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看了杜甫一生的游历线路图,我才明白何为人格,何为风骨,何为慈悲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春暖花开 香约河北#《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就引起广泛的影响。后续又多次增订,附录。

看杜甫的人生,读杜甫的诗,你会觉得,他杜甫就是身边某个处境艰难的中年人。

所以,没点人生阅历,根本读不懂杜甫。

木心和茅盾是亲戚。

有一次家宴,说到茅盾的父亲去世时,其母作了挽联。

关于这个挽联,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难得,有人说普通,有人说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诗好。

木心听了,开口道:“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才好说写诗。”

惹得亲戚长辈哄堂大笑。

那时候的木心,在母亲的教导下理解了杜甫的诗,知道其好在哪里,后来木心这样给杜甫定位:“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诗会不会有塌下来的样子。”

这是一根支柱,这是一种精神。

杜甫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绝美的华章,更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他就像一根支柱,站在那里,为“人”字撑起一片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传》,去真正了解诗圣杜甫的一生吧。

1

公元712年,杜甫在河南出生。

很多年后,他被世人尊为诗圣。

读书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杜甫,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的落魄文人。

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读书人。

我们以为他出身贫寒,其实杜甫出身名门。

在他的先辈里,有大将军,也有大诗人,有高官。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朝廷官员。

到了他的父亲,虽不如祖父那样出名,却也吃着国家的粮食,拿着国家的俸禄,是朝廷的县令。

生在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杜甫的幸运,至少在他年幼的时候,不必为生计所苦,还能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6岁的时候,他就有机会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

9岁的时候,他就临摹虞世南的书法,且惯于写大字。

12岁时,他就有机会多次聆听李龟年的歌声。

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也稳稳当当地保留着他的赤子之心。

回忆自己的童年,他说: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就在他上树摘梨摘枣的时候,他的诗已经像熟了的枣子那样引人注目,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见了,为之惊叹,说是班固、杨雄的再生。

此时的杜甫,还是翩翩少年。

2

杜甫还在家稳妥成长的时候,李白已经提着剑四处游览了。

公元731年,杜甫20岁。

他也开始了人生最初的游历,一开始是前往江南,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他跟随文人雅士的脚步,浏览祖国大好的山河。

游了三四年,他看了衰败的豪门,看了历经时间洗礼依旧无恙的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拜访了吴王阖闾的坟墓,也游览了虎丘的剑池,赶上了荷花盛开的长洲苑。

他也想乘船访一访传说中的“扶桑”,还去看了李白梦游的天姥山。

直到735年回乡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榜了。

现在的杜甫,还是理想主义者,没有注意到现实的人生,他年少轻狂,将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

考试落榜,也没有打击到他,他的父亲还是朝廷官员,他还是官家公子,他还鄙视着人世的庸俗,他还没有看到人间的疾苦。

落榜后,杜甫继续游历。

春天他在邯郸的丛台上唱歌,冬天他在青州的青丘上打猎,一边打猎,一边唱歌,一边写诗,骑胡马,拉长弓,箭不虚发。

走着走着,他走到了泰山,写了一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走着走着,他三十而立了,可除了写诗,还是一事无成。

3

杜甫在江南游历的时候,李白正在齐鲁大地上游走。

等到杜甫到了齐鲁大地,李白又到了江南水乡。

两人总是阴差阳错地错过,直到杜甫33岁(744年),两人才在洛阳相遇,此时的杜甫,刚刚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而李白,已经才名在外,完成了不少名篇佳作。

当时的杜甫一见到李白,就成了迷弟。

原先的杜甫,游历得规规矩矩,看风景就是看风景,怀古就是怀古,看完之后依旧是现实的。

但遇到李白之后,杜甫被带偏了。

李白是游侠,带着宝剑,求仙访道。

于是乎,杜甫也跟着求仙访道。

在他送给李白的第一首诗里,就放了一大堆道家的术语,他还和李白约定,一起去梁州采折传说中的仙草——瑶草。

迷弟杜甫,就这样跟着李白访名山,游大河。

但杜甫和李白始终不同,李白追求个人的自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就像一阵风,自由得没有一个人能够留住他,而杜甫呢?总是在不自觉之中,将目光投向人间。

受了李白的影响,求仙访道一段时间后,李白继续去寻访名山,而杜甫去长安继续追求自己的仕途了。

在长安,他一待10年,得到的并不是显要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

他走进了现实,才离我们的诗圣越来越近。

4

初到长安,杜甫豪情未退。

那年除夕,他还在长安的旅馆里和客人高呼赌博。

可是那时候的大唐政治,已经渐渐腐败,英明的皇帝沉迷于感官的享受,朝廷奸臣当道,李林甫大权在握。

杜甫在长安时间越久,越是看到了这令人痛苦的现实,他怀念和李白一起游历的日子,但他又想在长安谋得一官半职,他羡慕李白无拘无束的生活,但他又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747年,36岁的杜甫再次参加应征考试,再次落榜。

他的父亲也去世了,没有了坚强的后盾,他的生活越发落魄,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为了维持生活,他低声下气,做了贵族府中的“文人”,专门写些诗供贵族玩乐。

他写: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也开始看到社会的现实,不得不感慨: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他一介儒冠,在长安卑微地等着。

751年,玄宗在正月八日到十日三天时间,连续举行了三大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

无路可走的杜甫趁机写了三篇赋,玄宗读后,十分赞赏,又让宰相监督杜甫考试。

杜甫声名大噪。

可是由于李林甫从中作祟,杜甫的考试无果而终。

他绝望地说,仕途没有多大希望了,以后还是好好写诗吧。

随后,他又上了两篇赋,把生活写得十分贫苦,把自己写得十分上进。

他还写诗送给权贵,诗里歌颂他们的功德,又写出自己希望得到提携。

此时的杜甫,比任何人都有理由出世,但是他却心向家国,想为国分忧。

他看到国家征兵,士兵出发时的场景,写了《兵车行》: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笔锋一转,他立即说: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湫湫。

这时的杜甫,四十岁了,一事无成,生活窘迫。

他看到很多人奢侈的生活后面,是人民的血泪,他痛苦,又难以忍受,于是写了《丽人行》,控诉讽刺这些人的无耻行径。

长安十年,杜甫的脚步从贵族的园林到贫乏的民间,由于自身的饥寒,他认识到了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也一点点地变化着。

最困难的时候,他领着政府的救济粮。

随着一家人来到长安,几个儿子先后出生,杜甫更加窘迫。

可即便是这样,朝廷给了他一个县尉的职位,他却辞去了,因为这个职位,要鞭打人民,是残忍而令人难以忍受的。

拒绝这个工作的时候,杜甫44岁,恰是人到中年,身上有一担责任,再加上求取功名大半生,可是杜甫却毫不犹豫地辞去了这个职位。

古人说:君子固穷,小人斯滥也。

杜甫很穷,但他始终有所坚守。

5

辞去县尉之后,杜甫做了参军,任务就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在就职之前,他去奉先看望妻子。

可是一路上,他见到的都是什么呢?

人民流离失所,野有饿殍,而达官贵人却只顾享乐。

他悲愤地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到家之后,他才发现,不满周岁的小儿子,竟然饿死了。

刻骨的悲哀充斥着杜甫的内心,由己及人,他突然想到,自己尚有一些特权,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税,日子尚且过成这样,其他人的苦难就可想而知了。

杜甫的悲哀,突然之间从自己的小家,变成了为整个国家的人民而悲哀。

他的人格,变得伟大起来。

饿死了儿子,他悲悯整个天下。

回到长安工作了一段时间,安禄山就打到了洛阳,在安禄山即将攻进长安大前一个月,杜甫逃亡离开。

他摻杂在流亡的队伍里,由于过分疲劳,陷在蓬蒿里不能前进,一起逃亡的表侄回头看不到杜甫,呼叫寻求,找到杜甫,将自己的马借给杜甫,保护杜甫脱离险境。

与妻子会合后,继续逃亡,捡野果充饥,女儿饿得哇哇大哭。

那时恰逢雷雨,道路泥泞,他们却一把伞都没有。

就这样,遇到朋友就靠朋友接济几顿饭,遇不到朋友就一路饿着,杜甫的眼睛里,看到的越发是人民疾苦,生活艰难。

安史之乱的发生,让社会更加民不聊生,在内政治衰弱腐败,对外难以抵抗外族入侵,经济上又是生产力大大降低,到处苦不堪言。

杜甫是一个诗人,见到此情此景,他悲愤痛苦,也开始将这些悲惨的现实写进诗歌。

在《悲陈陶》中,他说: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在《悲青坂》里说: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此时,诗即是史,史即是诗。

杜甫,悲的是自己,悲的是人民,悲的是国家,他身在苦难之中,为这个国家人民的命运哀叹。

前半生裘马锦行,他是少年才子,后半生穷困潦倒,他却成了诗圣杜甫。

6

安禄山死后,杜甫计划逃往凤翔,可胡人大肆搜捕,杜甫寸步难行。

他在寺庙里躲避胡人耳目。

四月的一天,杜甫才走出城西的金光门,奔向凤翔。

这次奔赴,杜甫随时都可能被胡人捉住,随时都会命丧黄泉。

张爱玲说:“乱世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此时的杜甫,真的前没有未来,后没有退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他哀叹: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一年后他再临金光门,还惊魂甫定: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逃到凤翔的时候,杜甫穿着两只麻鞋,衣服破得双肘都露在外面,跟叫花子没什么两样,他拜见皇帝,得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这个官职,就一芝麻大小的官,但杜甫做官,不是混日子,得知不平事,他就要发声。

范仲淹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杜甫也颇有这种意味,很快就惹得皇帝愤怒,派颜真卿等人审讯杜甫。

后在一些人的营救下,被宣告无罪。

可杜甫实在高兴不起来,念及国家沦陷,人民疾苦,他经常苦大仇深,还经常尽职尽责地提醒皇帝,要励精图治。

可是自从玄宗之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烂泥扶不上墙,皇帝看杜甫不是一个能让人愉快的人,左拾遗也不是什么要职,就让杜甫离开凤翔。

做官又失败了,杜甫回家探亲。

没有马,没有车,连好衣服都没有一件,他徒步回家,一路上所见不是伤兵,就是穷民。

走了好多时日,才终于走到家,妻子一见他: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孩子一看见他: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第二天一大早,邻居带着酒水来看他,一边倒酒一边说: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草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已经见了太多太多了。

7

杜甫是个倒霉的人,他生在国家繁盛的时候,却见证了国家一步步衰落。

他无能为力。

757年底,杜甫再次回到长安,继续做左拾遗,和王维、岑参等人并肩出入,一起写诗唱和,互相恭维。

半年后又被放逐,离开长安,到华州做司功参军。

从此,再也没有回长安。

他再一次走进人民,走进苦难的生活,走进那个他无能为力的大时代。

国家还混乱不堪,皇帝却开始迷信神仙,各地官员为了取悦皇帝,纷纷呈现祥瑞。

正所谓: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可是人民呢?苦,苦,苦!

杜甫看见了,却无能为力。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所见到的都是老弱病残,都是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悲剧,写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就是诗圣一生中的“三吏”和“三别”。

他把人民写进诗里,将历史的苦难写进诗里,他终于活成了我们所知的杜甫。

杜甫苦,也见到了这个时间最苦难的生活,但他并不自怨自艾,他怀着希望,他将看到的苦,化作心中的悲悯,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

759年夏天,关内大旱,杜甫看到了官吏残酷地对待百姓,他对当时的政治多了一层理解,他觉得,做一个参军实在没有意义,于是就放弃了这个职位。

虽然不愿做官了,但是杜甫并没有真正处江湖之远,他始终关怀国事,始终担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他到达秦州,本打算建一个草堂,常住下去,可是由于穷,没有成功。

彼时的杜甫,连饭都吃不上。

他靠卖草药维持生计,可是仍然入不敷出,他的身体越来越弱,疟疾又开始肆虐,每隔一日,就发高度寒热。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杜甫越活越艰难,诗意却越来越蓬勃,半年多的时间,他流传下来的诗有一百二十首。

8

在秦州住了不到四个月,草屋没有,衣食不能自给,最终去了成都。

到达成都,杜甫寄居寺庙,随后找了一块荒地,开垦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大树下盖了一个草屋。

这个草屋也跟着他流传后世,就是草堂。

建造草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乎事事都需要亲朋的帮助,他的表弟给他送来建造费,他感动不已。

经过两三个月,草堂落成,杜甫终于结束了漂泊,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在草屋里,杜甫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他可以看看自然,羡慕羡慕自然的美好: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之一》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之二》

他也写雨,可是心怀的还是家国天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八月的某天,雷雨交加,狂风大作,草堂边上的树的折断了枝,茅草被风吹走了,一夜之后,屋内全是水。

可是杜甫想着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甚至为了天下的寒士有一个安稳的住所,他宁愿牺牲个人的安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他看到老树病了,想到的是社会的病态。

他亲手种植草药,像所有农夫一样,精心呵护自己的药草,用心耕耘粮食,日子虽不富,但也不用四处流亡求生。

可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杜甫的安稳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

9

成都乱后,杜甫再次流亡。

流亡中的杜甫,听说官兵收复了河南河北,一时欣喜若狂,觉得终于可以不用在异乡流浪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可是好的局势并没有维持多久,并且很快就开始乱了,很多地方不断沦陷。

杜甫明白,他自己无力改变什么,只有君王励精图治,才能拯救这个国家,他同时也看破了一个真理:

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之三》

很多所谓的盗贼,都是被逼无奈的人民。

流亡中的杜甫,衣食毫无着落,全靠那些有钱人接济,那些人需要他时,就热情相邀,可是并没有什么真挚的感情。

764年,杜甫再次回到草堂,本想继续过自己的耕种度日的生活,可不久后被推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后辞职不干,更是离开了草堂宁静的生活,开始了另一段长达数年的漂泊。

漂泊中,杜甫穷困潦倒,有一段时间,杜甫不得不在船上度过,那一年半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

770年,杜甫在一叶小舟上漂着,放眼望去,一片凄惨。

他穷得终日以藜羹度日,身上穿的衣服到处都是补丁。

不仅如此,他还病得很严重,吃下药去便汗水涔涔。

他觉得自己死期快到了。

可是,他依旧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没有忘记受苦的人民: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那个冬天,冷,冷,冷。

那时候的杜甫,59岁。

就在那个船上,杜甫悄然死去。

10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安葬,只好将他的灵柩放在岳州。

43年后,他的孙子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将杜甫的遗体运回首阳山去安葬。

杜甫最佩服的祖先杜预和杜审言都安葬在这里。

在迎回杜甫的路上,遇到了大诗人元稹,元稹为杜甫写了一篇墓志铭,他说:

自有诗人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的。

杜甫死后很多年,人们根据杜甫一生的游历以及流亡线路,绘制了一个地图:

大家发现,杜甫一生去了很多地方,但除了少年时游历的那些地方之外,他去的所有地方,几乎都是唐朝偏远而穷困的地方。

为了躲避战乱,哪里偏远,他跑向哪里。

这和李白,完全不同。

李白去的地方,几乎全是名胜古迹,全都是富庶之地。

杜甫一生过得很苦,但是他的人格很高尚,宋代的徐钧有首诗说:

万里飘零独此身,诗魂终蛮浣花村。

宁贫宁冻宁饥死,一饭何曾忘至尊?

——《杜甫》

这其实就是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这天下没有优待他,甚至统治者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他,但他对这个国家,始终怀着赤诚的爱。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曹操说了一句自私却经典的话:

宁要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可是对于杜甫而言,他不愿这样,也不会这样,他是宁要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

钱穆在谈杜甫的诗时说:

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之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他的诗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去,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没有一句不是道德,没有一句不是儒家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

古人云,诗言志,杜甫的诗背后,站着的是杜甫这个人,这个永恒的人格,这个永恒的灵魂。

11

我常思考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曾经我得到的答案是,人是上帝的造物,是两脚动物,这是人的形象,而人还应该包含心灵,他的心灵应该看向真善美,看向永恒和瞬间,看向自由和完善。

因为上帝给了他可以行走的身体,给了他可以思考的头脑,不是为了让他浪费自己的生命。

但生命怎么会是浪费呢,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为这个人生的完成而做出贡献啊。

思考了很多年,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也还没有找到关于人是什么的真正答案,杜甫,是我在找不到答案之时所看到的尽头之一。

他穷,可是他的心并没有陷于贫穷,没有为一己之命运而哀叹,而是看到了整个人类的命运,看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

他由己及人,最终看到了慈悲,看到了悲悯。

人应该是什么样呢?

我在杜甫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人在完成他自己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两脚的动物,只知道吃喝玩乐,他就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将自己及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的人。

个人的命运,就不再值得哀怜,而应该拿来深思。

(来源:不有趣灵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杜甫传》:看了杜甫一生的游历线路图,我才明白何为人格,何为风骨,何为慈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