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王安石传》,还原一代伟大政治家的面貌

梁启超先生的这部《王安石传》,以传记的形式,重点还原了王安石作为一代伟大政治家的面貌。众所周知,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可谓文人最辉煌的时代,期间有名的文人,大抵有从政的经历,而其中最著的,也就不得不首推王安石了。

此书凡有二十二章,主要讲述的是王安石的政治生涯,特别是其政术的详解(共四章,篇幅占全书近三分之一),执政前后的概况等,另外对荆公在学术、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赞叹不已的。

在“例言”中,梁任公即自言:“本书以发挥荆公政术为第一义,故于其所创诸新法之内容及得失,言之特详,而往往以今世欧美政治比较之,使读者于新旧知识咸得融会。”

所以,他把荆公的青苗法、市易法与银行相提并论,又把募役法和所得税征收、保税法和警察、军器监和当时西方国家通行军制对比,突显了王安石目光之长远,大大超越了时人。因此,梁任公对王荆公的赞美之词也是盈纸的,自是溢于言表。

当然,我们也知道,梁任公作为晚清戊戌变法的重要发起人,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会引荆公为知己了。且荆公变法以失败告终,也让命运遭遇相似的他极能“感同身受”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书颇多材料是采用乾嘉学者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例言”中有所说明,而按邓广铭先生在《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中的说法,则谓“全从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考略》脱化而来,既未再做新的考索,自也不可能提出新的意见”,未免太过严苛),但梁任公也是多有真知灼见的,例如,他考察中西古今总结出,治理小地方的政治家更容易成功(第九章),如管仲、商君,即便国外的俾斯麦等,其实也只相当于“吾国之一巡抚或总督耳”。此外,梁任公有两个观点是很有见地,也颇有意思的。

一是,荆公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朋党之争尤为严重,而且“其性质复杂而极不分明”。梁任公指出,究其原因,是“士大夫以意气相竞而已”。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反对阻碍荆公变法的,并非大奸大恶之徒,反而是大多有令名的,包括司马光、苏轼之徒。我们也可想到,刘鹗在其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中,也发过类似的感慨,说“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见第十四回)。

二是,荆公虽然流芳千古,但亦有不少诋毁的流言,包括《宋史》所载(梁任公对此大加驳斥和辩解),而他所任用或交往的人,往往被视为奸佞之辈。之所以如此,梁任公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那些君子不愿奉行新法,以致荆公无人可用;其二,更关键的是,荆公变法既败,亲近他的人也就不免被殃及,于是十分不幸地被污蔑为宵小了。

-EN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梁启超《王安石传》,还原一代伟大政治家的面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