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间线串联杜甫的一生,更多你不知道的细节和故事(详细版)

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久 听完杜甫的一生或许你会有答案 杜甫并非生而现实 他也走过浪漫之路 也曾是鲜衣怒马的少年 如果有时间我们去端详历史 去观察身边琐碎的事 平凡的生命 你会发现“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是多么让人难以释怀 尤其是在盛唐“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奢靡背景下 显得如此触目惊心 有人说 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杜甫眉头一蹙 补全半个乱世 他值得一个“圣”字 读他的诗 我愈发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和无力

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一代诗圣杜甫在河南巩县出生 他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富二代 杜家乃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 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 祖父是被追赠著作郎的杜审言 与“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 征南大将军杜预之后 而他的母亲则出身于“五族七望”中的清河崔氏 这个风一样的少年郎 也会来回在家疯跑乱跳 上下爬树摘枣 杜甫五六岁就去郾yan城看公孙大娘舞剑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在洛阳岐王李范宅里 崔涤di堂前 听李龟年唱歌 在洛阳北邙mang2赏吴道子画作 当时的社会名流崔尚 魏启心都夸赞他有班固之风

731年杜甫游历山西临猗yi1县 20岁漫游吴越 游览祖国山川 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他始终心系苍生 胸怀国事 时常驻足乡间 体验民间疾苦 23岁前的杜甫 北上山西 南至江浙 好不快活 那时的他还是个浪漫的男儿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家境优越 生活富足 好景不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病逝 父亲续弦xian再娶 后来姑姑将杜甫接到洛阳抚养

736年 24岁的杜甫参加第一次科考 毫无准备的他落榜亦在意料中 自在惯的杜甫也想做个裘马轻狂的快活神仙 迅速开启有钱有闲的“自在八九年” 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悉又陌生的望岳少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骑马 剑术也充实了他在兖yan3州的几年光景

740年 杜父去世 彻底失去经济支柱 未婚又无傍身之技的杜甫 第一次陷入迷茫

742年 30岁的杜甫和官宦之家 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杨氏结为连理 但杜氏家道中落 因此他的婚后生活十分拮据 泱泱大唐盛世 杜甫却是人微言轻 声名微薄

次年 杜甫31岁 姑姑去世 杜甫给姑姑写的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有这么个故事 “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 问女巫 巫曰”处楹之东南隅yu2者吉” 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 我用是存 而姑之子卒 后乃知之于走使 甫曾有说于人 客将出涕感者久之…….” 从文字间 我们可以感知到姑母对他的深厚关爱 “因为自己淋过雨 所以总想给被人撑把伞” 这也造就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744年 杜甫终于在洛阳遇到了当时已名扬天下的“长辈”李白 当时的李白刚从玄宗那儿领取失业金 准备环游世界 李白看了他的诗作 毫不吝赞美之词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keng1。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杜甫备受鼓励 两人私交甚好 总结伴而行 游遍齐鲁大地 累则对酒当歌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便描写李杜兄弟般的情谊

同年在河南单shan县 43岁的李白 32岁的杜甫 偶遇性格豪迈 40岁的高适 三人约为好友结伴畅游梁宋之地 “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 日子好不惬意 在此期间 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愿望契合 李白少任侠 重义气的品格感召着杜甫 二人在心灵上多有相通之处如同自由迸发的泉眼 冥冥之中 两颗伟大的心自然而然地连在了一起 就像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恰逢 成为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精神寄托 俩人分别后 杜甫常独处 只能以诗文寄以相思之意 他会不遗余力盛赞李白的才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更以一篇《饮中八仙歌》将李白肖像描绘的栩栩如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溢美之词开口就来

745年 天宝四年秋 李杜再聚东鲁 一时兴起 策马登程 同到鲁城北访范十 此行间 李白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杜甫题《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两诗唱和 成千古佳话 这段时间 二人相处时久 情谊益深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杜甫将离鲁北上 李白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此刻 他们都感到自己像风中的飞絮一般飘浮不定 李白开口 今日辞别 不知何日再能相聚 且对着这石门秋光 再饮几杯鲁酒吧 便信口吟来《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cu2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然而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间一别却是一场诀别 而立之年的杜甫 患得患失后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李杜从此相忘于江湖

747年 35岁杜甫第二次科考 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由 忽悠醉生梦死的玄宗 导致应试者全部落选 杜甫遭遇人生中第二次落榜 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 中年危机成功战胜年少轻狂的洒脱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得不奔走权贵之门 投赠干谒 但毫无结果 这时候的杜甫生活穷困 郁郁不得志 其后更是困居长安7年之久(748-755)

751年正月 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 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 杜甫于750冬预献“三大礼赋” 得玄宗赏识 特为他安排一次考试 此举特例 引发文人圈一时轰动 但主考官依旧是李林甫 毫无意外 39岁的杜甫第三次落榜 幸运的是玄宗命待制集贤院 等候分配 一等等了四个春秋 期间 他感慨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祸乱 提笔写下《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幽愤 起初他也怀立功边疆的抱负 在边地勤学骑射 后来发现安禄山的野心 七尺男儿只能登黄金台痛哭

直到755年10月 才授得一小官河西尉 但当时已穷途末路的杜甫没有去任 后玄宗又改任右卫率lv府兵曹参军 在杜甫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古今文人高不成低不就的通病 从杜甫的诗中也不难看出他性格率真内向又木讷 不擅长人际交往 骨子里还有文人的清高不羁 他过于理想化 不能面对现实 所以拒绝河西县尉 是因为那里离京城远 条件艰苦 他之所以宁愿在京城当一个管仓库的小官 不仅是因为工作清闲 还可留在京城有大量的时间和朋友们一起喝酒聊天 坦率的杜甫 在诗里直言想躺平的状态 并无过错 只是多多少少间接地造成后半生的颠沛流离 杜甫是时常感到愤懑men的 这和他不愿意改变原则适应外物密切相关 但同时 他也是一个愿意积极反思的人 并且在诗歌里显得很坦率 这也是他的诗始终情感充沛且有人性的重要原因

755年11月 “安史之乱”爆发 潼关失守 这也成为无数人包含杜甫在内的巨大转折点 杜甫搬家到鄜fu1州 现在的陕西富县的羌村避难 当时朝廷动荡 杜甫不得不将妻儿安置在亲戚家 一段时间后 杜甫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 此时小儿已经饥饿致死在蒲城 杜甫悲痛欲绝 自责不已 作下“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的名篇 他将自身经历推己及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深刻反映社会现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大乱来临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渲染得热烈真实

756年 待肃宗即位 便在八月只身北上 投奔灵武 不幸途中混入流民为叛军所虏 押送长安 思家之情无以言表 故作《月夜》 “今夜鄜fu1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聊解相思苦 被俘半年之久 时值暮春 杜甫触景伤怀 创下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好在当时的杜甫名不见经传 恰时跑了出来也无人察觉 杜甫奉儒 忠君爱国 面对国家的残破局面 更是忧心如焚 现在的他一心想报效朝廷 济时救困

757年4月 杜甫来到凤翔谒见肃宗 朝廷激赏他的孤忠 任命为左拾遗 期间留诗《北征》《羌村三首》 左拾遗虽说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 但在皇帝 宰相身边 接近最高权力中心 对于仕途的发展 极为有利 但就在这么关键的时刻

758年6月 发生了一件杜甫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房琯因董兰受贿而罢相 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之交 情谊情厚 他认为房琯的才能堪任公辅 肃宗不应该因细故免大臣 便上疏论救 肃宗大怒 虽知杜甫无罪 不再责问 但他从此不再信任杜甫 事实上 房琯的被贬是由于肃宗担心在争夺皇权的斗争中 房琯会站在玄宗一边来反对自己 杜甫疏救房琯 初入职场 他哪知道其中的明刀暗箭 缺少政治经验的杜甫 稀里糊涂中 大好前程就此断送 社会的险恶终究容不下心怀天下的人 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此番大事 为杜甫横绝古今的现实主义诗风奠下坚实基础 他有着异于世人的悲悯 身处乱世的漂泊孤零亦不及 乱他心智的民间疾苦万分之一 他注定不属于权贵 而属于人民 期间留诗《洗兵马》

759年 被贬为华州参军 仕途失意 世态炎凉 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杜甫却无时无刻不挂念亲友 战事阻隔弟弟们分散各地 音讯不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首《月下忆舍弟》触动他的神经 千头万绪从笔尖流出 在得知好友李白被捕入狱 他连续写下两首《梦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老朋友啊你忽然来到我梦里 因为你也知道 我常常把你忆起 难怪梁启超评价杜甫 是文学界的写情高手 担得起“情圣”的徽号 他的多情极宽广又极深厚 像电气一般一震一荡击打在别人的心弦上 在世人记忆中 杜甫总是耷拉着脸 不知怎会如此苦闷 因为他的苦是民间疾苦 他的难 是那个艰难岁月的难 他感慨万千 后来暂离华县 回洛阳 偃师探亲后返回华县 途中见山河破碎风飘絮 到处满目疮痍 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满目生悲 写下创世纪实史诗“三吏”“三别”他决定放弃华县官职 四处奔走 忧时伤乱 叹国难民苦 向西前往泰州 途经现在的天水一带 此后的杜甫漂泊不定 几经辗转开启生命最后十年的西南漂泊史

760年 在节度使严武和老友高适等朋友接济下,杜甫带着老妻幼儿 在浣花溪草堂安顿下来 草堂四五年 这是杜甫一生中难得的安定时光 他与农民交往 亲自种菜养花 以极大的喜悦歌颂春雨润泽万物的及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当然 他也常因抱负无法施展 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泪湿衣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761年 杜甫草堂陷入窘境 屋上茅草被风吹散 被群童哄抢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 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人是感受不到个中绝望 当然 他不是孤立地 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 来表现社会的苦难 时代的苦难 试想一下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 他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 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忧国忧民的情感 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

762年 李白漂泊在东南一带 卒于当涂 至于杜甫是否得知李白去世的消息 后世不得而知 但不难想象 杜甫若是知晓 该是怎样的悲痛欲绝

763年 女儿病重 杜甫急忙返回梓州 不久后 听闻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胜仗 叛军头领薛嵩 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应景诞生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渗透着一个“喜”字 酣畅淋漓地将兴奋之情奔涌直泻

764年 杜甫再次回到草堂 得到成都府尹严武举荐 被朝廷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xiao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他充满感恩和兴奋 赴任途中 “杜工部”用万里船表同舟共济之心 不露痕迹地道出途中风景 为后世留下千古《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65年 严武去世 杜甫辞职离开成都 携家眷辗转各地 九月 因病留居云安 微风吹拂江岸的细草 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杜甫应景写下《旅夜书怀》 自己又何尝不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 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呢 辽阔的平野 浩荡的大江 灿烂的星月 无不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一字一泪 感人至深

767年 杜甫已携带家眷来到夔州 后迁居到瀼rang2西草屋 得都督柏茂林的照顾 杜甫一家暂住于此 代管公田 自己也买了40亩果园 家人劳作 雇几个佣工 生活依旧清苦 好在相对安定充实 可病魔缠身的杜甫却高兴不起来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登高临眺 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 激起意中所触 萧瑟的秋江景色 引发他身世飘零的感慨 渗入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冠古绝今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问世

同年10月19日 在偏远的夔州 他没有再遇年少时期的舞剑明星公孙大娘 见其弟子李十二娘 他赠诗一首“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临颍ying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如今独在异乡为异客 再见少年模样 却已两鬓斑白 垂垂老矣 怎不叫人念念不忘

768年 思乡心切 他乘舟出三峡 途经宜昌 江陵 终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得偿多年夙愿 忧民之心使他百感交集 此时的他处境艰难 凄苦不堪 年老体衰 患严重肺病和风痹症 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 只能靠饮药维持生命

770年 这是杜甫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年 是不幸的一年 也是奔波忙碌的一年 杜甫怕热 带着妻儿漂泊到潭州(今长沙) 他意外重逢流落在外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 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 写下《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曾几何时 他们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 在杜甫心中 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 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可梦一样的回忆 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 正如李龟年所歌“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 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 全诗仅仅28字 字字珠玑 世境的离乱 年华的盛衰 人情的聚散 彼此的凄凉流落 都浓缩在这篇杜甫绝句最有情韵 最富含蕴的文字中

同年四月 潭州城内火光冲天 长沙臧玠作乱 杜甫不得不携带妻子驾小船南下 到达衡州 他飘流没有定所 四海虽大 却没有可容身之地 在中途写了一首《逃难》诗:“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暮年的他 多病缠身 带着妻儿蜗居扁舟 乘船前往郴州 相传途中江水暴涨阻断去路 困居耒阳县数十日无食充饥 耒阳县令听说后给他送去白酒和牛肉得以解救 杜甫一心北归 又折回长沙 在寒冬一个夜晚 前往岳阳途中 杜甫在小船上离世 时年59岁 一代诗圣草草落幕 无疑让后世无数爱戴他之人久久不能平复

纵观杜甫的一生 文字不足以评析 既没盼到朝廷重用 也没等来诗名远播 可他的影响力堪称空前绝后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 在盛唐时期却声名微薄 直到元和年间 杜甫逝世四十年以后 才起始听到对于杜甫的尊崇和赞颂 元和八年(813年)元稹为杜甫写了墓志铭 韩愈将他和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中唐时韩愈、李贺学其炼字 白居易、元稹承其缘事而发 写生民疾苦 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其的奇崛和散文化 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 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他组织严密且跳跃性极大的技法 他们效仿杜甫的一枝一节 开拓出新的诗派 到了宋代 杜甫成为宋人作诗效法的最高典范——“诗圣” 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陆游等宋代大诗人都非常推崇杜甫 黄庭坚大力提倡杜甫夔州后的作品 具体而微地总结杜诗的艺术手法 并被推尊为江西诗派的不二法门 乃至两宋最大的诗派 “江西诗派”更是尊他为“诗派之祖” 学杜成了宋诗的一个标志 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集杜诗》《序》说:“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明代诗词大家杨慎在《升庵诗话》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 他才被称为“诗圣” 生活再难 他没有想过罢笔停墨 仕途再不顺 他从未放弃忧民报国

关注我 听我慢慢给您讲个文学小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用时间线串联杜甫的一生,更多你不知道的细节和故事(详细版)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