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3月2日),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迁”、“史圣”。他以其“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101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曾任太史令。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从小就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术环境。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岁就通习古文经典。
在司马迁三十八岁时,他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负责记载史事并保管史书。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为他的历史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司马迁四十六岁时,由于替败降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了皇帝而被处以死刑。按照汉朝的法律,死刑可以以钱物或宫刑来代替。司马迁选择以宫刑代替死刑,以便继续完成他的历史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仍然坚持完成了史记的写作。这部历史巨著被后人称为“通古今之变”的经典之作,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的百转千回的人生之旅
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曲折与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史学家的世界,感受他百转千回的人生之旅。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继续家族的荣耀,续写历史的篇章。命运对司马迁的考验远超预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因病未能随行,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父亲的离世对司马迁打击巨大,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史学的追求。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在长安任职郎中令,负责掌管宫殿门户。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失败,汉武帝大怒,下令将李陵家族满门抄斩。作为李陵的好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却因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宫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极大的侮辱,但司马迁并未因此屈服。他坚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支撑着他走过了那段黑暗的日子。
历经磨难,司马迁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这部史书涵盖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诞生是司马迁用生命换来的成果,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传承智慧、启迪心灵的巨著。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拼搏进取。
回首司马迁的一生,我们不禁为他的坚韧和才华所折服。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用笔尖书写历史的同时也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度过。让我们向司马迁学习,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用实际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司马迁的故事100,司马迁的百转千回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