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三国时期,堪比诸葛孔明的、孙权驾下的战略家

《三国志 鲁肃传》说:鲁肃”性好施与”;《吴书》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由此可见,鲁肃不是一个凡人。

指囷相赠”周鲁会”。据史料记载,鲁肃的家庭条件是比较好的。周瑜当居巣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军粮。当时,鲁肃就把他家各三千石的两囷米中的一囷,随手指给了周瑜。这就是著名的”指囷相赠”的故事。

从此,周瑜和鲁肃成了好朋友。后来,在周瑜的建议、推荐下,鲁肃加入了”孙权集团”。

鲁肃到了孙权阵营后,孙权马上接见了他。后来,孙权和他进行过一次酒桌密谈。

有人说,这次密谈堪称”鲁肃版”或”东吴版”的《隆中对》。怎么回事呢?

初定乾坤”孙鲁宴”。当时,孙权问鲁肃:如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孙某现已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便也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先生既然看得起孙某,就请为我指点迷津吧。

虽说初来乍到,可鲁肃没客气,当场就泼了孙权一瓢冷水:将军怕是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想当年,高皇帝刘邦也想尊奉义帝成就霸业的,但是不行,因为有项羽作梗。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有曹操在,将军怎么当的了齐桓公、晋文公?

这一席话,弄得孙权一头雾水:那怎么办?该怎么做呢?

接下来,鲁肃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汉王朝是没有希望了,曹操的问题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所以,将军只有”鼎足江东,一观天下之衅(裂痕、破绽)”。那么天下会不会有破绽呢?会。因为,”北方诚多务也(多事)”。事多,就容易露出破绽。等到北方事务杂乱之时,我们就向西进军,灭黄祖、伐刘表,进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那时,将军就可以 “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了。这,可是高皇帝的功业啊!

然而,孙权听了鲁肃的”构想”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孙权为什么会是如此态度呢?

鲁肃所”构想”的,堪称宏伟蓝图。但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恐怕只能是说说而已,孙权同样也只能是听听而已。

当时,孙权才十八岁,按照男子二十才行”冠礼”(成年礼)的规矩,孙权还算未成年人。他刚接了哥哥孙策的班,屁股还没坐稳。公堂不静,政事欠畅。

孙权的两个堂兄都在下面做小动作。孙辅暗通曹操,孙禺图谋夺权。自己的内部都还没有摆平,哪里还能做皇帝的梦?就算孙权有那个”贼心”,怕也没有那个”执行力”。

因此,那时的孙权也只能那样回应。但可从中看出,时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政治上已然十分成熟了。这可能就是,孙策把大业托付给他的主要原因。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宁献策于孙权,几乎是当年鲁肃的战略规划的再现。此时的孙权,已远非昔日,于是着手落实”鲁肃版”的《隆中对》。

异曲同工《隆中对》。鲁肃的战略规划和诸葛亮替刘备所做的战略规划,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曹操是最大的敌人,也最不好对付;都清楚自己一方的力量,弱小;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

但也有不同之处。其一,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替刘备做规划,而且要为他谋取荆州,当然不会把刘表算一份。

而鲁肃为孙权规划时,刘备还寄人篱下,自然也不会想到和他三分天下。但刘表死后,鲁肃就帮孙权立即调整了战略,变成了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其二,诸葛亮设定的目标是”汉室可兴”;而鲁肃则直言”汉室不可复兴”。这是因立场不同所致。其实,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刘秀或者刘协的那个”汉”是再也扶不起来了。

但是,鲁肃作为孙权的人,不仅可以把话挑明,而且可以怂恿孙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诸葛亮则不行,他只能高举”复兴汉室”的旗帜。若想作他图,只能等待有利于己方时局的出现。

其三,鲁肃的实施方案是先夺荆州、再占益州,由三分而两立。也就是把”三国”变成”南北朝”。诸葛亮的实施方案是,联合孙权,占领荆州、益州,等到孙权和曹操两败俱伤时,再东进北上。也就是把”三国”变成”东西汉”。

鲁肃的三分可谓现在时;诸葛亮的三分可谓将来时。但,都打荆州的主意,目标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鲁肃难道不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

再者,”鲁肃版”《隆中对》诞生于公元200年;”诸葛版”《隆中对》诞生于公元207年。

堪比诸葛,实不为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鲁肃:三国时期,堪比诸葛孔明的、孙权驾下的战略家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