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天文,爱几何,康熙竟是这样的皇帝?!

说起清朝,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想起中学历史课本里的若干“关键词”,像是闭关锁国、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似乎清朝前期一直是个十足十的“老古董”,等到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才不得不探头出去,开始接触西学。

其实咱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早在清朝还是后金那会儿,就和“西学”有过一次激烈碰撞——那是在1626年的正月十七,清太祖努尔哈赤带着6万八旗兵进攻袁崇焕防守的宁远城,等待他们的是早早布置好的11门红衣大炮……

接下来的事儿不用说您也能猜到,火炮对上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那场面真是没眼看啊……真可谓是血肉横飞、尸积如山。3天后,损失惨重的八旗兵就迅速撤出了宁远战场。

更有一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就是在这场战争被大炮炸伤,经过大半年艰难的治疗,最终还是撒手人寰。

您看看,这“洋玩意”险些改变了历史进程。所以打从清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就对“西洋货”的威力有所了解了,而清朝十二位皇帝里,最喜欢学习西方知识的,并不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治、光绪,也不是热衷买进口新潮产品的末代皇帝溥仪,那是谁呢?跟您说,是清朝第四代皇帝康熙!这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见一个特殊的囚犯

1667年,14岁的康熙皇帝刚刚亲政不久,便召见了一个特别的人。这人名叫南怀仁,字敦伯。

您别看他这名字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名,其实,这是一比利时人,原名费迪南德·维比斯特,是最早来咱们国家的那批传教士。

影视剧中的南怀仁

更特别的是,南怀仁前几年刚蹲过大牢,见康熙的时候还处在软禁期间。

哎,他一外国人,在中国犯了什么事被抓了呢?说出来您可能不信,这老外是既没杀人放火,也没作奸犯科,之所以入狱,是因为他帮老师编了本历法!

南怀仁这档子事啊,还要从他老师汤若望那里说起。

汤若望的名字您应该耳熟吧?他是个德国人,原名约翰·亚当·绍尔·冯·贝尔,还是一德国贵族。大明朝还没亡的时候,汤若望就在明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徐光启的邀请下来到北京,俩人一起制定历法。

五年后,新的历法终于完成,二人给它取名为《崇祯历书》,然后就给崇祯皇帝献了上去,准备用它取代已经很不准确的旧历书。

这本是件好事,但坏就坏在《崇祯历书》是徐光启和汤若望老哥俩用西洋算法修订的历书,这书一呈上去,大明朝廷里就炸了锅了——

官员们纷纷上书,说历法事关国体,咱绝不能用西洋人的历法取代中国自个儿的历法,那是要乱套的啊!

崇祯当时已经被内忧外坏搅合得一个脑袋赛两个大,自然没功夫断这种官司,于是新历法的事就此搁置。

这一搁,就搁到了十年后。

当时,清军已经入关,汤若望想起自己的心血,又掏出那那本《崇祯历书》,献给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不久后,《崇祯历书》就被改名为《时宪历》,在全国颁行。

以西方观测方法为基准颁布的《时宪历》

汤若望也凭借此书被封为钦天监的监正,这个官的职责有点类似咱们今天的国家天文台台长。

您可别小瞧这个职位,要知道,古代星相往往被认为和国运兴衰有关,所以钦天监监正这职位的分量可不轻。

汤若望(1592年—1666年),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德国科隆)人

而汤若望则是第一个担任此职的西方人,而且因为他用西洋历法计算天象,准确度比钦天监以往的法子要高出不少。

到了1657年,顺治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裁撤了钦天监里原有的“回回科”。

这所谓“回回科”,就是钦天监里用阿拉伯历法计算天象的一群人。它的主官叫吴明炫,祖上在隋朝初年从西域来华,此后祖祖辈辈靠着计算历法的本事在中央政府任职。

一千多年的朝代更迭,楞是没把自家的“铁饭碗”弄丢了,结果万万没想到,竟然被欧洲佬砸了场子!

这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吴明炫这会儿的感觉跟汤若望刨了他家祖坟差不多,那恨得后槽牙都快咬碎了!

他很快上书参了汤若望一本,说老汤计算的天象有误,乞求皇帝能恢复“回回科”,别让他家一千年的绝学失传。

然而顺治皇帝派大臣复查后,发现此事纯属吴明炫诬告,老吴也因此被问了死罪,若不是后来遇到赦免,脑袋都要搬家了。

时间一晃到了1664年,也就是康熙三年,又有人跑去上书告汤若望《时宪历》的状,这次出手的是位叫杨光先的老儒。

杨光先(1597年-1669年),清朝钦天监监正

比起只会造谣的吴明炫,杨光先老先生的政治斗争经验可丰富多了,他的告状理由相当理直气壮,说这《时宪历》只编了二百年,这就是在诅咒我们大清江山只有二百年的寿数啊!

好家伙,汤若望一个搞科学的遇见杨光先这帮讲玄学的,算是有理也没地方说去。

很快,汤若望被问罪下狱,他所率领的钦天监团队也跟着遭了殃,这其中就包括汤若望的学生南怀仁。

一代帝王逐渐“西化”?

入狱的汤若望决心做最后一搏,他让南怀仁向朝廷提出请求,当众进行一次天文比赛,以证实西洋历法的准确性,后来又会发生什么?

南怀仁的请求得到了朝廷批准,于是,康熙四年的正月十六,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文学大比拼拉开了序幕。

根据计算,这一天会出现月食,南怀仁用西洋历法、杨光先用明朝《大统历》。而咱前面提到的“回回科”主官吴明炫则用回回历,分别算出了月食发生的时间,结果到了南怀仁计算的时间点,月食准确发生了!

按说这场比赛无疑是南怀仁大获全胜,但汤若望和南怀仁这俩洋人其实还没弄明白一个问题:这事现在是历法之争的事吗?它早就被一帮官员搞成了“西学”和传统天文学的“正统”之争的大问题了!

于是,在南怀仁获胜的前提下,汤若望还是被判处了极刑,后来因为孝庄太后的极力反对,汤若望才侥幸保住了命。

只是这事对他的身心都造成了不小的摧残,康熙五年八月,汤若望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

他大概不会想到:这场朝堂上的历法之争已经引起了时年11岁的小皇帝的注意,并将在不久后迎来事情的转机。

影视剧中的少年康熙

1667年,也就是康熙六年、大比拼的两年后,就像咱们开头提到的那样,亲政的康熙皇帝召见汤若望的弟子南怀仁,问了他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据?”

翻译成白话就是问他判断历法准确与否,有什么依据吗?南怀仁于是提出,可以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是否准确,康熙皇帝欣然同意。

而事情的结果相信您也猜到了,南怀仁准确推算出了日影的长度,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继自己的老师汤若望之后,他也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而且这对师徒还无意间给大清朝开了个头,此后一直到道光年间,钦天监都是由精通天文学的西洋人掌管。

咱把话说回康熙皇帝那边,南怀仁精准计算日影长度这事,引起了康熙浓厚的兴趣。

他本就跟着传教士学过西方的科学知识,后来索性命令法国、葡萄牙、比利时的一帮传教士轮班进宫,系统为他讲授西方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哲学、音乐。

在数学方面,康熙最早接触的是《几何原本》,并且很快为之着迷,当时每天早晨,传教士就要进到宫中,在皇帝用餐的地方开小课堂。

传教士们在那边口授,康熙在这边绘图,遇见不懂的地方就立即提问。为了更好的理解几何,康熙还命人把《几何原本》汉译本翻译成了满语,让传教士也跟着学习满语,方便双方交流。

传教士张诚曾在日记里描述说:他阅读了我们用鞑靼文写出的定律,令我们解释给他听。皇上在透彻理解之后,把我们所讲,亲自动笔写了一遍,竟与我们的口授相符,只有名词和文理稍微变动。”

这里的鞑靼文指的就是满文,由此可见,康熙这学习能力还真不赖。

既然学了几何,康熙也免不了要做题。

据说他当年是这样学习应用题的:先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再命令属下把这东西拿到远方,他自己亲自使用测距仪器,对物体与自己的距离进行计算。

算完了咋知道结果对不对呢?这也简单,让人拿上木杆和绳索当场测量,一般来说,康熙这“应用题”做下来,实际数值都和他的计算结果非常相近,每逢这种时候,少年皇帝都会展现出相当的兴奋来。

就这样学了几年,有一天在乾清门听政时,康熙皇帝对着一帮大臣重现了南怀仁测量日影的绝活。

他借助日晷表,在乾清门内广场上画出了当天正午太阳阴影所到达的位置。等到正午十分,太阳阴影果然与康熙御笔画的线完全重合,一根头发丝的距离都不差。

在场的众官员也纷纷捧场说:“臣等今日仰承圣训,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胜欢庆之至!”

嘿,全然不顾前几年南怀仁演示的时候他们大多在现场既听过、又见过的事实。

洋人得宠是因为什么

南怀仁不仅在天文历法理论上是位大家,动手制作各类仪器也是一点不含糊。他都做过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又会在将来起到怎样的大作用?

南怀仁成为钦天监的负责人后,对汤若望的天文历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编撰修订。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怀仁发现,明代留在钦天监那些仪器,在观测的时候有不小的误差。

比如说浑仪,这东西的照片相信很多朋友都见过,它长得有点像个地球仪,但中间的“球”是中空的,由很多个圈圈嵌套而成。

据说浑仪制造始于汉代,设计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也就是“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翻译成白话就是天是圆形的,像鸡蛋壳,天上的星星就是镶嵌在鸡蛋壳上的弹丸,而大地是鸡蛋的蛋黄,我们就是站在蛋黄上观测日月星辰。

浑仪身上那些圈圈都有各自的作用,有的是测量天体与北极距离的,有的是测量天体与二十八星宿距离的。

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又增加了观测太阳位置的黄道环、固定在地平方向的地平环、固定在天体极轴方向的子午环,还有什么白道环、内赤道环、二分环、二至环,总之环越来越多。

按说一仪多用是好事,但这么些圆环,每个环观测的时候都会遮蔽一定的天空,要再这么加下去、浑仪没准会被后人加成个球,什么都看不着了。

于是,北宋开始,天文学家又琢磨着简化浑仪,到了元代郭守敬那里,他取消了黄道环,把原有的浑仪简化成两个分别独立的仪器。

而到了南怀仁这里,为了解决误差,干脆就把原有的天文仪器的功能一分为六,亲自上手督造了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和纪限仪6件大型天文仪器,这些东西是纯铜铸造的,每个重量都十好几吨。

南怀仁的思路是:“专器专用”,测量哪项天文数据,就上哪个专门仪器,不过这样原先用一架仪器能测得的数据,现在得不停的换仪器分别测量,仪器一多,数据也容易产生误差,与原本的浑仪相比,可谓是各有利弊。

另外,南怀仁这几件新仪器的占地面积可真不小,本身观象台那片的空间就有限,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加起来也就四百多平,6件十几吨的玩意往上一堆,直接给观象台占满了。

到康熙晚年的时候,德国传教士又监制了地平经纬仪,为了给这件大家伙腾地方,当时人居然把元代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当成废铜给熔了!

浑仪(紫金山天文台)

导致咱国家现存最早的浑仪是藏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产品,如今想来,真让人恨恨不平啊。

咱再把话说回康熙朝,南怀仁除了在天文方面是个制造小能手,还有一项今天看来也很出奇的本事——他还会制造大炮。

清代火炮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康熙十二年爆发了著名的三藩之乱,南怀仁就曾在这个时间段帮清军铸造大炮。

这比利时人虽没上过战场,却在平定三藩的战役里立下了大功,做钦天监监正之余,又捞了个工部右侍郎的官,这在清朝可是二品大员。南怀仁也因此成为在清廷任职的洋人中官位最高的之一。

懂西学,却不传播西学

除了天文学之外,康熙皇帝还在很多地方涉猎“西学”。那么,皇帝如此感兴趣的“西学”为何没能引发咱们国家的科技革命呢?

除了天文、制造,南怀仁还曾用汉语编写了一本地理书,叫《坤舆图说》,这里面已经有了欧洲、美洲的人文地理,他还请画师描绘了世界各地珍禽异兽的模样,被皇帝收藏在了内府中。

《坤舆图说》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是第一位演奏西洋乐器的中国皇帝。他聘请了一名捷克人做宫廷音乐家,学会了键盘乐器。

可以说,这皇帝当得可是相当洋气,他在位期间,西方的钟表、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科学典籍都曾在清朝贵族间流传。

那为什么皇帝喜欢的“流行产品”没自上而下、在咱国内引发科技革命呢?

这一来是因为,西方传教士教授皇帝种种“西学”,是带着自己的政治图谋的。

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在获得清廷重用后,有些传教士开始趁机发展教徒,然后假借传教的名义干涉清廷内政,甚至禁止自己的教众祭祀孔子和祖先。

在封建王朝,这种行为说大点就叫“动摇国本”,如此一来,康熙与传教士之间自然有了裂痕。他曾说:“汝等知西洋人渐作怪乎,将孔夫子亦骂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过是用其技艺耳”。

意思就是他知道西洋人渐渐开始搞事情,之所以还好好对待他们,只是想用他们的技艺罢了。

至于第二个原因,主要在于康熙对西方科学的态度,一半是个人爱好,一半是维持统治的需要。

当时的清廷上层对洋人的东西、尤其是大炮的威力有所了解,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对西洋大炮加以改造,制成了比明朝“红衣大炮”威力更强的“神武大炮”,这种“大杀器”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三藩之战以及收复台湾的战役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随着清朝的统治稳固,各地叛乱势力分崩离析,清朝统治者眼里,“西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圆满完成,可以功成身退了。

康熙死后,大清朝在继位者雍正、乾隆手中迎来了全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那时的清朝领土面积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经济最繁荣的国家,是当之无愧的东亚乃至世界中心。

不过雍正、乾隆对西学的兴趣并不浓厚,充其量就是花钱买点西方的工业产品。于是,整个国家的统治集团陷入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天朝上国”美梦中,自然没有发现,远在世界另一端的遥远海面上,有一个叫英国的岛国已经率先发起了工业革命,拉开了新世界的序幕。而我们在18世纪落下的这一步,将会带来之后百年的破碎与屈辱。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爱天文,爱几何,康熙竟是这样的皇帝?!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