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十国时期,有这么一个好青年,名叫赵匡胤,一路逆袭成功,最终成为了后周世宗柴荣身边的小红人。得到了多年的历练,又获得了许多的好机会,年纪轻轻的赵匡胤成为了节度使,因为有些军功在身,又有不少好兄弟,在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柴荣离世,开封出现诡秘传言
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命赵匡胤接任。同年六月十九日(7月27日),柴荣竟然一命呜呼,骤然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才39岁。他只有7岁的小儿子柴宗训继位,成为了后周的新帝。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就在众大臣为柴宗训庆贺的时候,传来了一个让人闹心的消息,契丹与北汉在这个时候联合来进攻后周了。一听这个消息,小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其轻重,其母后符太后也不是一个能定朝于庭的角色,哪里处理过如此棘手的事情,慌忙之间,值得询问宰相范质。
范质见情况危急,朝中能带兵打仗的人,恐怕非赵匡胤莫属,况且先帝在世之时,对其极为恩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当范质对赵匡胤说了派他去对抗契丹与北汉联军的时候,范质傻眼了,这位在他心中的不二人选,竟然推辞了。原因也很简单,赵匡胤说他兵微将寡,无法与契丹和北汉联军抗衡,所以不愿意前去。
范质认为十拿九稳的事情却发生了变故,只是危急关头,容不得他多想,最终将后周的军事大权交给了赵匡胤,让他统领禁军前去抗敌。在五代十国时期,禁军就是中央军,是皇权最后的倚仗,把如此重要的权力交给赵匡胤,并非全因其军事才能,与先帝柴荣对他的信任脱不开关系。
赵匡胤如愿得到了兵权,开始浩浩荡荡的开往前线抗敌,只是他行军速度不快,而且在他出发的那天,有一个传言已经传遍了开封城的大街小巷以及军中各位兵士。这个传言是“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其中出军之日,自然就是指赵匡胤大军出军的日子,而这个“点检”不正是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吗?也就是说,这个传言是指,赵匡胤出兵当日,就应该被立为皇帝!
这样杀无赦的传言,难道是赵匡胤的政敌为了打击他而放出来的?令人奇怪的是,当时的这个传言虽然传得满城风雨,但是皇宫之内,却无一人风闻。如果是政敌为了造谣加害赵匡胤,至少皇宫内应该得知这个消息吧。虽然赵匡胤不承认这个消息是他放出来的,但是这个传言的最大受益人,确实是他赵匡胤无疑了。
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续资治通鉴长篇》
赵匡胤的目的达到了,当天晚上,赵匡胤率领大军驻扎在距离开封只有20公里的陈桥驿。士兵们纷纷议论传言,加上赵匡胤的手下“煽风点火”,一种认为“弱主不能亲政,拼死的功劳无人能知”的思想迅速传遍大军,士兵们恍然如初醒,受到了赵匡胤一行人的策动,认为只有让赵匡胤当了老大,拼死取得战功才能够获得对等的嘉奖。
于是,历史名场面登场,赵匡胤手下的“结社兄弟”们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而主演赵匡胤也极为配合,佯装大醉,在众人三呼万岁的时候,还演技拙劣的“竭力”推脱。黄袍都带着了,而且那么合身,况且你一个大男人,你不想当皇帝,谁能逼你呢?于是,赵匡胤在赵匡义与赵普等人的推搡下,返回后周,取得了帝位,建立北宋。枉费柴荣对他的百般信任,赵匡胤还是选择了背叛柴荣,篡夺了皇位。假惺惺地下令,要善待后周皇族。柴宗训被封为了梁王,虽然没有被半路截杀,但最终也没逃过20岁即早死一途。
背叛柴荣,被赵普两次以此揶揄
赵匡胤虽然得了帝位,但是背叛柴荣换来的富贵,他也不是从此安享。赵匡胤登基之后,建立了北宋,成为了皇帝。他也开始担心自己的皇权受到威胁,万一有一天有人篡他的位怎么办呢?在这样的担心之下,他找到了丞相赵普商量。
赵普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夺了当时掌管禁军军权的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兵权。但是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虽然身居要职,却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而且当初在篡权的时候都出了大力。赵普的建议,赵匡胤不想采纳。这个时候赵普说了一番话,大概意思就是,他们很忠诚,不会叛变,但是你要明白,万一他们的属下想得富贵怎么办?一听这话,赵匡胤脸色肯定不好看,赵普这什么意思?不就是在说他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事儿吗?于是,赵匡胤请了他当年这群兄弟喝了一顿酒,上演了第一次的杯酒释兵权。
明日,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续资治通鉴》
通过这一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免除了有人依靠禁军造反的后顾之忧,但是忧患虽然除去了,可是活得有人干啊。赵匡胤准备让五代时期最有名望的老将军符彦卿来执掌禁军。赵普一听,当时就炸了毛了,生生地给赵匡胤的圣旨给拦了回来。
赵普却极力反对,他认为符彦卿本来就是掌兵的大军阀,不仅不能再给他添兵,还要削了他的兵权才稳妥。赵匡胤有点生气,他认为这符彦卿是历朝的名臣,威望极高,影响力巨大,而且我待他可不薄啊,别人都削了兵权,唯独给他面子,他不可能会有造反之心。赵普一听这话,随口就怼了赵匡胤一句:“柴荣待你也不薄啊”。一听这话,与当年如出一辙,顶得赵匡胤一句话没有,最终按照赵普的意思,没让符彦卿掌管禁军,反而进行了对藩镇兵权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上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能负朕耶?王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
赵匡胤后世留名的妙计
赵匡胤通过篡位建立了北宋,也因为篡位一事,多次受人诟病,仅仅是赵普就拿这个事情怼了赵匡胤两次,赵匡胤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让他做了篡位的事情呢?背叛柴荣,篡位建立北宋,虽然因此得到了十六年的富贵,但是这也成了赵匡胤的一生之痛。
这样的心病,是每一个篡位者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就像是朱棣不愿意提及朱允炆一样。如何才能解决这件事情,避免让自己百年之后,受到后人的谩骂与鄙视,成为了赵匡胤的一块心病。在苦思冥想之后,赵匡胤想到了一条妙计。
后人如何知道前人之事呢?自然是要根据正史,而史笔虽然如铁,但是执笔的人却是血肉之躯,既然是血肉之躯,自然就有七情六欲,我对执笔人好,执笔人自然也就会笔下留情,甚至还会有赞美之词也说不定。
赵匡胤对于自己想到的这条妙计也不禁拍案叫绝,从此他重文抑武,技能加强中央军事权,保证武将没有谋反可能,又能大力结交文人,为后世保住自己的名声提供帮助。他还立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诫命,为文人在宋朝奠定了美好生活的基础,使得宋朝文人对赵匡胤感恩戴德。
正是因为赵匡胤的这一条妙计,使得后世文人对赵匡胤执笔时,少不了要美言几句。毕竟,这位皇帝给了文人太多的优待,拿人不仅手短,笔杆子也会短。
文/野史日记
参考文献:《续资治通鉴》《宋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赵匡胤篡位称帝,背叛柴荣成一生之痛,为何没受到口诛笔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