突厥、灭薛延陀、败西突厥,郭孝恪皆有参与,但公元648年留守延城遇龟兹国袭击,郭孝恪与长子郭待诏皆战死,唐朝追赠郭孝恪安西都护,唐朝有爵位世袭传统,唐高宗需关东部将支持改革,郭待封作为郭孝恪次子,成为柱国或郡公并非难事。

第二,圣眷恩宠: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后唐书》载“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无论张九龄是否为“开元名相”张九龄,上第”五人成绩相近,却唯有郭待封得以入弘文馆,唐高宗李治偏袒昭然若揭,成绩自然受到质疑。

弘文馆归属秘书省,整理典籍刊正错谬,亦参与战阵推演及国政制定,唐高宗希望郭待封“文武双全”,遂于公元666年九月,授予郭待封积利道行军总管,协助徐世绩征高句丽,首次领军竟先斩后奏,唐高宗因唐军攻灭高句丽免除其责罚,并晋升为从三品左豹韬卫将军。

第三,战功显赫: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趁吐谷浑内乱将其攻灭,吐谷浑王诺曷钵托庇凉州,吐蕃严重威胁唐朝西域稳定,遂在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命郭待封领军至河湟谷地湟水县驻守鄯城,抵御吐蕃侵袭并募集吐谷浑旧部,使吐谷浑重新崛起抗衡吐蕃。

郭待封驻守鄯城期间,正值禄东赞家族夺取吐蕃实权,且吐蕃主力经和田进入西域,郭待封却并未察觉,因击退吐蕃功升从三品右卫将军,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唐朝废安西四镇建制,郭待封以“熟知吐蕃军情”想担任统帅,荡平吐蕃名留青史。

薛仁贵实战经验丰富,而郭待封鄯城后勤充足,唐高宗李治命薛仁贵为统帅,郭待封保障后勤补给,能发挥两人的长项,若取胜功劳未必比薛仁贵低,但郭待封轻视吐蕃战力,违背薛仁贵的战略部署向乌海进军,遭到吐蕃二十万军队围歼,唐军辎重全部丧失。

唐朝败因之,民心尽散的吐谷浑!

在《新唐书·薛仁贵》与《旧唐书·高宗》都记载,唐朝在大非川之战“领兵五万以击吐蕃”,而《旧唐书·吐蕃》记载为“率众十余万以讨之”,看似矛盾的关键在唐朝仆从军西突厥与吐谷浑。

唐太宗李世民军事手腕令游牧民族畏惧,以贸易和帮助赢得游牧民族尊敬,唐王朝调动游牧民族骑兵助战,能减少唐朝军队伤亡,也能削弱游牧民族威胁,因此“大非川之战”,唐高宗李治时期便延续这种民族政策,突厥兵力约7万,吐谷浑约2万余,恰是史籍相差的十万众。

突厥协助唐朝镇守西域,与吐蕃有过正面的交锋,知晓吐蕃的野心与威胁,绝不容许吐蕃侵占西域,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西突厥酋长阿史那都支联结十余部,与青海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忠,未等诏命便向吐蕃发起反击,拉开唐朝与吐蕃全面战争。

在唐朝战略部署中,突厥将吐蕃主力牵制在西域,掩护唐河西军主力直捣拉萨,但唐朝忽略掉两件事,即西域的承受力与突厥的决心,唐军尚未抵达战场,西域已无法承受军事负担;突厥各部亦有反唐之心,暗中与吐蕃达成约定;薛仁贵率军进发之时,使吐蕃主力已经回援。

据藏文史料记载,山南地区雅砻部落所建吐蕃王朝,在第31任赞普囊日松赞时期,远交近攻结盟强盛的吐谷浑,助32任赞普松赞干布完成西藏统一,贡松贡赞娶吐谷浑公主芒洁墀嘎为妻,两国贵族通婚往来不断。

松赞干布将都城迁至逻些(今拉萨)后,吐谷浑成为吐蕃最后隐患,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以吐谷浑搅乱与唐朝结亲,联结羊同部落将吐谷浑逐出西藏,“松州之战”吐蕃与唐朝平手,吐蕃忙于政权稳固,而唐朝准备征讨高句丽,两国促成著名的“文成公主入藏”!

吐蕃趁吐谷浑衰败加速渗透,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吐谷浑内乱,吐蕃介入战事打得诺曷钵汗节节败退,公元663年吐谷浑贵族素和贵“尽道吐谷浑虚实”,成为压垮吐谷浑的“最后一根稻草”,吐蕃自此控制吐谷浑,禄东赞亲自率军驻守数年。

禄东赞家族拉拢吐谷浑,击败吐蕃赞普家族反扑,吐谷浑部与吐蕃走向融合,唐朝夺回河湟谷地修建鄯城,以诺曷钵复国之名仅万余归降,吐谷浑部众相较唐朝更倾向于吐蕃,当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道真,率领吐谷浑兵作为薛仁贵侧翼,能感受到吐谷浑兵的茫然。

唐朝败因之,后继无援唐河西军!

唐朝河西兵震慑突厥与吐蕃,在薛仁贵的率领下长途奔袭,克服高原反应击败吐蕃数万军队,薛仁贵做出“大非川之战”最重要的决定,命令跟进的阿史那道真,在平坦的大非川建两道栅栏,留驻万人保护刚缴获数以万计牛羊,旋即薛仁贵向乌海城进兵。

郭待封不愿服从薛仁贵调遣,但军令如山又必须执行,宣泄的方式是缓慢行军,然而这样置气的举动,使吐蕃论钦陵掌握唐军动向,吐蕃二十万大军伏击两万唐军及部分仆从军,唐军“全军覆没辎重尽失”,已无击灭吐蕃的可能,安然退回鄯城已是万幸。

论钦陵截断归路,意欲全歼薛仁贵部,夺取整个吐谷浑甚至凉州,窥视中原立下万事奇功;但薛仁贵率军退至大非川,牛羊肉食与帐篷俱全,栅栏马粪能作为燃料,丰厚牧草够战马食用,解决数万唐军生活必须,薛仁贵命部将深挖壕沟,与吐蕃军队展开长期对峙。

纵然截获唐军辎重,但吐蕃兵力是唐军数倍消耗更快,吐蕃各部仓促应战储蓄有限,薛仁贵预料吐蕃想速战速决,遂坚定防守反攻的战略,只要吐蕃军疲敝,唐军便能扭转败局。

“安史之乱”前,唐朝在河西驻军约7.3万,唐高宗年间必然更少,5万精锐随薛仁贵进藏,突厥兵与吐谷浑精锐亦在此,京畿驻兵难以调动,各地精锐短时间难以集结,薛仁贵知道不会有援军,但必须用援军激起将士希望。

长达月余的围攻,论钦陵找到唐军的弱点,便是躁动不安吐谷浑,论钦陵命部众唱起吐谷浑歌谣,引起唐军吐谷浑官兵附和,薛仁贵想起霸王项羽“四面楚歌”,想到存蓄牛羊难以支撑消耗,遂率唐军迎战吐蕃,史书载“大非川惨败”,突厥与吐谷浑部溃败,唐河西军遭受重创。

论钦陵很快从兴奋中清醒,薛仁贵用“战败”,合理释放吐谷浑部众,减轻唐军粮草消耗,使唐军凝聚更强战力,而吐蕃各部已怨声载道,论钦陵无法承担内乱罪责,向薛仁贵提出和谈,吐蕃护送唐军撤离,代价是安西四镇与吐谷浑。

薛仁贵担任军事最高统帅,却不具备与吐蕃议和的权力,看着仅剩万余河西军将士,薛仁贵毅然担负所有罪责应允;论钦陵悉知唐朝法度,知晓薛仁贵的权限,对吐蕃各部酋长而言,唐朝最高统帅请降,皆论钦陵之功;“大非川之战”最终以和议收场。

总结:薛仁贵调度有方,避免被吐蕃全歼,虽败犹荣无愧唐朝“战神”!

薛仁贵面对郭待封辎重尽失、吐谷浑部将动荡、孤军粮尽援绝三大窘境,凭借战前缴获做储备、围困期间合理安排战术、果断与吐蕃论钦陵议和化解危机。

薛仁贵“大非川之战”,先取得“乌海之胜”,退守大非川击溃吐蕃围攻,粮尽援绝之时“诈败佯输”,不计较得失与吐蕃议和,保全唐朝河西军万余将士,为唐军与吐蕃交战积累经验,虽败犹荣无愧“战神”称号!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吐蕃历史文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若喜欢请多关注,多点赞,多收藏及转发!

推荐阅读:岳飞排在“南宋开国武将异姓王”的末位,真的委屈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唐军惨败大非川,为何薛仁贵仍被称为“战神”?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