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庚子国难都没能压垮大清,为何慈禧一走,大清就亡了?

大清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如果真要全方面讲一下的话,估计没个三五年,是讲不清楚的。

如果把一个朝代的灭亡看做一场事故的话,那么分析起来就简单多了,毕竟一场事故的发生就两个因素。一个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另一个则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如果大家处理事故多了后,就会发现,其实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往往占据大头的。所以,大清的灭亡,说来说去,还是人出了问题,这个人可以是宣统帝,可以是隆裕太后,也可以是老孙或者老袁。

但不管大家愿意不愿意,分析大清的灭亡,总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她就是统治了大清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

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一提到慈禧,对其印象都不好,甚至很多人会觉得大清的灭亡跟这个老妖婆的胡作非为离不开干系。

确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发生的几件大事,都严重影响到了大清的国运。比如甲午战争,庚子战争,前者打断了大清的脊梁,后者彻底将大清打瘫了,再也爬不起来。

可是换种思路,如果大清后期不是慈禧太后掌权的话,会更好吗?如果会更好的话,那么为什么慈禧太后前脚刚归天,后脚大清就亡了呢?

确实,慈禧太后当政这些年,重用汉臣,不仅剿除了太平天国,还顺带镇压了捻军。往西,收回了新疆,往南,打赢了中法战争,并且大力施行洋务运动,甚至让日薄西山的大清来了出“同治中兴”。

而且慈禧太后对大清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康熙和乾隆,因为末代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翻翻历史书,凡是多代都由小皇帝当政的,这个朝代基本也就玩完儿了。况且这种情况,并非天命,也不是命数,而是人为选择的。

当然,有慈禧也好,无慈禧也罢,任何一个王朝最终都会走向衰落的,只是衰落的方式和途径不同罢了。

不过从某个角度上讲,大清也是因为慈禧太后,才有了洋务运动的繁荣。因为有了洋务运动,才让国人看到了外面,有了新军,有了留学生,并最终成了推翻大清的主要力量。

二、

那么慈禧太后对于大清来讲,究竟有多重要,如果她没有这么早去世的话,大清是否可以继续续命?

1861年8月,因为英法联军入侵,而以“狩猎”为名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帝。估计是嫌寒碜,或者嫌热,合约都签了,还是不肯回京,终于没能挺到天气凉快起来,两眼一闭,走了……

但是咸丰帝临终前留下的政治架构,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三权分立。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专权统治,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家之间的争斗。

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起的辛酉政变,表面上看是后宫对权臣的一次进攻,其实本质还是在维护集中统治。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从那之后,慈禧太后就走到了前台,开始了对大清为期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虽然这期间也有过短暂的向同治帝和光绪帝交权的过程,但大权实际上还是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的。直到1908年11月,在接连熬死了三任皇帝后,慈禧太后实在撑不住了,走了……

在走之前,慈禧太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也或许是真心为大清朝着想,留下了一句遗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毕竟隆裕太后跟宣统帝统治大清的格局,也是慈禧太后一手创建的。

三、

只是她没想到,自己刚走三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大清苦苦撑到第二年二月份,隆裕太后终于代替宣统帝签了退位诏书,大清灭亡。

当然,大清灭亡这事啊,也不能说得这么肯定。如果不是后来冯玉祥违背约定,驱赶紫禁城的溥仪的话,或许我们现今也有自己的“伊丽莎白女王”。

那么,慈禧太后总结的那句经验,跟大清的灭亡,是否存在必要的关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

清朝由满清统治,翻翻历史书,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凡是这种少数人口统治多数人口的朝代,皇权必须集中,不然根本就HOLD不住全局。这也是为什么教科书上评价清朝是中国历朝历代中,封建君主专制的最高峰?

但是清朝末年的政治体制却是比较畸形的,它并不是皇权高度集中,其实是后权高度集中。当然,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小皇帝在前,两宫皇太后在后,在中国历史上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其实有点类似于通过吸毒的方式来缓解疼痛,希望以毒攻毒,却没想越陷越深,回不来了。自从后权压制皇权之后,这种统治对政权的破坏力,也就会越来越大。

虽然看起来太后统治跟皇上统治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采用暴力手段,对臣民进行高压统治。而且吸收各朝代的经验教训,对权臣、宦官、外戚等严加控制,避免内耗。

但是,慈禧太后所构建的集中统治制度,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隐患,无法解决。

四、

但是,就算历史重演,慈禧太后还是会选择走这一条路,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如果慈禧太后没有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大清极有可能会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

别看咸丰帝故作聪明,搞了个什么八大臣辅政,其实这是对封建集中统治的一种破坏。一旦真搞成了,那将会动摇清朝的根基,本意是想让他们辅佐小皇帝从政,其实是在将权力从皇帝手中分出去。

八大臣,不要以为就八个人,其实每个人背后都是一股势力。这还没有算两宫皇太后,以及小皇帝身边的人。这么多股势力纠缠在一起办事,谁能保证他们一条心,劲往一块使?

更重要的是,这几股势力中,没有绝对的强势,没有绝对的权威。他们中间一旦出现分歧,就会缺少一个最终拍板的裁判,这样很难避免他们之间的争斗。

其实别说八股势力了,就算当今西方社会,那些两党制的国家。一党从政,一党在野,今天“金命贵”,明天“占白宫”。等到另一方上了台,又改成他“金命贵”,我要去“占白宫”了。

所以,权力这种东西啊,是没有人嫌多的,慈禧太后通过政变,再次将皇室流失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上。就算是政变的主要策划人,也是后来的摄政王奕訢,到头来一样得拜倒在慈禧太后的裙子下。

朝政大权是夺回来了,但是大清江南的半壁江山还在洪秀全手里捏着呢,慈禧太后要想实现绝对统治,那就得干掉太平军。

五、

但是遍观整个大清,还有实力跟太平军一战的,就剩下几个汉臣了,比如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

但是,要重用他们,慈禧太后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并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人并不是慈禧太后培养出来了,相反,这些人恰恰是曾经的死对头,也是八大臣之首的肃顺一手提拔的。像曾国藩,就是肃顺提拔的,左宗棠,肃顺还对其有救命之恩。

慈禧太后一方面重用他们,一方面也在防着他们,这也是曾国藩为什么前脚灭了太平天国,后脚就解散军队的原因所在。但毫无疑问,因为重用汉臣,让更多的汉人看到了晋升的希望,从而也使慈禧太后的统治更加牢固。

同样也是这些汉臣的大力支持下,洋务运动才得以顺利实施,并促成了“同治中兴”。

在慈禧太后走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她先是搞掉了权臣(八大臣),再搞定了内患(太平军),随后控制了汉族官僚(汉臣),再压制了皇亲国戚(奕訢、奕譞等),最后走向了皇权的对立面。

可是,先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又是戊戌变法的胡闹,让慈禧太后忍无可忍,一举拿回了光绪帝的权力。等于是彻底压制了皇权,从此之后,后权就再也不受牵制了,开始变得无法无天起来。

六、

其实后来慈禧太后丧心病狂,非要支持义和团跟八国联军决战,一方面是权力不受控制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听信传言,认为洋人支持光绪帝,担心自己权力丢失的恐惧。

刚才也提到了,独自裁决的统治,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慈禧太后个人来讲,是好剑,但是对于大清来讲,却是再糟糕不过了。

其实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庚子国难,之所以大清还没被打散架,就是因为慈禧太后还活着。因为她还在,所以各地方都不敢造次,依然能够听从指挥,统一行动。

即便是向八国联军宣战这种糊涂事,各封疆大吏们都提出“东南互保”了,但面对慈禧太后的召唤,李鸿章还不是拖着病体赴京谈判。

但是这种统治的弊端就是,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是绝不会容忍一个比较强势的人出现,哪怕他是皇帝。这样就导致整个大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格魅力啊,号召力啊,能超越自己的人。事实上,庚子国难之后,慈禧太后更加痛恨皇权,拼命压制,把个好好的光绪帝搞成了个窝囊废。

其实一开始慈禧太后也教光绪帝怎么当皇帝的,但是有一点她绝对不会教,那就是唯我独尊的皇权意识。这就导致,在这种一直被压制的环境下成长的皇帝,不会有什么作为,事实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也证实了这一点。

同样,慈禧太后后期任用的朝廷骨干,也都是一些庸才,忠心是忠心,但没啥本事。不然的话,奕劻也好,载沣也罢,但凡有点号召力,也不会求人家老袁出山,力挽狂澜了。

七、

慈禧太后在位时的所作所为,以及临终前的安排,彻底断送了大清的江山!

刚才也说了,这也不能全怪她,毕竟坐上这个位置,也只能这样做。但等到她临终时,再想找个接班人,可就难了,因为压根就找不出一个合格人选。

最终她也只能挑了溥仪,而且跟咸丰帝当年的安排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她选用的是皇帝他爹载沣以及隆裕太后来辅佐溥仪。

但是,这三个人的能力,都驾驭不了大清的权力!

溥仪不用说,小孩子一个,隆裕太后也是执政没多久,就吓得放弃了权力。载沣也不行,没啥本领,只会一味地打压汉臣,这不是作死吗?

是啊,一开始为了保住权力,疯狂打压老袁,还让他回家养病。结果后来自己打自己脸,还得腆着个老脸去求人家回来带兵,蠢!

因为控制不了全局,这就导致辛亥革命刚刚爆发,就有十五个省宣布独立。而这十五个省,基本都是汉臣统治的地区,虽说清末还有很多部队,比如新军就有20个镇,18个协。但是这些兵又不是都在京城的,而是分散到各地的,前面独立的十五个省,一下子就拉走了11个镇,11个协的兵。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载沣又去求老袁的原因所在,因为那时候还受清廷控制的兵,基本只剩下北洋6镇了。

这也导致,清廷再也没有人能压制老袁了,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如果当初慈禧太后能将皇位留给个成年皇帝,而不是小孩子,如果慈禧太后对同治帝也好,对光绪帝也罢,对他们的教育别那么苛刻,真正培养他们的帝王气概,如果慈禧太后不那么贪恋权力,早早改革,将权力下放,施行变法……

或许,大清,还真不会那么快灭亡,就像我(杨角风)前面说的那样,或许我们现在也有个“伊丽莎白女王”。

这也应了她临终前的那句话: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可见,她自己也知道女人治国是饮鸩止渴,虽能解一时之渴,但毕竟是毒药,总会被毒死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甲午战争、庚子国难都没能压垮大清,为何慈禧一走,大清就亡了?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