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图远略的东方大君—清圣祖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

智擒权臣鳌拜

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患天花去世。临崩前遗诏,立8岁的玄烨为皇太子,因为太子年幼,于是顺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四大臣辅佐年幼的太子。后来,鳌拜自恃功高,专擅朝政,制造冤狱,打击异己,根本不把年少的康熙放在眼里。以至于在康熙亲政后还不甘心交出大权。

康熙帝韬光养晦多时,终于等到机会,决定不再纵容忍让,他从各王府中挑选出亲王子弟100多名做他的侍卫,组成善扑营,练成高超的摔跤技艺。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16岁那年,他联合内大臣索额图,利用善扑营子弟智擒专权跋扈的鳌拜,宣布了鳌拜30条大罪,禁锢终身。康熙夺回大权,从此开始了他的宏图伟业。

平定三藩

康熙帝亲政以后,大力整顿朝政,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但是,南方的三个藩王却成为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三藩问题由来已久。顺治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奉命南征,为清王朝的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三藩拥兵自重,把持地方财政,欺压百姓,甚至利用沿海交通的便利条件,置朝廷的海禁政策于不顾,大肆进行走私活动。

康熙亲政以后,精心学习经史典籍,借鉴历朝历史,他清楚认识到:三藩问题是同唐末藩镇一个性质。于是他抓紧整顿财政,筹措军费,扩大兵力,主动缓和满汉矛盾,以争取民心,为撤藩工作做准备。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上奏要求“归老辽东”,主动提出了撤藩问题。康熙帝立即抓住机会,顺水推舟,应允了尚可喜的要求,并对他的行为加以表彰。此行为引起了其他二藩王的恐慌。吴三桂之子书其父吴三桂,信中写到:“朝廷久疑王,今二王皆有辞职疏,而王独无,朝廷之疑愈深。速拜疏发使来,犹可及也。”吴三桂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便接受了其子的建议,立即上书“请求撤回安插”,耿继茂之子耿精忠迫于形势,也上书一封,请求撤回安插。

于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康熙帝派礼部侍郎折尔肯、瀚林士带手诏前往云南,会同地方官员料理三藩迁移事务。

但是吴三桂申请撤藩不过是故作姿态,没想到康熙皇帝竟然如此迅速地批准他撤藩。吴三桂感到愤愤不平,即与其党羽密谋起兵。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逼使云贵总督自杀,扣留了折尔肯,自称“周王”,建元昭武,公开反叛清朝。

康熙帝没有退路可走,当即采取措施,布置兵力,“增设八旗精锐前往咽喉要地荆州固守”;停撤广东和福建二藩,孤立吴三桂;拘禁额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家属,赦免原属吴三桂的官员,削除吴三桂爵位,并悬赏捉拿吴三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暴病身亡。其孙吴世璠即大周皇位,改元洪化。他见势不妙,退居贵阳。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清军攻克岳州。势如破竹,一路收复长沙、常州、德州。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一月,昆明攻破,历时八年的内战以吴三桂的覆灭而告终。

施琅进攻台湾

平定三藩之后,台湾成为了最后一块反清复明的活动基地。郑成功到台湾后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率领郑氏部属,在福建和台湾沿海一带活动,仍然沿用明朝年号。1681年,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筹划攻台。

台湾一些郑军将领听说清军来势汹汹,于是变节纷纷派人与施琅接洽,里应外合,协助清军,占领了台湾岛。清军占领台湾的消息传到京师,康熙帝大喜,封施琅为靖海侯。收回台湾后,康熙下令设立台湾府,下属三县,归属福建省管辖。统一台湾后,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这不仅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靳辅治理黄河

治理黄河是康熙皇帝执政后所做的一件大事。康熙毅然着手治理黄河,他选用了精明能干的武英殿大学士靳辅当河道总督。靳辅(1633—1692年),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

他带着熟知农田水利的陈潢,从黄河河口溯流而上,沿河视察湖堰闸坝,勘测水情地势,亲自找两岸百姓和工匠了解情况。经过多月的调查研究,终于得出大修黄河的方案。提出,必须把黄河、运河、淮河视为一体,通盘治理。如:放淤固堤法,把大量泥沙引到河岸的低洼地区造田;开引堵决法,使决口不堵自灭;以及测水法、减水坝法等。

靳辅死后50年内,黄河没有出现严重的水患。百姓们怀念他,纷纷说他是“河伯再生”,还为他建立了祠堂。靳辅留下的《靳文襄公奏议》、《治河方略》。陈潢留下后的《治河述言》都成为我国水利史上的名著。

雅克萨之战

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清政府商议攻取雅克萨城。康熙帝命令都统彭春统兵、副都统班达尔沙偕同佟宝等参赞军务,并且调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的火器兵前往协助攻城。

同年六月,清军抵达雅克萨城下,康熙帝用满、蒙、俄三种文字照会俄方,要求俄国方面撤出雅克萨,归还逃犯,以雅库茨克为中俄边境,但是俄方予以拒绝;二十四日,俄军援军赶到,清军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列在前,做好攻城准备;二十五日,清军向雅克萨发动进攻。经过一天激战,俄军伤亡惨重,尸横遍野,陷入绝境,俄军投降。这样由满、蒙、汉等民族组成的清军,在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下,攻克了被俄军侵占了20年之久的雅克萨城。

《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后,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全称《尼布楚议界条约》。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1689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俄全臣使臣戈洛文签订于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规定:两国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额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发源处沿外兴安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

三征葛尔丹

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唆使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准噶尔部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人逃到了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

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兵分两路,将叛军杀得七零八落,准噶尔看形势不妙,使出缓兵之计,假意求和,带领残兵逃往漠北。然而准噶尔贼心不死,积蓄力量,先后两次与清军抗衡,然而都没有成功,最后走投无路,服毒自尽。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赐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康熙在位61年,他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励精图治,勤勉治国,开创了康乾盛世,为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清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宏图远略的东方大君—清圣祖康熙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