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官运:看中国历史上两大清官,包拯与海瑞的结局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士人的清高脾气时常在官场被磨得失了色彩。偶有”超凡脱俗”者,能抵挡大半的官场浊气,便能成为名留青史的清官名吏。

而这其中的卓然者,于现代人而言的最熟悉的两位,大抵便是海瑞与包拯。

在董群先生所编纂的《历代清官廉吏故事》中,包拯和海瑞都位列其中。董群先生给二人的故事的小标题很简单:”包拯笑比黄河清”、”清廉刚直的海瑞”。可越是这样简单的标题,反倒愈发契合包拯和海瑞的官宦生涯。

包拯,字希仁,是宋真宗至宋仁宗时期的一位名臣。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是明武宗至明神宗时期的一位名臣。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包拯在泸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境内)出生。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他因病在汴京结束了自己作为”包青天”的一生。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后来被称作”海青天”的海瑞在海南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出生,”接”过了包拯的衣钵。

万历十五年(1587),年过古稀的海瑞才在南京合上了双眼。而细数包拯和海瑞的一生,他们的关系可不只同为”青天”这一点。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初中进士,被安排进大理寺,做了一名评事,并受命出任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一带)知县。哪怕仅是通过现代的古装剧,我们都能明白大理寺是个什么地方。老天爷就像是突然想下凡来看看一个人到底可以如何走完这一生,便选中了包拯,从一开始就把他放进了自己安排好的棋局。

而海瑞,却像是被老天爷开了一个玩笑,明明在进京参加会试之前就写出了《治黎策》、《平黎策》这些务实的策论佳作,却没能得到考官的赏识,名落孙山。四年时间,两次会试,海瑞踏踏实实地做了准备,却还是走不通这条应试及第的道路。于是他决定,放弃科举考试。

不过在海瑞放弃科考入仕这条道路之后,他入仕的前途反倒是逐渐亮堂了起来。嘉靖三十三年(1554),海南承宣布政使司将海瑞公派到福建延平府(今福建省南平市一带)去做了官方教师,即教谕。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又被调遣为淳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知县,由此正式步入仕途。

而一开始走得更为顺畅的包拯,很快就在忠孝之间犯了难。当时他的父母皆年迈,包拯难以狠下心去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他乡任职,因而申请在家附近为官,甚至还曾辞官归家陪伴父母。因为选择了孝,包拯在景祐四年(1037)才正式去到了离家稍远些的天长县(今安徽省境内)任知县。

而包知县和海知县之后选择的路虽处处看似不同,但终究还是殊途同归。

庆历元年(1041),包拯在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做知州,以不同于其他官员的清廉形象声名鹊起。两年后,这位清廉的包知府被诏回京城成为了监察御史,更是贯彻了他心中对于廉洁的坚守之志。

历任出使契丹的使者、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多地转运使、多地知州知府、御史中丞、给事中、三司使……十几年间,包拯他人去到哪,刚直不阿和廉政就被他带到哪。为了坚守朝中的廉洁,他还得罪过国丈张尧佐、名臣宋祁、张方平……

而开始为官的海瑞,也是眼里只有公正而无权势。在地方期间,海瑞无论是遇到权臣胡宗宪的公子,还是遇到奸臣严嵩的党羽,他一律以法为度,惩治起来毫不放水。

可相比于包拯在朝中的德高望重,刚直的海瑞却也曾碰地头破血流。嘉靖四十五年(1566),他向失职的明世宗呈上《治安疏》。世宗明明已经大怒,海瑞却不打算如其他臣子一样装聋作哑。在呈上奏疏以前,他其实就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材,安顿好了家人。可以说,为了劝谏君王,为明朝唤回明君,海瑞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这次直言进谏,确实差点要了海瑞的命。他在狱中被关了多月,几乎放弃了期待生机。直到年底世宗驾崩,新帝继位,海瑞才被以贤臣的待遇请出牢狱,官复原职。

随后的两三年里,海瑞深得明穆宗器重,做过专门掌管玉玺的尚宝丞,也做过统管十府一州的正四品佥都御史。然而相比于包拯最后成为枢密副使,被升任礼部侍郎而不受相比,海瑞受到的阻挠还是更多些。

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受到多人污蔑和弹劾。明穆宗虽仍旧对海瑞和和气气,但也不得不将他降职。

张居正掌权后,海瑞又被张居正疏远打压……十几年一晃而过,等到朝廷再想重用海瑞时,他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可即便年事已高,海瑞还是坚持在岗位上尽忠尽职,直面他人的构陷,直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在南京任上病故。

包拯、海瑞,几百年来他们几乎成为了清官的代名词。同为清官,他们的一生是那么相似而又不同。包拯坚守清廉的道路,虽崎岖,但终究还算可以杵着竹杖前行。而海瑞,在愈发黑暗的明朝政局里不得不一路披荆斩棘。

不仅是海瑞,所有站在人性阴暗面的清官们,都不得不如他一般学会坚毅和勇敢。

何其幸,古有包青天、海青天,而如今还有这般的勇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时代与官运:看中国历史上两大清官,包拯与海瑞的结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