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皇帝~细说明太祖朱元璋传奇的一生

中学历史课本中提到的朱元璋,笔墨不多,一个暴戾粗鄙的帝王形象浮于纸面,后来看了明史,看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有了天大的改观。他的生猛,他的才华,他的果断,他的隐忍,他的深谋远虑,他的爱恨情长开始变得丰满而立体。他是我整个明朝三百年最佩服和喜爱的两个人之一。今天晓木试着还原一下历史上的老朱。

先说说他的大的历史生平:

1328年 出生

1352年 24岁 在寺庙当了两年和尚,时年投靠伯乐郭子兴

1353年 25岁 成家娶郭子兴义女“马皇后”,从郭处出走独立门户

1356年 28岁 攻下集庆(南京),占据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1360年 32岁 龙湾之战打败陈友谅,绝处逢生

1363年 35岁 陈友谅倾巢而出攻打朱元璋,潘阳湖之战灭掉陈,奠定称霸天下基础

1367年 39岁 灭张士诚,与元朝二分天下

1368年 40岁 集庆(南京)称帝,随后派徐达,常遇春北上攻克大都,彻底击败元朝

1398年 70岁 崩

老朱出生于穷苦人家,而他的眼界,胸怀并没有因为出生环境,受教育程度受到限制,这本身就是令人惊讶的事。

一开始,他并不是坚定的反元者,他也不认为自己能在反革命事业中有一番作为,即便他的父母,兄弟因为灾荒相继饿死,他只能到处凑钱草草安葬,然后到寺庙做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当时真是这样想的,这份“工作”虽然挣不到什么钱但好歹有饭吃,将来再看有没有机会娶个老婆(元朝和尚是可以吃酒和肉,娶妻生子的)这辈子就圆满了——真为小朱的胸无大志捉急,就你这样,哪个丈母娘会把姑娘嫁给你啊。

当然如果真这么敲一辈子钟下去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大元王朝也不缺他一个敲钟的,缺的是送钟人。不久,老朱的儿时玩伴汤和写信过来,让他过去参军一起大干一场,没想到他丝毫不为所动,偷偷地把信烧掉。为啥?怕死呗!——所以我们有时候不要过度美化那些大人物的历史,他们只是对的时间做成了一些事情,但并非一直如我们想象中的自带光环,你看蒋介石30多岁的日记也是这么个道理:今天为荒废一天而后悔,明天为起了色念而自比禽兽,懊恼不已。

但历史爸爸既然选中了你就由不得你,也不知怎么老朱收到“反革命”人士的信这件事被钟友告密了,从这里也看的出来老朱的同事关系处理得并不好。这下好了,很有可能啥事没干要被以反革命的罪行杀头。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老朱果断做了一个决定:算命——坦白讲我要有这样的一个朋友我是不愿交的,简直烂泥扶不上墙嘛。

算命先生周德兴帮他算了一卦,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逃跑,待在这里都不行,去革命可能还没事”,于是,终于老朱坚定的踏上了革命之路。

他投靠的人是郭子兴,他人生中的唯一一个伯乐。说起来去见郭伯乐的这次“面试”差点没过,原因也很简单,老朱长得太丑,丑的程度你可以脑补落魄加粗加长版的马云,关键是他不善言辞看着还凶神恶煞,不过郭子兴也是有过经历见过市面的人(那会都50岁了),觉得这人长相如此奇特兴许有过人之处,于是把老朱留在身边做亲兵。从这个故事我们也有理由推断当年面试马云的肯德基领导肯定没有读过这段历史。

老朱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努力,正直很快在郭子兴的队伍里作出了成绩,理论上来说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有了一些职权后,搞点贪污受贿的勾当太正常不过了,可老朱没有,很快他做到军队的总管,主要监管部队官员们的经济收支,他自己刚正不阿,当然对别人也是一视同仁,因此在军队里威信很高。

论格局,胸怀,气魄郭伯乐跟他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因此不久两人有了罅隙,有一次在旁人的唆使下,老朱差点被郭干掉(知乎上有个关于马皇后给朱元璋送饼的问题就是在这次纠纷中的故事)。

这次纠纷也让老朱看清楚郭的真面目,决定自立门户,理论上他积累了几年有不少亲兵,可是他出人意料的只要求带走24个人,郭子兴对此很高兴。从这里也能看出两人认知上的差距,在老朱看来,人才比人数重要,显然郭子兴不会懂。这24个人里面有徐达,汤和,周德兴…看人相当的准!

靠着这20多个人的能力和老朱的智慧,很快他们在滁州站住了脚,带的兵也达到数万人。一年后,郭子兴听说老朱混的不错,加上在总部老受到排挤,前来投靠朱元璋。这时老朱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把自己军队的统帅和军权通通交给郭子兴,这也令郭子兴感动不已。

不管老朱的这个行为有没有作秀的成分,但有一点他确实是感激郭的,他清楚没有当初郭的提携,自己什么也不是,而且还撮合了马姑娘的姻缘,堪比再生父母,即便当初有些摩擦也不能掩盖郭对他的恩情。从这里可以看出老朱是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看出他的自信,因为他知道凭自己的本事,再得到这些不是难事,为什么不表现的气度大些一方面两方保持和睦,另一方面还可以做给我的兄弟们看。后者更为重要。

网上有个段子说一个富豪对每一个分手的女友都会补偿一大笔经济费用,更不用提前面几任妻子,朋友不解,问他补偿给前妻这个是法律规定必须这么做好理解,但是对女朋友完全没必要啊。富豪笑着说:我是为了营造在情感方面的良好口碑,这样每次我一分手就会有更多更优质的对象因为我的“绅士”作风找到我。所以你看很多事情的意义并不在做这件事情本身,而在事情之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朱已经具备足够的政治觉悟了,说到这我有点心疼郎咸平教授,利用自己高超的专业手段撕逼小三成功,据说让对方拿不到一分钱,但是呢,以后谁还敢跟你搞男女关系呢?

自此,老朱终于在人格上完成蜕变,不再是那个畏首畏尾,做事犹豫不决的朱重八,而是胸怀大志,自信满满的朱元璋。

这一年,老朱27岁。

没多久郭子兴因病去世,老朱也终于没了情感包袱,放开手脚开始大干,1356年,他带领弟兄们攻下集庆(现南京),老朱当时的心情有点像创业公司的CEO拿到A轮融资把办公室从住宅楼搬到体面的写字楼,谈IPO还为时过早,但终于有了一块像模像样的根据地了,要“忽悠”优秀的人才加盟也相对容易些了。

老朱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他在一些战略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上是天然高明的,比如在他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纷纷称帝的时候,他却能按耐住寂寞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样做的好处是元王朝不会那么快盯上他,在当时全国到处是“反革命”烽烟四起的情况下,朝廷精力有限只能找几个最为出挑的典型下手,这就像你满头是包,你最先处理的肯定那些最大最痒的。而这为老朱的壮大赢得了时间。

他的死对头陈友谅可不这么看,在他眼里朱元璋虽然现在弱小,将来却会是最强劲的对手,所以不如抓紧解决。从这也可以看出陈友谅的高明,无怪乎能成为当时最强大起义军的首领。但这份高明是相对于张士诚,元王朝以及其他人的,和朱元璋相比,显然还是差了些。

老朱最厉害的还在他对人性的判断上,以他为数不多的和两位主要对头的接触中,他认定陈友谅志骄因此好生事,而张士诚器小则无远见,因此在对待两者的态度上也截然不同:张士诚可以先晾着,而陈友谅则需重点解决。因为以张士诚的格局不会掺和事,反之则不然。

在对陈,张有了如此判断之后,老朱严格按照这个应对数十年的交锋,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你可以说他对人性理解得很透彻,但我却认为这只是他对人对事,决策定夺的缩影,这背后是一整套“朱氏原则”在发挥作用。也就说他做事考虑问题是遵循原则的人,据我的观察牛人们都有这样的特征,原则在我们现代被称为 “方法论”,简单一点说就是这个事情为什么这么考虑,那个事情为什么这么选择?这背后都遵循一定的方法,而不是一时兴起的情绪。

这里展开讲一下,会涉及我个人理解的关于人生的一些重要道理:你说老朱懂人性,聪明如陈友谅,张士诚就不懂人性吗?影视剧里通常容易黑化他们这些反面角色,以致于他们看起来特别傻,其实真实完全不应该是这样,他们对朱元璋肯定分析的也很透彻(即便自己没那么想得周全,身边还有大把谋士呀!特别是张士诚,以他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财力周边聚拢的可是当时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但这个理解只是一时的,因为他们做事也好,决策也好不如朱元璋有“原则”,更多时候凭借一时的主观情绪来,而不是也不会善于总结这些理性的原则。拿我们自己举例子,我们在面对同事,朋友,恋人时有考虑过相处原则吗?我相信大部分都没有,全凭自己的爬行脑和情绪脑(大脑分三部分爬行脑,情绪脑和理性脑)来左右,但是你要知道现代社会有不少和老朱一样的牛人也会为自己的这些关系处理设定一些原则,所以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上永远比一般人更加游刃有余,而且出错的概率低,天知道我们有多少错误是因为一时情绪化而犯下的,简单说来建立原则并坚定地依照履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情绪的非理性控制。还有一个事情也说明老朱是一个做事有原则的人:他很早就认识到守江山和打江山需要的才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更认可大儿子朱标的仁慈宽厚,而不是四子朱棣的军事天赋和能力才华,尽管大家都认为后者更像他,即便朱标去世后,这个原则也没有动摇过(也许内心有过纠结但并不能影响他对原则的坚持),所以他又把孙子朱允文立为太子,很多人认为是老朱对儿子的死怀有歉疚所以这样做,其实如果对他生平了解深一些会知道他才不是这样意气用事的人,他只是坚定地执行他所认为的王朝继承人的原则罢了。尽管他没料到后面发生的事情,但是他的这条原则并没有问题,因为他的选择的确有更大的概率成就一个盛世明君。

所以从这个角度给我们凡夫俗子的启发是:学会确立自己为人处事工作生活的基本原则并坚定的依此践行。这样做的好处往大了说可以避免我们在人生重大问题上少犯错误,往小了说可以让我们少很多纠结,举几个例子,如果你建立了自己的消费原则,职业规划原则,交友原则等等,你就不会再纠结淘宝上100块3件特价T恤(看起来非常不错)要不要买?不会在拿到几个offer不知去哪一家?不会在某个朋友找你借钱为到底借不借而苦恼,因为原则会告诉你。你要知道真正的牛人都是有原则的,所以他们做决策时显得毫不费力,而且这些原则是不断成长迭代后的结果,并非一成不变的准则。

有点扯远了,我们接着说老朱,因为陈友谅很早就意识到朱元璋非池中物,所以他的首要目标便是他,那会陈比老朱强悍很多,特别是水上部队,号称六十万水军,而老朱才一二十万,所有人都认为没得打,当陈友谅来势汹汹地接连攻克几座城池后,连老朱也没有太大的信心。这时候刘基站出来一通高谈阔论扭转了大伙的心智,其实也没说啥,放在今天无非是一些打鸡血的话而已,不过那样的形势下显得难能可贵,而且文化人的鸡血必定是有理有据更让人信服的。其他人有没有恢复信心不那么重要,最关键是老朱自己有信心了,所以汶川地震时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重要确实是这么回事。第一次大型的交战在龙湾展开,这也是老朱精心设的局,陈有谅上当了,惨败。这一次也让老朱士气到达顶点,以前都认为陈友谅的水军是不可战胜的,现在看也不过如此。

陈友谅的脾气自然是不肯服输的,他再一次让情绪左右了自己,如果他有自己的交战原则的话,可能就不会这么“上头”了,可惜历史不会重演。陈友谅很快在湖北组织所有兵力,倾巢而出,再次杀向朱元璋。这个过程不再赘述,结果陈友谅彻底失败,自己也命丧潘阳湖,一代枭雄就此谢幕。而老朱以此奠定称霸天下的基础。

这里要说到朱元璋用人确实有一套,潘阳湖之战若不是他选派镇守洪都(今南昌)的将领是朱文正,恐怕早就沦陷,陈友谅必定直取南京了,而此时老朱还在安徽游荡。朱文正依靠极少数的兵力镇守洪都将近三个月,要知道他抵抗的是当时全天下最为强悍的水军——号称60万的攻城部队,想象一下这个差距,所以朱文正确实是守城的天才,他在这之前并没有什么显赫功绩,反倒小毛病不断,也不少风言风语,而朱元璋却敢于用他,并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侄子。

1367年,老朱灭掉张士诚,开始与元朝二分天下,分庭抗礼。当然这种局面他并不会让它维持太久。

1368年,老朱觉得时机成熟,说白了就是有必胜的信心了,建立明朝正式称帝,同时派徐达,常遇春两员悍将北伐。

1368年7月,徐达攻克大都,至此老朱一统天下,创业终于成功,时年40岁,不惑之年。是的,接下来留给他的才是真正让他困惑的开始。

历史上朱元璋之所以落得“暴君”的印象与他当政时的“洪武四大案”有直接的关系,即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每个大案杀掉数万人,当然这些要案都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朱元璋一时兴起,如果仔细分析每个案件发现背后都有老朱的政治目的。

空印案实则是整顿吏治,因为从小就经历过那帮腐败,蛮横,凶残的元朝官吏,他对官员有着天然的不信任,我相信在空印案之前早就有过几起类似的官场整风运动,只是波及面不如这么大而已。我倒认为他内心是相信空印案背后的真实原因的——即只是为了应对不合理的朝廷政策而非某些人的别有用心,因为你看他对待郑士利(冒死谏言朱元璋希望能对空印案官员留情,因为大家都不是故意欺瞒他的,后被朱元璋下旨流放)的做法就知道了,如果他认为郑士利说的不对早就诛杀他几族了。但是他依然执意弄出这么大的动静,因为一旦扯上政治,很多就不能以惯常的逻辑来对待了,他希望以此建立自己的绝对威信和不允许任何理由的糊弄,你们今天可以打着正义,效率的幌子来蒙骗我,明天就可以借着另外的名头来侵害我和人民的利益,包括我的位置。越是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大错,而我朱元璋偏要让你们付出超出常理的代价,只有这样你们才会畏惧。从这里看的出来老朱对心理学也是有些心得的。站在一个皇帝的角度,你可以说他残暴,但是依然有他的合理之处。因为觊觎这个位置的人实在太多,不得已而为之。

以这个逻辑再去看其他三个大案,就好理解多了,胡惟庸案实际是他对皇权的收拢,这点上你要佩服老朱的耐心。他以前没有当过皇帝,好不容易当了皇帝后发现自己的权利被制约的很厉害,全因丞相这个角色,很多事情并非完全他一个人说了算,这对于掌控欲望极强的老朱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丞相是老祖宗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习俗,哪怕自己是皇帝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也不能说改就改。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机会,胡惟庸成为很合适的人选,其实这么想老朱对胡惟庸的期待可能并不是你有多能干或者多清廉,反倒希望你能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这样我要放大处理你才名正言顺。胡惟庸也不负他望,花了七年的时间从一个兢兢业业的臣子变成一个飞扬跋扈,结党营私,欺上瞒下的佞臣,最后被朱元璋一锅端掉,顺带丞相这个职业。

想象一下还是蛮可怕的,这个结果竟是朱元璋谋划了七年之久,别人觉得我老朱年老昏庸,宠信奸臣,实则我在静静等待时机而已。当然要想把影响弄的更大,谋反是必然的,这是中国封建五千年君主处置有影响力的臣子最好用的一招,对胡惟庸这样一手遮天的文臣是这样,对蓝玉这样战功赫赫的武将也是这样。我们说历史最有意思的就在这里,不管朝代如何更替,谁做皇帝的宝座,经济如何发展,一些人的宿命不变。1380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罢丞相,废中书省,并敬告后人不再设丞相一职。自此,皇权完全收拢于自己之手。

我们再看看郭桓案,这个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经济案件,这也与朱元璋年少时的经历有关,他的父母兄弟就是因为当时的贪官污吏间接害死的,所以从他开创明朝开始,对贪腐管的就异常严苛,而郭桓案让他意识到即便如此高压的反腐政策下竟然还有如此害群之马实则痛恨不已,而他又是喜欢做事做绝的人,当然如果不是这种风格,他也坐不到今天的位置,据统计,因郭桓案至死之人有3万之多,朝廷六部基本就剩一两个代表存活了,想象一下有多恐怖。昨天还跟你有说有笑上班的同仁明天可能就阴阳两隔了,说错了,那会在老朱底下当差应该没有人会笑的出来的。

蓝玉案就更好理解了,我觉得蓝玉飞扬跋扈,居功自傲只是一方面,不管怎么样,他在朱元璋面前断然是不敢放肆的,这个老朱也明白,底下的所有人自己都镇得住。但是接班人朱允文呢,这就没法保障了,所以他必须在生前帮未来的帝王清除威胁,而蓝玉只是抓的一个典型而已,除了蓝玉也还有其他的人,这就是政治,有时候他的残酷超出我们的想像。蓝玉不是老朱帮助继承人扫除障碍的第一个人,也不是最后一个,所以我们看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还记得四十年前那个帮你算命的周半仙嘛);二十七年,杀颖国公傅友德;二十八年杀宋国公冯胜。至此,开国的功臣和那些能打的将军已经被他杀的差不多了。

历史的残酷就在这里,有时候我会想假如现在还是君主封建制,这些故事还会不会重演?会不会当代的将军们更有文化熟读历史能清楚这样的局限,从而尽早上交军权回乡颐养天年不也完美?我看过那个天下第一贪官和珅的故事,有学者说嘉庆杀和珅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经济犯罪太严重,实际上也没有我们想象中贪的那么多,归根结底杀和珅还是政治原因。是的,一旦牵扯上政治,很多事情就复杂了,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斗争。明白这些也是成熟的一种表现吧。

一个要案涉及几万人的身价性命啊,又不是面对敌人,这需要何等坚硬的心肠才做的出来。可以想象老朱从坐上皇帝的第一天起显然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所以他才做的如此决绝。评价一个皇帝的功绩,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残暴,仁慈来看待,这跟我们现在评价企业老板是一样的,如果这个老板人很好,从来不主动开除人,底下的员工过的很有尊严,很舒服,很开心,很有情怀,但是企业不怎么挣钱,员工享受不到金钱上的回报(老板倒是有心),这绝对不是一个好老板。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提起前东家,前老板,大部分同事都眼泛泪光,直言这是一家有情怀的好公司,一个有格局的好老板,但是公司就是不挣钱,待遇福利也提不上去,现在已经濒临倒闭的边缘。而有些以残酷,狼性著称的公司,比如华为,也许员工的体力和精神上都有非常大的压力,老板可能动不动没有什么好脸色,但是他们真的做得好,而且员工切切实实在享受公司高绩效带来的回报,这在我看来任正非就是好老板。同样的说到皇帝,如果他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收入不断提高,和平盛世,如果他残暴一些,私生活混乱一些这都无法抹杀他是好皇帝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底子这么差的情况下,老朱经过30年的发展实现明朝开国的平稳过度,政局稳定,老百姓的生活有所保障,仅凭这些,我认为朱元璋绝对无愧于好皇帝的称号。

当然老朱的这些极端做法也给后面埋下了隐患,比如把能打的武将都杀光了,有人谋反或者外地入侵怎么办?

这个问题老朱早就帮孙子朱允文想好了,不得不佩服朱元璋是个深谋远虑的人,很早的时候就注重培养儿子们的军事才能,比如我们熟知的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晋王朱棡等都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主要也是他儿子多达26个,即便啥都不做按照概率也能有那么几个出色的。他很清楚那些陪他打天下的将领们确实有很多能力出众,论抵御外敌或者清扫元朝余孽都是个顶个的好手,但是毕竟他们都不姓朱,自己在位时所有人都蹦哒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可等自己百年以后呢,不管是面对那些居功自傲的开国大将还是他们能力出众的后代,朱允文未必有这个威慑力,这个风险是很高的,所以必须趁着自己还在位把他们一并处理了。而守国护驾的重任就落到这些血溶于水的叔叔们头上,实在完美。

所以我们看到几个能打的藩王都被派到离可能的战争最近的地方:宁王朱权派到内蒙古赤峰,晋王朱棡镇守山西太原,而燕王朱棣看住北平。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躲过老朱屠刀的功臣也不是没有,比如耿炳文,比如郭英,这两个人首先肯定是极度低调和忠诚的,否则绝对也如那些开国功臣一样早就成了刀下亡魂,另外这两个人在军事上都更擅长防守,特别是耿炳文出了名的善守不善功,让他来做新皇帝的守护神,再合适不过。老朱的算盘果然没落空,耿炳文和郭英在随后的靖难之役中确实发挥了他们的价值,尽管最终结果不理想,但主要是他没料到自己的儿子会造反,如果他提前想到了,必然会提前预备其他的力量来制衡。可见再厉害的人也总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老朱是个工作狂,理论上一介农民好不容易把天下打下来,政局经过十多年的谋划也稳定了,应该好好享受一番荣华富贵,然而并没有,他还嫌自己管的事不够多,权力不够用,因此通过胡惟庸案收拢丞相的权利,但同时也把这个职位需要承担的义务揽到自己身上,所以为什么我们说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就是这个道理。忙的时候,他每天要看200多份公文,批复四百多件事务,要知道那会他已经快60岁高龄了,这是何等的工作强度。我们年轻人现在动不动觉得自己压力大节奏快事情多要出去看看,想想人家作为一国之君还如此兢兢业业,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也因为每天事务繁多,他对效率是极为看重的,当时还有个好玩的事儿,有个官员上表一篇奏章,废话连篇,读了三个小时都没读到主旨,老朱气急败坏地把他召进宫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老朱还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具体表现在对贪腐的态度上,前面说过这与他年轻时候的经历有莫大关系,他认为自己的悲惨遭遇很大程度就是元朝的贪官污吏造成的,所以为了遏制贪腐,太祖年间的刑罚是有史以来最严苛的,什么挖膝盖,抽肠,挖眼珠,凌迟(用刀割肉直至犯人死亡)等。可是我们事后来看,惨绝人寰的酷刑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官场清廉,反而各种令人嘘唏的贪腐现象层出不穷。可见贪腐跟严厉的惩处没有直接的关系。

他还是个有创新思维的人,为了普及法律法规,老朱命人把所有法律的条条框框编撰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编成“大诰”这本小册子分发给老百姓,但是当时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都非常低,压根不识字怎么办?老朱想到了一个“妙招”:如果一个人犯了法,执法人员会去他住的地方搜看是否能找到“大诰”手册,如果找到了,那你可以在原本判定的罪行上减轻一级,反之加重一级。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老百姓先重视起来,让法典的普及先具备群众基础,这在当时实属创新的做法。

老朱有时候太过于专制,喜欢以上帝的视角来考虑问题,特别是在制定一些规则制度上,他没有考虑社会在不断变化,他这个时代即便天衣无缝的做法,规则也会在几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失效,这是他的局限所在。比如在他刚开创明朝的时候,刚刚结束战乱,需要民心稳定,所以他出台一系列政策让老百姓尽快在当地扎根下来,有所产出。他为了社会稳定,还对职业之间流动做了严格的限制,这就相当于真如那句俗语所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家是农民,那你世代都会是农民,你家是经商的,那你也不能干其他的,这么做在当时的初期是可以很快的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的,但随着时代发展,这对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而且造成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凸显。

老朱其实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当然要看对象是谁,这个世界上他可以负天下人只有一个人他不敢,这个人便是马皇后,曾经,他人生最大的梦想便是能在地主刘德家辛勤工作挣够娶老婆的本钱,姑娘长什么样,什么出身都不敢奢求,毕竟自己长这么丑,没文化家里还穷,可是上天赐给他的确是一位如此聪慧,果敢,贤良,仁爱的奇女子:在他落魄危难之时不离不弃,在他意气风发之时提醒他低调远虑,在他一统天下之时为他高兴分忧,在他暴力凶狠之时以死劝谏,他一直觉得,人生得一如此伴侣足矣。

公元1398年,雄才大略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崩于南京,时年70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从乞丐到皇帝~细说明太祖朱元璋传奇的一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