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2次错过皇位,主政清朝7年,死后却被“儿子”掘墓毁尸

在清朝入关前后的那段时间里,有一个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他就是多尔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坐在皇位上的是顺治皇帝,但是大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是多尔衮,正是在他的主政下,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更迅速、更顺利地进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多尔衮有2次坐上皇位的机会,但他都错过了。但也正是因为2次错过皇位的经历,让他能够踩在众多满清贵胄的肩膀上,成为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就连顺治皇帝都要叫他一声“皇父摄政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清王朝的功臣,小皇帝的亲叔叔,死后竟然变成了千古罪人,还被自己的“儿子”掘墓毁尸。

多尔衮第1次有机会继承皇位,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病逝,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于是,满清贵胄聚集在一起,准备推举一位继承人。当时的多尔衮只有15岁,但是深受努尔哈赤宠爱,手中领有的牛录只比四大贝勒和他的两个兄弟阿济格、多铎少(满清政权的一种军事建制)。

再加上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擅长照顾人,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喜欢的一位妻子,因此,如果母子二人对内保持一致,对外积极拉拢代善、济尔哈朗等摇摆派人物,多尔衮完全有机会夺取后金政权。很可惜的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没有政治头脑,努尔哈赤死后,她只顾着哭天抹泪,压根没想起来自己还有3个儿子。

就在同一时间,皇太极四处联络,得到了代善等人的支持,最终顺利夺取政权。紧接着,皇太极等人找借口让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直接扳倒了多尔衮三兄弟唯一的靠山。这样一来,即便多尔衮再聪明,也无力和皇太极相抗衡。

但不能否认的是,多尔衮确实是一个能力很出众的人,无论是在军事作战领域还是内政管理方面,他都为皇太极巩固后金政权乃至建立大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到皇太极执政晚期的时候,多尔衮的威望已经非常高,就在这时,51岁的皇太极突然驾崩,这是多尔衮第2次有机会坐上皇位,也是希望最大的一次。

由于皇太极也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所以当他暴毙后,满清贵胄再次齐聚一堂,准备推举一位新皇帝。从个人实力来看,多尔衮和他弟弟多铎控制着两白旗,再加上哥哥阿济格的支持,在军事力量方面,他能够和任何对手抗衡。

除了多尔衮之外,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得到了两黄旗正蓝旗的支持,再加上他能征善战,威望颇高,是多尔衮的头号竞争对手。至于控制两红旗代善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前者因为年事已高,夺权的兴趣不大;后者是皇太极的堂兄弟,和皇太极的亲弟弟、亲儿子们相比,相对较为疏远的血缘关系让他不可能有资格即位。

因此,代善和济尔哈朗倒向哪一边,谁就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而满清贵胄们争论的焦点,就是究竟立皇子还是立皇弟。推举大会当天,正黄旗猛将索尼和鳌拜提剑入殿,坚称要立皇子为继承人。多尔衮看到这两个人出来“带节奏”,立即大声呵斥,以索尼鳌拜身份地位低下,不具备发言资格为由,将他们逐出大殿。

紧接着站出来发言的是阿济格和多铎,他们当然支持亲兄弟多尔衮,但由于索尼和鳌拜等人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两黄旗的态度,再加上大会现场早已剑拔弩张,他担心自己同意即位,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火并,就没有应允,而是决定继续观察事态的发展。

就是这一次犹豫,让多尔衮和皇位失之交臂。多铎见哥哥不同意即位,就主动推荐自己,结果被多尔衮喝止。多铎又提议让德高望重的代善即位,后者以年老多病为由拒绝,然后推荐皇长子豪格即位,得到了包括济尔哈朗在内的众多参会人员的支持。

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豪格已经得到了两黄旗、两蓝旗、两红旗,只有两白旗还站在多尔衮一方。因此,豪格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就有些得意忘形,想效仿古人来一个“三让帝位”,就以自己“福少德薄”为由婉拒了代善的提议。说完之后,豪格竟然直接起身离席,显然做戏有些过头了。

这样一来,会议就陷入了僵局,两黄旗大臣们纷纷拔剑而起,威胁多尔衮等人:如果不立皇太子的儿子为帝,就准备死在这里。两白旗大臣也不示弱,和两黄旗大臣拔刀相向,眼看着就要打起来,代善见状赶紧逃跑,阿济格也离席而去。

多尔衮也没料到事情会如此发展,他知道即便自己即位,也免不了引发一场八旗内斗。为了清朝的统一大业,多尔衮决定暂时舍弃个人利益,这就是他和豪格等人的不同之处,虽然个人欲望也很强烈,但心里更多还是装着国家大事。

不过问题又来了,在皇太极的儿子里,豪格显然是最合适的接班人,但他比多尔衮还大两岁,如果登上帝位,肯定不好控制,说不定还会把屠刀伸向多尔衮三兄弟和两白旗。于是,多尔衮想到了一个折中方案,在皇太极的儿子里选一个年龄小的即位,由自己和济尔哈朗辅政。

因为代善早就变成了骑墙派,无论谁即位,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就行,所以多尔衮用辅政的权力作为诱惑成功拉拢济尔哈朗,代善也就选择了顺从。两黄旗大臣们虽然更希望让豪格即位,但多尔衮的提议挑不出什么毛病,他们也就不再闹事。

紧接着,多尔衮在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了皇九子福临,当时他还是个4岁多的孩子。至于多尔衮为什么选择福临,野史故事一般认为他和福临的母亲庄妃(孝庄太后)有亲密关系。个人认为,多尔衮和庄妃究竟有没有私人情感不重要,但是让福临即位,确实是多尔衮当时的唯一选择,主要有2个原因:

第一,福临年龄最合适,比他稍大一些的几个皇子中基本都是10岁以上,不利于多尔衮控制朝政;

第二,福临的母亲庄妃名位身份更高,是皇太极最喜欢的5个妃子之一。

就这样,在多尔衮的主导下,福临登上了皇帝宝座,年号顺治,他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即位时才5岁,不可能处理朝政,军国大事都交给摄政王决策。后来,多尔衮利用高超的政治手段,将济尔哈朗排除出核心权力层,还整死了曾经的竞争对手豪格,迫使代善等人屈服,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

因此,顺治在位的前7年时间,清朝实际上的掌权者是多尔衮。从多尔衮和顺治的相处来看,由于他本人无子,因此对于这个小侄子,多尔衮还是非常疼爱,作为一位叔叔,他还算是比较合格。

不过,多尔衮毕竟是一位政治家,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身利益。因此,多尔衮有意荒废顺治的学业,一直不让他接受完整系统的教育。与此同时,孝庄太后为了保住母子二人的地位,对多尔衮的任何做法都全盘接受,始终表现得十分恭顺。

随着多尔衮的权势和功劳越来越大,他的身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叔父摄政王”变成“皇叔父摄政王”,最后甚至直接变成“皇父摄政王”。也许正因如此,外界才会认为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有不正当关系,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恐怕已经很难搞清楚。

俗话说,物极必反,多尔衮的人生就是如此,当他达到巅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距离陨落不远了。

顺治七年(1650年)11月,多尔衮在古北口打猎时坠马摔伤,不小心擦破腿。为了治伤,多尔衮使用了当地人的一种土方法止血,把一种类似石灰、香灰的东西涂在伤口上,结果导致感染,很快就一命呜呼,年仅39岁。

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皇帝亲自穿着孝服出城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追封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生前2次错过皇位,死后却顺利当上了皇帝,顺治皇帝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

不过仅仅1个多月后,风云突变,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检举称,多尔衮偷偷藏着皇帝用的龙袍,还暗中结党密谋,打算篡夺皇位。紧接着,曾经连续遭到多尔衮打压的济尔哈朗等人纷纷出面揭发多尔衮图谋不轨的罪行。

13岁的顺治皇帝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撤销多尔衮的所有爵位、尊号,连同他的母亲、妻子全都被变为庶人。这还不算完,余怒未消的顺治皇帝派人将多尔衮的坟墓铲平,将棺材拆毁,尸体拖出来当众鞭打,最后将脑袋砍掉。不管顺治皇帝有什么理由,多尔衮毕竟是“皇父摄政王”,两人之间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他这么做确实显得十分冷酷无情。

由此可见,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处理绝不是一时兴起,他明显是在发泄多年以来的不满。至于顺治皇帝为什么如此憎恨多尔衮,个人认为还是因为权力的冲突。无论多尔衮如何能干、贡献如何伟大,他终究是一位臣子,顺治皇帝虽然坐在皇位上,却被完全架空,就像是一个摆设。

顺治皇帝年纪小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太深切的感受,但是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就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多尔衮的威胁,同时产生了对他的厌恶。除此之外,多尔衮对待豪格及其家人的态度,也让年幼的顺治皇帝十分不满。

豪格曾经因为忤逆多尔衮,差点被处死,还是5岁的顺治皇帝说了一句:“要是杀我哥哥,就把我一起杀了!”豪格因此才保住性命,但他最终还是死在了多尔衮手上,妻子也被多尔衮霸占。这一切都被顺治皇帝看在眼里,他之所以在多尔衮面前表现得十分恭顺,只是因为在等待机会,一旦他掌握大权,第一个处理的对象必定是多尔衮。

只不过,多尔衮死在顺治皇帝亲政之前,让顺治皇帝一时找不到理由处理他。现在看来,苏克萨哈等人突然站出来告发多尔衮,极有可能是受到了顺治皇帝乃至孝庄太后的指使,毕竟他们曾经都依附于多尔衮,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和地位,必须向新主人献上“投名状”,出卖一个已经死掉的多尔衮,就成为最佳选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多尔衮:2次错过皇位,主政清朝7年,死后却被“儿子”掘墓毁尸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