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主要有三次收复台湾
一、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郑成功是明朝将领,收复台湾发生在1661年,此时北方已是清顺治年间,大清已经入关18年。大清已经入关如此之久,明朝早已名存实亡,为何郑成功还忙着收复台湾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背景:元朝以来,台湾直接归于中央政府管辖。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部队登陆大员(今台南),开始占领台湾。1644年,李自成创立的大顺政权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不久清军打败李自成顺利入关,攻占北京,并一路南下。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称作南明。郑成功作为南明的将领一直拒绝投降清军,并组织北伐。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南京,惨败而回。郑军元气大伤,郑成功感于清朝统治逐渐稳固,而郑军困守厦门孤岛粮草匮乏,难以提供数万大军给养,开始思考取得另外的根据地以为整补。1660年前荷兰通事何斌(客家人),因与荷兰人发生债务纠纷而逃到思明,向郑成功鼓吹攻取台湾。郑成功非常心动。1661年2月,下令大修船只,开始攻台,利用潮水周期,避开荷兰驻军,成功登陆台湾岛。战争历时近一年,最终迫使荷军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
郑成功于收复台湾的次年去世,其子郑经嗣立。清朝屡次招抚,均被郑经拒绝。后郑经病死,郑经子郑克塽嗣立。这时清朝的政策已由招抚变为进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命郑成功的降将施琅率水军2万人,战船230余艘,进军澎湖。郑军大将刘国轩率军2万,战船200艘,防守澎湖。由于六月台风较多,不利海战,故刘国轩认为施琅只是虚张声势,所以毫无防备。当施琅率领的清军水师突然出现在澎湖海域时,刘国轩惊惶失措,仓促迎战。施琅分派左右各50艘战船,夹击郑军;而自己则率56艘战船从中央突进。澎湖被占领后,郑氏王朝已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的领土。
三、1945年中华民国收复台湾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致使台湾遭受日本侵占50年。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问题,《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有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1949年12月,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
总结
为什么我们只记得郑成功,因为郑成功更符合宣传基调。毕竟历史还是汉人书写,虽然元清两朝统治期间已被同化,而且清朝还大力推广汉文化,但还是有一点外族入侵的意思。关键郑成功还是打败了荷兰军队,结束了荷兰殖民历史,因此郑成功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施琅早年跟随郑芝龙,后来随郑芝龙一起降清。郑芝龙死后,受其儿子郑成功的招揽,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后来发生矛盾关系决裂,再次投降清朝,在当时看来,这妥妥的汉奸啊,而且他打的是郑成功的后人,肯定不会去宣扬他。但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施琅收复台湾,是大功臣。所以此人一直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
中华民国时期并没有通过正面战争的方式收复台湾,而是二战结束,中、英、美三国研究如何处置日本,中方在开罗宣言讨论中据理力争,才明确说明日本将台湾等领土归还中国。更何况最终蒋介石作为失败者撤退台湾,更不会去宣扬他的功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历史上共有几次收复台湾,为什么我们只记得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