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山东济宁孙氏家族的渊源

南阳访古寻踪 2022-03-15 12:47

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一个个社会的历史构成的,而社会由一个个家族构成。人不了解自己家族,就不会明白自己身上的许多遗传天性是怎么回事儿,也不清楚自己继承了哪些精神财富和责任。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了解过去则更加可怜。

很遗憾的是,许多人甚至弄不清自己的爷爷做过什么事儿,曾祖以上连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家族的渊源。历史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加以曲解,或增或删,而失去了其本来面貌。

其实,不妨从调查研究自家的历史着手,来还原其真实。这对自己,对后代,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我们山东济宁孙氏家族目前能查到的源头,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到山东的。

在山西的孙家先祖们情况如何,已无从知晓。据考,山西太原、平遥一带的孙姓族人为春秋时吴国的大军事家孙武之后,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举世闻名。他的第十一代孙孙福在东汉末年任太原太守。在魏、晋、南北朝时,孙福的后人,屡有入仕为官者,逐渐在太原附近形成很大的一支孙氏家族。我们多半就是这一家族的成员。

明朝洪武年间,先祖孙得宝被强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山东。先到夏津,后转到济宁。

元朝的最后十几年,天灾频发。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旱灾、蝗灾连年爆发。民不聊生,饥民遍野,农民四处揭竿而起。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徐寿辉在蕲州,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张士诚在泰州等等,先后造反。历经了十六年的残酷战争,朱元璋才将元军赶到漠北,建立了明朝。

天灾和战乱,使得包括如今的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在内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一片荒芜。为恢复这些地区的生机,朱元璋下令从受灾乱影响较少、人口较多的山西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汾州府和平阳府,向其它地广人稀的中原地区移民。

朱元璋死后,又发生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反对其侄儿建文帝削藩,经四年争战将其赶下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场战争更加剧了河北、山东一带的荒芜。

因此,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六年到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十五年,在近半个世纪中进行了十八次移民。移民都先集中到洪洞县一棵汉代种植的古槐树下所设的移民机构,再从这里发送到各地。所以在那些移民目的地,至今还流传着“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类的民谣。

从济宁开始创业的孙家第一代祖先,名叫孙得宝。虽为布衣,但“念先祖世世为儒”,始终教导子孙读书。至第三代孙鳌化考了个禀生,即科举的生员,从此孙家又逐渐成为书香门第,走上仕途。

第五代孙芳在清康熙26年(即公元1687年)中举,文章翰墨,名重一时。他无意追名逐利,却广交朋友,教授门徒,研究《易经》。后来,被授内阁中书。

第七代孙扩图遗存的墨宝

第八代孙玉庭

第七代孙扩图(1717年—1787年)在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年仅18岁就中举。次年和乾隆十二年两次被选明通进士,后任山东掖县教谕。又先后任浙江乌程、缙云、嘉兴、钱塘四县知县。其子孙玉庭(1751年—1834年)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进士,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历任山西河东道、广西盐法道、按察使、湖南、安徽、湖北布政使、粤、桂、黔、滇、浙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此后孙家更成了济宁的名门望族,代代都出了不少高官。如第九代孙瑞珍,是清道光三年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兵部、礼部、工部、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等职。第十代孙毓汶(1834年—1899年)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进士及第,获一甲第二名榜眼,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为官,历任户部、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第十一代,即我的高祖父孙楫(1827年—1899年)为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进士,历任闽陕御使、高廉道、高州知府、广东按察使、湖南按察使、广东雷州知府、广州知府等以及顺天府尹(管辖北京及其周围五州十九县)。

前排右二为第十代孙毓汶

前排右三为庆亲王弈劻

辛亥革命后,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济宁孙氏家族的官运也就不再亨通。孙氏族人逐渐向知识界、军界、工商界等发展。

钤印“孙诒叔章”、“秘琳琅馆图书印章“的书籍

我的祖父孙祖荫,字诒叔(1889年—1952年)毕业于山东高等学堂,曾任过甘肃省一条山盐务局局长、北洋段祺瑞(北京)国民政府的国务院财政部秘书、山东省议会议员等职。祖父在39岁时离职。

祖父弟兄三人,大伯祖名叫孙高荫(1870年—1932年)。

三伯祖孙曾荫,字矩存(1877年—1957年),清华大学法律系毕业,日本留学专攻法律博士。在日留学期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曾任农工商部衙门主事、陆军部主事。后一直以法官为职业,任北平大法官。在四十多岁时,就退休了。

我三伯祖母孔令僡(1875年—1961年)是圣人孔夫子七十六代后裔,在山东曲阜孔府长大。出嫁后,1901年带着刚满月的大儿子回娘家时,孔府特将平日不开的正大门打开,迎接外孙回府。

我们孙家的子孙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厚正直,刚正不阿,忧国忧民,讲究学问,待人恭谦,彬彬有礼。

繁衍到我父辈时,人丁更是兴旺,他们堂兄弟姊妹是13个。听父亲说,孙家历代堂兄弟姊妹在排行中老二、老七是空位,原因我不记得了。父亲在堂兄弟中排行老十,他同胞姊弟三人,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1998年父亲离世后这些年来,我在整理家族资料时,才知道父辈的兄弟姊妹中,多人在抗战时有着令人震撼、敬慕的故事。

济宁城东门里孙家大院,是高祖嘉航公(孙楫,字嘉航)的家宅。其正门朝南是迴龙街一号,北门是东门大街96号,东墙外就是柴禾市街。曾祖肇杰公故前嘱咐曾祖母若干年后可把家产均分给高荫、曾荫、祖荫三兄弟。大概是在1920年,曾祖母把家产均分给我的祖父、伯祖们的。后来他们兄弟仨相继离开故乡到北平定居,祖父是1946年最后一个离开济宁城的。

三爷爷祖蔭和儿子孙承谟及六孙辈合影

1955年拍摄于台湾

我父亲孙承诒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幼生活在三代聚居的孙家大宅院里,接受着几代人培植的家风熏陶,和正统的儒教诗礼。后来他在北平城读书时,开始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形成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自七七事变后脱离家庭,离开北京,离开山东济宁,踏上抗日的征程,来到河南南阳,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原大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我们山东济宁孙氏家族的渊源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