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人生经历悲惨到让人想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诗圣杜甫的人生经历悲惨到让人想哭到底是为什么呢,到底有什么缘由呢,下面小王给大家讲解一下我的见解,请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人生理想就是“写名诗”和“做好官”。可是,他只实现了前半部分理想,用三千首诗把自己推向了诗圣的宝座,让他闻名天下。然而,他只是个科考落榜生,摸爬滚打一辈子,也没做个像样的官。

诗写得再多、再好又能怎样?毕竟不能当钱花当饭吃。只会写诗的杜甫,工作时有时无,社保经常断交,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在现实的刀锋面前,杜甫的诗风也变了,从之前的浪漫主义,变成了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但是他的那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字,在歌舞升平的大唐,没有读者。在那个歌舞升平的时代,杜甫的文风很难被百姓们所接受。最后杜甫郁郁不得志只能返回乡下老家,但没想到更苦的日子马上就来了,这一切都是拜安禄山所赐。“安史之乱”让原本贫穷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甫回到家后,被家里凄凉的景象惊呆了,他接连写了两首纪实的小诗《北征》和《羌村》翻译起来说就是:我外出一年才回家,老婆的衣服打满补丁。全家哭成一片。我的儿子脸色苍白,毫无血色。见了我转过身就哭,脚上脏兮兮的,连双袜子都没有。两个小女儿,裤子上也都是补丁,短的刚到膝盖。看到杜甫的这首平铺直叙的诗,大家就可以想象出他家的穷苦。

这时快50岁的杜甫收到一个叫严武的四川朋友的邀请,举家迁往成都。但是,成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杜甫感叹自身遭遇写下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真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无钱度日的窘境中,杜甫居住的房子也开始漏雨了。

在成都凄风苦雨中度过了几年,此时的杜甫已经是57岁的老人了,他深感现实的残酷,无出头之日,便想着落叶归根不能客死他乡。公元770年,深秋。 虚弱的杜甫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在饥寒交迫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遗体,被孙子千里迢迢运到河南老家。 就这样才华横溢却始终郁郁不得志的诗圣,结束了他窘迫苦难的一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诗圣杜甫的人生经历悲惨到让人想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